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健康中国人人均收入

健康中国人人均收入

时间:2023-07-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因素成为这次危机提早结束的一个很大因素。然而,与经济快速增长伴随的人均收入水平迅速提高并不能掩盖中国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事实[2-5]。基尼系数已超过了0.4的警戒线。有许多研究证据表明收入不平等对健康的独立效应。事实上,与收入不平等相伴随的情况是,中国城乡和地区健康不平等问题十分严峻。这些问题的研究既有现实和前瞻意义,同时又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尽管并不能先验地判断收入不平等与健康的关联在中国成立。

2007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仅仅在2年多之后就基本结束,欧美等经济体复苏迹象也越来越明显,基本上从2009年第三季度开始新一轮的上升周期,美国经济则在2009年第三季度实现了3.5%的增长。中国因素成为这次危机提早结束的一个很大因素。可以说,在人们开始探讨“后危机时代的发展”的今天,中国经济和社会在过去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已经成为世界的共识。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已经接近日本,1990年以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达到约9%。中国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的世界排名已经由1991年的第101位上升至2007年的第81位[1]

然而,与经济快速增长伴随的人均收入水平迅速提高并不能掩盖中国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事实[2-5]。收入不平等(income inequality)问题突出。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城镇居民最高和最低10%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1985年是2.9倍,1995年为6.2倍,2005年上升到9.2倍。虽然近几年是我国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几年,但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5%,为198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而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 646元,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6]。东、中、西部地区间的居民收入差距也成为突出问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地区分布上表现为从东部向中部、西部逐渐扩大的趋势[7,8]。基尼系数已超过了0.4的警戒线。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中国基尼系数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0.28,1999年为0.437,预计2020年将上升到0.474[9]。国际劳工组织2008年10月发布的一份报告(World ofWork Report,2008)指出:收入不平等的情况在大多数国家普遍存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收入不平等的情况在世界大部分地区加剧,并且随着全球金融危机而变得更加严重。在提供相关数据的73个国家和地区中,1990~2005年间,有2/3的出现收入不平等加剧的情况,中国是除几个东欧国家之外基尼系数提高最大的国家[10]

人们已经认识到收入不平等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对激励创新和促进经济增长有利,但如果超越一定限度,收入不平等将对社会稳定和经济效益等诸多方面带来严重影响,其中也包括对收入不平等与健康之间关联的关注。人们对所谓的绝对收入假设(absolute income hypothesis)的争议较少,即较高收入与较高健康水平相关,低收入则意味着可能缺乏维持和促进健康的资源,进而影响健康状况。收入不平等本身对健康的独立效应被称为相对收入假设(relative income hypothesis)。相对收入假设有强弱两个版本,根据强版本相对收入假设认为收入不平等将对全体社会成员(不论其收入高低)的健康产生等同的影响;而弱版本相对收入假设则认为收入不平等仅对那些最贫困的社会成员产生影响,或者说收入不平等的负健康效应随着社会成员收入等级的下降而减弱[11,12]

有关相对收入假设的讨论最早可以追溯至1975年Preston发表的关于死亡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跨国研究[13]。但是,关于相对收入假设的争论一直持续至今。有许多研究证据表明收入不平等对健康的独立效应。也有大量研究持相反意见,这些研究既有跨国研究,也有单个国家的研究;既有基于总体水平的生态研究,也有基于个体水平或者多水平的研究;既有横断面的研究,也有时间序列的纵向研究,甚至利用面板数据(panel data)的研究。持续的学术争议使有关相对收入假设的研究成为卫生经济学研究的前沿领域,而且带有强烈的跨学科特点。

与相对收入假设成为国际学术研究前沿和热点问题的情况相反,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极为缺乏。事实上,与收入不平等相伴随的情况是,中国城乡和地区健康不平等(health inequality)问题十分严峻。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的测算结果表明,2000年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5.21岁,农村为69.55岁,相差5.66岁。2008年,全国农村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是城市的2.83倍和2.87倍;2008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为34.2/10万,其中城市为29.2/10万,农村为36.1/10万,农村孕产妇死亡率明显高于城市[14,15]。一项1991~2000年针对16 897位40岁以上成年人的全国队列研究表明,因心脏病、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病导致的农村成年人年龄校正死亡率均显著高于城市[16]。此外,中国西部地区在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等一些主要健康指标上显著落后于东中部地区。1990~2000年期间,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存在的地区差距没有缩小的迹象[17,18]

上述关于中国收入不平等和健康不平等的事实使得人们对两者之间的可能联系会提出许多问题包括相对收入假设,例如宏观上的收入不平等本身是否影响个人健康,人群健康不平等能在多大程度上归因于收入不平等,宏观上中国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是否构成人群健康不平等的关键推动因素。这些影响的程度如何(怎样进行测量),在测量的基础上能否给出针对性的预警策略等。这些问题的研究既有现实和前瞻意义,同时又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尽管并不能先验地判断收入不平等与健康的关联在中国成立。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以及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区域发展,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近年来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包括2009年4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的出台将公平和卫生公平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国收入不平等的扩大及可能与此相关联的社会、文化和卫生问题无疑是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国家政策实践的靶标。因此,本研究将为追求公平发展(development with equity)的宏观政策实践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