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集体企业的经营管理

集体企业的经营管理

时间:2023-07-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村集体企业是村集体经济的重要载体,按照两权分离的要求,村干部可以从产权经营和项目经营中,结合当地发展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具体的经营管理方式。实行招标承包经营就是有利于搞好搞活村办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之一。村委会以村集体企业代表的身份作为出租方,将企业有限期地交给承租方经营,承租方向出租方交付租金并依照合同规定对企业行使自主经营的一种经营方式。

村集体企业是村集体经济的重要载体,按照两权分离的要求,村干部可以从产权经营和项目经营中,结合当地发展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具体的经营管理方式。

(1)直接经营。由村级组织直接经营管理企业,在这种方式下,村级组织既是集体企业所有权的代表,也是企业的经营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村企合一的形式。华西村和南街村就是采取这种方式。

案例阅读1:

南街村[1]。南街村现有村民805户,3130人,2006亩耕地。村设党委,下辖15个村民组,村企业组织——河南省中原工贸公司,公司下设方便面厂、食品厂、包装材料厂、中外合资彩印厂、胶印厂、啤酒厂等26个企业,职工12000余人。农业这一块,在80年代初推行几年家庭承包制后,重新实行统一经营,建立集体农场,实现浇水喷灌自动化,耕播收打机械化。近几年来,小麦亩产平均450千克以上。村办集体企业,发展极为迅速,1991年,年产值超亿元。1992年实现产值2.1亿元,到1995年完成产值12亿元。1996年产值目标15亿元,利税1.5亿元。在河南村集体企业中,名列第一。南街村从1984年的2个小企业,发展到1995年拥有26个企业的大企业集团。随着村集体经济的逐年壮大,村民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高标准的现代化六层村民集体住宅楼相继建成,绝大多数村民住进三室一厅或两室一厅的公寓。家用电器、家具、炊具、制冷取暖设备由村集体统一配备,村集体免费对村民供应水、电、气、食用油、面粉等等;村民的入学、入托、防疫治病、人身保险、各项村提留、乡统筹,概由村集体负担。南街村巩固与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之路的三大措施:①实行低工资、高福利的分配制度。②在南街集体企业的管理上,坚持“集体承包”,不搞个人承包制。③南街村的斗私会。

从南街村的案例可以看出,村直接经营集体企业是需要特殊条件的。一是需要能人治村,搞好项目;二是通过公益福利增强村民的集体意识;三是采取一些严格的集体管理措施。

(2)承包经营。承包经营是在不改变村集体企业资产所有权的前提下,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以承包经营合同的形式,确定所有者和经营者权利义务关系的经营方式。

案例阅读2:

高县元田村1996年投资50万元办起了红砖厂,由于实行集体统一经营,企业内部管理混乱,投产近半年就出现了亏损的苗头。1997年初,根据干部群众的建议和要求,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决定,把村办红砖厂实行招标承包经营,当年中标人就上交承包费6万元。1998年村委会采取“滚雪球”的办法,又投资12万元办起了预制板厂,预制板厂建成后和红砖厂一样招标承包给私人经营,每年收承包费3万元。现在该村2个村办企业每年为集体创收9万元,为国家创税收8万元。[2]

村办企业办起难,办起后管理更难,这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有的村村办企业办起一个,倒闭一个,本来摘掉了“空白村”的帽子的村又重新“返白”,就其根本原因主要是机制不活,管理不善。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根据各村的不同情况,怎么赚钱怎么干。实行招标承包经营就是有利于搞好搞活村办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之一。

(3)租赁经营。村委会以村集体企业代表的身份作为出租方,将企业有限期地交给承租方经营,承租方向出租方交付租金并依照合同规定对企业行使自主经营的一种经营方式。

案例阅读3:

随着集体经济实力的增强,东小汪村不断拓宽经营领域。近几年,集体投入300多万元,建设了面积为2000平方米的农贸、小商品市场,摊位达100多家;在东小汪新村旭阳花园建设800平方米超市一座;在村民住宅楼小区建成商贸门市16间,面积达300平方米,承包费、摊位费、租赁费收入可达15万元。[3]

租赁经营比承包经营在两权分离的程度上更进了一步,从以上案例看,承租方要按合同规定向出租方交付租金,经营的责任和风险更加明确了。但是村庄在推行村集体企业租赁经营时,要按村组法等法律法则行事,履行必要的民主程序,必要时还要聘请法律顾问参与。

(4)合资经营。村组织可以以集体土地、建筑物、机器设备或货币资金等资产,或者用已经存在的村集体企业的整体资产,与其他投资者合作投资进行企业经营。

案例阅读4:

大港村位于吴兴区织里镇,全村共有耕地面积6003亩,桑地1072亩,有22个自然村6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244人,1244户,2005年年底全村人均收入达10600元。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全国大地,乡村集体经济的萌芽也在太湖南岸茁壮成长。湖州第一灯具厂和织里电镀厂也在织里镇大潘兜村先后成立。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到1988年两家村办企业相继倒闭,使村集体经济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负债近40万元。面对这一烂摊子,村两委会班子一筹莫展、人心涣散,大潘兜村成了当时湖州市有名的贫困村。这时,朱新康同志临危受命担任了大潘兜村党支部书记,挑起了复苏村经济的重任。刚饱尝了经营负债之苦的村民,对朱新康要继续建办集体企业都表示疑虑和担心。但朱新康力排众议说:“要想摆脱贫困,摘掉贫困村帽子,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继续建办村集体企业,发展集体经济。”朱新康不畏艰难认定了“发展是硬道理”的信念,坚定不移地走上了这条创业路。创业之初,困难可想而知,凭着一腔热血,朱新康拿出自己的积蓄,开始跑、磨、走访、游说、联络。1990年,凭着执著和勇闯敢冒,终于引来了第一位投资人——香港和得利化工出口公司的林成伟先生。经过双方商定,由香港和得利化工出口公司投资7.5万美元(合40万人民币),大潘兜村利用织里电镀厂的厂房和设备折价60万元人民币,共同投资建办一家印染企业。办印染企业审批程序复杂、涉及部门又多,朱新康穿梭于这些部门之间长达1年之久。1991年9月湖州市城区第一家合资经营企业浙江大港印染有限公司终于成立了。“大港”的第一颗种子终于下地,并开始生根、发芽。[4]

“借船出海,借梯上楼”的合资经营方式,不仅可引进资金,花一份的钱,办双份的事,还可学习先进管理技术,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

(5)股份经营。股份改制是20世纪90年代,村办企业普遍推行的一种方式。通过股份改制,一些村办企业发生了彻底的嬗变,很多村也通过村集体股权的控制,形成了新型的村集体企业。

案例阅读5:

晨钟村通过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对原村办企业资产进行清查,经统计,到2003年7月,晨钟村原村办企业净资产达1978万元,在此基础上村企改革分三个层次:以原企业净资产组建企业集团,把企业集团资产40%股份留给村办经济组织作为公共积累,其收益用于村组社会经济发展、办公经费及人员工资;采取送一配一的捆绑方式,分别将企业10%股份分配给企业经营者、职工,30%股份平均分配给村民,使晨钟集体经济组织、企业经营者和职工、村民成为集团公司或子公司的股东,解决了虚拟资产产权不清问题。由于产权明晰,企业股改时,来自村民的500多万元配股资金1周内全部到位,村民的投资热情高涨。实际上由于企业经营者、职工和村民的配股,集体股的份额目前只有28.8%,去年村上集体股分红收入70万元,而村民通过分红获得收益200多万元。晨钟村企业产权改革后,原来的村办集体企业成为股份制形式的企业集团,下辖11家企业,总资产超过亿元,企业年产值8000万元。集团的经营管理体制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组成,主要负责人由两委会领导兼任,行使村办企业经济组织职能,实现了产权明晰、村企分开、规范运作的模式。企业经营决策、人事任免、利益分配都由董事会决策,监事会实行全程监督,两委会主要职能变为服务企业和村民。

这个案例表明,通过股份改制,村企产权不清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但是在村集体企业改制的过程中也要特别注意防止集体资产的流失。

案例阅读6:

徐泾二联村村委会在对两家集体企业改制过程中存在的违规行为主要有:一是未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擅自进行企业改制。2003年4月二联村在村“两委”班子会上提出了对两家村办集体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的设想,因落实受让方等问题在时隔1年多后,于2004年6月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向村民代表通报对两家企业改制方案。会上,村民代表提出了企业改制前村委会应公布改制方式、付款方式、操作程序等事项、并征得村民代表讨论同意以后方可转制的要求。但事后二联村村委会在改制具体方案未经村民代表讨论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将两家集体企业转让给曹雪华等8人。二是资产评估有效期过时失效。实施改制的两家企业资产评估基准日为2002年12月31日,按国资办发(1996)2号《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试行)》关于评估结果的有效期为1年的规定,这两家集体企业的资产评估有效使用期应为2002年12月31日至2003年12月30日。而村委会向村民代表通报两家集体企业改制事项时,已经逾期资产评估有效使用期近半年,且直到2004年12月6日才办理产权转让交割手续,逾期资产评估有效使用期近1年之久。三是受让方合同违约不予追究。按照与受让方签订的两家集体企业的转让合同,受让方应在2004年12月6日(即产权交易所出具产权交易凭证)后7日内一次性支付给村集体转让金总价计人民币1131.91万元,且每逾期1天,向村集体支付转让总价0.1%的违约金。但在受让方没有按合同约定时间内向村集体支付产权转让款的情况下,村委会不但没有按合同约定追究受让方的违约责任,相反于2004年12月16日擅自与受让方签订了分3年支付转让款的补充协议。四是违规向受让方出借巨额集体资金。2005年5月,即在受让方向村集体支付了653万元产权转让款2个月后,村委会未经村民代表大会同意又擅自将600万元的巨额集体资金出借给受让方。[5]

在村委会直接经营,或者村委员将企业经营权分离出去后,村委员会一般对村办企业的经营项目有决策权。当然一些特殊的租赁经营情况下,村级组织无须拥有项目决策权。因此在两权分离的条件下,村组织对企业的管理主要是涉及项目的决策管理。在选择村办企业的经营项目时,既要按民主原则来办事,更要根据市场规律来办事。

(1)多元化经营。多元化经营是在村办企业不断滚动发展过程中采取的项目经营方式。集团多元化经营是其中的一种形式,案例阅读7是这种类型,案例阅读8指的是在一个企业内部实行的多元化经营。

案例阅读7:

1986年以前的静安村集体企业,仅有木器加工、拖拉机、副食品商店,从业人员不足10人,资产不到3万元,年总收入不足5万元。1986年村党支部、村委会领导班子调整后,新一届领导班子带领村民兴办集体企业,鼓励群众发展个体企业,开始走上治穷致富的道路。首先选择了投资少、见效快、吹糠见米的食品加工业,村上投资1万元办起了综合食品加工小作坊,加工腌卤食品和香肠,采取滚雪球的办法逐渐扩大规模,先后建起了100吨、400吨容量的冻库各一座,加工作坊发展成了拥有固定资产280万元,年产冻精肉1600吨,香肠400吨,年总产值达3000万元的中等食品加工企业。1986年秋,党支部书记谭启彬说服与其同办“凼凼肥”厂的合伙人,将土法生产的肥厂转为村办企业,村上向信用合作社贷款10万元重新修建厂房,改进生产工艺,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培养技术人才,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几年时间,过去连厂名都没有的“凼凼肥”厂滚动发展成为拥有固定资产403万元,年产过磷酸钙12万吨,年产值3000万元的大型磷肥厂,并建成年产2万吨优质三元复合肥,拥有固定资产402万元的复合肥厂一座。生产的“芳霖”牌过磷酸钙荣获“四川省优质产品”称号,“碧花”牌三元复合肥荣获“巴蜀名牌产品”称号。1987年,静安与四川化工总厂联合投资建成方兴化工厂现静安植物原料药厂。1994年,静安集团公司成立。又相继建起了水泥厂、硫酸厂等企业。到2000年,静安集团公司企业拥有固定资产近3000万元,总产值近亿元。[6]

案例阅读8:

赫山区金猫山竹制品厂是一家村办集体企业,1989年由金猫山村筹资10万余元起步,经过10多年的努力,现已发展成为拥有固定资产360万元,职工380余人,7条生产线,年产值约2000万元的竹产业龙头企业。产品也从当初单一的竹筷品种发展到竹筷、竹凉席、竹蒸笼等三大系列十多个品种。1997年,外经贸部授予该厂“自营进出口权”,产品直接销往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为国家创汇160万美元。金猫山竹制品厂为了更好的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今年实行了“总厂+分厂”的经营模式,扶持一批竹制品生产和加工的分厂。具体做法是:总厂给分厂提供设备、技术及资金,并负责回收产品;分厂按照总厂的要求组织生产,其产品由总厂包销。总厂和分厂组成了利益共同体,通过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联结,形成了竹制品加工的“产业链”。这种新型的生产经营方式,既减轻了总厂的管理难度,又减少了生产成本和固定资产的投入,还可为分厂承担投资风险,从而实现互惠互利。目前,金猫山竹制品厂已与10个分厂签订了生产合同,同时又与日本、韩国等外商签订了销售合同,今年可为国家创汇200多万美元。总厂不仅扶助了10家分厂,而且辐射带动了附近100多户农户发展竹制品加工,出现了一批年产值超30万元、50万元的加工大户。每年还消化本地南竹约300万千克,为竹农增加收入约200万元,推动了竹产业的发展。我厂一贯奉行“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原则,确保产品质量和用户需求,信誉良好。[7]

(2)单一性经营。对于集体经济基础比较差的村,创办集体企业时不宜遍地开花,分散精力,可以根据资源条件,按照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原则,办特色农业企业,还可办旅游服务型企业等。总的来说,对于刚起步的空壳村,只选准一个好项目,办出一村一品的特色来就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