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季羡林先生散文有感
李文娟
李文娟,女,汉族,1981年7月出生,甘肃省宁县人,2004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现为平凉市国税局财务管理科科员,曾在崆峒区国税局办公室从事文字写作工作。2012年被甘肃省国家税务局表彰为“信息调研先进个人”。自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在《甘肃经济日报》、《平凉日报》及《人民网》等系统内外媒体发表通讯稿件10余篇。
读书贵在穷理见心,明理见性。读季羡林先生的散文,若有此感。
季羡林是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可先生的散文却无一点架子,读起来可亲可近,仿佛一位和蔼的长者。把自己受到的一点感悟写出来,以自励,以共勉。
要勤奋。作为成功的学者,经常会被人问到治学秘诀。而季老说:“我的经验压缩成两个字是:勤奋。再多说两句就是:争分夺秒,念念不忘。”的确如此,季羡林一生孜孜不倦,求学的道路从山东清平管庄到省会济南,从北平的清华,到德国的哥廷根大学,一直到北大的燕园。在耄耋之年,还写出了八十万字的学术专著《糖史》。这样的笔耕不辍,学而不止,不可谓不勤奋。
我自小念书时就很羡慕聪明的小伙伴,对传说中过目成诵的天才更是无限神往。可长大后,才慢慢领悟:聪明固然好,可往往有所成就的人也并不完全因为多么的天赋异秉,更重要的因素是一直在坚持,一直不放弃,一直很努力。“出名要趁早”,是才女张爱玲的名言。凡事求快,付出就要回报,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标签。像季羡林那样的刻苦,我有点做不到。可我想尽量以他为榜样,对学习,对工作,对生活,对人对事少一些功利心,多一点平常心,以勤奋为人生坐标,不放弃,不抱怨,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做好自己的分内事。
要坦荡。季羡林生于20世纪初,历经了跌宕起伏的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孩提时节清王朝土崩瓦解,少年时正值中国新民主主义运动,青年求学德国期间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远方的祖国正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正值壮年又经历了十年浩劫。他留过小辫,讲过新民主,尝过流亡国外做亡国奴的滋味,当过右派,蹲过牛棚,后来也作为成功的学者被人敬着捧着。这样的人生履历,真可谓五光十色。连他自己都在文章中写道:“在这一条十分漫长的路上,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路边有深山大泽,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
让我深感敬佩的是,无论在哪种情景下,他都能有所图,有所不图,不曾歪曲,不曾湮没,一直都坦坦荡荡。这样的坦荡需要勇气、需要底气!他能够正视自己的灵魂,坚持自己的操守!
生活中免不了选择,免不了得失。学一学季老很应该。把自己那一点小纠结、小得失、小情绪放一放,有所坚守,有所舍弃,过得坦坦荡荡。也去好好体味一下季羡林很喜欢的一首诗:“纵观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需尽,无复独多虑。”
要乐观。活着总是苦难,那怎么办,总不能变成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者?季羡林的散文中,不乏对峥嵘岁月的记忆,读到作者的悲观与无奈,但也常常能读到欢喜。这是带有陶渊明标志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式的欢喜,是一种简单、纯粹的快乐,跟财富、地位、权力、荣耀无关。他写花,树,草;写清晨,黄昏,春雨;写猫儿,兔儿与小孩儿。或许文人的心都是柔软的,美的事物总能触动他的心弦。
人是俗人,走在凡尘,难免遭遇困难、挫折。可也不能就让眼蒙了尘,让心着了灰,心里压着怨念,使心变得坚硬,麻木,悲观。好多时候我们需要静下来,体会生活中并不昂贵、并不难觅的小乐趣,给自己快乐和希望。像季老笔下的丝瓜“无言静观,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更像他写的荷花,哪怕是冬天,哪怕有白皑皑的残雪,也要“蜷缩在淤泥中,做着春天的梦”。
作者单位:平凉市崆峒区国家税务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