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运供应链是由一系列涉及把航运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的上下游企业或部门所形成的网链结构,是由航运的供应商(包括造船厂、备品供应商、燃料供应商、船员供应公司等)→航运供给(船公司或其代理)→航运需求(货主或其代理)→国际贸易需求→经济发展需求与港口企业以及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共同组成的供需链结构。概括来讲,航运供应链就是以船公司为核心企业,由钢铁厂、冶炼厂、造船厂、备品供应、燃料供应等组成的有形产品的上游供应链和由船代、货代、货主等组成的无形产品(航运服务)的下游供应链为主要组成部分,以客户满意度为目标,共同完成货物从起运地到目的地的运输功能的供应链。正如美国著名的供应链管理专家克里斯多夫(M.Christopher)所说的:“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航运作为国际物流的主导载体,不仅是供应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也是一个由多个相关企业或部门组成的段落供应链。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际上许多大型航运企业就开始进入物流领域。特别是欧美的各大航运集团早已将供应链的现代物流服务视为航运企业的发展战略,加强对物流服务中各环节的联系和渗透,集中力量对陆运、空运、仓储及信息流通等关键环节进行有效投入。全球知名的国际航运企业成功地迈进了综合物流服务领域,他们的综合物流服务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见表7-1)。
表7-1 国内外航运企业供应链物流开展业务
资料来源:根据各公司网络公开资料整理而成。
借助强大的资金优势和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以及遍布世界各地的网络,各大物流公司纷纷做出了在中国深入发展的战略方案,并与一些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的生产企业形成了较为稳固的物流联盟。其中,素有世界航运旗舰美誉的马士基公司,看准中国入世和举办奥运会的契机,成为运输及物流业的独家赞助商。此举使马士基享有在各个方面所能得到的最大权益和优先权。这些著名国际企业在华物流业务的开展,促使我们必须就如何向综合物流服务转变做出认真冷静的思考。在制定我们自己的综合物流发展战略之前,有必要对中外航运、物流企业在中国发展物流服务的优劣势进行对比分析(见表7-2、表7-3)。
表7-2 中外航运企业供应链在中国发展的优势对比分析
资料来源:根据期刊、网络公开资料整理而成。
表7-3 中外航运企业供应链在中国发展的劣势对比分析
资料来源:根据期刊、网络公开资料整理而成。综上所述,虽然我国不少企业已建立了广泛的业务网络,但服务质量有限,大多数只能提供运输、仓储、货代等单项或分段服务,尚不能提供物流咨询、规划及全过程的供应链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而外资企业在中国发展物流服务具有相当的优势,利用他们的资金、技术等多方面优势在中国迅速铺设物流网络,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但是他们在中国开展物流服务尚需要一个过程,这就为我国运输企业迎头赶上提供了时间和机会。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每个国家都成为了全球贸易与运输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种合作已是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的形势下,航运企业也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时转变经营理念,选择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合作模式,积极探索开发供应链服务的优势。
(1)整合供应链各方优势
物流供应链服务就是需要企业与它的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紧密合作,形成不同行业与不同企业间优势互补的协作关系,航运企业为了更好的发展也在努力同制造业和销售业建立起密切的伙伴关系。同时,航运企业也坚持和客户沟通,保持信息的共享和畅通,探讨和研究更加有效的合作,共同策划可以实现双赢并且满足双方需求的服务。
一方面,航运企业利用各自国内网络和业务的优势,再通过与国内外实力雄厚的物流公司通力合作,交换各自在资金的引进与物流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经验来提高市场占有率,更快地跻身国际市场,这也是我国航运企业应对严峻的运力过剩问题以及国际竞争的积极措施。其中,中远和中外运等企业已在这方面通过舱(箱)位互租协定、码头共享等形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另一方面,供应链上的企业积极形成和加强各自竞争优势。航运企业也通过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满足特定客户群体的特殊需要,或集中服务于某一区域的市场来提升航运主业的竞争力。再通过对船队结构的调整及充分发挥船舶融资租赁以较少资金就可以取得船舶使用权的优势,将自有船舶和租赁船相结合加上自身的网络优势,开拓更加广阔的市场。如有些班轮企业集中于某些商品与工业,使公司在处理某些商品与工业的服务上比竞争对手更具优势。
(2)加强信息系统建设
航运企业要提供一流的服务,必须拥有完善的物流设施和先进的物流技术,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来制订服务方案使企业的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对货物进行动态管理和跟踪可以采用条码技术,再加上采用先进的物料搬运设备和识别系统,来提高搬运效率和降低货损货差等,向客户提供更节约的成本和更高服务质量的解决方案。
站在供应链的角度,优质的航运物流服务需要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密切合作,统筹规划整个供应链上的采购、生产、运输、仓储、销售等一系列环节。供应链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企业不可能只为物流系统中某个顾客提供某种服务(比如运输和仓储),而应通过组织和策划逐步地把这些单项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客户因供应链的全套解决方案增加价值。通过快速反应系统减少客户的存货和储存成本,以使供应链得到增值。实现快速反应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利用信息系统来监督和管理运输、仓储、存货、订单处理及提供实时状态报告等,建立客户一体化的最优供应链系统。对于与一些采用ERP系统管理的大型工商企业的合作,使用与之对接的信息管理系统为其制订采购、制造和营销计划提供基础资料,使客户实现资金快速周转、成本降低和服务改善等。实际上,航运企业的业务本身很多已经具有物流服务的性质,只要注重培育顾客需求和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再加上高技术信息系统的更广泛开发和应用,就能达到吸引客户的目的和供应链整体的竞争力。
(3)培养供应链管理人才
航运企业要为客户提供综合物流供应链服务就要调集和管理组织自身以及具有互补性的服务提供商的资源及技术,以提供综合的供应链解决方案为目的,这就需要供应链管理人才的培养。供应链人才能在解决企业物流的基础上整合社会资源,解决物流信息充分共享、社会物流资源充分利用问题。
供应链管理者为汇集众多仓储、运输、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信息供应商的合作伙伴,根据客户的需要提供每个环节最合适的合作伙伴,通过互联网和系统网络收集和传递信息,建立定制的一体化的最优化供应链,必须对每一个物流环节都有足够的了解,更要具备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协调的能力。供应链人才必须熟知财务、市场营销和采购等工作,不仅要能够管理现有系统,还要求具有创新意识,用创新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企业则利用创新产生良好的用人机制,培养物流人才。其中,上海海事大学成立了国内首个航运“供应链实验室”,结合企业和社会的需要进行个性化教育,为社会输送更多航运供应链领域的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