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结构就是比例关系、组成关系。对于村庄而言,产业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产业结构与国家产业结构相同,即村庄劳动力、固定资产和其他资源在各产业间的分配构成关系。狭义的产业结构就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结构,再狭隘点就是种植业的安排结构。广义的村庄产业结构就是工业、商业和农业的结构。狭义的村庄产业结构是指养殖业和种植业的关系。再狭隘点就是指种植业究竟是种植粮食,还是种植棉花,或是种植其他的经济作物之间的关系。
村庄产业结构调整管理就是指村庄引导、帮助农民优化产业结构,以追求最大化利益的行为和过程。必须明白,农民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村庄是产业结构调整的辅助力量、引导力量。
村庄产业结构调整管理的基本目标是:一是不放松应当承担的粮食生产任务,当然如果粮食不值钱,也可以不种,就是引导农民种,农民也不会理睬;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多元、高质农产品的生产,即引导农民向高附加值、高市场需求的农产品调整;三是努力发展非农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通过发展村庄非农产业,改善村庄的产业结构;四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满足村庄持续发展的需要。
村庄产业结构调整中,农民是主体,村庄是辅助力量,因此,结构调整必须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1)引导原则。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村庄干部只能对农户行为起引导、指导、服务作用,不能利用行政手段强制调整,真正的决定权在于农户。
(2)自愿原则。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农民有权决定是否进行相应的调整,或是否接受相关的调整意见,包括村干部在内的所有人都无权干涉,农民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3)因地制宜原则。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村干部的引导及农民的自行决定,都必须结合村庄的资源优势,从“特”字上下功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市场优势。
(4)循序渐进原则。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不能够急于求成,要结合市场与政策变化,有步骤、有计划地往前推进。
(5)服务的原则。村庄产业结构调整的管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引导;二是服务。同时服务也必须成为村庄结构调整的原则,村庄始终必须站在服务的角度,搞好结构调整的前期调研、信息收集和分析、产中的技术支持、产后的市场营销以及维权工作。
(1)农民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农民在村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决策人、执行人、受益人角色决定了其主体地位性。
(2)村庄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力。作为一级行政划分,村庄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通过村干部,执行国家产业调整相关政策上传下达的职能,并为农民提供相关的信息服务支持,推动村庄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3)政策与市场共同主导产业结构调整。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既要考虑市场需求,又要考虑相关的产业政策,选择适宜的调整项目,不发展明令禁止的产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