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新礼的果汁事业是从生他养他的沂蒙山区开始起步的,18年来尽管汇源果汁的商业版图不断扩张,他却一刻也没有离开过农民、农村和土地,朱新礼对于这块土地怀有一种别人难以体会的深情。
1952年5月,朱新礼出生在山东沂源县东里镇东里村一户普通农民家中。那个年代农村生活是贫困而艰难的,家里弟兄姐妹多,生活难免窘迫,年少的朱新礼从小就学会了担当。父母外出干农活时,他忙着打扫房间、收拾家务、照顾弟弟妹妹。就连自己的学费,朱新礼都难以启齿向父母伸手要,他便利用周末时间跑到山上去挖草药卖钱。每次,朱新礼都是班里最先交学费,而且全是自己赚来的钱。至今说起这些,他还十分自豪。“企业家是天生的”,这话用在朱新礼身上恰如其分。
朱新礼从小脾气很好,不挑食,不讲究穿着,朴素的生活习惯直到多年以后他成为汇源果汁的掌门人,至今依然保持不变。
尽管生活如此艰苦,在朱新礼自己的回忆中,童年时代却也充满快乐,他说“十几岁的时候,是很天真的,整天就是想玩,上学有时反而是强迫的。那个时候还愿意当孩子头。这个孩子头不是你想当就当的,也没法做什么工作,就是一群孩子自发推选你当头。”朱新礼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都是班长、团支书,“都是当头,他们也愿意把我当头,我也乐意当头。”朱新礼不无满足地说。在朱新礼看来,当头的好处是可以发挥自己的意志,“不当头有时候你的意志是发挥不出来的,你想做的事没法做,你当头了以后就可以做你想做的事,而且还能让别人也跟着你干你想干的事。”从小当“孩子头”的经历,无形中助长了朱新礼天生的领导力。
在朱新礼读完小学正要开始上中学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这次历史浩劫的真实意义要到许多年以后才能被人深刻地领会,在朱新礼的记忆中,那时候一群懵懂少年却对之充满迷惘与好奇。“上完小学,中学就找不到地方上了,全国没有任何一所学校了,大家都闹革命,搞串联,也觉得挺好玩。每天不管吃什么,两口吃饱了就开始参加活动了。晚上有时候大家睡到两点,突然听到敲锣打鼓通知说毛主席最高指示又来了,起来扛个牌子就上街。”
和那个时代大部分人一样,在动荡中朱新礼度过了自己的少年岁月。成年后的朱新礼本来想去当兵,但未能如愿,就在村里当团支部书记。业余时间,擅长吹拉弹唱的他组织了一个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自任队长,经常带着一帮年轻人到各个村里去演出,演出也不要钱,只要管饭就可以。“那时候对生活充满了向往”,朱新礼感慨地说。
到20多岁的时候,朱新礼结了婚,并且决心要学一门“手艺”。“手艺人”在农村是一招鲜吃遍天。他报名参加了临沂一所机械技校,学习开车、修车。自小就善于钻研的他,把汽车、拖拉机等机械设备的性能与构造研究得滚瓜烂熟。“我当时可以把整个拖拉机拆卸开,然后再一个部件一个部件地安装起来。”朱新礼自豪地说。正是凭借这种好学精神和这门“手艺”朱新礼在改革开放之后率先走上致富路。
20世纪80年代初,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搞农村改革。邓小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的政策主张和改革举措,为敢想敢干的人们提供了发挥能力的舞台。分田地、搞承包、责任制等各项新变化令思维活跃的朱新礼有了施展身手的机会。1982年他率先承包了一辆崭新的解放牌汽车,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搞运输。他自己驾车拉货、跑业务,做得有声有色,第一年就交完了承包费,还赚了好几万,三年时间就赚了近百万。这在大部分人以万元户为“奋斗目标”的那个时代,是个了不起的奇迹。他所开的那辆汽车,是整个沂源县农村的第一辆“解放牌”大卡车,他是全村公认的劳动致富大能人,成了众人羡慕的对象。
1983年东里村的村民们提出要求,要创富能力出众的朱新礼做全村的致富带头人。于是,1984年刚刚三十岁出头的朱新礼当选为东里村村委会主任。当时,东里村是一个有800多户人家、3000多口人的村庄,人多地少,从解放以来就没有自给自足过,一直吃国家救济粮。自从朱新礼当选为村委会主任后,东里村短短几年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朱新礼当上村主任,并没有像前任村干部一样鼓励大家种庄稼、促生产、保丰收,而是别出心裁地提出“种葡萄”。这对于世世代代以种玉米、小麦为主的东里村农民,有点难以接受。见多识广的朱新礼心里却有笔明白账:一亩地种玉米收入仅仅一二百块,一亩地种葡萄却能赚五千多块。朱新礼用“按户头每人每年发放500斤面粉”的承诺,打消了人们的顾虑。人们逐渐听从了朱新礼的建议。果然,这个沂蒙山区的贫穷村庄,第二年就全部不用吃国家救济粮了,第三年还交了几百万税给国家,一半以上的农户因种葡萄成了万元户。800户人家中,竟然安装了400部电话。村里还把所有60岁以上的老人全部赡养起来。
接下来,朱新礼又开始搞活村办企业,安置村里剩余劳动力。1987年,他将东里村面粉厂、轧钢厂、橡胶厂、砖瓦厂等27个村办企业整合起来,组成山东省沂源县东里工业集团,自己兼任总经理。上任后,通过一系列创新和改革,迅速将东里工业集团各个企业扭亏为盈。朱新礼也因此荣获了省级乃至全国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优秀企业家等各项殊荣。
但在一开始,朱新礼决定做村长之际,家人和亲戚朋友并不赞成他接管这个穷山村的烂摊子。朱新礼却感觉自己率先脱贫致富之后,有责任为乡亲们做点事情,带领大家一起致富。此外,管理一个村,也可以使他进一步锻炼自己的能力。经营乡镇企业的这段经历,也为他以后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此,尽管经受了各种不解、非议和委屈,朱新礼觉得都值得。曾经有人因为想不通“朱新礼鼓动农民不种粮食种葡萄”将他告到省政府,在1986年一次全县干部大会上,他还因此被县委领导不点名地批评,名字也被从人大代表名单中划掉。朱新礼均一笑置之,“那阵子,我没有吃到大家的一颗葡萄,我吃到的是上级的批评和村民们的议论,不过,这些都无所谓……”很多年后,朱新礼再回忆当村长的这8年时光,反而倍加怀念,他说:“这段时间是我最快乐的时候,当村长带领全村人在几年时间内富裕起来,非常有成就感。”
在进京创业之后,他每年还会拿出一些钱来给村里修水利、修路、搞福利。即使朱新礼离开东里多年之后,不少村民依然能感受到他存在的意义,以至于后来每隔四年村里换届选举的时候,村民们就贴出大字报“强烈要求朱新礼回来做村长”。直到最近几年,村民们明白朱新礼不可能回去了之后,这种呼声才渐渐平息。
然而,在朱新礼内心却一直有一个强烈的心愿,那就是退休以后,还要找一个农村去当村长带领农民一起致富。他对自己这个能力充满信心:“我这么做,没有任何利益驱使,完全出于一种兴趣。当这个村几百户人家在三五年之内由我帮助下富裕起来的时候,这对我就是一种幸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