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选择的外部因素

选择的外部因素

时间:2023-07-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选择的外部因素_重建经济学的伦理之维:论阿马蒂亚森的经济伦理思想二、选择的外部因素能在忽略选择之外的任何因素下解释行为吗?遵照一致性条件,即便个人一致选择了相反于自己欲望和重视的东西,也应该被断定为“理性的”。要理解上述行为的理性,那就必须参照选择的外部环境,认识到影响选择行为的背景也是理性选择的必要内容。个体享有的自由依赖于选择菜单开放的程度,行动方式的选择受自由范围之影响。

二、选择的外部因素

能在忽略选择之外的任何因素下解释行为吗?森的回答是“否”。因为选择不可能是纯粹“内在的”,若想要识别特定选择是否具备一致性,不仅取决于人们对这些选择的解释,还依赖于这些选择的外部条件,涉及人们的偏好、目的、价值观和动机等“外在的”参照系。不诉诸这些选择背后之物,就不可能理解选择本身及“一致的”选择。“不存在什么被人们认为是不管什么环境而恒定专有的内在一致性条件。事实上……作为行为理性一个部分的内在一致性条件主要要依赖于外部环境”。(8)

一致性不是理性行为的充分条件。完全符合内在一致性条件的个人选择,直觉上都难以总是合理,它没有证明个体做出的选择与其偏好目标一致。假如一个人所做的事情恰好违背自己的意愿,但他始终如一地这样做,即完美的满足内部一致性条件,能说他是理性的吗?遵照一致性条件,即便个人一致选择了相反于自己欲望和重视的东西,也应该被断定为“理性的”。这就与常识矛盾了,“存在这样的情况,一个人总是在他的选择中低能,一个总是选择他最少重视和最厌恶的东西的人,有着很大的行为一致性,但他很少能被看成一种理性的模式。因此,内在一致性观念完全无法作为理性的充分条件”。(9)

“纯粹内在”一致性也不是理性的必要条件,它会被某些选择动机所违背。不考虑这种“外在”参数,内在一致性不仅无法表明人们肯定选择自己最偏好的东西,甚至无法确定行为是否一致,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在给定选项x和y,一个人会选择x而拒绝y,当z增加到选择菜单中后,他会选择y拒绝x。矛盾显而易见:该人从(x,y)中选择x,而从(x,y,z)中选择y。可举一些具体例子。晚餐的水果篮中剩下最后一个苹果,甲可以选择唯一的苹果(y),或放弃苹果(x)。如果他希望体面地行动,就会选择x而非y。但是,假如在篮子中增加一个苹果,甲面对没有苹果(x)、有一个好苹果(y)和有另一个好苹果(z),那么他会非常合理地选择y或z。再比方说,乙在提供给他的几块蛋糕之间进行选择,它们的降排序为x<y<z。若他不想要被视为贪婪的,或想要服从一定的社会习俗或某种行为准则,那么乙就会选择第二大的蛋糕,而不会选择最大的那块蛋糕,亦即他会从(x,y)中选择x,从(x,y,z)中选择y。如果乙目的在于最优化,那么他的确犯了错误。依据严格的“内在一致性”,这两个例子中的选择都违反了二元性。假如考虑超越选择本身的菜单依赖性、价值或其他顾虑,这里并不存在特别“不一致”的选择。

要理解上述行为的理性,那就必须参照选择的外部环境,认识到影响选择行为的背景也是理性选择的必要内容。选择和偏好之间并非一片空地,一个人的偏好或选择有着“菜单依赖性(menu dependence)”。(10)

(1)位置的选择(positional choice):不同备选对象的排序依赖于各个备选对象在菜单中相对其他备选对象的位置。由于选择所包含的备选对象不同,人们进行选择的考虑因素就千差万别。例如不拿最后一只苹果和最大一块蛋糕。当然,这些例子还可能反映了社会价值观对选择者的影响。此种影响力在选项组合不变时往往被掩盖,好像选择本身就显示了备选对象的排序。不选择那个最后的苹果似乎“显示”甲不偏好它,而实质是甲受价值观作用的结果。

(2)菜单选项的认识价值(epistemic value of the menu):人们关于选择的基本信息,影响了他们对备选对象的偏好。假定一个人在去不太熟悉的朋友家中喝茶(x)和不去喝茶(y)之间选择,他会选择(x),可如果增加了吸毒(z)的选择,他很可能就拒绝邀请。后一个邀请增加了关于那个不熟者的更多额外信息,从而影响了备选对象x和y的排序。

(3)自由的价值(valuation of freedom)或拒绝的自由(freedom to reject):选择还与个体珍视决策自主和自由相关,他不仅看重最终被选项,还重视能够选择的集合。个体享有的自由依赖于选择菜单开放的程度,行动方式的选择受自由范围之影响。当一个人能选择读任何报纸时,他选择读某份特定报纸,但若他没得到选择而被强迫读那份报纸,那么他可能会反抗和什么也不读。还有,为了支配性选项可以自由拒绝某些选项,比如斋戒不只是挨饿,而且是深思熟虑地去挨饿,斋戒者是能吃得好而自愿拒绝吃的机会。饥饿则是只有唯一选项——没有食物,饥饿者别无选择地只能挨饿。人有无选择又受社会制约,存在“选择禁忌”的情况。“一个人的实际选择可能受环境影响,在判断一个人是否实际拥有重要意义上的自由时,考虑环境因素是恰当的。社会影响会诱使一个人不选择他实际喜欢的选项。”例如,在一个规定女性应怎样穿着的严重性别歧视社会,妇女缺乏勇气不戴头巾露出她的头,即便她偏好不把自己包裹起来。(11)

有选择就有后果,选择的结果也是选择者经常顾虑之处,但不一定指向最大化。主流经济学极其狭隘地定义最大化原则,坚持偏好排序的完备性并从最终结果定义偏好。森指出,现实中的选择者,实际倾向于考虑“综合结果”(comprehensive outcome),而不仅是“最终结果”(culmination outcome)。后者只关注行为最终实现了什么,忽视了整个事件状态的过程和其他多样信息;前者不仅关注最终状态,还关注行为、过程和除最后结果之外的其他要素。一个宽泛的最大化原则应该被置入“综合结果”观中处理,不选最好的选项,可能是出于综合结果的思虑。换言之,完全可以从综合结果界定什么是一个人想要最大化的东西,而非局限于最终结果。

假设丙参加一次公园集会,如果主持人安排最好座位给他,他肯定感到很高兴,然若让他自己选择,他会拒绝猛冲过去抢占最好座位,只选择一个“次偏好”的座位。此时丙还是一个最大化者吗?此例除了表明选择具有选择者依赖性(chooser dependence),还说明人们会考虑选择的各种后果,他们会自我施加选择约束,个人偏好对“选择者的身份认同(identity of the chooser)”的依赖性可能出于十分不同的动机。(1)名誉和间接效果:丙也许希望获得一个“好名誉”,以便在未来中获利,不希望被他人看成“座位夺取者”而名声扫地。(2)社会承诺和道德命令:丙也许把抢夺“最大化”座位视为不道德行为,在丙身上明确或隐含着某种道德情操或遵从价值规范的要求。(3)直接福利效果:丙之福利也许直接受选择过程的影响,个人效用最大化不仅体现于最终结果上,还体现于选择过程中。比如,考虑旁观者的看法,丙不愿冒他人歧视眼光的风险去抢夺座位,这样做会损害他的福利。(4)习惯规则的遵循:丙有遵循“体面行动”规则的意图,不愿意违背习俗,也会导致不去抢夺最好座位。(12)这些考虑因素,都可归属于个人偏好的构成性要素。森赞赏阿罗对偏好的宽泛概括,个人偏好包含了个人的整个价值体系以及对价值观的评价。(13)

通过上述分析,森揭示了选择的本质:个体不可能在孤立背景下进行选择,如果外在因素牵扯进来,那么一组永远有效的内在一致性条件就不可能存在。其实,所要反对的是先验地施加“内在一致性”要求,而不是反对“一致性”的可能。如果充分对应外在参照环境,选择的一致性并非不可理喻。“显示偏好方法的哲学,从根本上低估了如下事实:人是一个社会动物,他的选择并不只是受他自己偏好的严格约束。……鸟、蜜蜂、狗和猫通过它们的选择确实显示了它们的偏好;但对人类而言,该主张没有特别的说服力。作为社会动物的人,他的一个选择行为基本上总是一种社会行为。他也许仅仅模模糊糊地意识到作为社会特征的相互依赖性这个广泛问题,……但他的行为所包含的内容要远多于只是由他的个人偏好传递出来的内容。”(14)因此,要了解人的选择行为,不能只看他在干什么,还要看形成个人偏好的各种社会作用力。个体选择不可能只基于孤立的偏好,还至少部分地基于规范考虑。如科斯洛夫斯基所言:“偏好是带有伦理学和社会特征的,它是在个人的、伦理学的反省中,同样地,也是在社会的行为间形成的。”(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