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管理理论丛林阶段

管理理论丛林阶段

时间:2023-07-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管理过程学派管理过程学派又称管理职能学派,法约尔被看成是这一学派的创始人,后经孔茨等人继承和发扬,使其成为现代管理丛林中的一个主流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的主要观点有:①将组织成员视为经济人或理性人。

2.3 管理理论丛林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管理理论呈现出流派纷呈、百家争鸣的局面,除了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作用外,还存在其他影响因素:生产方式由传统的手工业生产或个体经营逐渐转变为工业化大生产;20世纪60年代凯恩斯主义盛行,西方各国经济飞速发展;同时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加深了对人的认识;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强化了市场观念,使得管理思想注重企业组织内外环境协调;系统科学的产生,为人们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分析工具,促使人们用现代科学来分析管理对象和行为。其中系统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对于这一时期管理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系统科学是指以系统思想为中心、综合多门学科的内容而形成的一个新的综合性科学门类。系统科学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定义:狭义的系统科学一般是指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中所提出的将系统的科学、系统技术、系统哲学三个方面归纳而成的学科体系。广义的系统科学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运筹学、模糊数学、物元分析、泛系方法论、系统动力学、灰色系统论、系统工程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学、知识工程学、传播学等一大批学科在内的综合性科学。

2.3.1 管理理论丛林阶段的主要管理理论

20世纪40—60年代,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现代管理理论迅速发展,哈罗德·孔茨将之称为“管理理论丛林”。代表性的学派有管理过程学派、经验主义(案例)学派、强调数理与理性的管理科学学派、以巴纳德为创始人的社会系统学派、以西蒙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学派。

1)管理过程学派

管理过程学派又称管理职能学派,法约尔被看成是这一学派的创始人,后经孔茨等人继承和发扬,使其成为现代管理丛林中的一个主流学派。该学派将管理视为一个过程,主要代表人物有法约尔、亚历山大·丘奇、詹姆斯·穆尼、拉索夫·戴维斯、威廉·纽曼等。

管理过程学派的研究对象是管理的过程和职能,他们认为管理就是通过他人来完成工作的过程,管理过程同管理职能是分不开的。穆尼的管理思想把管理职能分为3种:决定职能、应用职能和解释职能。孔茨认为管理是一门艺术,基本原理、方法可应用于任何一种现实状况,他将管理职能划分为计划、组织、人事、指挥、控制5项职能。这也是管理过程学派对管理人员工作职能划分的代表。

①计划。选择目标和实现的手段。

②组织。设计出一个有一定目标的权责机构,并且承担相应的权责。

③用人。选拔、考核和培训人员,以便有效承担责任。

④领导。要采取措施激励人们,使他们认识到为组织目标努力符合自己的利益。

⑤控制。对人们的活动进行估量,及时纠正偏差,以保证计划的实现。[12]

2)经验主义学派

经验主义学派又称案例理论学派,主要是研究管理实践中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并总结、提炼出管理活动中具有规律性、共同性的结论和经验,以便为今后的实践活动提供借鉴和建议。主要代表人物有彼得·德鲁克、欧内斯特·戴尔、艾尔弗雷德·斯隆等。该学派的主要管理思想表现为:

(1)管理的性质和任务

德鲁克认为,管理不是纯理论性的科学,而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管理实践是以知识和责任为基础的。在1954年出版的《管理实践》中,德鲁克提出了管理的3种基本任务:获得经济上的业绩;使企业具有生产性,员工具有成就感;企业组织应当对社会承担必要的责任。

(2)管理者的职责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他们有两项职责是不能代替的。第一个职责就是必须创造一个生产统一体,这个统一体的生产力要比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生产力的总和更大。第二个职责是经理在作出每一个决策或采取每一项行动时,都要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协调起来。另外,管理者还承担着一些必须执行的共同职责,包括设定工作目标,根据目标组织工作,激励员工,衡量工作成果,使员工得到发展和成长。

(3)管理的技能和目标管理

经验主义学派认为,管理是一项特殊的工作,需要具备一些特殊技能,主要包括:制定有效的决策,有效进行组织内外的信息交流,恰当运用控制和审查,正确运用管理科学这个分析工具。

目标管理是使管理人员和广大员工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达到工作目标的一种管理技能和管理制度。[13]目标管理在实践中分为3个阶段:目标的制定、目标的实现和成果的检查与评价。

(4)组织结构

德鲁克认为理想的组织结构应当具备7个特性,即明确性、经济性、远景方向、决策、稳定性和适应性、理解本身的任务和其共同的目的任务、永存性和自我更新。

另外,德鲁克还对组织结构的设计进行了归纳,认为主要有5种组织机构,具体包括职能制结构、矩阵结构、联邦分权制结构、模拟分权制结构和系统结构。

3)管理科学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强调数理与理性,也被称为数量管理学派,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科学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了军事领域的运筹学和系统管理理论的精华思想发展起来的。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著作有韦斯特·丘奇曼、拉塞尔·阿考夫、伦纳德·阿诺夫三人合著的《运筹学入门》,爱德华·鲍曼、罗伯特·费特二人合著的《生产管理分析》,埃尔伍德·斯潘赛·伯法的《现代生产管理》等。

管理科学学派的主要观点有:

①将组织成员视为经济人或理性人。认为人是追求经济利益的理性人,由于组织的经济利益激励而努力工作,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并实现组织目标。

②组织是一个追求经济利益的系统,组织以最小成本追求最大的利益,追求的是系统整体的最大利益,而非某一部分的利益。

③应当用数理模型的定量分析方法来解决管理问题。数理模型分析是一项程序化的过程,一般要经历发现并解释问题、收集资料和数据、建立数理模型、分析模型并得出结果、评价模型和结果、实施模型的结果。实践活动中,模型的种类方式多样,对于不同性质类型的管理问题需设计不同的模型。

4)社会系统学派

社会系统学派从社会学角度进行研究,将社会各种组织都看做是一个协作系统,进而将组织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看做是一个协作系统。该学派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其代表作是1938年出版的《经理人员的工作职能》。

社会系统学派认为,管理人员的职能及职能的行使,是由组织的本质、特性和过程决定的,对组织本质进行的是描述性分析。该学派认为,组织中人的行为由决策和作业两部分组成,它侧重研究组织决策过程,而非作业。巴纳德的组织协作系统认为,组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有意识地协调活动的系统,应将这个系统当做整体来看待。作为正式的组织协作系统,不论其规模大小或级别高低,都包含协作意愿、共同目标和信息沟通3个基本要素。3个要素相互联系,存在密切关系。协作意愿意味着要为组织成员提供协作条件,培养员工的协作精神,号召他们忠于组织、相信组织目标。共同目标是协作意愿的必要前提,没有共同目标,协作意愿是发展不起来的。组织共同目标和成员协作意愿只有通过信息沟通才能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动态过程。没有信息的沟通,组织是无法了解员工的协作意愿的,也不利于使员工产生共同的认识,共同目标也就难以被接受。

5)决策理论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是以社会系统理论为基础,综合行为科学、系统论的观点发展起来的,主要运用现代数学、运筹学和计算机技术等科学方法对管理实践进行科学的定量与定性分析。该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决策,主要代表人物是赫伯特·西蒙,管理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决策过程

西蒙等人认为,决策不只限于从若干备选方案来选择其中一个,而是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决策程序。他们将决策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收集情报。主要是收集企业所处环境中有关经济、技术、文化等方面的情报并且对其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加工处理,为拟订方案提供可靠依据。第二阶段是制定行动方案。依据所获取到的信息,围绕组织目标,拟定出各种备选方案。第三阶段是选定方案。根据组织实际情况,从各种备选方案中选择出一个最满意的方案。第四阶段是审查评价方案。主要是对已作出的方案决策进行全方位的审查。

(2)决策的满意原则

西蒙不主张前人提出的“绝对理性”原则(即最优原则),他强调“令人满意”的原则。在他看来,人并不是完全理性的人,人不可能具备制定最优决策的所有知识、能力和素质,也不可能掌握所有情报信息,所有人都是“有限理性”的。无论是组织决策还是个人决策,都应探索和选择令人满意的方案,而不是绝对理性的方案。

(3)决策的分类

根据决策发生的规律性和频率,将其划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根据决策的确定程度,将其划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非确定型决策。

2.3.2 管理理论丛林阶段的基本特点

1)管理理论丛林阶段的基本特点

管理理论丛林是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第三个重要阶段,相对于以往管理理论阶段,表现出以下特点:

(1)多种管理理论并存

如上所述,20世纪40—60年代,由于经济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系统科学向管理领域的全面渗透,催生了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推动了现代管理理论的迅速发展,产生了上文已经简要介绍的管理过程学派、经验主义、管理科学学派等一系列新的管理理论,形成了西方管理理论全面繁荣的局面。

(2)管理科学趋于成熟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学技术取得日新月异的发展,国防和军事领域的运筹学、计算机技术等最新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企业。数学分析方法,如模拟法、统筹法、统计预算等都在管理学中获得了成功运用。

管理科学趋于成熟还体现为,管理理论丛林阶段的管理学家或企业经营者已明确地将组织视为开放系统,企业管理的主要课题开始由提高生产效率向组织如何适应外部环境转变,探讨组织与组织环境关系的研究活跃起来。

2)管理理论丛林阶段的局限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管理理论丛林阶段是对行为科学管理理论阶段的否定,是对古典管理理论的否定之否定。通过管理理论丛林阶段管理学家的共同努力,西方现代管理理论,特别是管理科学已经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并趋于成熟。但与此同时,由于相对忽视人的因素也存在着以下需要克服的若干倾向。

(1)过分依赖物质工具,“重理工轻人文”,忽视人的作用

管理实践活动中,管理科学过分强调计算机设备等工具的使用与可信度,忽视了人在管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实际上人是工具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只有通过人的沟通交流与操作,才能发挥物质工具的作用。

(2)重视定量解析方法,轻视定性分析方法

“重理性轻感性”,崇拜逻辑与推理,贬低直觉和热情的作用,是这一阶段管理学派的一个明显特征。管理科学学派要求完全采用定量分析方法来解决复杂环境中的组织问题,片面地认为只有数据才是过硬、可信的。这实际上是不现实、也不可能的,因为管理中的许多因素是微妙的、无法定量的,需要使用定性的分析方法来完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