首页 百科知识 重读《长征》

重读《长征》

时间:2023-07-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重读《长征》宋 森宋森,男,汉族,1968年7月出生,甘肃省武威市人。我相信,从长达67万字的《长征》图书进入眼帘的那刻起,似乎已经注定这是一份心神交往的机缘。掩卷沉思,红军长征壮举已定格历史,事件人物已渐离人世,如今甘肃会宁、高台、古浪峡、四十里堡等红军长征遗址均成为历史见证,成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重读《长征》

宋 森

img72

宋森,男,汉族,1968年7月出生,甘肃省武威市人。

从税近30载,总被税制的变迁和税务人所感触、感动,先后从事于税源管理、纳税服务、税务稽查等工作,偶有工作动态信息见诸网站或报刊,多次参加省、市国税系统主题征文活动。

历史的价值在于对当代生活的生动注释,至少你能够吸收一点滋养自己心灵的营养。

——报告文学作家 王树增

三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新华书店“店长推荐”专柜看到著名作家王树增的长篇纪实报告文学《长征》,简明却不失庄重的红色装帧封面上,闪耀着两颗执着的红星,委婉曲折绵延向前……

毋庸置疑,时至今日,有关长征红色经典系列的图书、影视、音像等发行作品已不计其数。从小学读书起,在语文课本和老师的讲述中,爬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四渡赤水、三军会师的激壮画面构成长征永恒的主题;参加工作以后,在缅怀先烈、理想教育和演讲征文中,长征再次被赋予新时代的精神内涵,长征形成的力量和信念一次次叩响着每一个人的心扉。

我相信,从长达67万字的《长征》图书进入眼帘的那刻起,似乎已经注定这是一份心神交往的机缘。于是,三年来,《长征》出现在自己的书柜案头,出现在茶香微酒中,也有了彻夜不眠的沉思与亢奋,带来了许多思考和回味。

因为是纪实报告文学,《长征》开文就以1934年10月贵州省一个蒙雨农村小镇、一支红军官兵的出现而铺叙开来,直到1936年11月山城堡战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最后一战)结束,红军炊事员朱家胜挑着担子走向陕北方向遇到迎接的先头部队为至。两年时间,红军长征跨越中国15个省份,翻越20多座魏峨山脉,穿过30多条湍急河流,走过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袤湿地,行程2.5万里长征途中在10倍于己的敌军围追堵截中发生大小战斗400余场;两年时间,红军由长征初期的8.6万人减员至0.8万人;长征途中红军指战员平均年龄不足25岁,战斗员平均年龄不足20岁,而14~18岁的战士就占到全军官兵的40%。我们可以说,如果没有长征的胜利,没有革命力量的保存,也就没有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70余年来,历史学家对于长征精神的研究始终没有停止过,“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的远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牺牲的远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传播理想的远征”,于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壮举与中国火药武器发明、成吉思汗帝国被列入“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件重要事件”。每每面对这样一组数据,心头涌动着的不仅是热流,眼前浮现的是红军战士衣裳单薄、忍饥挨饿,在枪林弹雨中随时面临生命危险,是什么在支撑着他们不掉队、不退缩、勇往直前?是什么使他们在恶劣环境中能够始终保持官兵一致、患难与共?靠什么创造了人数以少胜多、装备以劣胜优的战争奇迹?靠什么实现了长征精神的生生不息和薪火相传?多年来,长征一直被高度评价为“英雄主义史诗”、“不朽的历史丰碑”、“是走向理想永不磨灭的信念”等。

翻开厚重的《长征》,也无不感受到作者为还原历史原貌所作的艰苦努力。翔实的史料、真实的人物让所有读者都怀着一颗跃动的心连续阅读,回味感悟。静夜,书桌,台灯,我细细琢磨几份长征途中军委发出的作战电文:1.由于敌我部队质量之悬殊,我工农红军之顽强坚决、忍苦耐劳,可断言胜利是属于我们的;2.指战员应牢记争取战斗的胜利,不仅依靠个人的勇敢,而首先是在正确地指挥队伍;3.经常进行政治工作,广大宣传自觉的艰苦战斗,必能最终获得胜利……字里行间,红军的顽强斗志源于必胜的精神信念,而且不屈服于长征途中的一场场恶战和失利。与以往同样题材不同的是,《长征》的作者并没有用大篇幅去刻意塑造伟人形象,而是随着历史时间的推移平铺与之关联的人物、事件,在不经意间舒展开一幅真实的历史画卷;用客观分析的视觉同样会发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初衷并不是主动出击,是迫于战争形势的压力从红色根据地无奈出走,去哪里?多长时间?何时回来?面对工农群众和战士的迷茫疑问,红军首脑机关无语;长征初期红军部队一路被动挨打,尤其湘江一战损失过半,关键时刻“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面对张国焘的错误路线,中央军委胸怀大局,果断决策,再一次选择了决定红军前途命运的道路。

掩卷沉思,红军长征壮举已定格历史,事件人物已渐离人世,如今甘肃会宁、高台、古浪峡、四十里堡等红军长征遗址均成为历史见证,成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铭记历史,面向未来是和平建设年代的国民责任。今天,甘肃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最好时期,可以肯定,“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正是长征精神的不断延续和发扬。

如果你感叹无缘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就在“善读书·净心灵·强素质”中找到自己的制高点,因为你可以决定自己的一切。

作者单位:武威市凉州区国税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