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隆阳区:“抓两头促中间”建设新农村
王献霞
隆阳区隶属于云南省西部的保山市,是市政府的所在地。东接永平县,南连施甸、昌宁县,西邻腾冲、龙陵县,北倚泸水、云龙县。东西最大横距78公里,南北最大纵距96公里,面积5011平方公里。区政府所在地永昌镇海拔1670米,距省会昆明569公里。
隆阳区下辖6个镇、10个乡、2个街道办事处,共298个村委会,1669个自然村。2005年末,隆阳区总人口85.8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3.68万人,占总人口的85.83%,有汉、彝、白、傣、德昂等民族。隆阳区地势北高南低,最高点是道人山,海拔3655米,最低点是怒江下游出境处,海拔643米,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季节变化小,干湿季分明,夏秋雨量较多,年平均降雨量966毫米,年平均气温15.5℃。隆阳区盛产糖和水果,糖产量居全国首位,龙眼、荔枝等热带水果琳琅满目。同时,隆阳区也是全省水稻、小麦主产区之一,有“滇西粮仓”之称。2005年末,隆阳区全区农业总产值23.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21元,年递增6.5%,比2004年纯增长185元,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提高[1]。
一、区委、区政府的政策措施
1.组织建设
全国提出新农村建设以后,隆阳区于2006年元月6号召开了常委会,就新农村建设的相关事务进行了讨论。根据上级政府的安排,成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区里将新农村建设的前期调查研究工作交给了区委政策研究室,并由该研究室负责相关的协调和指导工作。
2006年8月3日,全区召开了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决定成立由区委、区政府直接领导的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由区领导做领导小组成员,将原隆阳区农业局创新办主任直接任命为新农办主任,区委政研室的副主任任新农办的副主任,主要成员由全区各乡镇和部门抽调。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直接负责和协调全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所有事宜,包括协调有关部门制订新农村规划;协调有关新农村建设项目;会同有关部门安排新农村建设有关计划;指导和监督检查各地新农村的实施情况;组织有关参观考察和经验交流等。
2.建设思路
2006年8月3日,隆阳区召开了第二次新农村建设会议。会议出台了《中共隆阳区委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意见》(简称《工作意见》)和《隆阳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暂行办法》,提出了全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路,并用正式文件明确了试点村的建设规划。
《工作意见》把隆阳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破解“三农”难题的切入口,按照二十字方针的要求,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重点、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核心,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基础,确立了以“四村四化”[2]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围绕“五大”任务(即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壮大新产业;以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庄;以教育培训为手段,造就新农民;以改革为动力,培育新组织;以民主管理为重点,弘扬新风尚),实施“八大”工程(即实施产业支撑打造工程,形成产业发展新格局;实施农民增收促进工程,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实施村容村貌整治工程,着力建设农村新风貌;实施扶贫开发攻坚工程,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实施基础设施夯实工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社会事业发展工程,培养造就新农民;实施民主管理推进工程,健全基层民主新机制;实施平安和谐创建工程,塑造农村新风尚),构建“六大”支撑体系(即组织领导体系;资金保障体系;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现代经营体系;农村配套改革体系),协调推进全区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明确了全区“各级政府积极扶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职能部门协调配合、广大群众自己建设”的指导方针和“调整产业富村、强化科教兴村、实行民主管村、构建和谐稳村、发动群众建村”的基本思路。
随后,区委政策研究室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抓两头,促中间”的发展思路。“抓两头”是指抓经济发展较快的坝区、热区和经济落后的贫困山区,从而带动经济条件一般的山区。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措施上,隆阳区将全区298个村委会划分为“典型示范村”、“重点建设村”和“稳步推进村”三种类型,预计用三个“五年计划”共15年的时间,分三步走实现全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第一步是把经济较发达、村集体经济实力强、乡风比较文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较好(以各乡镇的小康、文明、生态、法制示范村为基础)的村,建成全区的典型示范村。目前共筛选了27个试点村,其中区级试点村6个。
第二步是用5~10年的时间选择经济基础好,集体经济实力较强、有一定发展条件的村作为重点建设村,期望10年后70%的达到新农村建设目标。
第三步是再用5年的时间把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村集体经济薄弱的村,包括贫困村作为稳步推进村,从而全区实现100%的新农村建设,到2020年和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3.资金筹措
隆阳区按照“争取上级补一点、乡镇挤一点、项目资金配一点、金融部门贷一点、社会捐一点、企业出一点”的原则,多渠道筹措新农村建设资金。为保证2006年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建设的顺利推进,隆阳区按照筹资原则分五步筹集安排建设资金:
一是区财政安排。隆阳区安排区财政资金400万元专门用于试点村的规划和建设,其中从发展县域经济专项资金中切块安排300万元,区财政预算安排100万元。
二是乡镇配套资金180万元。
三是整合扶贫、农业、畜牧、林业、交通、水利、城镇建设、卫生、教育、文化、科技、国土、电力、广电、通信等部门资金1500万元,主要用于试点村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整治、产业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资金支持。
四是金融部门以贷款方式支持300万元,主要用于培育支柱产业,发展生产。
五是社会捐助和企业赞助200万元。
此外,在一些试点村,一是通过发动当地企事业单位捐赠筹集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比如金鸡乡的育德村就由当地的一个蚕丝公司捐赠10万元修路;二是通过能人带头的广泛捐赠,如旺镇大庄村村民主动组织捐赠修路,在能人的带头捐赠下,筹措资金20多万用于新修道路。
4.主要工作和初步成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全面开展以后,隆阳区委政策研究室首先对全区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摸底调研。经过摸底调研,按照“四区”(坝区、热区、山区、贫困山区)分开的原则,对每个区的发展提出了建议。结合“抓两头、带中间”的思路,初步确定了四个区各一个试点村。首先在坝区和热区各选取一个经济基础较好的村庄,作为典型示范村进行第一批新农村建设试点;在山区和贫困山区分别选取一个重点扶贫村和一个项目整村推进村作为试点。初步选择的四个试点村分别是:利用发展特色经济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水寨乡海棠村(代表山区);利用整村推进项目来带动新农村建设的瓦马乡牛湾丹村(代表贫困山区);依靠企业支撑,发展村镇经济和打工经济来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板桥镇北汉庄(代表坝区);以民族地区发展旅游景点为依托的潞江乡郝浒村(代表热区)。
2006年6月,区政策研究室进行了第二次调研后确定了32个试点村,其中西山片区和东山片区的三个乡镇选择了17个试点村,而其他15个乡镇各选择了一个试点村,以突出对贫困乡镇的扶持。在32个试点村中有6个亮点村,这6个亮点村是除了第一次调研确定的4个村外,依托较为发达的非农产业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金鸡乡育德村,还有以开发名人故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发展思路的蒲缥镇方家寨村。
从此次调研获得的资料可以看出,区政策研究室两次调研的主要目的:一是摸清全区农村发展的现状。二是发掘并确定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思路和试验示范点。在选取试验示范点的时候,遵循的选点原则包括:(1)发展生产有出路;(2)民心要齐;(3)“两委”班子要团结、有能力;(4)要有一定的硬件基础——经济条件;(5)在入户调查中,每一户都知道并同意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6)村民愿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投工投劳。
确定了试点村以后,各个点制订了建设规划。在制订规划之前每个村都需要有“四图一书”,即村级现状图、规划图、农户建房设计参考图、设施图和规划说明书。6个亮点村的“四图一书”,由区建设局以任务的形式做,其他试点村以及今后要建设的村都需要做。办法是由建设局培训村、乡镇各级人员,做各村的草图,再由建设局统一制作。
目前,6个亮点村的规划都已经完成,现正在实施阶段。试点村的具体实施工作由各乡镇和挂钩的职能部门具体组织,新农办负责监督。
5.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在隆阳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一直参与调研和规划的区委政策研究室对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许多亲身感受,就当前的工作而言,他们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一是隆阳区是一个农业大区,农业发展到了极限,增收空间较小,仅仅依靠农业不可能建设好新农村,因此,需要大力发展工业和非农产业。二是农村由于长期缺乏规划和组织性,重做规划工作量较大。三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项目资金未到位,工作开展比较困难。四是农民的实际收入尤其是现金收入非常低,而新农村建设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需求远大于可能的供给。因此,新农村建设资金的家庭投入面临困难。五是人员、特别是专业人员不够。新农办刚刚成立,人员配备都还未齐全,就面临着需要制定全区32个试点村的规划,就是制作“四图一书”也困难;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首要的是做好村镇建设的设计规划工作,根据调研的情况,目前已经根据规划进行了设计的仅有板桥镇的北汉庄、河图镇官田村尹家坝自然村、水寨乡海棠村和20世纪70年代开展新农村建设时期的汉庄镇上海子新农村、西邑乡石龙平村。而目前全区确定的试点村32个,准备启动建设的建制村达298个,加上自然村就更多了,设计规划工作任务相当重。虽然区里有18个乡镇(办事处)设置了村镇建设管理服务中心,但只有少数乡镇配备了人员,多数乡镇正在筹建中,并且专业人员少,安排工作经费困难,这与当前做好规划设计工作的目标很不适应。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接受调研的部门和个人认为,从长期看,还面临着以下一些困难:一是隆阳区虽然有了文明村创建的工作经验,但新农村建设内涵更丰富,涉及的工作更广泛,尽管经过深入的基层调研,结合区情提出了一些方法措施,但到外地学习经验的机会较少。二是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部分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思想上产生畏难情绪,突出表现是遇到实际问题时工作难做;三是落后的农村经济使群众担心出不了钱,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布局。四是做好山区乡镇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困难较大,主要原因是农户居住分散,房屋结构不合理,村寨道路高低不平,产业结构单一,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整个建设缺乏发展后劲。
二、板桥镇的实践
1.基本情况
隆阳区板桥镇位于隆阳区的北部,距市区5公里,是全国重点建设集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隆阳区政治经济文化重镇之一,素有“北津烟柳”、“梅花古渡”、“文献之邦”、“保山第一乡市”、“永昌粮仓”等美誉,是“西南丝绸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全镇有31个村委会,265个村民小组,93948人;有回、彝、白、壮、苗等21个少数民族。辖区总面积3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499亩,人均拥有耕地0.4亩;森林面积26万亩。全镇有小学52所,初级中学2所,完中2所,在校学生共14463人;有两个卫生院;主要经济产业有蚕桑、烤烟、泡核桃、茶叶、林果、畜牧等;有建筑施工队45个,个私经济户1082户,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工厂5个,集市2个。全镇已村村通公路(至少是到村委会驻地),村委会电话普及率为35%。2005年,全镇共完成生产总值47659万元,增长11.6%,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为29:47:24。
2.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2006年8月3日,区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以后,板桥镇于8月8日成立了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并组建了新农村建设办公室。8月9日,新农村建设办公室根据所需内容设计表册,8月10日~8月14日,将北汉庄村和柴河村作为初步示范点,完成了示范村的入户调查,并完善了表册;8月15日~8月16日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在示范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征求群众对新农村建设内容的意见;8月17日~8月18日,由示范村向镇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提出申请,填写试点村启动条件调查表,报区社会主义新农村领导小组;8月19日~8月29日,完成了试点村建设规划,制定了经济发展目标;8月30日~9月2日,分组召开村民大会,审议建设项目和经济发展目标并逐户签字;9月4日,整理所需材料,并将全部材料报区新农村建设办公室,批复同意后,最终确定北汉庄村和柴河村为板桥镇的新农村建设试点。至此,板桥镇全面展开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工作。
目前,两个试点村的规划已完成,柴河村已开始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板桥镇本着“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原则,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整治村容村貌为突破口,以“六改、六建”(改厩、改厕、改厨、改路、改电、改水;建池、建园、建家、建所、建校、建室)为重点,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出发点,以创建小康村、文明村、生态村、和谐村“四村”为目标,围绕“五大”任务,实施“八大”工程,构建“六大”支撑体系,协调推进全区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建设以有内容、有特色、有新意的新农村为目标,做到一村一规划,一户一方案,重点搞好生产发展,加大水渠、机耕路等农田基础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做好改路、改电、建家、建校、建室等工作。同时,进一步巩固“十星级”文明户评比质量,修改完善村规民约,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科技培训、市场信息交流,提高村民的整体素质,树立对外良好形象。
3.特点
板桥镇对于全镇的新农村建设没有单独制定自己的规划,而是在隆阳区实施规划的指导下设计了全镇31个村委会、265个村民小组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间表,根据各个村甚至是自然村不同的发展条件制定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因此,要了解板桥镇的新农村建设特点,就必须从试点村所具有的特点着手。下面是我们在调研基础上总结的两个试点村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实施方面的特点。
第一,突出优势资源“抓两头”。从两个试点村的基本情况(见表1)可以看出,在试点村的选择上,板桥镇依照隆阳区“抓两头,促中间”的新农村建设思路,分别以“文明村”建设和整村推进项目为依托,选择试点村。
第二,在文明村基础上建设新农村。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在文明村的建设上是板桥镇新农村建设的特点之一。2002年以来,全镇31个村委会中有8个村委会的22个村民小组积极参与,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300多万元,其中:投资386万元修筑了28.1公里的主干道和巷道,铺设弹石路面4.7公里,受益农户3463户;投资210万元实施了改水工程,受益农户3320户;投资127万元实施了农网改造,受益农户4715户;投资616.5万元进行了改厨、改厕、改厩工作。此外,大力调整各村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促进农民增收。由于多数群众得到了实惠,起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全镇群众参与文明村建设的积极性较高,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03年7月,板桥镇的北汉庄村被保山市委列为全市小康文明建设试点村;2004年8月,世科、李家寺、沙坝三村被省委、省人民政府评定为“省级文明村”;2005年10月世科村又被中央文明委评定为“全国文明村”。而板桥镇此次选择的试点村之一的北汉庄村,之所以入选为试点村的重要条件就是曾被市委列为全市小康文明村,具有较好的硬件、软件基础,对新农村建设将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
北汉庄村位于隆阳区北部,距城区6公里,距板桥镇政府所在地不足2公里,紧靠板桥镇的主干道——梅花大道,交通十分便利。全村由3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组成,设1个党总支部,6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33名,农户751户,总人口2835人,有耕地1295亩,人均占有0.5亩,粮食总产982吨,人均占有粮食354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117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53元。
2003年7月,北汉庄村被保山市委、市人民政府列为小康文明示范村以来,该村抓住机遇,经济社会发生了较大变化,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两个方面。2003年7月以来,北汉庄累计投入资金460多万元进行基础设施改建,其中包括拆除占道建筑物,改圈、改厨、改厕,浇铸硬化3条主干道和绕村巷道、干道,绿化、修建一座小康桥和一条长800米,宽1米的引水渠。产业结构从单一的传统粮食种植调整为水果、黑大豆、蔬菜多种作物种植和养殖、运输、建筑以及面条、铁件加工多种经营为一体的经济发展结构。它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好、社会安定祥和的小康文明村。正是小康文明示范村建设的基础,使得板桥镇出于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探索,将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北汉庄作为全镇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因此,在制定新农村发展规划的时候,作为文明村的北汉庄村就具备了其基础好的特点。
第三,以整村推进带动新农村建设。柴河村委会位于板桥镇东北部,全村有100户农户,406人,居住着汉、彝、壮、白等民族,耕地面积265亩,人均耕地面积0.7亩,森林面积173.4公顷,粮食总产17.3万公斤,人均占有粮食426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603元。该村土地、森林资源丰富,气候宜人,已通公路、通电、通广播电视、通电话,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近年来,农民生产生活不断进步,各项社会事业健康有序发展。2006年8月,柴河村被区委、区政府,板桥镇列为新农村建设的整村推进示范村,国家专项投资30多万元。在此基础上,板桥镇政府才将柴河村作为首批重点示范村。在进行新农村建设项目的时候,也因为其整村推进项目的特殊性使得其具体项目有资金保证。
第四,依照实际“一村一案”。在新农村实际建设工作中,板桥镇严格按照“一村一案”的指导方针实施。从表2可以看出,即使在指导思想和目标上,两个示范村的规划方案都有所不同。基础较好的北汉庄侧重于主导产业、新型产业的培育建设和社会、生活、生态的和谐上;而基础较为薄弱的柴河村则侧重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增收上,详见表2。
第五,项目突出“新村”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薄弱是我省广大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建设中,板桥镇试点村的建设项目安排着重突出“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详见表3。
从表3两个示范村的项目和项目资金对比中可以看出,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是建设完备的农村基础设施,从公共设施到农户家庭设施突出“新”、“细”,依照新农村“生产发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目标,从道路、卫生、环境、庭院整洁等细节上完善农村缺乏但又是必备的配套基础设施。
三、阿家村的期望
阿家村原隶属于隆阳区老营乡,2005年隆阳区撤乡并镇以后,划归板桥镇,成为板桥镇31个村委会之一。阿家村有8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1819人,或聚或散地居住在阿家坝周围的缓坡上。依靠963亩耕地、3800亩村合作林场经营的林地和外出务工为生。阿家村距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公路是已经废弃的原大保公路,因常年失修,全程坑洼不平。而通往村里的是20世纪80年代修的泥土路,一到下雨天,便泥泞不堪,难以通行。2006年,当全国上下掀起新农村建设的高潮的时候,阿家村由于自身的发展条件,没有被选为当年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
1.2006年阿家村实施的乡村建设项目
阿家村虽然不是2006年度新农村建设项目的示范村,但犹如大多数普通村一样,每年都会有一些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方面的项目。2006年阿家村实施的乡村建设项目如表4所示。
从表4的项目内容和资金使用情况可以看出,阿家村2006年开展的乡村建设项目多数是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公共设施维护方面的,并且项目资金数目较大。从资金来源看,阿家村一方面从上级政府以及部门申请资金;另一方面主要是以工程款拖欠的形式留待下一年由村集体资金解决。
2.阿家村对新农村建设的期望
虽然阿家村还没有被列为板桥镇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但政策的宣传和村发展规划的制定,使得阿家村并没有完全与“新农村建设”隔离。因此,阿家村作为一个没有被列入任何示范点的普通村庄,我们可以从村民和村委会干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方面的看法中,找寻他们对新农村建设的期望,为之后必然将在这里开展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依据。
第一,村干部和村民眼中的新农村建设。调查期间,我们按群体归类方式对村干部、老年村民、妇女村民和男性村民进行了半结构小组访谈,并对10个村民小组长和村委会主任、村支书进行了个别访谈。关于“新农村建设是做什么的”问题,所有群体所听说过、看过的新农村建设几乎都是基础设施建设,归结起来主要有:(1)村组道路建设和改造;(2)卫生改造,如改圈、改厕、改灶、改厨等;(3)农村房屋改造,如打扫庭院卫生,新修房子,硬化地板等。有部分村民提到粉刷墙壁,美化村庄,实行统一规划等。关于“什么是新农村,你们看到、听到的新农村是什么样的”问题,村民们都为调查者举了板桥镇试点村北汉庄的例子,描述起来就是“出门不怕水,回来不带泥”。“村庄整齐漂亮,庭院干净整洁。”针对“你看到的新农村建设由谁来做”这一问题的回答则都是“政府和老百姓来做,主要是政府和干部”。而对于“怎么做”的问题,则是“上面拨钱,下面出力,自己的庭院建设自己再筹点钱”。
从调查中各个群体对于“你听说的新农村……”的描述和回答的同一性可以说明,政策的宣传基本到位了,至少在阿家村如此。虽然阿家村没有被列为首批试点村,但在2006年上半年村委会干部参加镇里的会议回来以后,曾在村里宣传可能要在村里两个基础条件较好的自然村进行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建设,而建设的内容就是“六改、六建”。这两个村民小组还专门为此召开了户主会议征求意见,有些房屋建筑杂乱的农户甚至打算拆除房子,等待统一改建。而在其他几个自然村,村民对新农村建设以及新农村的政策知道得还不是很全面,有些甚至连“新农村”这个词都没有听说过,有些老人还将它和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混在一起,还说这都已经实施了几十年了。就性别来说,经常外出的男人比在家务农的女人对新农村的了解要多一些,并且还能够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第二,村民们心目中理想的新农村。鉴于阿家村还没有进行新农村建设,我们就“理想中的新农村”进行了普遍调查。调查方法还是小组座谈和个别访谈相结合。调查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理想中的新农村的描述。对此,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描述,村委会干部和村组长的描述较为相似,认为“道路通畅、庭院宽敞、房子整洁连片”,“人的居处清洁,可以和城市相比,干干净净串门子”,“人人走水泥路,家家住新房”。老人们则认为“连年年情好,庄稼不要坏了”,“走路不要碰着脚趾头(道路硬化,平整)”。妇女则更注重家庭细节,认为“庭院宽敞有空间”,“不断电、不断水”,“串门不用点灯”。
二是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我们的问题是:“如果让你自由选择,你会选择什么样的项目?”村民们不约而同地首选了农网改造。其原因是村里由于在20世纪90年代末错过了农网改造的时机,一直以来电费都在每度1元以上,大多数家庭都认为这个电费价格很难承受,有些困难的家庭甚至因为交不起电费经常断电。此外,道路建设、退耕还林、植树造林也是村民和村组干部首选的项目。妇女们则比较强调文化教育问题,她们认为阿家村要发展,要建设好新农村必须要有有文化、有技术、思想开放的新农民,尤其是这几年虽然年轻人初中毕业外出打工的很多,但年龄很小就急于结婚生子的也不少,他们结婚后留在家里安于现状。妇女们还提到可以以技术培训班、扫盲班的形式带动村民学习。从村民们的选择可以看出,他们希望的新农村建设的内容首先应该是村里急需解决的问题,然后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增收途径,接着是人的技术、素质的培养,最后才是村庄的村容村貌建设。而在选择增收途径的时候,他们大多数集中在前几年实施效果比较好的政策和项目上。这也与农户对经济发展的认识的局限性以及偏好立竿见影的特征分不开。
三是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承担者。调查组给出的问题是:“你认为新农村建设应该由哪些人来做,怎么做?”村民的回答几乎都是“政府帮助筹措项目资金;村委会起协调作用;农民就是苦一苦,做一做,配合施工,必要的时候筹点钱。”当然,我们注意到:在村民和村干部的作用方面,村组干部和普通村民有一定的差别。村组干部认为“只要村民听话,积极支持上面的政策就可以了,其他的由村干部和上级政府协调、筹资、组织”;而村民认为“村干部要说得对、做得对,村民才会支持,仅仅只有村干部来组织也不行,还需要村民自己选出来的人组成临时项目管理小组,尤其是在项目具体实施时。”
四是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保证和使用、管理方法。关于“你认为谁出钱,怎么用,由谁来管钱?”的问题,村民的讨论非常热烈,答案也差别很大。关于项目资金的来源,村民的意见出入不大,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上面(政府部门)筹集的项目资金;二是村民自己筹集的配套资金,并且上面的项目资金应该占大头。而劳务保证,村民认为这是在建设自己的村子,即使是出义务工也非常值得。但是在资金的管理使用方面有很大差别:普通村民担心钱是否能够用到实处,认为需要有特定的人群来管理,并且实施账务公开。对于由谁来管理的问题,老人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由村民自己选出临时管理委员会,让选出来的信得过的人来管理,并且认为人数需要3~5人,最好是5人。而妇女认为应该是谁出的钱多由谁管理,最好是上级直接派人来管理。村委会干部认为可以由村委会来管理,实施专户专用,经常召开户主会议公开账务。
五是对新农村建设的时间预期。关于“你认为本村多长时间可以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村民和村组干部都不太乐观。村干部认为如果上级支持到位,按照计划,10年可以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但是村小组长尤其是条件差的自然村的小组长则认为没有15年是不可能有效果的。有些人甚至认为:如果是按照中央提的二十字方针的总目标,阿家村永远也达不到。老人们认为需要一代人的时间,在他们的有生之年能够看到道路硬化就满足了。妇女们对此问题只是笑着说:“这个说不准,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是我们说得准的事情,还得看上面、看男人们怎么做。”
3.阿家村对新农村建设的担忧
在阿家村的整个调研过程中,多数村民还表现出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担忧。他们把新农村建设与以往的有些农村政策和建设项目进行比较,担心新农村建设政策也会和以往的一些农村政策一样,只是一阵风的事情,吹过去了什么也没有留下相反还给农民造成负担,如农网改造项目,近几年,乡镇下乡干部和村干部都曾在村里宣传当年就可以实施该项目,但是一直都没有动静。尤其是一些庭院、家庭建设和改造项目,农户自我投资较大,对于一些贫困的农户可能会使他们更加贫困。对新农村建设涉及的大量项目资金,农户一是担心资金能否到位,二是担心资金是否能够用到实处,三是担心项目能否让大多数村民受益,而不是被少数人享受。因此,村民希望在新农村建设的开始就让村民自愿选择项目,自己设计项目,并从与村民最密切、最急需的项目开始。
四、初步结论及建议
1.初步结论
虽然隆阳区新农村建设的项目实施工作还未全面展开,但我们从该项工作的实际操作者的想法,隆阳区出台的新农村建设政策和工作意见,试点村规划的基本做法以及我们所做的农户调查结果,可以归纳出以下初步结论:
一是非常注重调查摸底工作。隆阳区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题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调查摸底工作,对试点村的条件和选择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论证,并对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发展思路和战略也进行过多次论证和方案的修改。由此可见,区委、区政府非常重视并谨慎实施新农村建设项目,尤其是将此政策看做是全区农村发展的一个系统工程,值得在全省面上推广。
二是对全区农村进行系统规划,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发展条件进行“一村一案”的规划设计也值得借鉴。从每个试点村的“四图一书”,到村级综合发展规划;从确定首批试点村到全区近300个村的“三步走”发展战略,隆阳区都进行了系统的规划和设想。
三是在具体规划过程中,把专业部门的规划思想与老百姓的考虑结合起来,并采用不同方式征求老百姓的意见,不仅使规划深入人心,而且有利于随后的项目实施和后续管理,这也走出了新路。另外,对阿家村村民和村组干部的访谈,从另外一个角度强调了这样做的重要性,就是让政府的想法和村庄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
四是在新农村建设的融资渠道方面,隆阳区积极走融资渠道多样性、鼓励社会投资、社会捐赠的路子,使得新农村建设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实现新农村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目标。这实际上是“以工支农、以城带乡”的具体体现。
2.建议
虽然隆阳区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积累了一些可取的经验,但就我们对区、镇、村三级的调查来看,还有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和完善的地方。
一是试点村的选择和试点村建设项目的选择。从隆阳区、镇试点村的选择上我们可以看出,作为试点村的首要条件是有基础条件,即使这些条件不是现实的,也要有预期的或者其他项目支持。其次是村委会干部的领导素质和群众基础。当然,政府为了顺利开展工作,尽快出成果,选择条件好的村庄作为示范村是无可厚非的,但正因为如此,它的示范效应可能会打折扣,因为示范村的基础条件就是其他村无法比拟或者学习的。人说“万事开头难”,如果示范点的示范性效应不强,示范点经验无法学习,接下来在其他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将会越来越难,甚至在一些村将会出现“有心无力”的情况。因此,我们建议:应该选择有一定代表性、示范性和可参照性的村庄进行实验示范。
二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责任承担人应予以明确。现阶段,虽然隆阳区的新农村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我们发现似乎只有区、乡镇政府“一头热”,除了试点村以外,其他村委会干部和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期望不是很高,且处于被动状态,他们并没有将新农村建设看成是本村发展的大事,没有将新农村建设当成是自我发展的机遇,更没有将自己看做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而是被动地“上面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的状况可能会导致农民误认为新农村是“政府的新农村,由政府来做”的结果,也可能导致新农村建设项目不是社区需求的项目,找不到社区发展的正确途径。因此,我们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尤其是乡镇一级政府应该在发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方面下更大工夫,而不仅仅是争取项目资金;农户的参与也不仅仅是投工投劳,而更应该“投脑”、献计献策,把建设新农村当成本村的目标,共同为新农村建设奋斗。
(作者单位: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社区发展研究中心科研人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