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水思源,终身受益
崔绍纲[1]
我于1949年入学中华工商专科学校机械系,虽学制仅两年,但同专业的大学主要基础和专业课程基本都学了。由于中华职教社办学宗旨是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不惜重金聘请海外归国和较大、同济等著名教授,如教材料力学的教授,将美国尚在初创的Jet engine(喷气式飞机发动机)向我们讲解。我们还得益于选用美国40年代中、后期的大学教科书。这些都为我们以后应用和继续深造打下较扎实的专业和英语基础。
1951年正值我国第一个5年计划前一年,大部分同学被分配到重工业建设基地(东北),我先后在东北、中央重工业和冶金工业部工作,参加了苏联援建146项的鞍钢、本钢、武钢和一些机械厂的建设,以后又参加了与机械工业部合作和分工制造钢铁专用设备,包括采矿、选矿、烧结、炼铁、炼钢、连铸和中小轧机等,各冶金机械厂在制造这些备件和设备过程中,也提高和壮大了本身。为了适应工作需要,我利用业务时间在北京冶金学院进修了四年。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组织冶金机械厂以补偿贸易方式为美、日和欧洲各国制造部件、总成件,以赚得的外汇引进现代化准备和技术,最后与美国Llnit Rig和Wabco公司分别合作制造大型露天矿用108吨和154吨电动轮自卸汽车,经本钢南芬矿使用两年,国家重大办于1985年组织技术鉴定。在这些合作制造过程,需按美国ASTM、日本JIS和德国DIN标准制造、验收。为此我翻译了近百份西方有关铸造、锻造、焊接、加工、检验等制造工艺和技术标准,印发各冶金机械厂学习、应用,从而使各厂的技术水平大为提高,并为以后与西方接轨打下有利基础。
1978年国家确定在上海宝山建设现代化大型钢铁厂,一期工程几乎全部由日本和西德进口,二期工程开始建设,原想第二座4 000立方米炼铁高炉与日本新日铁合作,但日方人员参观我有关厂区后,贬我们“想在沙漠上建高炉”。冶金部领导同意甩开日本,由我公司承包二号高炉全部设备制造,指定我技术总负责(实际上我因股骨骨折、坏死,只做了前期工作)。经组织冶金系统设计院、研究院和冶金机械厂消化引进,得到六机部、一机部有关厂协同配合,除从卢森堡引进比一号高炉先进的无料钟炉顶设备和计算机、电子系统外,按重量计80%以上都由国内设计制造,经过4年共同努力,2万多吨设备全部制成、安装、投产,一代炉龄达15年(一般为10—12年);而且钢铁设计院按此进行系列化,使国内后来建设的4 000立方米以下高炉设计和设备制造全部迈向现代化。为使各冶金机械厂和公司技术干部了解发达国家钢铁厂的先进装备,我先后搜集、翻译了百余篇德国MPT和美国、日本等杂志和技术文献,其中有些引发各单位参考,从而开拓了我们对世界冶金先进技术的视野。
国务院为了加速我国现代化进程,成立重大装备办公室,并奖励一些为国产化作出贡献的人员。我有幸获得国务院重大装备办公室颁发的证书和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我个人体会,能在短暂的40年做些工作,除了党的培养,要归功于中华工商专科学校打下的基础和得益于当年天主教办金科和金科模范中学部分采用英文课本的教育。
【注释】
[1]作者:1951届中华工商专科学校校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