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葆森这样总结自己的人生:
“我在中国企业家俱乐部里算是年龄较大的人,我的经历实际上是我最大的一笔财富。我在濮阳县城长大,但是从小带我的是我的一个表姑,姑姑没有小孩,待我视同己出,姑姑家在农村,上学时她在我家住,放假时我就回姑姑家,所以对农村生活非常熟悉。后来在安阳地区插队,在郑州、北京也都工作生活过。乡、县、地区、省城、北京,就这样一个经历,使我对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除去亲身体验以外,至少都有近距离的观察和思考。1982年到香港,80年代做外贸,又跑了四五十个国家,我在80年代末,已经完成了对国际社会一个初步的了解。特别是在香港工作那10年,认真对比了东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今天的中国企业家里,我的国际视野和对中国各阶层的了解,都算是比较早的。再加上我是学外语的,对西方文化比较了解。自己的人生经历是我身上最大的一笔财富。”
2009年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理事到建业互访时,王石问老胡:“你该出本书了吧?”
“好多人都把提纲列好了,我说再过几年吧,再把自己的心路规整一下。”胡葆森觉得别人写自己,只能是对自己职业生涯的一种记录,真正内心深处的思考,只能由自己慢慢悟出来。
今年是胡葆森大学毕业30周年,他萌生了把自己这30年的思想、意识观念系统清理、盘整的念头。他佩服冯仑动不动就能写出那么多好东西,他说自己写的东西不会太多,“可能会很薄,但是会把自己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体现出来。”
胡葆森钟爱《菜根谭》那样精炼而深刻的文字,他的写作习惯是“一年一文”。每年年初,集团刊物《建业》都会发表胡葆森一篇新年寄语,无论是《登者无极》、《期待真心英雄》,常不过千字,但每每在企业界颇受推崇。
2009年年初,在一轮房地产周期性调整结束后,他在《向农民学生存的智慧》一文中说:“脚踏实地,是农民与生俱来的品质;本分守己,是农民安身立命的底气;忍让示弱,是农民得道多助的法宝;勤俭致富,是农民恒久持家的秘笈。”
2010年年初,针对地产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他在《在变与不变中继续前行》一文提出了建业的“7个不变”和“5个变”:无论行业形势如何起伏,格局如何变化,建业“根植中原,造福百姓”的核心价值观不能变;“省域化战略”和“CentralChina”的方向不能变;“追求卓越,坚忍图成”、“永不妄称第一,决不甘居第二”的企业精神不能变;“规范经营、阳光操作”的原则不能变;建业人在艰苦跋涉中匀速前进的心态不能变;建业人“琢玉成器”做事的标准不能变。建业人勇于担当、回馈社会的责任感不能变。而在经营模式、管理模式、营销模式、服务模式、产品观念上,要不断超越自己,向着阳光艰苦跋涉。
老胡曾想过写一本书,名字都起过,叫《一个工农兵学员的自赎》。他渴望记录在那样一个极端不健全、不利的、完全被扭曲的时代和处境中,自己是怎样一路走来,如何进行自我救赎的。
“我是工农兵学员出身,那是一代人的烙印。‘文革’后大学正常的招生制度停止了,产生了5批畸形条件下招收的学生,我是这个畸形招生制度的最后一批产物。我们之前都是‘文革’前的老大学生,我所有的师弟都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正规大学生。我们正好夹在他们中间。所以我这本书特别想献给这一代人,就是这一代人是怎么去面对这个世界,不断地去选择、学习、完善,迎接挑战,以一个积极的心态去适应共和国的转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