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读新旧《二十四孝》有感
张怀洲
张怀洲,男,汉族,1957年7月出生,甘肃省镇原县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现任庆阳市国税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庆阳市税务学会会长。自1976年参加财税工作以来,脚踏实地从基层干起,历任各财税部门要职,勤于读书和写作。先后有多篇调研文章,在省、市级媒体发表并获奖。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我在读新旧《二十四孝》时,对这句古语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对自己内心深处触及也较大。不管是元代郭居敬版的旧《二十四孝》,还是全国妇联等单位编的新《二十四孝》,它们都有一个主题,就是孝敬是人生的头等大事。
“百善孝为先”,这是出自清代王永彬《围炉夜话》一书中的名言。“孝”,可以追溯到有文字的时代,它是中国文化的基础,从“孝”这个汉字来看,是“老人”的“老”字,底下是个“子”字,儿女双手托着老人,就是“孝”。《说文解字》中说,“善事父母者”为“孝”。南宋大哲学家朱熹对“孝”字有更为形象的理解。黟县西递“敬爱堂”中悬挂的他所书的“孝”字,运笔厚重,气势恢宏,充分运用了中国文字象形的特点,他将字、义、形、情巧妙地融为一体,上半部“老”字,横、竖、撇笔画连接,如同一个半身人形,呈弓身抬头、双手作揖敬奉之状,左边却是猿的脸形,意喻不孝不敬之人,如同尚未进化的猴子。下半部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子”字,意喻要孝敬父母、老人。书画同源,此字在似与不似之间,达到了书画的高度统一,真是一幅活脱脱的诗情画意书法图,写来犹如神助。这是朱熹借此字告诫大家,只有尊老孝敬才有资格仰面望天,其教育意义极为深刻。
通过新旧《二十四孝》的对比阅读,我有以下几点启迪:
一是新旧《二十四孝》在表面看有所不一样,但其本质和内涵是相通的,都是以“百善孝为先”为准则。因此,新《二十四孝》是引导性的,更强调唤醒公众的孝心,让老人外安其身,内安其心。
二是“百善孝为先”是人性的体现。孝首先是内心的愿望,孝敬孝敬,内心有敬重,外在才有孝行。孟子说,“恭敬之心,礼也。”“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敬”是“爱”的理性化提升。东汉孔融四岁让梨,黄香九岁替父亲温暖冰冷的被窝,晋代王祥“卧冰求鲤”,明代朱冲秋“割股为羹”。古人的孝感天动地。儒家《孝经》也开宗明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身为儿女,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抚养我们,教育我们,我们应毫无理由地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来孝敬父母,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孝”,又何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呢?
三是“百善孝为先”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我国是一个崇尚孝道的国家,千百年来,尊亲爱老的优良传统美德代代相传,成为维系家庭和睦和社会安定的纽带。中国自魏晋开始,至唐、宋、元、明、清一直下来,就提倡“以孝治天下”。清兵入关,从上到下所有官员,有三本必读的书,其中之一就是《孝经》。《孝经》告诉我们怎么样才算孝,不仅是对父母要行孝,还需推而广之大孝于天下,爱天下人才为大孝。也就是说,你孝敬父母长辈,这是小孝。等你长大成家,你就有了双方的父母,你能用同等的心去孝敬双方的长辈,这算是中孝。普天下的人都会老,你也要做父母,父慈子孝,你能用平等的心孝敬天下的父母,视天下父母如同自己父母,用慈爱的心对待天下所有的人,视天下儿女如同自己的儿女,这才算大孝。所以,你作为企业的一名员工,要做一个孝子,你不仅仅要对父母好,你还要尊敬你的长辈,尊敬你的上级,热爱你的顾客、热爱你的部属,这才算大孝。
当前,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现实政治考量下,干部的孝道更加受到社会普遍关注,而且新修订的法律,把“常回家看看老人”从原来的道德行为上升为法律层面,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作为干部一定要在孝敬老人方面发挥好带头模范作用。从外在的孝到内在的敬,从自己的家庭再到社会,多一点温暖,少一些偏激,无论如何都是善心好事。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小事做起,孝敬父母,孝敬社会,尊老爱幼,爱岗敬业,共筑心中永恒的爱的神殿,做一名有善心、有爱心的优秀干部,在繁忙的工作学习余暇,抽出时间,把孝心带回家,让父母沐浴在爱的阳光下,把孝的种子撒遍世界每一个角落!
作者单位:庆阳市国家税务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