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金平县:卫生打头阵建设新农村
崔江红
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议后,各省都根据中央的建议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意见和规划,但与农村直接面对的是县乡政府,中央和省级意见的落实靠的也是县乡政府,新农村建设的反馈又来自于村级社区及村民。因此,要想了解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最好的选择就是先了解县、乡、村三级的新农村建设。所以,本报告选择了金平县的有关政策和基本设想,金河镇的具体措施以及马鹿塘自然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及初步成效来展现金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现状和取得的初步经验。报告中所引用的有关县、乡镇和村庄的资料主要是课题组于2006年10月进行的实地调查收集的。
一、有关政策和基本设想
1.金平概况
金平县是一个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位于红河州南部,南与越南接壤,距离红河州新州府蒙自县城137公里,但交通基础设施较差,现只有一条蛮金(蛮耗大桥到金平县城)二级路与外界相连。总人口32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86%,农业人口占92.5%。自然资源丰富,水能理论蕴藏量207.4万千瓦,可开发利用70万千瓦;已发现七大类38种矿藏。全县海拔跨度较大,最高海拔3074米,最低海拔105米。海拔800米以下地区可种植双季稻、双季玉米、橡胶、柚木、腰果、香蕉、荔枝、芒果、柚子、龙眼、甘蔗、菠萝等热带作物;海拔800米以上半山区和高寒山区除种植粮食外,还可种植八角、花椒、核桃、草果、杉木等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果;半山区和高寒山区可以种植各种药材,如板蓝根、葛根等。
2005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2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3.7亿元,同比增长7%;农村经济总收入3.5亿元,同比增长9%;完成粮食播种面积45.2万亩,粮食总产量10.8万吨,农民人均有粮312公斤。2005年完成畜牧业产值1.6亿元,同比增长12.1%。虽然农民人均纯收入与2004年相比增长了11.5%,但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988元,比全省平均水平2042元低了1000多元。总体上还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农业人口占绝对多数,基础设施差、人均收入低的国家级贫困县。
2.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
新农村建设以什么为主,从什么开始,新农村建设将沿着一条什么样的道路走下去,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为了使广大群众和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有一个清晰的思路,金平县委、金平县人民政府根据《中共红河州委红河州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红河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行动计划》,制定了《中共金平县委金平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在《实施意见》的基础上,于2006年7月制定了《金平县2006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计划》及《金平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计划》。这两个工作计划对金平县2006年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及2006~2010年五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做出了具体的规划和部署。
两个工作计划确定了金平县在2006年及2006~2010年的新农村建设中,将以卫生行动打头阵,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为新农村建设打好基础。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实施整村推进计划,做好村民安居房改造。在发展生产方面,以培植优势产业为主,增加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业生产力。同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做好技术培训工作,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拓宽广大农民的增收渠道。在生产发展的同时,搞好和谐乡村建设,改变广大村民的精神风貌。最后,继续推进村民自治,实现农村社区的管理民主。两个工作计划的制定,勾画出了金平未来五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思路。围绕此思路,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
第一,加强领导和宣传,确保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新农村建设对于像金平这样的贫困县来说,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搞好新农村建设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为此,金平县于2006年10月成立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领导小组组长,县长任副组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和分管农业副县长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委宣传部,为常设机构,宣传部长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代表县委、县政府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
同时,为了在全县范围形成一个浓厚的新农村建设氛围,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金平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宣传活动,使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目标要求、具体措施以及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政策家喻户晓,将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村民的思想统一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第二,卫生行动打头阵,转变村民卫生习惯。金平县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才988元,生病就医对广大农民来说,仍然是一个头痛的问题。由于收入较低,生病没钱医治,由小病发展为大病的情况时有发生,一些家庭因病致贫、返贫的情况也大量存在,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状况成了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另外,金平县人口的86%是少数民族,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生活习惯尤其是猪、牛、羊的放养,稻草和各种圈粪的乱堆、乱放等影响了社区公共卫生。广大干部一致认为:少数民族村民的这些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有一定差距,“没有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的转变,就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所以,金平县在新农村建设中,打头阵的是卫生行动,在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工作中首先启动的也是卫生行动宣传,全县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转变村民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
为了提高全县农村居民的卫生健康状况,金平县在全县范围内展开了以合作医疗为主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并力争2010年实现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另外,为落实《红河州农村卫生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切实转变广大少数民族村民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金平县从2006年开始在全县范围内实施“农村卫生行动计划”,倡导全县进行卫生整治行动,同时制定了比较严格的卫生考核指标体系,目的是通过卫生行动计划,转变村民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促进村容村貌的改变,使广大村民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新风尚,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
第三,基础设施建设是基础,将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首位。金平县交通、水电、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薄弱,尤其是农村地区,“通路、通电、通水”还没有完全做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没有基础设施建设的先行,新农村建设也只是一句空话。为此,在新农村建设推进计划中,金平县将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首位,将主要从交通、水利设施入手,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在公路建设方面,主要做好村村通路工程,实现乡村公路路面硬化,做好自然村公路的改造工程,将其改造为砂石路,做好县乡已通公路的维护,把蛮金二级路作为金平发展的生命线,力争早日动工建设,为村民提供一个便利的交通环境。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将以建立防洪减灾体系、农业灌溉节水措施保障体系、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体系为目标,重点做好水源工程、防洪工程、水土保持、城乡供水工程和灌区及山区引水工程建设,确保农业生产用水。
同时,抓好电力、通信、广电、教育、卫生、文体、计生、政法、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发展。
第四,在扶贫中推进新农村建设。金平作为一个贫困县,自身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能够积累的资金不多,为了利用好有限的支农资金推进新农村建设,金平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将其与农村扶贫结合起来。从2006年起的未来五年,金平将利用好有限的支农资金,继续实施整村推进计划,抓好贫困社区村民的居住设施建设,开展村庄整治试点工作,以改水、改路、改厕、改圈、改房、改灶为重点,治理村庄“脏、乱、差”,重点解决农民住宅与圈舍混杂、供水、安全、环境卫生、污水和垃圾处理等问题,改善村容村貌,提高人居环境质量,转变村民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2006年计划完成36个整村推进示范村建设。
目前,36个整村推进示范村建设正在进行,其中,县级领导挂钩联系20个整村推进示范村建设,乡镇领导挂钩联系16个整村推进示范村建设,将完成6361个农户的安居房改造任务。未来五年,将以30户以上的自然村为重点,每年抓好60个整村推进示范村建设。每个县级领导挂钩一个村,其中:县级领导每年抓好32个整村推进示范村建设,每个乡镇的领导每年抓好2个整村推进示范村建设,到2010年力争完成241个整村推进重点扶持村建设,完成16402户贫困户的茅草房改造。
第五,因地制宜,培植优势产业。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金平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因地制宜地从培植优势产业和增加农业科技含量入手来促进生产发展。为此,金平县将依托其优越的气候条件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大香蕉、橡胶、草果、竹子等特色产业的培植,力争2006年完成坝区海拔800米以下新植香蕉2.2万亩、橡胶4500亩、草果5000亩、竹子4万亩的目标。在高寒山区积极支持板蓝根、瑶药、野生蔬菜、石斛和其他香料的开发,实现绿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在巩固和提升家禽、家畜养殖的基础上,积极推广种草养畜技术和稻田养鱼,促进猪、鸡、牛、羊、渔的产业化发展。2006年计划实现畜牧业总产值16850万元,肉类总产量13.4千吨,人均有肉45公斤。
未来五年,金平将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扶持力度,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增强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加强对农户的科技指导力度,确保农业科技指导到村、到户到田间地头。完善农技推广社会化服务机制,以农函大为载体,大规模培训农民,使大多数农民掌握1~2门实用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
第六,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力度。随着农业科技含量的增加,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必将从农业中转移出一部分剩余劳动力,为了做好这一部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安置工作,金平县在未来五年,计划实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25万人次,开发城镇就业岗位1万个,新增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3万人,使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30%以上。
第七,加强乡风文明和民主建设,实现农村全面发展。金平县新农村建设是一个乡村社区的全面发展过程,在物质文明、生态文明进步的同时,金平也将推进乡村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为此,金平将在全县弘扬“诚信务实,开放兼容,敢为人先,奔腾图强”的红河精神,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到2010年,力争创建1个以上“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5个省级文明村、5个州级文明村、5个特色文明村,15%的村寨成为县级文明村。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努力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秩序、文明的社会风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另外,金平县将继续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建立以村民代表会议为主要形式的民主议事制度;以村务公开、民主评议为主要形式的民主议事制度;以村务公开、民主评议和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制度,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民主权益。建立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矛盾处理机制和社会管理机制,引导群众规范有序地参与村务决策和管理,促进农村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
3.新农村建设中的优势和困难
立足金平现实,因地制宜地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金平有自身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资源比较丰富。金平海拔跨度大,气候呈现多样性的特点,适宜多种作物和植物生长;同时,矿藏资源、生物资源丰富,水能蕴藏量大。二是地理位置较优越,地处中越边境,在与东盟国家的对外经济贸易中占尽了地理优势。三是民族众多,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未来可开发的空间大。四是民众的积极性高,大家都期盼一种更好的生活。
然而,作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金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也面临一些困难:一是自身能够积累的资金不多,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势产业的培植,这将是制约金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瓶颈。二是缺乏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完全是自己在“摸着石头过河”。三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解还不是很清楚。全县能说清楚新农村是什么,理解新农村的政府工作人员及村民还不多,急需对广大干部及村民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培训。
二、金河镇的具体措施
1.金河镇概况
金河镇是金平县县政府所在地,2006年10月,原来的十里村乡并入金河镇,并入后,该镇的土地面积达316.3平方公里,地形多以陡坡、矮山、半山、高山为主,呈东北高、西南低的走势,最高海拔2597米,最低349米,国境线长75.5公里,年均降雨量2839.1毫米,属北热带和南亚热带南缘湿润气候,居住着苗族、瑶族、哈尼族、彝族、壮族、汉族六个世居民族。并镇后,全镇有17872户,71522人,其中农业人口58547人,占全镇人口的82%。2005年完成粮食总产量20664吨,农民人均有粮287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5856.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82元,与全县人均纯收入988元相比少306元,与全省2042元相比,差1360元,广大农民生活还处于较低的水平。
全镇除了镇政府所在地外,其他村委会均属山区、半山区,交通设施较差。以马鹿塘村委会为例,从镇政府所在地到马鹿塘,坐车需要半个小时左右,村民走小路却只要40分钟。总体上说还是一个基础设施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的镇。
2.金河镇新农村建设措施及内容
金河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工作已经展开,但还没有成立领导小组,也没有专门的人员编制。目前,金河镇新农村建设主要抓如下工作:
第一,基础设施建设。2006年上半年,金河镇狠抓了以水、电、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水利建设上:一是抓了农田水沟的修复。二是继续实施整村推进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重点抓了老金厂二队、马鹿塘两个村的人畜饮水工程。目前,两个项目的水池和主管道建设已全部完成,只是从主管道到村民家的水管还没有安装完毕。此项目完成后,可解决5个村民小组530户2385人、670头大牲畜的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同时,还做好了枯岔河村委会大瑶山、永平村委会永平自然村、老寨等6个村民小组的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前期准备工作。
在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06年完成了枯岔河、哈尼田两个村委会7个自然村1300户的农网改造,让村民用上了“安全电”、“便宜电”。
在道路建设方面,重点放在已通公路村寨的道路修复、扩建工作,并建立起了相应的管护措施;做好了未通公路村寨的测量、设计、开挖准备工作。
广播、电视、通信建设方面,在“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程控电话、手机信号覆盖范围上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建设了哈尼田村委会熊道湾自然村、马鹿塘村委会保山寨自然村等两个村委会7个村民小组的“村村通”工程,使365户、1700人看上了电视节目,丰富了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另外,金河镇边境民族贫困乡镇以工代赈项目已经获得批准。项目涉及农田建设、水利建设、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2006年度将投资250万元,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等的建设力度。
第二,整村推进。2006年,金河镇争取到永平村委会永平自然村、五家寨村委会五家寨自然村、干塘村委会干塘上寨、大老塘村委会大老塘自然村4个村的整村推进项目。目前,4个村的文明卫生路和人畜饮水工程正在积极建设中,已完成总体工程的45%。另外,马鹿塘村委会马鹿塘自然村今年将继续实施整村推进计划。在未来的几年,金河镇将继续积极争取整村推进项目,在扶贫中促进村民安居房改造。
第三,进一步培植优势产业。在培植优势产业、促进生产发展方面,金河镇立足资源及气候优势,搞好“三区”[1]建设。热区是海拔在350米至800米的区域,即闸门村委会的三家自然村,黄家寨村委会的尖坡自然村与金水河镇接壤一带。这一区域共有耕地面积14768亩,其中尚未开发的荒山有11000亩,目前仅种植有少量的橡胶、香蕉、甘蔗、龙须草、木薯等经济作物,且种植规模不大,产量不高,经济效益也不明显,辖区内群众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650元,人均占有粮也只有290公斤。热区建设就是要利用土地资源优势和气候优势,在这一区域大力发展橡胶、香蕉种植,适度发展木薯、甘蔗种植。计划发展橡胶20000亩(主要种植在已开发的山地上),香蕉8000亩,木薯、甘蔗2000亩。在橡胶种植方面,金河镇已争取到边境乡镇“以工代赈”项目,在闸门、三家一带种植橡胶4000亩。今后将加大橡胶种植力度,引进适合本地的优质高产橡胶品种,在闸门村委会三家、大树脚培育发展橡胶苗圃基地600亩,从种苗购买上降低橡胶种植成本。
城区建设主要是抓好城郊农民群众的经济发展,主要从畜牧业、蔬菜种植业、稻田养鱼入手。在城郊结合部,鼓励群众发展养殖业,推广人工授精配种技术,扩大生猪饲养规模。2006年上半年牛存栏3560头,新发展规模养牛两户21头,冻精改良人工授精配种250头,产下小牛14头。生猪存栏18000头,出栏14200头,占任务数的80%和50%,大牲畜存栏7890头,出栏380头。黄家寨村委会苦竹林、双金桥两个优质仔猪基地共发展能繁殖母猪1250头,实现人工授精配种650胎,产下仔猪2400头。
为了解决金河镇乃至整个金平县蔬菜主要靠从其他县“进口”、价格高的局面,大力鼓励城郊村民发展蔬菜种植。稻田养鱼自2004年在哈尼田村委会开始以来,已取得初步成效,村民拓宽了收入渠道,增加了收入。今后将引导村民成立“稻田养鱼协会”,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邀请养鱼专家进行科技培训,将哈尼田村委会3500亩的田坝发展成为全县最大的稻田养鱼基地。组织5~10名有养鱼经验的村民到外面参观学习,将他们培养成为培育鱼苗的专业户,从鱼苗购买上降低稻田养鱼的投入。在金平县城区设立固定的哈尼田稻田养鱼销售点,扩大知名度,实现稻田养鱼规模效益。
高寒山区指海拔1500~2600米的地区。可以充分利用该区域的自然资源优势,重点发展草果种植业和瑶药产业。该区域目前已种植草果4400多亩。政府将注意收集草果价格方面的信息,并及时反馈给村民,增强村民把握市场信息的能力。同时,推广草果烘烤和储存技术,适时销售,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另外,积极开发荒山种草果,边栽草果边栽树,保证绿化荒山的同时,扩大草果种植面积,发展草果产业,将更多的农户吸引到发展草果产业上来。在瑶药方面,要争取项目和资金,在哈尼田村委会太阳寨建立瑶药产业育苗基地,积极做好葛根、肉桂等瑶药的育苗工作,使瑶药产业的发展从一开始就走上规范化的轨道。目前已经开始与金平云岭瑶药公司的沟通协调工作,争取做到定单生产。计划发展瑶药、葛根1000亩,肉桂500亩,砂仁800亩。
在“三区”建设思路的指导下,金河镇合理调整种植业中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的比例,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2006年上半年已调入杂交籽种17000公斤,其中杂交水稻8250公斤,杂交玉米8750公斤,并已经全部销售。全镇推广杂交水稻5300亩,杂交玉米3800亩。另外,镇农科站还在干塘村委会开展了14个杂交水稻新品种的大田试验工作,在马鹿塘村委会的马鹿塘自然村建立了15亩杂交玉米新品种样板地。
第四,实施卫生行动,实现村容整洁。为了配合金平县卫生行动计划,转变村民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实现村容整洁,2006年7月,金河镇制定了《金河镇农村卫生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暂行)》,同时出台了重点村卫生整治计划及一系列卫生整治目标责任制度和卫生评价制度,目的就是要实现农村环境卫生的改善,促进村容整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为此,金河镇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卫生行动体系,首先,镇政府与各村委会签订了卫生整治协议书,各村委会再与各村民小组签订卫生整治协议书。在各村民小组都有一到两名镇政府工作人员作为联系领导,来负责具体指导各村民小组的卫生整治工作。其次,出台了卫生效果评价办法。金河镇根据金平县的卫生考核标准,制订了具体的考核指标,考核总分为100分,卫生行动计划的组织管理为15分,环境卫生25分,公共场所的卫生为35分,交通秩序为5分,单位卫生10分,家庭卫生10分。考核低于60分的村寨为不合格,不合格的村寨将成为金河镇卫生行动计划重点整治村。通过一系列的卫生行动计划措施,金河镇各村寨卫生状况有了极大改善。
3.面临的困难
调查发现:金河镇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具体困难: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由于历史欠债太多,金河镇除城郊村寨已实现“三通”外,边远村寨,如闸门村委会的大火地自然村、花棚自然村,枯岔河村委会的对门山自然村等村寨的公路、人畜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给全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一定压力。二是农业基础薄弱,农业新技术推广难度大。该镇农业水利化程度低,农业生产抵制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加之多数贫困群众受教育程度低,一时难以接受科学种田、冻精改良等一些新技术,给产业培植带来了困难。三是产业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目前金河镇已经发展了种草养畜、稻田养鱼、优质仔猪基地建设等几个产业项目,村民也从中得到了实惠,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难以扩大规模,从而给这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增加了困难。
三、马鹿塘村的实践及初步成效
1.马鹿塘概况
马鹿塘村是金河镇马鹿塘村民委员会下辖的一个自然村,主要以哈尼族为主,共有323户[2],1530人,耕地总面积1348亩,人均耕地不足一亩,其中水田829亩,人均不足0.6亩。2005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是444元,2006年有望达到460元。在农、林、牧、劳务输出、加工、运输、商业几大块中,种植业占大头,其次是养殖业。由于村民收入低,大多承担不起教育成本,因此,村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尤其是2005年村里的初中部撤并后,多数孩子不能接受初中以上教育。
马鹿塘村属于山区,距离金河镇政府所在地直线距离不足两公里,但交通条件较差,从金河镇到马鹿塘乘车需要30分钟。目前村里已经修好了卫生路,但人畜饮水问题仍未解决。村里有一所小学,没有中学。总体上说是一个基础设施差,人均收入低的村寨。
2.新农村建设的初步成效
马鹿塘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具体思路,有自己的新农村建设设想。据党总支书记介绍,马鹿塘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将主要从村内道路、人畜饮水工程入手来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做好扶贫项目安居房改造,即“整村推进项目”。另外,马鹿塘要立足生产来打基础,“家里搞养殖、高山种草果和药材”,引进新品种和新的生产技术,增加粮食产量。最后,全民动员改造村内卫生,实现村容整洁。
第一,村民动手,自己建设家园。新农村是马鹿塘村民自己的新农村,据村民反映,他们基本上都参加了近年来村内基础设施的建设。2004年,马鹿塘村民自力更生自筹部分资金将村内主要道路修成了水泥路面。2005年,该村被列为整村推进项目村,县扶贫办为马鹿塘自然村进一步完善村内道路提供物资(主要是水泥)。2006年要完成村内卫生路268米、文化路(由村到学校的学生路)180米、村内道路346米(346米的公路已经是石板路,此次要将其改造为水泥路)以及4个公共厕所。这些工程目前仍没有开始,但村干部已在计划和部署,2006年12月底以前要完成。
以上这些工程的建筑物资都是由政府提供、村民自己动手修建的。在具体的卫生路修筑过程中,马鹿塘自然村将村民以10户为一个单位(有的十几户一个单位),分为26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个组长,有的组长是由村委会党总支书记及村干部指定的,有的是村民自己选举的。相应的将卫生路分为26个路段,分到各个小组,每个小组自己组织义务工来完成卫生路的修建。每家每户都必须按照分配的义务工来出工,要是没有时间出义务工的村民,按照工价来支付给其他人,让其他人来帮他出工。(按马鹿塘的工价,一般是一天10元钱。)据村民反映,大部分村民都是自己主动出义务工,自己主动参加村内道路的修建,他们认为路修好了对自己有好处,“要是自己家里没什么要紧的事,一般都参加”。
另外,村里2006年还在村南面建好了一个容量为500立方米的水池。此水池是向州水利局争取的项目,州水利局将材料拨到县水利局,再由县水利局拨到镇里,由镇政府监督水池的修建。按照州水利局的预算,每家每户安装完水管,加上水池建盖需要118万元。水池除了马鹿塘村民饮用外,还可解决另外4个村民小组的饮水问题。此水池共涉及530户2385人。马鹿塘323户村民中,喝水不方便的279户村民自愿参与到工程的义务劳动中,其余认为自家喝水已很方便的村民,没有参与饮水工程的投工投劳。水池建盖已完成,水管的安装在12月底以前也要完成。通过自己动手,马鹿塘村民改善了社区基础设施条件,改造了自己的家园。
第二,在扶贫中改善居住环境和基础条件。2006年初,马鹿塘村仍有69户村民住在茅草房之中,这样的茅草房每隔三年就必须翻盖一次房顶,否则家里面就会漏雨。因此,马鹿塘住在茅草房中的村民每隔三年都要费工费时地翻盖自己家的房顶,同时,也要为翻盖房顶准备好稻草,这一工程对于家庭收入本就不高的村民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村干部积极向外申请扶贫项目,并于2005年成功争取到了整村推进项目。
茅草房改造就是整村推进计划中的重点项目,主要由县扶贫办及镇扶贫工作站筹集资金补贴村民建筑物资,村民自己建盖房子。2005年开始时县扶贫办及镇扶贫站给每户村民3000元的建筑物资补贴。新农村建设开始后,马鹿塘村将整村推进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2006年初,县扶贫办和镇扶贫站来村检查工作,确定了最后69户村民的茅草房改造项目。在茅草房改造中,村民必须将自己的房子建为大于或等于60平方米的房子,才被政府认定为安居房,政府也才会给予适当的物资补助。因此,在马鹿塘村民茅草房改造过程中,使用红瓦建房的村民,自己至少还需准备3000~4000元的现钱,而建盖混凝土房的村民(盖一层),至少还需准备8000~10000元的钱。据一户刚刚改造完房子的村民所说,他们家盖的是两层的混凝土房,共花去27000多元。
在改造过程中,政府给每个农户的补助为2500~3000元(盖混凝土房的补助2500元,盖瓦房的补助2800元,盖石棉瓦房的补助3000元),据村民说,房屋标准越高,补助越低是因为按常理来说,能盖好房子的村民经济上要宽裕一点,“房子盖得差是因为家里没有钱,有钱谁不想把自己家的房子盖得漂亮一些”。即便如此,由于村民家里经济实在困难,到目前为止,才改造完成21户。据党总支书记所说,在12月还没有改造的村民,政府将要求其改造为石棉瓦顶的房子。调查期间,有三户村民正在改造自己的茅草房。
最近,马鹿塘村利用全国扶贫项目“村村通”工程建设之便,在村内安装了闭路电视系统,目前已有105户村民拉上了闭路电视。在此项目中,一般情况下一个农户需要自己支付500多元,但作为扶贫项目,村民只需交180元,其他的由政府补贴。村民交的180元中,包括170元的接收器费用和10元的县广播局工作人员伙食费。村村通工程完成后,村民不用再为只能看一个电视频道而发愁(村村通工程以前,村委会有一个信号接收器,但只能接收一个台的信号,村民也只能看到一个台的电视节目)。
第三,农畜共进促进生产发展。马鹿塘村水田一年种一季,村民大多栽种当地的老品种粮食作物,这些品种产量不高。同时,传统上,马鹿塘村民习惯于养当地的老品种猪,这种猪一般要两年才能出栏,农业生产和养殖业发展空间还很大。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马鹿塘村确立了“家里搞养殖,高山种草果和药材”的生产发展思路。村里主要从引导村民种植经济作物入手,村委会主任兼党总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及马鹿塘自然村三个村民小组长认为:“应当扩大冬季蔬菜种植面积,引导村民在山上种植草果和橡胶”。在粮食生产上,引进优良品种,如2006年引进的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以及土豆的种植,目前看来都很成功。尤其是新引进种植的土豆,属于镇农科站的免费推广项目,农科站不仅向村民提供免费的种子、化肥、塑料薄膜及农药,而且亲自到田里指导村民种植,尤其是怎样铺盖薄膜(村民以前在种田上从来没有使用过薄膜,薄膜的推广使用对于马鹿塘来说,是一种新的生产技术的推广),全村2006年共推广实验田20亩。
另据村民反映,优良品种的引进已初见成效。2006年共种有450亩杂交水稻,平均每亩单产达到600公斤的产量,比原来的老品种增产了200多公斤(老品种只能达到300~400公斤/亩);杂交玉米的亩产也达到了700多公斤,比老品种增产一倍多(老品种每亩仅为200~250公斤)。
另一方面,马鹿塘村在“家里搞养殖”上做了不少宣传和引导工作。村干部在村民会议上宣传养猪,鼓励村民家里养新品种生猪。现在,马鹿塘村平均每户拥有生猪2头,规模大的有6~12头,一年养两批,一般6~7个月出栏。据党总支书记所说,现在99%的村民养的都是新品种猪,只有自己吃的才是老品种。通过家里搞养殖,村民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收入渠道,增加了收入。
第四,扩大合作医疗,缓解看病难题。马鹿塘村民人均纯收入不到500元,一般村民要是生了大病,就会使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背负沉重的负担。自农村合作医疗实施以来,马鹿塘村干部积极宣传,大家都想通过合作医疗的实施,缓解部分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据村干部介绍,村民参加合作医疗每人每年只需交10元钱,到乡镇卫生院住院可报销60%,县医院可报销55%,州医院可报销45%,但报账都要到县卫生局去报,因此,在县及镇里住院的村民可当时报清。合作医疗采取村民自愿加入的政策,在村委会及村民小组的宣传动员下,2006年马鹿塘村有71个农户(占总农户的22%)参加了合作医疗。多数参加合作医疗的村民认为已从合作医疗中得到了实惠。一名妇女说:“合作医疗好,前几天自己肚子痛,去县人民医院看病,100元的医药费就免掉了40多元。”但由于村民分不清门诊和住院报销费,参加的农户还不多。大部分参与的村民都是问了其他人有好处后才参加的,但村干部在合作医疗上还是充满了信心,在新农村建设中,马鹿塘将继续宣传和鼓励村民参加合作医疗,通过合作医疗来缓解村民看病难的问题。
第五,“全民行动、改造环境、村容整洁”[3]。为了配合金平县和金河镇卫生行动计划,从实际行动转变村民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根据《金河镇农村卫生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暂行)》,2006年8月1日,马鹿塘村委会召开了环境整治大会,决定从8月2日开始行动。村里成立了卫生整治督查组,对村委会卫生行动进行监督。行动计划制定后,马鹿塘自然村三个小组长配合督查小组开始对马鹿塘自然村的卫生状况进行整治。在整治过程中,村里为了确保村民对村内卫生环境的维护负起自己的责任,自然村与村民签订了《马鹿塘村环境卫生管理责任书》。《责任书》对村内卫生的打扫及维护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将星期一定为卫生打扫日,不参加的农户每户一次罚款10元。对其他涉及社区公共卫生的设施,如牲畜的圈棚、柴火堆、杂物堆等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和限制,对不遵守的农户都有明确的惩罚措施。
为了保持村内环境的干净整洁,马鹿塘村将村内卫生路分为26个卫生区,每个卫生区由一个小组负责,每个小组由10户村民组成(与道路修建的分组是一样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卫生区的打扫工作。现在,将卫生打扫日改为金平街的第二天打扫,每隔7天打扫一次。一般是早上打扫,要是组内成员早上都很忙,可以晚上打扫。有的成员一次没有打扫,组长就会通知他下一次一定要参加。对不参加的组员,村民委员会有一套处罚制度,比如罚款10元。有村民告诉我们,这些制度没有村民自己确立的管用。三个村民小组长告诉我们,要是组员不参与打扫卫生,村民在他们家有红白喜事时,就不来帮忙。这种吸取传统习俗形成的非正式制度比村委会的正式制度更有效。村民对马鹿塘村这一套卫生行动计划的评价也很高,老年人认为这是对自己家好,“自己家外面干干净净是好事”。在与老年人的交谈中,几个老年人说他们都参加每隔7天一次的卫生活动,“这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其他干不动的活由年轻人去干”。“村内卫生大家一起干”,马鹿塘村通过全民动员、全民行动,实现了村内公共环境的卫生整洁。
3.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困难
在交谈中,村民也谈到了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些困难,如土地资源有限,且大部分水田都是梯田,冬季要为夏季稻谷的栽种培养“保水田”,只能将田空出来,并随时保持有水浸在田里,使水田的换季轮作受到了限制。另外,大部分村民受教育程度不高,一些新品种的引进和新技术的推广极其困难,村民一时难以接受。这其中,最核心的是村民的动员。一些村民认为:由于多数村民普遍较贫困,村民每天都忙于生计,没有时间参与新农村建设项目。在做村民的义务工动员工作时,读过书的好一点,大都积极支持上面安排的各项工作,没有读过书的动员工作很难做,他们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理解。正是由于这些原因,2006年年初确定的卫生路及公共厕所的修建,到现在还没有完成。
4.村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评价
新农村是村民的新农村,新农村建设的评价者也应该主要是广大村民。在马鹿塘,村民认为卫生路的修建、茅草房的改造及卫生路的分区打扫对村民来说都是好事,“路修好了,村民走路好走、拉车好拉、又卫生;茅草房改造后,不用再为每三年翻盖一次房顶而愁没有稻草,也不用担心屋顶在短时间内会漏雨”。在关于什么是新农村的认识上,三个村民小组长也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房子盖好,卫生搞好,公路搞好,饮水工程搞好。目前“三通”工程还有水没有通,实现了三通:房子盖好了、公路修好了、饮水问题解决了,对村民来说就是新农村。
四、初步结论和建议
1.初步结论
通过对金平县从县到镇再到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考察,可以看出,金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自己的一些特点:一是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结合起来,在扶贫过程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促进扶贫开发。二是所实施的建设项目,大多是以前扶贫项目的继续,到新农村建设提出后,才将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三是特别强调农村卫生建设,将卫生建设与村民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的转变作为重要内容来抓。
另外,金平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制定了比较系统的规划,并且已经按照规划展开了初步的探索,在基础设施、村民安居房建设、生产发展、乡风文明及村容整洁方面都取得了初步的进展。但目前来看,新农村建设只能说才刚起步。从村民的收入看,全县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88元,列全省倒数第五位,红河州倒数第一位;金河镇682元,马鹿塘村委会444元,这与新农村要求的村民生活宽裕还有很大差距。从中可以看出,金平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急需大量资金,且需要大量外部资金的注入。因此,必须将外来扶贫资金合理地利用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来,充分利用好每一笔资金,将整村推进和一些扶贫项目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
2.待探讨的问题和措施建议
金平县在因地制宜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可取之处,如将扶贫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实施卫生行动计划,实现村容整洁等。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茅草房的改造使大部分独具少数民族特色的建筑物在短时间内消失。拿马鹿塘自然村来说,目前改造的都是哈尼族独具特色的蘑菇房,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对民族文化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并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有机地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之中,不能一刀切,更不能将传统与现代完全分割开来。
第二,在对各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努力发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如马鹿塘村民在卫生行动中的非正式制度,并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新农村建设措施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具地方特色,也更具持续性。
第三,针对金平这样的贫困县,建议省、州在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的使用上要给予更多的倾斜,使其有足够的资金搞好新农村建设。同时,应积极向中央政府申请专项建设资金,从而从更广泛的渠道来筹集建设资金。
第四,针对金平作为一个边境县,具有与越南接壤的地理优势,是否可以在扩大对外出口这一块上做文章,确定外向型的县域经济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对外农产品的种植,扩大出口,增加村民的收入。
第五,针对金平新农村建设主要抓贫困村的问题,建议不要忽视条件好的村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以条件好的村寨为榜样,带动其他的村寨,也是一条较好的新农村建设道路。
第六,针对目前新农村建设已取得的初步经验,尤其是村民自己动手改造自己的家园,建议对这一现象后面的原因进行深入的研究,提炼出这一现象后面的村民动员机制,为下一步新农村建设向纵深发展提供可供借鉴的村民动员经验。
另外,建议对金平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阶段性问题进行总结,在总结的基础上对新农村建设规划和思路进行完善,为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