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性

时间:2023-07-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4.5 态度、价值观与管理4.5.1 态度的概念、组成与特征1)态度的概念态度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倾向,是个体对一定事件或对象作出肯定或是否定、赞成或者反对的一种评价,同时还会表现出一种反应的倾向性,即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有无明确的价值观,常常是一个组织是否获得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组织文化的最核心部分。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们态度和行为的心理基础。

4.5 态度、价值观与管理

4.5.1 态度的概念、组成与特征

1)态度的概念

态度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倾向,是个体对一定事件或对象作出肯定或是否定、赞成或者反对的一种评价,同时还会表现出一种反应的倾向性,即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

2)态度的组成

态度一般由认知、情感和意志3个方面的因素组成,组成态度的这3个方面相辅相成,不可分离,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共同推动或影响人的行为。

①认知因素:认知是人对事物的看法、评价以及带评价意义的叙述,它是态度形成的基础。

②情感因素:情感是人对事物的好恶,带有感情色彩和情绪特征,它是态度形成的核心。

③意志因素:意志是指人对事物的行为准备状态和行为反应假设,态度不同于行为,但它含有行为的倾向,人的行为反映态度,它是态度重要的外在表现。

3)态度的特征

态度相对于其他个性倾向性而言,具有以下几个相互影响、相互关联而又缺一不可的特征:

①社会性。态度是一种习得性的心理倾向,不是孤立存在的,受到社会观念、群体意识的影响和制约。

②针对性。态度有对应的现实对象,如人、物、事、观念等,具体指向某一人物或事物或观念。

③稳定性。态度必须经一定过程才能形成,而且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是一个人表现出习惯化行为方式的内在根据。

④间接性。态度是不能被直接观察的,只有通过人的外显动作、姿态、表情、语言及行为来进行间接地分析与推测。

4.5.2 态度对行为的影响

态度属于行为的指导和动力系统,对人的行为有很直接、很重要的影响。其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态度影响人的认知和判断

态度注入了人们强烈的感情因素,从而形成一种参照框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判断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认知对态度的形成有价值,态度一旦形成也会对认知产生反作用,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作用。

2)态度影响学习效率

态度本身有一定的过滤作用,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态度积极,能激发人的学习热情,学习效果则好,反之亦然。

3)态度影响人对挫折的适应能力和忍耐能力

人的忍耐力的大小取决于多种条件。但美国学者兰波特等人大量试验证明:态度的确是个体忍耐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坚定的态度,有助于忍耐力的提高。对单位认同感强的人,在单位出现问题或个人遭遇挫折时,不轻易离开,反之则不然。

4)态度影响团体中的相容性和凝聚力

良好的态度有利于形成团体较强的凝聚力,也会使团体成员包容性增长,有利于团体的和谐,从而提高团体的归属感和竞争力。

5)态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

态度端正、积极,会导致较高的生产效率,但是态度消极,则有可能产生两种后果:即高生产率或低生产率。因为人的工作行为,常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工作不满意,但考虑到自身生存、社会规范和群体约束等因素,也可能会产生高生产率。

4.5.3 态度的改变

1)态度改变及其意义

个体态度的形成主要是由后天因素决定的,一般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才能形成,因此,态度一般都是相对稳定的。相对稳定并非意味着不可改变,态度作为一种后天形成的个性倾向性,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之下也必然会发生改变。

由于态度直接影响员工的学习和工作效率,改变态度是员工管理的应有之意。管理者的责任之一就是要不断了解员工工作的态度,采取措施,强化人们积极的态度,改变人们消极的态度。

2)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1)态度本身的特性

态度本身的特性包括:

①态度形成时间的长短、稳定性和持久性。

②态度的协调性。心理学家费斯廷格认为,人们总是寻求认知和感情的一致性,保持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协调。因此,当个体认知因素和感情因素不一致时,就能提供一个改变态度的良机。

③态度形成中感情因素及其极端程度。

(2)个体的心理因素

如智力因素、气质因素、年龄与性别特点、自我防范心理的强弱等。

(3)与群体的关系

群体对人的行为有规范作用,既能起到维护和保护自身利益的作用,又能为人的态度的改变施加压力与影响。

(4)切身利益的影响

物质和精神上的利益能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人们态度的改变。

3)态度改变的基本方法

①改变客观事实。事实是人们认知因素形成的基础,也是态度改变的基础。

②参与和接触。参与能增加人们对工作的了解,消除偏见,促进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交流。感情的转变在人的态度改变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③运用群体的规范。规范、制度、规章与说服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是态度改变的有效方法。

④角色易位。运用替换法,正反两个方面考虑和分析问题,有助于克服偏见和态度的极端性。

⑤宣传手段的正确运用。宣传是一种信息传递过程,宣传效果的好坏在人们态度改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整个宣传过程中,信息发布者、传递过程、传递手段,以及信息接收者需要协调配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4.5.4 价值观的概念与分类

1)价值观的概念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或组织)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一个人基本的信念和判断。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一个人(或组织)认为最有意义、最重要的客观事物就是最有价值的东西,可以视为人(或组织)行为选择的终极原因。有无明确的价值观,常常是一个组织是否获得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组织文化的最核心部分。

人们在接触社会事物时,会赋予这一事物一定的价值,并将外部事物转化为自己的价值理念。人会不由自主地不断按照自己的标准对周围的事物进行是非、对错、善恶等评价,衡量这一事物对自己是否有价值。如对社会公平、自由、幸福、信仰等各种事物因素进行评价。像这种对诸多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秩序,就是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们态度和行为的心理基础。

2)价值观分类

根据阿尔波特(G.W.Allpost)及其同事的研究成果,他们将价值观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①理论的价值观:强调通过理性批判的方式发现真理。

②经济的价值观:强调功用性和实务性。

③唯美的价值观:强调形式与和谐。

④社会的价值观:强调人际间的爱。

⑤政治的价值观:强调权力的获取和影响力。

⑥宗教的价值观:强调经验的一致性及了解宇宙本身。

3)态度与价值观

①价值观是指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持久的社会信念和价值系统。包括内容和强度两个维度,如追求平等、自尊、刺激、享乐、舒适、友谊等。

②价值观强烈影响员工的态度与行为,它是了解员工态度与动机的基础。当员工的价值观与组织的价值观一致时,则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③态度源于价值观,又表达价值观,价值观是态度的核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态度能表达人们深层的价值观念,而所谓的价值就是态度对象对人的意义。价值观是衡量某种事物对个体活动的意义标准,态度的核心意义就是体现对某事物一定价值认识的个体反应。这些价值观作为基础的信息或意义内容,形成了基本框架,构成了态度的基础和核心。

4.5.5 价值观对组织管理的影响

1)价值观对组织管理的影响

管理者的价值观对组织个体的影响是巨大的,具体会影响到:

①对其他人、群体的看法,影响人际关系。

②个人所选择的决策和解决方法。

③个人对所面临的形势和问题的看法。

④确定有关行为的道德标准。

⑤个人接受或抵制组织目标、压力的程度。

⑥对个体及组织的成功和成就的看法。

⑦对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选择。

⑧管理和控制组织中人力资源的手段。

2)价值观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

价值观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组织目标、愿景和制度的制定,必须考虑员工和群体的价值观,重视价值观的引导。

②要致力组织文化建设,根据组织的使命任务,树立明确的组织价值观,建立大家共同接受、认可的价值体系和制度体系,提高组织的凝聚力。

③管理者还必须重视价值观的变化及其对组织行为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