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打工经济的管理

打工经济的管理

时间:2023-07-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打工经济的管理,是围绕打工行为展开的,包括为村民外出打工前要做些什么工作,村民打工中又要做些什么工作,以及村民打工回乡后还要为他们做些什么工作,以下从打工前后的各环节出发,阐述如何进行打工经济管理。因此,作为长期进驻城镇的通行证,村庄一定要重视外出村民的证件管理工作。石柱外出打工的农民在5万人以上。

打工经济的管理,是围绕打工行为展开的,包括为村民外出打工前要做些什么工作,村民打工中又要做些什么工作,以及村民打工回乡后还要为他们做些什么工作,以下从打工前后的各环节出发,阐述如何进行打工经济管理。

身份的合理界定,是农民外出流动顺利进行的保障,尤其在发达地区,由于大量流动人口的存在,相关的执法机构对于身份证明不全的人往往实行收容或遣送,对打工者来说,如果不能进城,就无法安心找工作。因此,作为长期进驻城镇的通行证,村庄一定要重视外出村民的证件管理工作。

案例阅读1:

随着城乡户籍管理制度的放松,农村人口的流动规模日益壮大,但这种流动仍然是有条件性的流动,即流动的自由是一种相对性的自由,尤其在跨区域流动的过程中,农民仍然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小云是一名来自农村的打工者,现在广东一家餐馆做事,从来广东的第一天开始,她就不明白为什么一天到晚都有相关的执法人员要检查她的这个证、那个证,尤其是进入餐馆做事以后,就有执法部门要求办理“健康证”等,还要查看诸如流动人口证、暂住证、计划生育证明等,而且有的证件在当地还不能办理,必须在户籍所在地办理并且手续繁琐,如此一来,光路费、办证费,就让小云第一个月的工资所剩无几,加上证件的有效期都不长,有的只有1年左右,不禁让小云开始苦恼新一轮的办证繁忙期,但如果委托别人办理,又总是不放心,和小云一同出来打工的都为这事烦恼,心想着如果村里能为他们统一办理就好了:除了节约不少路费钱外,还可以将节约下来的时间去挣钱。

对这种“证件”现象在各地区已不足为奇,一方面,我们应理解这方面工作的意义及作用,但也要看到带给外出务工农民的不便。证件表面上只是作为一种标签、一种证明而存在,但其实质是对一种和谐、有序社会环境的保障。因此,不能盲目就证件本身进行质疑而要从证件的办理过程看到问题。对村干部来说,能够组织起来统一办理的,就统一办理,不能够的,则要提前指导村民到了外地后如何在相关部门去办理,使村民安心外出就业。

市场是多变的,尤其随着城市下岗失业人员的增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对打工者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使打工为经济发展注入延绵不断的动力,村庄领导者必须从两方面帮助农民外出务工:①与上级政府配合,融入市、县、乡(镇)、村四级劳务输出工作体系,努力成为“打工经济”产业链条的环节之一;②要注重对市场就业信息的搜集,进行针对性的岗位培训,如果村庄内部不具备培训条件,可以通过县、乡(镇)甚至市来对农民进行委托培训,以扭转以往农民进城在就业方面无发言权的弱势地位,使农民外出能够主动的适应市场需求,及时找到市场上的空缺职位。

案例阅读2:

“不花钱又不误农活,还能现场学到实用技术,这种培训教育方式太好了!”汉阴县城关镇花扒村卢继海在培训现场高兴地说道。汉阴县把农民技能培训和农村贫困劳力培训作为解决“三农”和扶贫攻坚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从实施灵活多样培训入手,形成上下贯通,形式灵活的劳动技能培训服务体系,已先后为新农村建设培训技能型农民5000余人。为解除观念落后、素质较差等制约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瓶颈”,该县充分发挥农民技能培训作用,采用“走出去,引进来”方式,对花果、龙岭、五一、大兴、紫云等30余个村分期分批派人到西安、岚皋、平利等地参观学习蚕桑、畜牧、农家乐等实用技术;并先后组织县农业、畜牧、烟草、科技等部门开展“送技术、送服务”培训班,聘请科技特派员现场培训农民,并利用远程教育办班、办夜校等灵活方式开展免费培训,受训农民5000余人,通过培训,使受训农民掌握了1或2门农业实用技术。与此同时,与相关技术学校合作,在全县179个村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建立劳务输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至目前,这些基地已面向农民举办计算机、汽车驾驶、电气焊、缝纫等15个专业培训班,并且县内培训全部实行免费。培训学员还可以参加免费技能鉴定、专项能力考核,经考核合格后,发给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和上岗操作证。学员培训合格后,根据本人意愿定向输送到浙江、深圳等地大型企业务工。该县基地现已面向农村青年男女免费举办职业技能培训5期,培训学员250人,并对学员就业实行半年以上跟踪管理服务,经培训合格后输出的务工人员素质普遍提高,得到用工单位好评,收入也较稳定,一般月工资收入1000元至1800元。[1]

类似于汉阴县这种培训并不少见,村干部作为村庄内培训消息的最早接触者,一定要抓住机会,鼓励村民参加,因为,一般的村庄往往缺乏相关的培训资源,只有加强培训信息的搜集并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才能提高村民的就业竞争力。

在打工信息搜集方面,除了上面提到的劳务输出体系及第六章所提出的村庄信息化建设外,还可以吸收目前新出现的“乡镇信息集市”的经验,建立“乡村信息集市”。

案例阅读3: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沿溪镇的农民工谭勇通过镇上的“信息集市”,在渝北区一家建筑工地上找到了工作。今年春节期间,该镇的不少农民工和他一样,每逢赶集天便自发来到镇上的“信息集市”,与其他民工一起交流各地用工信息和工价,从中选出合适的打工点。石柱外出打工的农民在5万人以上。每逢春节期间,回家过年的民工便会带回数千个打工信息。此外,还有少数做了老板的民工招聘同乡。这些信息,民工们在乡镇集市上“交流”,形成了“信息集市”。准备外出打工的民工根据“信息集市”上的打工信息进行权衡,决定今年打工地点。下路镇高坪村一位姓李的农妇,春节前夕原打算跟着丈夫到广东去打工,赶了几次镇上的“信息集市”后,她决定留在县城一家餐馆打工。“虽然每个月包吃住只有四五百元,比在广东工地上做饭少两三百元,但可以照顾在县城读书的孩子,还能抽空回家种地。”据悉,今年春节期间,石柱约有上万个民工通过乡镇“信息集市”,在全国数百个打工地点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2]

作为一种有形的信息集市,它能够更为实用地收集到所需要的打工信息,而今,每个村庄外出打工的农民人数都有一定规模,每次回家也都会带回大量可观的打工信息,村干部完全可以将这些信息收集起来,建立“乡村信息集市”,向有外出打工意愿的人进行公布,或与邻村进行相关的信息交流,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

不管身处村内,还是村外,村民都是村庄的一分子,对村干部来说,不能因为村民外出务工而放松了对村民的关心与管理,也不能认为村民打工是其个人的事而不加理会。在相对安稳的村庄内部,村民们尚且离不开村干部在各方面的指导,何况是复杂多变的外部社会。长久以来,农民习惯于依赖土地,打工潮的兴起,也不过是最近一二十年的事,对他们来说,一下子从一个“熟人社会”进入一个“陌生社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远离了村庄视线之外后如何维权。村干部作为农民外出务工的娘家人,一定要“一管到底”,对外出农民进行跟踪服务和管理,突破地域限制,适应打工经济特点,开展长线服务管理工作战略,为农民工维权护权。

案例阅读4:

从去年开始,红星村外出务工的村民人手持一份通讯小册子,里面印上了村里所有村干部的电话号码以及同村在外务工的其他村民的联系方式,而外出务工村民的联系方式一经改变马上就上报给村委,村委对通讯录进行更改后马上通知到外出的各人。通讯录的建立,使红星村村民在外出时期,遇到困难,能够及时向同乡或是村委求助。小册子印出来后,立即受到了村民的喜爱,并在村委的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不仅外出的村民能够及时了解村庄的情况及政策变化,村干部也能及时向务工者征求村庄管理的意见,了解村民打工动态和需求。

红星村的做法,打破了以往外出村民“一盘散沙”的局面,通过联系方式的加强,能够使村委随时了解外出务工者的情况,主动对打工者进行管理,在有些地方,则通过成立村级工会来应对打工者遇到的各种权益问题。

案例阅读5:

2006年3月至5月,四川简阳市总工会在全市建立起农村村级工会组织。2006年自村级工会成立以来,一年里,各村工会积极帮助农民工进行工伤、工亡后的诉求办理,督促用人单位向工残、工亡农民工支付一次性抚恤金和赔偿金。在市总工会、镇、乡工委、联合工会的支持下,通过多种途径解决农民工诉求,成功实现工伤、工亡个案20多例共190多万元的赔偿金和抚恤金。如去年2月19日,该市玉成乡街邻村农民工方书在新都某药厂宿舍不明原因死亡,村工会了解情况后,马上派人到现场处理善后,用工单位对方书在所在家乡的村工会派人到现场处理善后,既感到意外也非常感动,经过村工会派出人员的努力,最后为其家属成功索赔5万元。与此同时,他们还积极为农民工追讨被无故拖欠的工资,维护了农民工的劳动报酬权利。据介绍,去年,简阳市镇金、石桥、贾家、禾丰、海螺等乡镇的10个村工会成功追讨回16万多元。去年12月份,仅养马镇马槽沟村工会,就为本村在成都、广州、本地务工的农民工40多人,追回了3万多元的工资。[3]

以上两个案例可以说明,只有对打工的村民进行统一的管理,或是成立规范的组织机构,才能形成集体的、合法的力量,以扭转打工者个体弱势地位,防止其正当权益受到侵害,争取其相应的人身赔偿。同时,村干部还要加强对相关政策、法律知识的学习,帮助村民学会政策维权、法律维权。

对大多数外出务工的农民来说,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农村、回归到土地上来。因此,打工只是短期内的增收途径,如何致富才是要考虑的长期目标。作为乡村干部,眼光一定要看得更远:增收不等于致富,打工不是目的,回乡创业才是最终目的。在加大劳务输出力度的同时,要积极为返乡人员提供创业平台,鼓励回乡创业人员承包、建设和开发,提高货币资金的资本转化率,甚至要把那些有社会经验、有组织能力的打工能人吸收到管理组织中来,选拔他们担任村干部,使他们真正成为建设现代新农村的领头雁,带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案例阅读6:

纳雍县阳长镇堰塘村近年来实施以“给舞台、引回来、壮产业”为主题的青年致富工程,吸引了村里95%以上的外出务工青年返乡创业,全村年人均纯收入达3100多元。几年前,堰瑭村村民纷纷外出打工,农业生产一片萧条。同时,由于缺乏创业经验和投资机会,村民们的务工收入大量闲置。青壮年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要搞活农业农村经济,不但要为他们提供更多创业机会,还要想办法“抠”出其手里的余钱,利用土地、矿产资源等实现流动增值。村党支部找到在水城发展蔬菜种植的本村青年赵庆学,劝他回乡创业,带动村民致富。该村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为赵庆学无偿提供技术、种子、肥料等,帮他搭建了科技种植大棚。不到4年时间,赵庆学靠种植特色蔬菜和反季节蔬菜,率先在村里修建了一栋漂亮的小洋楼。赵庆学的经历令不少外出务工者看到回乡致富的希望,回乡的青年逐渐多了起来。村党支部看准时机,组织蔬菜种植户成立了蔬菜协会,整合资源走规模化、科技化种植路子,建立了堰塘村蔬菜基地,并请来技术专家驻扎村里指导种植。村里的优质特色蔬菜种植规模达到150多亩,种植户年收入达150多万元。堰塘村煤矿资源丰富,但村民们缺乏开采资金。村里积极制定优惠措施吸引外来投资者,短短3年时间就吸引了比德、恒丰、联兴等5家煤矿前来落户,136位村民通过统一培训、持证上岗,成为煤矿合格工人,人均年收入达1.4万余元。依托煤矿资源的开发利用,村民们陆续搞起了运输业。村党支部又把全村运输车辆集中起来,以入股的形式成立了联合运输车队,在保证营运赚钱的基础上,负责全村主、便干道的维修和管理,29位村民成了车队董事会的股东。车队资产很快壮大到400多万元,90多位村民成为运输车队的成员,人均年收入达2万元以上。村民手里的钱多了,如何避免坐吃山空?堰塘村利用村里拥有大量优质页岩的优势,以村民入股方式,融资150万元投资兴建富民页岩砖厂,112户返乡青年成为砖厂股东。同时,70多位村民实现就业。现在,富民页岩砖厂年收入达100多万元,工人月工资均达1000元以上,年底还能按股份分红。[4]

打工者回乡创业的过程是打工者自身和村干部共同努力的结果,只有创造良好的创业条件,才能吸引打工者的目光,在上面案例中,村党支部的积极努力,终于带动了长镇堰塘村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的升级,村庄经济发展走上了一条良性循环的道路。

总的来说,打工经济管理是一个多元化的行为过程,它既对问题加以解决,又对问题加以防范,更是对未来加以规划。作为村庄干部,不仅要看到这一点,还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从务工农民的利益和需要出发,衡量长远和近期利益,积极地扶持并加以引导,有了“娘家人”作靠山,农民外出务工才会底气十足,没有后顾之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