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做好职教社的事业
周汉民[1]
我自2004年担任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常务副主任,到2009年接任社主任以来,深感挑起有着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的这份事业,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于1917年,彼时的中国处于军阀割据与混战之中,广大人民继续陷于苦难的深渊,生计成为最重要、最困难之问题。黄炎培等先贤为革除脱离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传统教育方式的弊端,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希望通过沟通教育与职业,根本解决民众生计。它的成立,拉开了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帷幕。在实现职教救国、职教兴国理想的同时,中华职业教育社积极投身于民族解放斗争,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和中国民主建国会,接受并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逐渐成为既致力职业教育又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的职业教育团体,具有“统战性、教育性、民间性”的特点和优势。
95年风云变幻。我以为牢牢把握“统战性、教育性、民间性”的“三性”定位,坚持与时俱进是中华职业教育社始终屹立不倒、事业蒸蒸日上的根本所在。在我主持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工作期间,开展社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无不围绕“三性”、体现“三性”。
一、为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献策出力
中华职业教育社以倡导、研究和推进职业教育为职志。95年来,始终以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己任。
第一,要求继承和弘扬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黄炎培先生创建了富有“中华”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明确了职业教育的目标是“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思想,提倡“科学化、平民化、社会化”的办学特色,推广“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和“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理念等。这些思想历久弥新,在今天仍具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我始终要求社的各级组织、广大社员和社办学校首先要学习继承黄炎培职教思想,并紧密联系新的实践将其发扬光大;积极为团体社员学校和企业搭建合作平台,促进校企合作;发挥理论研究委员会和教育委员会作用,深化对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理论研究;通过《上海社讯》及网站等手段实现与社会的互动,打造了多位一体的职业教育研究和宣传平台;实施温暖工程,通过广覆盖、多渠道地向弱势群体开展就业帮扶和职业培训,已成为新时期践行黄炎培职教思想的新实践。
第二,支持职业教育课题调研,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建言献策。承担“温暖工程与职业教育创新——非政府组织在构建社会化职业培训体系中的功能与作用研究”教育部重点课题上海子课题研究,报送调研成果近20篇;参与完成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工业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验》中华职业教育社分课题研究。发挥专家委员会作用,征集对国家和地方《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修改意见,并形成专报报送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工作,通过总社向国务院法制办提交16项修改意见,得到有关部门的肯定。我本人代表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出席由总社和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等单位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中国职业教育振兴论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并作题为《以政府为主导,推动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主旨演讲,为探索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出谋划策。
第三,推动举办职业教育论坛,开展学术交流研讨。2011年5月举办“中国(上海)国际职业教育论坛”,我全程关注和指导“论坛”筹备工作的进展,亲自想方设法解决了“论坛”经费的缺口问题,保障了“论坛”的成功举办。“论坛”汇集了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德国、英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的20多位外宾以及来自中国的香港、台湾地区和内地21个省市自治区的300多位专家学者、职业院校代表,为我们了解和把握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和理念,拓宽与各国、各地区、各省市间交流合作的思路和渠道创造了极其宝贵的机会。我在会上作了题为《职业教育推动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主旨演讲,并主持了下半场的国际论坛研讨。
积极参与2012年5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教育部联合主办、上海市政府承办的“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政策制定者、专家和业内人士共同探讨目前和未来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面临的挑战、应对措施及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届时中华职业教育社将受邀在专题环节作代表性发言。
二、凸显社会服务功能,积极实施温暖工程
温暖工程作为职教社的一项社会公益项目,得到历届领导班子的重视和支持。自1995年实施以来,组织各区县职教社和职业院校面向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开展培训,促进就业;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开展贫困地区学生及外来务工群体兴学助教活动;实施“同心·智力支持工程”职业教育与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资助欠发达地区贫困青少年接受职业教育,实行支教扶贫。先后建立“温暖工程”培训基地36个,共开设近百个专业岗位,使65余万城乡富余劳动力及弱势群体直接受益,为协助党和政府研究和解决城乡剩余劳动力安置就业问题作出了突出贡献。
成立温暖工程基金会,拓宽温暖工程服务领域。2007年,为了探索开展温暖工程的长效机制,在市委统战部的领导与支持下,由总社副理事长、上海中华职教社副主任马国湘出资,成立了上海中华职业教育温暖工程基金会。基金会积极募集资金,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加大职业教育助学力度,先后开展了全国首期护理骨干培训班、大众工业学校成人中专班等面向内蒙古、贵州、重庆等欠发达地区农村及老少边穷地区的公益性兴学助教活动;2009年起,面向中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共资助举办了17期贵州省铜仁地区系列培训项目,为当地培训了各级骨干教师、校长、教育行政人员等各类人才905名;积极募捐,为安徽、贵州等地援建希望小学和红军小学。
2010年8月17日,我会见英国救助儿童会项目首席代表詹伟德先生,就双方促进合作进行商榷,促成与英国救助儿童会签署合作备忘录,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开启了首次与国际慈善机构的合作。2010年9月,双方合作开展的“流动青少年职业教育国际合作项目”启动,项目为期3年,为在沪流动青少年开展职业软技能和生活技能培训,从学生自身、学校教学和社会支持网络进行全面介入,帮助他们提高就业竞争力并获取更多职业发展信息及支持,7 500名校内外流动青少年直接受益。2011年11月,启动实施了为期2年的“乐童成长计划——嘉定区农民工子女学校教育与健康国际合作项目”。项目覆盖嘉定区14所民办小学,通过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受优质的基础教育与学校健康服务,15 000名来沪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直接受益。
积极参与总社温暖工程贵州省毕节项目,为落实统一战线“同心·智力支持工程”,职业教育与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贡献力量。通过“1+1+1”的联合办学模式,资助毕节当地学生接受职业教育。2011年动员组织上海8所团体社员学校参与同心智力支持工程,计划招收800多名毕节地区学生来沪就读,完成学业后帮助他们安置就业。同时,资助举办10期贵州毕节地区骨干教师系列培训,为当地教育系统培训500名骨干教师。
经过这些年的探索、实践和不懈的努力,“温暖工程”拓宽了资金渠道、合作渠道和项目渠道,逐渐形成了温暖助业、温暖助学、温暖助教和温暖助困的项目特点。通过实实在在的项目,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国家东西部均衡化发展要求,取得显著成效,赢得社会的广泛赞誉。
三、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加强同港澳台地区和国外职业教育界的联系,不断开辟交流与合作的新渠道,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作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更加注重发挥“三性”优势,国际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加强。
加强与海外的交流交往。会见和接待了英国驻沪总领馆文化领事包迈岫、英国格拉斯哥城市学院副院长Richard W.Speight和国际办公室主任姚胜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兼战略规划特别顾问徐波、法国巴黎工商会国际关系与教育部副主任Ms Marianne Conde Salazar女士、英国前景职业教育基金会首席执行官等友人。与英国苏格兰院校联盟签署合作备忘录。促成上海西南工程学校与苏格兰格拉斯哥城市学院达成互派教师培训项目。与法国巴黎工商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帮助法国巴黎工商会联系沪上知名的职业院校,并安排中华职业学校与法国巴黎工商会国际教育对外交流项目主管进行合作项目的交流洽谈。
扩大与台湾职教界的合作。先后接待了台湾商业职业教育学会理事长魏照金、台湾中华文化统一会副会长傅元湘、台湾贤德惜福文教基金会董事长周荃等友人。举办了沪台两地教育合作项目洽谈和招生推介会;参与由高等院校上海展示会组委会主办的高招咨询会,向上海的高中、职校师生介绍台湾高职院校和职业教育现状,帮助上海学生了解入台就读大学的有关政策。
四、探索体制改革,不断加强队伍建设
万丈高楼从地起,要稳固职教社的事业大厦,离不开夯实基础。在我的推动下,通过自上而下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有效地促进了队伍建设。
领导班子建设取得新进展。建立、健全了领导班子工作机制和有关制度,主任、副主任明确分工,分别负责各项社务工作,要求横向到边,纵向到点。主任和副主任每人联系一个区级职教社,加强与区县职教社的联系与协调,指导基层组织开展工作。
机关干部呈现新面貌。对机关干部提出“三联系三落实”要求,即:联系区县职教社、联系社员、联系学校,落实人员、落实单位、落实责任。要求机关实行分工负责制,打消部门界限,每一位机关干部跟随一位社领导,负责联系一个区县社、相关社办学校和骨干社员。要求对所联系的区县职教社和社办学校进行深入调研,形成调研报告,讲清现状问题,提出对策建议。这一做法充分调动了机关干部的积极性、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家振奋精神,凝心聚力,机关面貌焕然一新。
组织发展迈出新步伐。制定了组织发展目标,要求社员年发展率不低于5%,区县地方组织发展稳步推进。2006年12月成立黄浦中华职教社;2009年12月顺利完成南汇中华职教社和浦东中华职教社两社的合并,成立了新的浦东中华职教社领导班子;2010年8月成立杨浦中华职业教育社;2011年启动筹建闵行中华职教社,我亲自给闵行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写信,要求给予支持,闵行区区长莫负春和分管副区长杨德妹还为此专题上门与我商议并现场解决筹建工作的困难和问题;因黄浦、卢湾两区“撤二建一”,2012年3月成立新的黄浦中华职教社。目前,我社共有个人社员2 141人,团体社员单位161个,区县职教社8个。
社务工作出现新变化。2009年成立了专家委员会,委员会汇聚了一批教育界、经济界、科技界和企业界的知名专家学者,成为我社完成理论研究、决策咨询、建言献策等工作的重要依靠力量。同时调整、充实理论研究委员会、教育工作委员会、联络工作委员会和老年工作委员会,制定专门委员会工作规则。形成专家委员会牵头,4个专门委员会支撑的辅助工作团队,协助社务工作的深入开展。
回首中华职业教育社历经95年的发展道路,我为能有幸走过其中的一段而深感自豪,更为能够尽心尽力地为推动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的事业贡献绵薄力量而倍感欣慰。我相信正是中华职业教育社始终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行,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优良传统和为国为民的理想信念,始终坚持继承传统、开拓创新,才使得社的事业能够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正是一代代职教社同仁前仆后继,薪火相传,历经艰辛与奋斗,凝聚智慧与心血,才共同铸就了中华职业教育社95年的成就与辉煌。展望未来,我们任重道远,仍须不懈努力。
【注释】
[1]作者:第三届上海中华职教社社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第四届上海中华职教社社务委员会主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