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葆森感叹人生的反复无常,并不意味着他是个宿命论者。相反,他很反感别人用“幸运”两个字形容他的经历。他觉得自己的人生密码非常简单:不过是在正确的时间,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1979年,胡葆森大学毕业分配到省外贸担任外销员。次年年底,国家外经贸部要对全国系统的外销员进行统一考试,一门外语,一门外贸进出口业务。英语系毕业的胡葆森对外语自然不愁,考验他的是外贸进出口业务的专业知识。老胡的工农兵大学,扣除各种体验生活的劳动,只有两年半的学习时间,同“文革”前相比,课程难度也有所降低。进出口业务刚刚接手,能否在职业生涯的起点一炮打响,新的挑战横亘面前。
复习备考时值盛夏,胡葆森那时每天至少要复习到夜里一点,很累很瞌睡的时候,就去冲个凉水澡。胡葆森的复习方法中规中矩,一点也不讨巧:在进出口业务那本书上,他像个出考题的老师,密密麻麻地在每一个知识点上编出题目,再打上很多问号,比如什么叫提单,什么叫信用证,先是看着书把题答出来,然后自己背,再一点点整理到笔记本上。半年时间,复习整理的资料写满了三个笔记本。“我是非常、非常的用心。”老胡强调。
功夫不负有心人——那条古老而颠扑不破的训条再次应验,在那次考试中,胡葆森金榜题名,考得了河南省第一名。其中,英语考了83分,“当年的英文试题特别难,1981年全国纺织品进出口系统的各路人马在大连开会时还提到了这次考试,北京市外贸系统英语考试的最高分也就是84、85分,河南省及格的不到20人,第二名好像是70来分。”
那一年胡葆森25岁,对于一个刚毕业一年的大学生来说,职业生涯开始这一仗赢得漂亮,赢得及时。金榜题名的光环给胡葆森带来各种露脸的机会,省外贸系统的大型接待、与国外商务代表团进行谈判,开始频频抽调他担任翻译。挺拔俊朗的形象,中英文俱佳,勤奋、谦和、乐于助人,胡葆森没有理由不从他那一代人中脱颖而出。
叔本华说,每个人的一生就像用同一主题写出的不同文章而已。对于胡葆森来说,这个主题肯定不只“好运”那么简单。
20世纪80年代对胡葆森来说宛如一缕春风,一切都是那么明丽而梦幻。1982年初,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公司河南分公司提拔一批年轻干部,胡葆森被提为服装科副科长,几个月后,作为河南省第一批外派干部派驻香港工作;1983年邓小平上台后,提出干部的“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当年10月,胡葆森提升为公司副经理,成为公司里最年轻的副处级;1985年方风雷到河南组建中原公司,把胡葆森调回任副总经理时,胡葆森的职务已经是正处级了。
1980年的那次考试开启了胡葆森事业坚实的起步。如果过分强调那次考试的偶然性,胡葆森显然会不高兴。叔本华说,每个人的一生就像用同一主题写出的不同文章而已。对于胡葆森来说,这个主题肯定不只“好运”那么简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