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王健林的人都知道,上苍对于他并不总是那么仁慈,因为有过敏体,身居大连的他甚至不能吃海鲜。然而这并不妨碍他有着超乎常人的充沛精力、勇气以及忍耐力。在公司董事长和总裁的位置上,因为他的勤勉和躬亲,万达的其他高级管理者几乎都被裹挟着放弃了大部分休息时间。
像所有的创业企业家一样,王健林在他公司中的地位如同半个神。天晓得那些人为什么那么崇拜他。参加过万达年会的人都知道,有些人花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来加班排练节目,只是为了在年会上博取他们的偶像的一声夸赞。有些人很不幸,他们的节目在合演前夕被临时取消了,他们会伤心地嚎啕大哭。
我最想成为一个大慈善家,首先成为中国最大的慈善家,然后能成为世界级的大慈善家。
问:在很多人眼里,你这样成功的企业家是时代偶像。在你的理想中,你最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是今天这样的财富领袖吗?
王健林:要讲最想成就的那种人,我觉得不是财富领袖。我最想成为一个大慈善家,首先成为中国最大的慈善家,然后能成为世界级的大慈善家。
我想通过自己的奋斗,积累到足够多的财富,然后用这笔财富,在中国成立一个有影响的大慈善基金。
问:你是希望自己能够帮助别人改变命运吗?
王健林:不完全是帮助别人改变命运,而是为更多人服务。
问:这可能需要花很长的时间。
王健林:对啊。如何成就这种人,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坚持、坚韧不拔。许多人讲成功的经验,喜欢谈什么智商、机遇、经验、勤奋等。其实成功最重要的一点是坚持,始终做一件事情、正确的事情,百折不挠。你只有拥有了这种坚持的精神才可以成功,因为有时候成功就差那么一点点。我一个朋友在山东开金矿,打了两个洞,各投了几百万。洞深超过三百米了,还没发现黄金,他觉得不行了,结果很便宜卖给了别人,别人只打了三十多米就见到金矿了。所以说,有时候要坚持,再坚持那么一下,再坚持那么一点点。
在歪打正着成为商人之后,王健林始终站立在潮流的最前头。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出类拔萃的念头。他要做那些别人不曾做过或是不曾成功过的东西。很多人觉得他在这个行当中与众不同,只有他自己知道,尽管已经在生意场上打拼了20年,他始终没有改变。
问:我们现在假定你在照镜子,镜子里面的你与期望中的你有没有区别?
王健林:一样,又不完全一样。因为每一个人不可能完全清楚认识到自己,这很难做到。一个是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比较难;第二是认识到优点并把它发扬光大也比较困难;尤其是认识到缺点加以改正,更为困难。我现在算是比较清醒,我努力告诫自己,要时刻注意自己的缺点,不能把它们激发出来。比如说我容易激动,在激动或生气发脾气的情形下可能做出不正确的决定,所以我很努力地克服它们。我觉得很难。每个人都很难。
一些细心的人会从王健林在万达年会和半年会的演讲中感觉他一直在自省和反思的一些问题,尽管他们有时候看得清晰,有时候却又一片模糊。
“我现在还能够自己或者是通过别人发现我自身或者公司的不足,还能够加以改进。这说明公司还可以进步。”王健林说,“我担心的是:如果我缺少这种能力了该怎么办?那我就应该把位置交出去了。企业还是要有一种现代的董事会,要有好的管理制度。”
我的人生哲学更多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不是什么“成仁”、“成圣”,而是行善。
问: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人生哲学,你的人生哲学是什么?
王健林:我的人生哲学更多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不是什么“成仁”、“成圣”,而是行善。我非常欣赏古人的两句话:行善最乐、读书最佳。行善而且有能力行善是我人生最大的哲学。
问:很多人有行善的能力,但他们没觉得有行善的必须?
王健林:这是我们社会的一种悲哀。文化大革命把中国文化割裂了,然后改革开放,西方东西传进来了。人在这个时候整个迷失了。不过现在好在哲学探讨开始热了起来。这说明一个伟大的民族是能够修正自己的,所以现在我相信,再过几十年,我们的民族可以恢复到传统上去。
问:在我们一生中做的大部分事情可能是并不重要的,你觉得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王健林:生命当中最最重要的事情,我觉得就是孝和善。孝就是孝敬父母,孝敬长辈,这是最重要的事情。我是非常看中行孝和行善的,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东西。
我判断一个人,有两点很重要:第一看有没有孝心,第二看有没有善心。一个能够行善帮助别人的人,不会差到哪里去。
王健林期待中国的崛起,对于柳传志和他这样被认为是中国企业界“温和鹰派”的人来说,这意味着尊严,更意味着梦想。他相信,中国的复兴首先需要文明的复兴,唯有内心觉醒,软实力才会真正得以提升。
他曾目睹那场绵延了10年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摧毁了人与人之间脆弱的信任和关联,使人们之间相互充满了仇视和敌意。他说,文化大革命以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信任,但是文化大革命挑动群众斗群众,让大家变得完全不信任,甚至出现了丈夫揭发妻子、儿子揭发老子这样的人间惨剧。“别看文化大革命只有短短10年,它对民族割裂、民族精神的扰乱,信念的混乱,我自己判断可能要100年才可以变。”
但是王健林不相信改革开放会使中国文明变得充满活力,他觉得邓小平是治理经济的能手,却没有意识到文化的重要。他觉得邓小平最后一次复出的时候已经七十多岁了,留给他改造中国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他努力使中国经济有了一个高速的发展,使中国人对未来形成共识,使中国避免了被淘汰的命运。接下来的事情,他已经没有能力和时间再去干涉,需要中国人在阵痛中自己做出选择。
很多接近王健林的人相信他有着惊人的活力和洞察力,他能够先于普通人做出看出端倪前好几个月就对局势做出准确的判断,他还能够保持对下属的精准观测,以确定被观测对象是否已经有胜任更重要位置的能力。
问:你是如何保持这种活力和洞察力的?
王健林:我主要就是学习,无时无刻地学习。我现在看很多书。有时候谈论一本书或是什么新鲜事物,比较新的知识,有人会问:你怎么有时间看书?你成天坐飞机还看书?其实学习是一个人一生当中最主要的事。学习能力决定了我们未来会走多远。你看万达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自己搞了商业地产,而且还不断进化,这说明我们企业学习能力是非常强的。这可能与我个人的感染有关系吧。我觉得保持这种活力,学习心要强、事业心要强。
或许王健林的洞察力与活力来自他用心的观测和关照。他曾经看过一部叫《血钻》的电影,很多人看完之后会当成已过去的往事,也有人会去感慨一下,但是王健林却将《血钻》变成了当下。他要对它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得出能够与这个时代精神相匹配的结论。
他觉得这是最正常不过的简单事情。他曾写过一篇关于温家宝总理的文章,用三个细节来折射出温家宝的各种面孔。其实那一次温家宝只接见了他们几十分钟,很多人被接见完就走了,而他却在观察细节,通过细节来看总理最真实质朴的一面。“我从细节当中可以看出温总理是比较谦虚的。”他说。
我曾经看过一个故事:高尔基、托尔斯泰和契诃夫三个人在茶馆里,这时进来一个人。他们说每个人给一分钟,写进来这个人的特点是什么。这听起来像是玩笑。其实一个作家最大的能力就是观察能力,企业家、政治家也是一样的。你的观察能力如何?能不能细致地观察这个社会,用心领悟到一些东西?这些决定了你未来的成就。
我的解决办法就是学习儒家传统思想,就是中庸、变通。变通就是说你要懂得任何事情都与你的想像有差异,你的想像和现实存在变化。
问:每个人都会面临一些很重要的冲突,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冲突。你是怎么调和的?
王健林:内外统一非常困难,在现实当中能做到这样的人很罕见。我的解决办法就是学习儒家传统思想,就是中庸、变通。变通就是说你要懂得任何事情都与你的想像有差异,你的想像和现实存在变化。比如说我们到一个地方去投资,当地环境优美,但是去了碰到一个官员给你设置障碍,你不给东西的话他就给你找麻烦。这时你只能在现实当中修正自己的一些想法,尽可能做到不丢弃自己的理念,不丢弃自己最根本的信念,然后努力调整自己。我们碰到一些这样的情况,我们会去放下,不是非得不可。我们会去沟通。如果这个人给你很大的优惠,你给他100万,这种事我们绝对不会干。为了生意放弃理想和道德底限,这比放弃生意的损失要大得多,它会造成致命的伤害。
问:最近一次哭是什么时间?为了什么?
王健林:我很少哭。我情感比较坚定。这得益于我军队的生涯。我十几岁就到了军队了,到了军队时候就开始野营拉练,曾经有一年拉练了2500里。在部队里干了5~6年这种事情,这对我来说影响非常大。
如果哭,那是因为我有些时候看文学作品被打动了。看文学作品深入进去的时候会流眼泪,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最近的一次我记不起来了。
表面看起来我非常坚定,我希望我的坚定传导给我的团队,遇到困难不要觉得不行啦,要坚持。比如说我们做商业地产的时候会有人产生误解,以为商铺就是商业地产,这样会最终招来官司。那时候很多人都认为该放弃,说不要搞商业地产了,这么搞肯定被官司搞垮了。我说我们来调整自己。那时候我如果稍微意志不坚定就没有今天了。坚定或者坚强也是一个领导者重要的品质。做一把手不能惊慌无措。
很多民营企业家已经意识到,他们生活在一种干燥的环境当中,民间弥漫着一种仇富的心态,而他们为这个国家做出的贡献与他们所得到的东西也并不匹配。他们一边苦恼着,一边渴求得到一种价值观来告诉公众和政府商人的真相:通过勤劳致富,通过努力和智慧来致富,不但是合理合法的,还是值得尊敬的。
观察中国真正做得比较大和比较好的企业家,恰恰都是德行比较好。一个好商人也应该是一个好人;首先是一个好人,然后才是一个好商人。
问:您认为商人是什么人?
王健林:几千年来一直在争论,似乎大部分人认为商人就是以利为大、唯利是图、无商不奸。其实当我们观察中国真正做得比较大和比较好的企业家,恰恰都是德行比较好。很多人认为商人就一定要奸诈、忠厚不能成商,其实这是一种偏执狭隘的误解和错觉。我发自内心地感觉,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商人其实和社会上大多数人一样,最大的品德就是人品要好。商人是什么人?一个好商人也应该是一个好人;首先是一个好人,然后才是一个好商人。
王健林意识到,商品的流通事实上一直在用最有效率的方式来配置资源。他们使社会变得更有效率,使腐朽变得神奇,使平庸变得生动。
商在古代很伟大。很早的那个商朝,就是那些生意人建立的,而且他们能够通过经商使国家富强起来。但是后来中国的商业传统和商业精神没落了,经历过资本主义,没有工业革命,这也是近代中国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中国经济发展了,商人和商业得到了提升,遗憾的是经过多年混乱和困惑,现在很多商人认识不到商人的本质,他们要为此付出代价。
比如说温州商人。过去温州商人口碑非常非常差,很多地方烧温州鞋,很多商铺都写本店没有温州货。但是温州人认识到了自己错误,他们不断修复自我,重新把温州人吃苦耐劳的品质和物美价廉的产品本质结合起来,他们又重新走在潮流的前头。
问:万达除了给你带来财富、阅历之外,你觉得还带给你什么?
王健林:万达给我带来了成功的满足感。创业的时候,我们是一个贷款190来万、一二十人、什么都没有的公司。我到公司的时候,值钱的只有两样东西:一台一万多块钱的搅拌机,我们用它自己搅拌;另外还有一辆双排座两万多块钱的农用车。把这么一个小破企业带成现在资产几百亿的集团,我感觉到了人生成功的满足。
另外带给我非常大的喜悦是我和人打交道的那种快乐感。当我看到我团队中的人一步一步地起来,年轻人越来越多,我就觉得我建立了一个好的团队。在目前信用环境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团队里的人际关系、大家这种阳光,让我觉得是一种非常大的满足。
问:现在如果说放下手中的公司您最想干的事情是什么?
王健林:就是做慈善。我真有可能在10年之内彻底放下,什么都不管。财富积累到一个我心目中的数字之后,我就会彻底放下了。然后我会把主要精力花在到全国各地去扶贫。
这不完全是去帮助别人,而是一种获得内心安宁的方式。我们可以看到各地的差距、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可以看到豪华城市的背后,看到在它们200千米以外的地方还非常破烂。包括所谓白领在内的很多城里人不懂这个东西,他们以为中国很发达了,其实不是,我们还差得很远。
有一次,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的理事们到万达访问,王健林对他们说:“一旦上市,我有公司70%多的股份,我肯定是中国首富,这毫无疑问。但我的追求,是最终能不能在中国也做一个比尔·盖茨那样规模的慈善基金。我一直追求这个东西,这是我的人生价值。”
慈善意味着,散掉自己的物质财富去赢得心灵上的自由。王健林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企业家必须懂得‘舍得’的辩证法。大诗人李白曾经在一首诗里写道,‘千金散尽还复来’,讲的就是‘舍得’的辩证关系。中国有句老话,叫做‘财散人聚,财聚人散’,讲的也是这个道理。老板如果过分爱财,一毛不拔,人气就散掉了;如果愿意散财,照顾员工,回报社会,人气就能聚在一起;人气聚在一起,财气就越大。”
某种意义上,财富是用来赎买自由的。王健林意识到财富的本质是用来帮助别人。当他可以用财富帮助那些为财富裹挟的人获得最基本的自由保障时,他得到了满足和愉悦。他用物质财富赢得了心灵的财富。
说慈善不需要回报是错的。回报就是这种快乐感。人的生活层面分了好多,最顶层的就是精神上的愉悦。人生最大的追求是精神追求。慈善需要回报,本身也是回报,这个回报就是帮助他人的愉悦感。现在的慈善,除了提倡慈善人努力帮助他人,也提倡被帮助人学会感恩。有一些企业家拒绝对一些人提供帮助,很多人就批评他们索求回报。其实他们错了,他们不了解那些企业家最渴望得到的回报是什么。现在大家都讲感恩。欧美国家都是讲感恩的,他们的文化就是感恩文化。他们去教堂,他们去赎罪,他们去感恩。有了这种互动才会出现进一步的互助。
问:但是在帮助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希望受助者成为一个独立人格的真正的人,而不是对帮助产生依赖。
王健林:不产生依赖感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帮助他人有时候只希望被帮助者一句感恩话语的回馈,这种回馈一方面可以教育有钱人他更多地帮助他人,另一方面会让受助者知道感恩,促进慈善更好发展。
现在中国的社会责任理论还没有建立起来,这种潮流还没有成为真正的主流,绝大多数人还认为中国企业最根本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这至少还需要十年时间才会改变。
无论企业家还是企业,都要学会如何从狼变回人。这是全球企业界主流思想发生的深刻变化。
问:如果企业不尽力追求利润,他们会不会在未来丧失发展的能力?
王健林:现在全球企业界的主流思想已经发生了转变,不再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最核心的目标,而是将做一个社会型的企业作为主流思想。倘若企业不能有效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家不能更多地帮助社会,那么他们的存在就会失去价值支撑。
无论企业家还是企业,都要学会如何从狼变回人。这是全球企业界主流思想发生的深刻变化。譬如达沃斯论坛,绝大部分人都在谈怎么履行社会责任、怎么节能环保。这是一种很好的转变。
全球气候变暖正在成为整个世界关注的焦点,当越来越多的地震、海啸、飓风、热浪和冰雪袭击我们的时候,当厄尔尼诺变成一种生活常态的时候,当我们在《后天》中看到的惊心动魄场面一步步逼近的时候,人们意识到,如何遏制全球气候变暖是我们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最近几年大家都能感觉到,春天不像春天,冬天不像冬天,还经常出现一些反常的气候现象。人类越来越认识到,对环境的破坏可能要危及我们这个星球,危及到人类的生存。我曾开玩笑说,人类兴许还有几百年。因为我们对地球的破坏实在太严重了。把油从地底下抽出来烧掉,很多树木被砍掉,大批生物灭绝。人类作为地球生物链最高端的生物,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如果总是这么祸害,说不定哪一天就轮到自己被自然选择淘汰了。
很多时候人们得感谢戈尔那部著名的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他说,在德高望重者的呼吁下,很多国家领导人和企业领导人以及普通老百姓意识到我们的地球正在走向毁灭,而造成毁灭的原因是人类自己。意识到这点之后,未来政界和企业界会在很长时间内致力于追求环保和社会责任。如果中国企业家坐在一起探讨的主流思想不再是生意心得,不再是传经布道听大腕儿讲“先进经验”、与大腕儿交流和共进晚餐,而是探讨如何做慈善、环保和NGO,那么中国的企业家就会进化到一个全新的层面,真正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倡导者和领导者,也会成为公众所真正推崇、尊敬的时代中坚力量。
我没想过能对整个国家提供多大价值,但对其他人来说,我所能提供的就是树立一个好的商人榜样。
问:对于中国,你觉得你能提供最大的价值是什么?
王健林:我没想过能对整个国家提供多大价值,但对其他人来说,我所能提供的就是树立一个好的商人榜样。我相信恰恰是有了这种思想和行为以后,企业会获得更大的成功。我想告诉企业界的其他人,有好德行的企业才有可能做得更大、做得更好。
会有越来越多的工商领袖跟上王健林的脚步,当他们拥有了全新的理想而不只是跑步追赶财神的时候,他们会为这个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他们拥有比他们和公众所能想像得更多的能力和潜力,也拥有更多的挑战和责任。
这个国家喜欢王健林这样的民营企业家,并且愿意给予他们更多褒奖。而这个国家的执政党也愿意王健林这样的民营企业家以“先进生产力”代表的身份出现在其最高会议当中。
2002年,沈文荣、朱相桂、蒋锡培、昝圣达等7位民营企业家集体亮相于中共十六大,曾引起热烈议论。在2006年年底的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推进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简称‘双新组织’)党建工作,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随后在中共十七大代表选举的方案中规定,各省区市的十七大代表中,“双新组织”代表要占“适当比例”。阵容一下子扩展到了20多人,差不多可以组成两支足球队了。
“我觉得这是一个进步,”王健林说,“这是现实的要求。现在民营经济占据了半壁江山——税收占一半,就业占了80%,经济增量部分占了70%……既然存在这么一个阶层人士,作为大多数人民利益代表的党组织理所当然会有反应,我觉得这是正常的。我也可以预见,民营企业家不仅作为党代表,而且在未来的参政议政中也会发挥更大作用、做出更多的贡献。”
“要有远大的目标,要看到有远大的愿景。伟大的企业一定有伟大的DNA,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好,其实取决于创业阶段的目标。”
全球化的潮流奔腾不息,国际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尽管每家企业都面临着各自不同的问题,但在王健林看来,最迫在眉睫的一个问题当属“缺乏远大目标”。他说:“要有远大的目标,要看到有远大的愿景。伟大的企业一定有伟大的DNA,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好,其实取决于创业阶段的目标,现在中国民营企业缺乏这方面的目标。”
一些人在困惑中放弃了,他们所获得的只有物质上的财富,失去的却是梦想和动力。他们令王健林无法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商人做公司的目的只是为了将公司卖出套现?
“他们收钱去潇洒去了,”他说,“这是一个很大的危机。”他相信真正伟大的企业是不会将自己作价卖掉的,就像沃尔玛一样。“当沃尔玛十几亿规模的时候,别人也想收购它,它没有卖。它变成了伟大的企业。”
王健林给他的公司确立了“国际万达,百年企业”的远景。他并不追求纯粹的数字,而是追求一种超越了数字的方向。他知道中国企业缺乏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的雄心壮志,这是一种无法救治的致命缺陷。“有了远大目标之后,缺什么就建立什么;但是缺了目标,企业无论怎么补救都不行。”他说,“而现在很多企业做到一定程度就卖了,一个世界第一居然卖给了世界第三的公司,你说这个事情怎么理解?”
王健林无法理解的事情还将继续存在,而他无法摆脱的宿命也注定会终生缠绕他。对于这个以经商为志业、以成为中国杰出的慈善家为理想的企业家来说,他所能做的只有延续自己异乎常人的精力、勇气和坚毅去做“正确的事”。
★ 语 录
如果做任何事情都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形势坏的时候别人不买地你也不买,形势好的时候别人都买你再跟买,就永远不会成为大赢家,永远不会站在前头。如果大家都等好时机,看准了才出手,那赚的只能是一个平均利润。
傻子过年看邻居,永远跟不上趟,企业决策者对未来发展要有前瞻性的判断,不能盲从地跟随别人。
绿色公司至少应该是长寿型公司,能长寿,持续有现金流,持续履行社会责任,才能不断地持续发展,这才是一个绿色公司。
什么是企业家精神?第一是创新精神,敢闯、敢试;第二是坚持精神,不能怕失败、挫折,百折不挠,坚持到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结构调整,重中之重是政府要有准确的定位,尽可能减少对微观经济的干预,让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
民营企业心态要好,不要跟占垄断地位的国有企业去竞争,挣大钱的心态是不好的。找国有企业不愿意做或者竞争能力不强的行业做,这就是今后我们的发展空间。
企业家精神最核心的是创造力、坚持和责任。成功要靠自己钻研、自己琢磨。最高尚的人不为自己活、不为自己死,这就是企业家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