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以“建设云南最具活力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为目标”建设新农村

以“建设云南最具活力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为目标”建设新农村

时间:2023-07-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罗明军一、全县的总体安排1.玉龙县简介云南省玉龙县地处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结合部的横断山脉南麓,境内山区、平坝、河谷等多种地貌并存,境内最高点是玉龙雪山,海拔5596米,最低处是金沙江出境处,海拔1219米,年平均气温12.6℃,平均降水量953.9毫米。

罗明军

一、全县的总体安排

1.玉龙县简介

云南省玉龙县地处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结合部的横断山脉南麓,境内山区、平坝、河谷等多种地貌并存,境内最高点是玉龙雪山,海拔5596米,最低处是金沙江出境处,海拔1219米,年平均气温12.6℃,平均降水量953.9毫米。兼有亚热带、温带和寒带三种气候,具有典型的立体气候特征。全县总面积6392.6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和半山区占95%。下辖16个乡(其中有3个镇),100个村委会,913个村民小组。全县总人口20.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5万人,占总人口的93.1%。县内有纳西、汉、白、傈僳、彝、普米、苗、藏、壮等十多个世居民族,其中纳西族人口11.8万人,占总人口的56.2%,是全国唯一的纳西族自治县。全县耕地面积为35.2万亩,农民人均耕地面积1.8亩。玉龙县幅员广阔,有丰富的水能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有浓郁的民族文化和原生态环境,农业开发前景广阔。

玉龙县2005年的一、二、三产业结构为38.2:21.4:40.4,粮食产量连年稳定在10万吨左右。三年累计实现农民收入达13896万元,“十五”期间共解决了4.5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2005年劳务输出总人数达21068人,劳务经济收入已超过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由2003年的3004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5268万元,年均增长32.4%。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3年的1347元增加到2005年的1570元,年均增长8%。

2.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构想

玉龙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旅游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紧紧围绕与全市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突出又快又好发展这个主题,以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为重点,以构建和谐玉龙为目的,全面实施“农业稳县、旅游强县、水能富县、生态立县、文化兴县和全面开放”六大战略,努力打造县城、金沙江、玉龙雪山和老君山四大经济平台,以把玉龙县建设成为云南省最具活力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为目标,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符合二十字方针要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玉龙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思路是,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基础,深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以深化城乡改革为动力,稳定、完善和强化支农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和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加快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步伐,逐步形成工业和旅游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机制;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为中心,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农民,切实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按照二十字方针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促进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把玉龙县建设成为云南省最具活力的少数民族自治县。

基于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任务,玉龙县制定了需要遵循的五条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二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三是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四是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五是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政府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县各族人民的共同行动。

3.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内容

以整村推进和小康村建设为重点,采用城镇带动、旅游带动、产业带头和政策推动的举措,扎实推进玉龙县以建设“小康村、文明村、生态村、文化村、和谐村”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第一,总体目标。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把全县20个试点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环境美化、家庭和睦、安居乐业的小康村;民风淳朴、遵纪守法、邻里和睦、尊老爱幼、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崇尚科学、社会稳定的文明村;环境优美、生态平衡、安全稳定、整洁美观、风气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村;民族特色鲜明、文化设施健全、文化品种多样、文化内容新颖、文化活动丰富的文化村;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祥和、优生优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村。在建设模式上,从实际出发,力求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格调新颖,形式多样,百花齐放;在方式方法上,区分发展阶段和不同地域情况,先易后难,分步实施,循序推进,不搞“齐步走”、“一刀切”,以点带面,逐步推开。在坝区、河谷区以农业、旅游观光休闲农业、特色精品农业和生态农业等模式规划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产业化、农产品标准化和农民组织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科技贡献率和土地产出率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在城市规划区以发展餐饮、商贸、旅游、地产开发为主的第三产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失地农民就业;在山区和半山区以农业特色优质化、道路房屋整洁化、村风民俗文明化、家庭生活卫生化和团结互助和谐化,提高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建设美好家园;在建设过程中,将延续传统和改造提高有机结合起来,注重保留传统精华,提高质量品位,确保新农村建设在改与留、保与升的“双车道”中不断推进。2006年,县财政拿出300万补助资金,启动20个试点村的规划建设,力争一年起步,二年、三年发展,五年初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雏形。

第二,基本内容。依据上述总体目标,玉龙县规划从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党的建设五个方面着手推动新农村建设。

——经济建设方面。村道柏油或水泥硬化、村内主干道绿化率达98%;农户用电率达到100%;以电、液化气、沼气为主的清洁能源普及率达到90%以上;安全卫生饮用水普及率达到99%以上;从事二、三产业半年以上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50%以上,农民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3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5000元;人均衣着年消费支出不少于100元;人均住房面积在30平方米以上。

——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定期召开村民大会,建立健全村规民约、村民小组工作规程、村民代表会议制度、计划生育政策、宅基地使用制度、村务公开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民主监督管理等规章制度,形成完善的村民自治议事、决策制度,推进村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使村里形成有人理事和按章办事的局面。

——文化建设方面。村内文化室、阅览室、黑板报及娱乐健身场所健全,以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体育活动能正常开展;有一支具有热心公益事业的文艺队伍;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达到99%以上;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达到9年以上;电视机普及率达到95%以上;农户通电话率达到90%以上;村委会四周植树绿化率达到95%以上;农户庭院绿化、硬化。

——社会建设方面。千人刑事案件立案件数不超过1件;贫困人口比例在1%以下;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适龄青少年高中普及率达90%以上;社会人口千人拥有医生达2.8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逐步建立贫困救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制度,基本实现农村居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靠和难有所帮的社会发展目标。

——党的建设方面。配齐配强村党支部班子,按照“五好”、“五带头”标准,把村党支部建设成为领导班子好、队伍素质好、制度建设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坚强战斗集体和新农村建设的“领路人”。

4.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和设想

玉龙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2006年起,重点推进黄山、白沙、拉市、鲁甸四个试点乡镇和石鼓镇格子村委会上格子组等20个试点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全县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领导,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做法,使全县新农村建设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在坝区、河谷区以特色农业、旅游观光休闲农业、特色精品农业、生态农业等模式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产业化、农产品标准化和农民组织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科技贡献率和土地产出率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在城市规划区以发展餐饮、商贸、旅游、地产开发为主的第三产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失地农民就业;在山区、半山区以农业特色优质化、道路房屋整洁化、村风民俗文明化、家庭生活卫生化和团结互助和谐化,提高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建设美好家园。各乡镇新农村建设各有各的特点,除白沙乡外的三个示范乡镇的总体规划特点如下:

黄山镇作为新农村示范点,主要从基础设施的建设入手。2002年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分为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玉龙县人民政府所在地设在原丽江县黄山镇。按照“规划先行,基础先动,合理布局,配套建设”的原则进行开发建设。玉龙县城总用地规模为105平方公里,拟建设文化旅游区、生物园区、行政办公区三个区。新县城的建设坚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充分利用水资源,保证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围绕建设世界级精品旅游胜地、云南独具特色的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基地和重要的水能基地三大目标,力争用两年的时间,将黄山镇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化和纳西文化特点,豪华休闲度假、古朴高雅、独具特色的山水、田园、文化为一体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外桃源”。为此,黄山镇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主要分为:过境路建设工程、城市道路建设工程、县城道路网络建设、城区水系治理工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

作为山区示范点的鲁甸乡,把发展特色农业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全面推广“公司+专业大户+农户”和“土地租赁、劳务挂钩”的所谓“鲁甸模式”。核心是优化土地配置,培育科技、产业发展带头人,发展特色产业,积极开拓农产品市场。以农业科技推广为重点,认真组织实施“绿色证书”、“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科技入户工程”,鼓励科技人员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产业最需要的地方去,做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主力军作用。同时,从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最迫切、最实际的农村饮水、道路、电网、沼气、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做起,让广大农民喝上安全卫生的水,走上顺畅便捷的路,用上清洁卫生的燃料和既经济又有保障的电。

坝区的拉市积极探索以庭院经济、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为主,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拉市模式”。目标是积极推进亿元畜牧产业建设工程,努力提高畜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加大退耕还林及荒山荒地造林项目的实施力度,加快发展青梅、青刺果、海棠果、核桃、花椒等特色林果,提高林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使林果业尽快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力度,拓宽农民外部增收空间。扶优扶强优势龙头企业,使资金向优势龙头企业集中,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联合,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

为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玉龙县结合实际,力求做到“四个到位”,即组织到位、政策到位、规划到位和经费到位;实行“三项制度”,即县处级领导联系制度、县直部门包村制度和新农村建设工作责任制度;搞好“七个结合”,即注重新农村建设与基层组织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建设、扶贫开发、旅游发展、“平安创建”活动和培育新型农民相结合;重点抓好“七项工作”,即做好新农村建设的宣传、规划、基础设施、优势产业、科技素质、基层民主和社会服务等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持。

二、白沙乡的措施

1.白沙乡简介

玉龙县白沙乡位于丽江市以北9公里处,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玉龙雪山和大研古城之间。海拔在2430~5596米之间,年平均气温8.9℃,年降雨量935.8毫米。全乡面积为253.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69%,全乡耕地面积22849亩,人均耕地面积3.1亩。下辖白沙、新善、木都、玉湖、文海五个村民委员会,45个村民小组,全乡总人口7577人,其中农业人口7096人,占总人口的93.7%。集山区、半山区、坝区为一体,主要居住着纳西、汉、藏、彝等民族。2005年经济总收入1338.4万元,人均纯收入1452元,四大经济支柱依次是旅游业511.4万元,农业收入420.0多万元,畜牧业370.0万元,林业84.0万元(主要是退耕还林补助)。全乡旅游业总收入为3149.4万元,其中群众旅游业收入为551.4万元,第一次超过农业,这标志着白沙乡已经从传统的农业乡向旅游乡转变。白沙乡境内水资源丰富,境内的三思河、果吉河、岩脚河、青龙河等河系是丽江市的重要水源,承担着丽江城市的生产生活供水和周边地区的农业用水的供应。白沙乡旅游资源丰富,自然风光迷人。旅游资源有白沙壁画、木老爷的发祥地、玉柱擎天、洛克故居、玉湖、罗梅罗、玉龙雪山和巨謦寺等。近几年,在抓好发展社区旅游的同时,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劳务输出和转移、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兴农、特色种养殖业开发等工作。全乡的各项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特别是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养殖业异军突起,成为农民新的经济增长点。

2.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白沙乡在中央开始宣传新农村建设时,就决定要紧紧抓住发展契机,以玉湖村委会为示范点,从试点开始,以点带面搞好新农村建设工作。乡党委、政府按照玉龙县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和规划的总体要求,结合白沙乡的实际,制定了白沙乡的总体建设思路,提出了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策略。明确了建设目标,即围绕全国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将白沙乡建设成“五村”。具体来说就是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把白沙乡大多数的村社建设成产业稳步发展,集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农民人均纯收入2000元以上的小康村;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9年以上,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8%,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和生活方式科学健康的文明村;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优良,村容村貌整洁的生态村;村党组织坚强有力,村务管理民主规范,社会治安良好,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和谐村;村组建设有规划、民居建筑有特色、文化活动有场所、传承文化有创新的文化村。

3.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措施

根据总体发展思路和新农村建设目标,乡党委政府经过反复讨论,提出了以下白沙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措施。

第一,人畜饮水。“水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水都没有还算什么新农村,生产、生活、环境都和水息息相关”。卫生、厕所和水景观等都需要水,解决人畜饮水的问题成了白沙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因此,白沙乡规划投入1000万元,实施人畜饮水工程,目前已经筹集到了470万元,并投入了90万元由县规划局进行了规划,制作了地形图,安装了消火栓,计划从2006年2月8日开始到5月1日结束。但是由于出现了“老百姓不动,甚至反对”、“我为人民服务,你不要”的情况,乡、村两级难以形成合力,“上下不联动”,全乡人畜饮水工程无法全面开展,只有玉湖村委会实施了“人畜饮水”工程,其他村委会还没有实施人畜饮水工程。

第二,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公路建设方面的规划,新建岩满都经玉湖至玉峰寺的旅游环线10公里的柏油路,设计为6米宽;新建福国寺至文海20公里柏油路,设计为6米宽;修复白沙转台至白沙壁画3公里的柏油路;改扩建5条3米宽的石板路。二是水利建设,在玉湖水库附近三思河源头地带采挖沙石留下的沙坑的基础上,逐步修建一批集蓄水、观光为一体的葫芦塘水库,设计5个,每个蓄水20万立方米左右;对三思河水系、岩脚河、兴都河、果吉河系等主灌渠的三面光水沟进行全面修复和改造;对改良的土地安装喷灌系统;加强对水毁工程的修缮。三是供排水及电力、电信等线路的隐蔽工程。修建玉湖村经白沙古街至束河近16公里的排污管道,实施电线、电话线、闭路电视线等线路的入地隐蔽工程。四是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现有基础上,对玉湖完小、白沙中学、玉龙完小、文海完小、白沙完小进行改扩建,对白沙幼儿园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和绿化,进一步优化教学环境;全面实施广播电视、闭路电视、程控电话的村村通工程;新建两个灯光篮球场,两个室外足球场和五个集群众文化活动、休闲娱乐、民族文化展演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民族文化活动中心和民族文化广场,使之成为各村委会进行各种民族文化活动的公共活动场所。五是村庄和住房建设。村庄建设不搞大拆大迁,对个别与白沙旅游协调发展和整体建筑风貌不协调的建筑进行改建,使之与原貌保持一致,并对年久失修、具有一定保护价值的古房按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必要的修缮;完善村庄内部水系建设,在村内适当位置修建小塘、小坝等水景观;玉湖、白沙两个村委会做到家家门前有流水;实施亮化、绿化工程,新建20个公共卫生厕所,完善村内垃圾处理设施,进一步美化环境,对部分村民的房屋进行装点,修缮。

第三,大力发展旅游业。一是发展以玉柱擎天、洛克故居、雪山草甸为主的自然旅游、生态旅游和徒步登雪山旅游,创立自然旅游品牌;二是发展民俗旅游,组织一些有条件、愿意合作的农户共同开发景点,经营农家乐等为游客提供服务,增加旅游从业人数;三是充分创造条件,吸引外商外资,进行多种方式的联合开发,尽最大限度利用旅游资源;四是引导群众有序参与旅游服务业。在白沙古街、玉湖大力支持恢复传统手工艺2至3家,扶持群众进行传统手工作坊经营,将白沙古街建成集铜器制作、皮具制作、传统纳西小吃等于一体的民族工艺一条街;五是进一步完善白沙旅游文化圈建设第二期工程及配套设施,全面提升白沙壁画及周边景区的质量,营造一个清洁、卫生、文明和独具民族特色的旅游环境。

第四,促进农业稳产增收。长期以来,白沙乡一直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淡化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不够,造成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过慢,使经济结构变得单一脆弱,形成旅游业大发展而农民增收难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不同产业之间的优化组合成了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是转换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增加粮食产量。保证常规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人均不低于1亩,同时引进新品种,提高科技含量,做到减面积不减产量;二是发展脱毒马铃薯,从500亩起步,逐步发展到人均1亩左右,即7000亩;三是发挥地方优势,发展特色蔬菜,如龙须菜、蕨菜、野蒜等产品,丰富餐饮文化;四是引导农户大力发展与旅游相适应的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种植油菜、苦荞、大麦、青稞、花卉、畜牧草等。白沙乡从目前来说,在种植结构的调整上跨出了一步,一共种植了70亩冬小麦、20亩大白菜(每亩可收入800元)、30亩新西兰红梨(每亩可收入2000元)、12亩日本大萝卜。尽管种植的面积不大,但是科技含量高,效果明显,具有很大的带动作用。

第五,大力发展畜牧业,培育优势产业。一是增强科技投入,加强品种改良。白沙乡目前的牲畜品种大多还是老品种和传统品种,就品质和适应性来看,西门达尔和荷兰牛品质良好,需要从木都白沙等引进种牛,加强冻精改良工作。同时推广氨化和青贮饲养技术以解决冬天饲料不足的问题,为圈养提供条件;二是加强防疫工作,从根本上减少病害和瘟疫的发生;三是发展奶牛和圈养山羊及与之相适应的奶制品深加工。荷兰牛属奶牛型,饲养成本低、见效快。圈养山羊在白沙已经发展了几户,经济效益好,适应性强;四是引进牦牛,进行牦牛养殖。牦牛肉质好,市场价格高,可适当引进放养;五是打破现有格局和机制,走规模化发展、专业化分工的道路,进行户户联合,有效使用草场资源。

第六,加大退耕还林力度,加强管理,引进经济果木发展新兴产业。一是加强管理,巩固现有的1331亩退耕还林工程;二是加大退耕还林力度,引进新的经济果木,如花椒、青梅(造水梅)、木瓜、海棠果等适应性强的品种;三是在玉湖水库、玉龙水库、文海水库周边继续实施植树造林工程,对裸露土地逐年进行分批、分片绿化造林工程。

三、玉湖村的实践

1.玉湖简介

玉龙县白沙乡玉湖村委会,纳西语称为“巫鲁肯”,意为“玉龙山下第一村”,又名“雪嵩村”。位于丽江坝子最北端的玉龙雪山脚下,距丽江市区18公里。村庄所在地海拔2600多米,是丽江坝区海拔最高的一个村。属半山区村委会,面积36.6平方公里。玉湖村委会下辖玉湖上村、玉湖下村和文华村三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2005年底共有357户,1365人。年平均气温10℃左右,年均降雨量935.8毫米,有明显的立体气候特征。土地资源丰富,但土质差,现有耕地面积3769.1亩,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413.9亩,气候冷凉,复种指数低。全村山林面积90000多亩,其中有林地面积60000多亩,森林覆盖率为29.5%,还有丰富的草场资源,30000亩荒草荒坝中23000亩可利用作为草场。主要经济收入以旅游服务、畜牧业和农业生产为主。玉湖村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境内有洛克故居、玉柱擎天、雪山草甸等旅游文化资源和丰富的矿产和砂石资源。2005年前往玉湖的游客达3.8万人,旅游总收入达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00元。旅游业已成为玉湖村的支柱产业,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的转换。与旅游业相配套的餐饮、住宿等接待服务迅速发展,与餐饮业相配套的生态种植业、养殖业也开始显现,这使得土地逐步向种田能手转移。

2.新农村建设基本思路

基于新农村建设没有统一的标准,在全县的总体思路和白沙乡的具体要求下,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结合玉湖实际情况,玉湖村确定了自己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即以旅游业为龙头产业,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集体经济,推动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是: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加强绿化和水系建设工作,提升玉湖生态村的地位;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展示玉湖纳西文化保护区的独特魅力;保护和整理民族建筑风格,展现纳西古村落风貌,将玉湖建设成为旅游村、生态村、文化村和文明村。旅游村即发挥区位优势,“广招天下之才”,发展社区旅游经济,把旅游作为玉湖的主导产业,打造精品景点,拓展旅游就业渠道,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生态村即根据区域特点,利用“空间上的立体优势”,打造乡村生态旅游景观,做足水文章,实现“院内转一圈,院外转一圈”,形成水草、水环境和水流动的水景观,同时实现“化肥不进村,农药不进村,混合饲料不进村”,打好生态牌;文化村即以“文化”为立足点和核心点,宣传、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和农耕文化为建设的重点;文明村,这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其他三个方面的实现保障,其核心是提升制度建设,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和谐农村。

3.具体实施

玉湖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以发展村集体经济和党支部的带头为建设的保障,以旅游开发合作社为依托,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这个核心以及建设四个村的标准,2006年玉湖村实施了以下具体措施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一,基础设施建设。

(1)小流域治理工程。玉湖村的“阿满堵”区域泥石流现象较为严重,每逢雨季,凶猛的洪水夹杂着大量的泥沙呼啸而下,致使公路阻塞、农田被毁,更为严重的甚至危及到了玉湖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了有效遏制泥石流现象再度发生,在“阿满堵”泥石流常发地段建立防洪拦沙小水坝。同时,尽管玉湖境内水源丰富,但由于其境内的土壤是沙石土壤,渗水性很强,导致农田用水和水景观用水缺乏。因此,于2006年7月开始由县水务局探测规划的引水工程全面启动。工程投资20多万元人民币,最终将建造一个可以蓄水300多立方米的水池,不仅解决农田用水问题,而且还保证村落中一年四季水源充足,也可以增加村内水景观的用水。整个工程分为两期:第一期是水源到水池的建设,目前已经完成。第二期是水池下来2000米的水沟建设,正在组织实施中。

(2)人畜饮水工程。过去65%的村民的饮水不能正常供应,原因是老百姓自己乱接水管,导致水管经常发生意外,一些农户不得不到水源地去挑水,往往需要花费半个上午的时间。目前玉湖发展生态旅游,提供牵马等旅游服务,大家的时间都很紧,老百姓强烈要求实施人畜饮水工程。整个工程的规划是将三条水源汇合:一是目前使用的玉柱擎天水源,另两条是位于村东面传说中的一公一母水源,其中一条叫“三思水”。三水汇流不仅可以大大增加水量,而且可以改善水质。该项目由乡政府具体实施,计划投资35万元。第一期投资20多万元,2006年1月已经完工,将三条水源汇合到了村口;现在正在实施第二期工程,工程分成三片,由村主任担任总负责人,各个小组长担任组员,全村规划成三条主水道,在村主要道路设置消火栓,目前正在实施中,西片已经完成;2007年打算实施第三期工程,即入户工程,各家各户安装水表,每户有两个水龙头:一是饮水,一是生产生活用水。同时修建三个水池,以保证在枯水季节正常用水。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农户投工投劳,以户为单位,将工程量分解到户。村民在投工投劳中“没有叫苦叫累”,不斤斤计较,自愿投工投劳,即使没有人手的农户,也自愿出每个工日30~50元作为补偿,由村社长协调请工进行施工。老百姓对此工程的评价良好:“过去只有洛克才能吃到的水,我们盼了几十年都没有吃到,现在也可以吃到了。”(洛克当年就认为这条水源的水质很好,因此雇人背水来喝)

(3)农田水利建设。玉龙县每年都给每个乡镇安排一些水泥进行农田水利建设。白沙乡实行平均分配,每个村委会50吨,但到了玉湖村委会,不再实行平均分配的方案,进行集中使用。2005年由文华村民小组实施,2006年由六、七两个村民小组实施。根据各小组的实际情况,2006年六、七村民小组在村民的积极要求下,组长召开户长会议决定向村委会提出申请,村“两委”召开扩大会议,决定由六、七组实施农田水利建设,水泥由乡上补贴,部分材料钢模费和原料费由村委会补贴,总价值5~6万元,老百姓投工投劳。工程实施由小组长组织安排,一共修建了500米的三面光的水渠,户均8.2米,每户出4个工。六、七两个村民小组从两头开始,中间会合。目前项目实施的费用已超过了原计划的费用。

第二,生产发展。玉湖村自2003年就开始有牵马旅游,但由于没有完善的管理,仅有少数农户受益,且由于这样的旅游服务潜在的风险较高,还以生态为代价,如不从根本上加以改造和加强管理,生态的破坏和社区村民收入差距将急剧扩大。因此,围绕加强旅游开发管理,保护生态环境,做大做强旅游业,使旅游业提质增效,使全村人都因集体资源的开发而受益,玉湖村委会于2005年4月成立了旅游开发合作社,制定了旅游发展初步规划,确定每年10%的游客增长率,同时发展兼具食用和旅游观光价值的绿色生态养殖业和种植业,禁止化肥、农药等进村,为玉湖的旅游市场提供绿色生态食品,发展家庭旅游接待服务。积极引导农户大力发展与旅游相适应的观光农业、种植油菜、苦荞、大麦、青稞、花卉等,扶持部分有条件的农户从事农副产品加工,利用丰富的草场资源,适当发展畜牧业、养殖业。2006年种植了12亩萝卜,是由村委会委员吕丽芳组织9位妇女进行产业发展的尝试,萝卜籽种由公司提供。收成以后,初步加工制成萝卜干条,分成三个等级,由公司以保证价进行收购,每亩萝卜产量可达5~6吨,预计产值每亩可达2000元左右。

第三,新农村示范户建设。白沙乡在中央文件出台以后,下定决心,在有限的财政资金中拿出29万元,用于玉湖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户建设。项目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农民非农化、农村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基础硬件设施达到“四化”:建筑风格民族化,公共建设生态化(水文化),使用条件现代化,整体效果景点化。指导原则坚持农户自愿(第一原则)、政府引导、村组实施。示范工程包括示范农户和公共场所建设两个部分。

示范户项目的实施选择在玉湖上村第五村民小组的水池旁,示范户在玉湖新农村建设中有自己的优势。示范户家的院落处于交通要道旁,是游客骑马上雪山、玉湖村到玉柱擎天、玉湖村到玉湖水库的必经之路,且这个区域有满足用于修建水景观,展示民族文化的空间;项目实施区域内民居建筑特色鲜明,依地势而建,层次分明,抬头可见玉龙雪山,向下可俯瞰玉湖全村;民居具备进一步修缮的基础;示范户相对集中,便于游客参观;示范户均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利于筹资等。示范户建设实行一家一规划,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房屋装修、院落建设、畜圈改造、太阳能沐浴、厨房改造等。每项建设的内容都非常详细,例如,院落建设包括院坝、水池水沟、围墙、照壁、大门、卫生间、绿化等。每项建设又包含了建设面积、标准、预算和资金合计等一些内容。乡政府和村委会共同进行规划、核算造价和设计改造工程,征求户主的同意,如果户主同意并签字后,还需自己筹集一半的示范户建设费用,交由乡政府设立的专门账户管理。示范户项目由村委会公开招标实施,最后由农户验收合格并签字后,施工单位才能从乡政府拿到施工费用。

公共场所的建设由村委会做农户的思想工作,让农户将自己的部分菜园地,房前屋后空地让出来,村委会进行统一规划,并报请乡政府批准,工程完工后,农户有拥有权、使用权和管理权,但不能破坏。公共场所建设主要包括水池、水沟、道路、水车、水磨、水碓和绿化等。目前已经实施了三期工程,一是在五户示范农户的十字路中央地带进行了水景观建设,由叠泉、水车和水碓等组成;二是在原学校大门口实施了小型瀑布和人工休憩场所建设;三是在洛克故居路口建设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水景观。这些公共场所建设的所有费用由乡政府筹资,一共50万元。虽然乡政府没有专用资金,但这一举措表明了乡政府新农村建设的决心,从而也推动了玉龙县委、县人民政府对整个白沙乡工作的重视,并将白沙乡列入了全县新农村建设的示范乡镇,且每年有150万元的示范项目资金。

第四,其他方面的建设。一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建设,村里制定并实施了严格有效的村规民约,要求村民建设、修缮民居必须报经村委会批准,并保持玉湖村石头建筑的文化风格,保护了玉湖村独特的民居建筑风格。二是土地、林地等资源(除承包地以外)实行村委会集体统管,保证了群众共同所有、共同受益,为玉湖的招商引资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森林资源保护实行分片负责,责任到人、任务到人。2005年划出100多亩荒坡作为县乡机关植树造林样板林区,共植树1.1万棵,成活率在70%以上。三是卫生工作实行分段包干,责任到人。村里聘请了两名专职环卫人员,对村道、村内公共卫生进行维护。同时,加大改水、改厕工作力度,推广沼气池、卫生畜圈的改建,全村已建沼气池2口,改建卫生畜圈30个。

第五,乡风文明。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重视建设的主体——广大老百姓,这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长远发展的要求,而且还是促进整个体制完善的要求。“人才是根本、是基础”,四十岁左右的村民当年是乱砍滥伐不好好读书,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当时经济困难,辍学严重,所以成立了“农民夜校”,在夜校中请做得好的村民进行实际行动教育,告诉大家“我是怎么做的”。同时做好“两头抓得紧,中间抓得好”的工作,即在中间重视建设主体中主要劳动力的同时,积极支持“两头”,即一头是加强关爱和关心老年人,支持老年协会的各种活动,反过来老年人又支持村务工作,另一头是从娃娃抓起,加强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对学校的投入,对老师和学生都加大表彰力度,创造认真教书和努力学习的氛围。

四、结论和建议

1.初步结论

根据玉龙县制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白沙乡提出了具体措施,玉湖村委会进行了具体实践。通过这样一个从总体规划的措施设想到具体实践的考察,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初步结论:

第一,玉龙县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种重视不仅仅是在口头上的重视,也不是文件上的重视,而是在实际的行动中,不仅能够实实在在地把2000多万元(占国民经济总收入的40%)投入到农村发展中,而且成立了相应的机构负责日常管理工作,有完善的规划、明确的任务以及完成任务的途径和方式,并制定了各种制度加以实施。

第二,玉龙县提出了“努力建设成为云南省最具活力的民族自治县”的奋斗目标,将全县划分成不同的类型,根据不同的类型进行试点,发展不同的产业,以点带面,积累经验。坚持“一村一图”、“一村一景”,形成了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最终突出玉龙特色。而且结合实际需要,制定了一套措施和指定了相应的职能部门来确保各种项目循序渐进地推进,顺利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

第三,白沙乡能够抓住建设新农村的契机,在中央建议刚作出后就开始行动,且以玉湖村委会为示范点,从试点开始,以点带面,以实际的行动打动县政府,并将白沙乡列为新农村建设试点。这是一个最大的特点,也是该乡新农村建设走出的关键的一步。

第四,白沙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山、水、电”一些基础设施以及“人畜饮水”等基础工作抓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其实就农村工作而言,这些工作一直都在抓,但是加上“新”字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五,玉湖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党支部和村集体经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支撑点,将“想办事、会办事、能办事”,愿意带领群众致富的能人充实到村领导班子,制定一套好的村级发展制度,合理兼顾保护与开发,保证集体经济的壮大和人民群众不断增收,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老协、卫生等事业全面发展,保证了玉湖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第六,利用玉湖村纳西族古村落的建设特点,以旅游开发合作社为载体,在“资源共有、利益共享、人人参与、户户受益”的原则下,确定了以发展集体旅游业为主的新农村经济发展之路。当地社区共同参与和受益的旅游发展,改变了过去资源共有但不共享的局面。保证了当地人(所有利益相关者)参与到旅游开发的决策、规划和管理中,形成了可持续乡村旅游的基础,不仅促进了产业的发展,而且社会风气大有好转,这是一条值得认真总结的新路子。

第七,在资金有限的条件下,以五个农户为示范户,进行示范建设,打造玉湖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景观。不仅拓宽了玉湖发展生态旅游的领域,而且促进了农户进行自我建设的信心,也提供了示范的模式,同时培育了群众自身“造血”的功能,唤醒了群众的发展意识。

2.需要探讨的问题和建议

在玉龙县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制定了初步发展规划,实施了一些具体项目,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据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第一,重视生态环境建设。玉龙县许多纳西族村寨,具有崇拜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许多非常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发展生产,更要坚定不移地保护好生态环境。需要考虑如何进一步将少数民族传统的生态保护措施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设想和规划中,并对其进行加强。

第二,在产业开发过程中,一定要因地制宜。处在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气候条件的村庄,在发展经济、改善生计安全方面将面临不同的困难,必须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总结不同的经验。仅仅依靠少数乡镇的试验示范也许难以达到目标。据此,有必要扩大示范乡镇和村庄的范围,并注意总结经验教训,逐步加以推广。

第三,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充分发挥当地群众的积极性,因为他们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内源、内动力。县、乡和村委会各级政府和有关组织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只能起推动作用。只有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才能使新农村建设有一个坚实的基础。玉湖村在整合资源,发展社区生态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群众,正确对待群众关于“你家能搞,我家为什么不能搞”的意见,扩大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将人民群众的力量形成一股合力。

第四,“群众自我意识”、“村委会干部自我意识”、“政府的意图”,这些都决定了认识事物需要一个过程。在新农村建设中简单的“压、哄、拉、抬”工作方式已经不适应当前发展的需要,如何发动县、乡、村乃至村民小组领导干部的作用,这已经成为一个新的重要的研究课题。我们建议玉龙县加强实践,为全省乃至全国作出示范。

第五,“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更是要害,“这谁都知道,但是谁都会忽略”。只有不哗众取宠,脚踏实地,力求生产发展,根据各地实际最大的特点,紧紧围绕着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真正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策”,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才能开辟或丰富新的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和模式。

(作者单位: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科研人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