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经济学的理性假定

经济学的理性假定

时间:2023-07-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关注现实的森,同样指出标准理性假定没有准确反映经济活动的全部特点。再者,理性假定导致经济学和伦理学的相互疏远,经济分析中的“合乎理性”并不具有任何伦理意蕴,而道德情感或实践理性又没有经济理性的那些特点。以此为据,经济学当然不准价值判断介入,伦理学也不承认理性“经济人”有任何道德意义,互相隔离是双方的倾向。幸好,理性不可能只表现为“经济人”的存在方式,经济理性的唯一性肯定是对理性本质的扭曲。

第一节 经济学的理性假定

理性经济人构成了现代经济学的分析起点,依据该假定,处于经济活动中的人能按理性去行事,其行为特点有三:第一,“理性一致性”,经济人能对来自不同选项集的各种选择以一种有说服力的成体系的方式相对应,不会发生矛盾;第二,“理性自利”,经济人的行动根据和动力是其自身利益,且只要具备良好制度框架,私人利益能自发有利于社会公利;第三,“理性计算”,经济人具有完全的知识和计算能力,能对所处境况进行完备排序,选择最佳行动方案。此种理性模型还被“经济学帝国主义”应用于其他社会科学领域,扩展为社会理论之基础。当一切社会关系中的决策和选择都基于经济理性考虑之时,经济人也就扩大为“一般的人”。

这种主流理性行为假定不切现实,注定受到来自各方批判,甚至经济学界也奏出不和谐之声。西蒙的“有限理性论”、X效率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等,都从不同侧面指出完全理性行为的不可能性。关注现实的森,同样指出标准理性假定没有准确反映经济活动的全部特点。就算经济学对理性特点描述是正确的,也不能保证人们一定会实际地按照它所描述的理性行为行事;就算理性行为假设承认其他行为模式的存在,而且可以充分认定其设定的最终目标和约束条件,它还是不能全面把握实际行为中的必要成分。冷静的理性模型也许充斥了经济学教科书,却忽略了某些不得不面对的复杂性。现实世界丰富多彩,人们会犯错误,会不断尝试,有时还会感到困惑,这些不能以“非理性”一言概之。再者,理性假定导致经济学和伦理学的相互疏远,经济分析中的“合乎理性”并不具有任何伦理意蕴,而道德情感或实践理性又没有经济理性的那些特点。以此为据,经济学当然不准价值判断介入,伦理学也不承认理性“经济人”有任何道德意义,互相隔离是双方的倾向。幸好,理性不可能只表现为“经济人”的存在方式,经济理性的唯一性肯定是对理性本质的扭曲。为了说明这一点,森首先着手解剖经济理性的实质。

主流经济学有两种定义理性的方式:第一种视理性为“选择的内在一致性(internal consistency of choice)”,第二种方法视理性为“自利最大化(self-interest maximization)”。“(1)内在一致性:依据这种方法,理性选择仅仅被视为选择的内在一致性。(2)自利追求:在这儿,选择的理性被等同于永无止境地追求自利。”(2)有时,森还把主流经济学理论中对“理性选择”的解释分为三种:(1)选择的内在一致性,(2)自利最大化,(3)一般最大化。(3)一般最大化并没有限定于任何特定内容,它可以从属于前两者中任何一个理性特征,因此,当批判前两种理性方法时也包括了最大化理性假定。

按照森的观点,两种理性标准观点既不符合事实,也没恰当表述理性本身。完全遵循两种理性去行动的人,最终将演变为“理性的傻瓜”。只被赋予一个偏好排序的经济人,他的偏好排序包罗其利益、福利、应该做什么以及描述其实际抉择和行为,遵循选择、偏好和福利之间严格一致性的他近乎一个社会白痴。他根本不能理解在他身上起着作用的各种伦理观念、习俗、行为准则等相互依赖性下的决定因素。“大部分经济理论充斥着披着万能偏好排序光环的理性傻瓜。如果经济学要为那些与行为相关的不同概念预留空间,就需要更复杂的结构”。(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