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 综合型激励理论
行为主义激励理论强调外在激励的重要性,而认知派激励理论强调的是内在激励的重要性。综合性激励理论则是这两类理论的综合、概括和发展,它为解决调动人的积极性问题指出了更为有效的途径。
6.5.1 勒温的场动理论
心理学家勒温提出的场动力理论是最早期的综合型激励理论。勒温的场动力论是用以下的函数关系来表述的:
B=f(P·E)
其中,B为个人行为的方向和向量,P为个人的内部动力,E为环境刺激。该公式表明,个人行为的方向和向量取决于环境刺激和个人内部动力的乘积。
这个理论强调,人的行为产生发展是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勒温把外界环境比喻为导火线,而人的需要是一种内部驱动力。人的行为决定于内部系统需要的张力与外界引线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内部需要不强烈,那么再“强烈”的引线也没有多大意义。反之,内部需要很强烈,那微弱的导火线也会引起强烈的反响。
6.5.2 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式
这是美国行为科学家爱德华·劳勒和莱曼·波特于1968年提出的一种综合激励理论。他们发展了弗罗姆的期望理论,但显得更为直观和清楚。
1)基本模式
图6-4表达了如下意义:
①奖酬对个人的价值以及对努力导致奖酬概率的主观估计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一个人是否努力及其努力的程度。
图6-4 波特—劳勒综合型激励模式图
②工作的实际绩效取决于能力的大小、努力程度以及对所需完成任务理解的深度。具体地讲,“角色概念”就是一个人对自己扮演的角色认识是否明确,是否将自己的努力指向正确的方向,抓住了自己的主要职责或任务。
③奖励要以绩效为前提,不是先有奖励后有绩效,而是必须先完成组织任务才能导致精神的、物质的奖励。当职工看到他们的奖励与成绩关联性很差时,奖励将不能成为提高绩效的刺激物。
④奖惩措施是否会产生满意,取决于被激励者认为获得的报偿是否公正。如果他认为符合公平原则,当然会感到满意,否则就会不满。满意将促使其进一步努力,不满意则会降低其努力程度。
2)主要观点
这种模式的具体内容是,一个人在做出了成绩后,会得到两类报酬。一种是外在报酬,包括工资、地位、提升、安全感等。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外在报酬往往满足的是一些低层次的需要。由于一个人的成绩,特别是非定量化的成绩往往难于精确衡量,而工资、地位、提升等报酬的取得也包含多种因素的考虑,不完全取决于个人成绩。另一种报酬是内在报酬,即一个人由于工作成绩良好而给予自己的报酬,如感到对社会作出了贡献,对自我存在意义及能力的肯定等。它对应的是一些高层次的需要的满足,而且与工作成绩是直接相关的。
该模式同时强调了努力程度、工作绩效和满足是3个相对独立的变量。
3)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
不要以为设置了激励目标,采取了激励手段,就一定能获得所需的行为和努力,并使员工满意。波特—劳勒综合型激励模式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在组织管理活动中,必须要牢记:
第一,员工的激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整个激励过程将涉及许许多多的因素。
第二,任何一种激励模式都很难包容一切,只有适应被激励对象实际情况的才是最好的。
第三,根据现实问题的不断变化,灵活应用各种激励理论,并高度重视激励理论的创新。
6.5.3 综合激励理论的发展
1)VIE理论
布朗在《组织中的行为》(1986)一书中将目标理论与期望理论结合,提出效价(Value)——手段(Instrumentality)——期望(Expectancy)理论,简称VIE理论。布朗认为,激励是人们以下3种信念的结果:
①一个人努力的结果是绩效(期望)。
②一个人因有绩效这一媒介而得到报酬。
③一个人得到报酬后,看到报酬的价值(效价)。如果效价、手段、期望三者都高,激励程度也高。如果三者有一个是零,激励也等于零。
激励是期望、手段和效价的乘积,激励只是工作绩效的几个决定因素之一。VIE理论认为,如果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内在、外在激励因素相结合的激励方式,会更易达到我们的目的。
2)激励力量理论
罗伯特·豪斯把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与弗罗姆的期望理论结合起来,提出了激励力量结构公式:激励力量=任务内在激励+任务完成激励+任务结果激励。豪斯的激励力量理论,强调任务本身效价的内在激励因素,突出了完成任务内在的期望值和效价,兼顾了因任务完成而获取外在奖励所引起的激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