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禄丰县:“两培强,一扩大”建设新农村
胡晶
“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发展、建设和改革的根本性问题。党中央做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准确地把握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是我们党在新阶段对“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和发展,充分体现了党中央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和信心,也是广大农民群众愿望和要求的体现。本报告通过对楚雄州禄丰县中村乡叽拉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纵深调查,希望从中总结分析出目前云南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些经验与问题,更好地为今后的农村工作服务。
一、楚雄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
1.楚雄州简介
楚雄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中北部。全州总面积29258平方公里,辖楚雄市和双柏、牟定、南华、姚安、大姚、永仁、元谋、武定、禄丰9个县,128个乡(镇),1094个村(居)委会(其中:社区30个,居委会15个,村委会1049个),15738个自然村。居住有彝、苗、傣、白、回、哈尼、傈僳等26个少数民族。2005年末,按公安户籍人口统计全州总人口2566622人,其中,农业人口2205772万人,占总人口的85.9%,少数民族人口837615人,占总人口的32.6%,其中彝族人口679922人,占全州总人口的26.5%。楚雄州境内多山,气候温和,但由于山高谷深,气候垂直变化明显。矿产资源丰富,种类涉及41个矿种。以“三区八大基地”[1]建设为标志的楚雄州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也初步形成。
2005年全州生产总值达193.3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7亿元,增长4.3%,拉动经济增长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78.6亿元,增长20.8%,拉动经济增长7.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64亿元,增长8.5%,拉动经济增长2.9个百分点。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6.3:40.6:33.1。全州实现财政总收入331676万元,比上年增收1.58亿元,增长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28705万元,比上年增长12.4%。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明显,特色产业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开始显现,以烟草业、冶金矿业、天然药业、绿色食品和特色旅游业为主的五大重点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0%。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223元和9195元,较上年增长5%和6%以上,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全州经济社会实现了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2.楚雄州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在楚雄州受到了州委、州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全州新农村建设要抓好试点,树立典型,总结经验,逐步推开的总体思路,在此思路下,州级财政拿出1545万元投入2006年的104个试点村建设,平均每村投入15万元。2006年3月31日至4月1日,州委、州人民政府召开全州农村工作会议,贯彻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全州新农村建设工作。会后下发了《中共楚雄州委、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和《中共楚雄州委、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意见》,全州新农村建设工作也由此拉开序幕。
会议确定了楚雄州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二十字方针的总体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大方针,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开展先进生产进农家、幸福生活进农家、文明新风进农家、美化整洁进农家、和谐民主进农家的“五进农家”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在促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五个方面获得突破为主要任务,全力组织实施“抓百村、建千村、促万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宏大工程,促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建设有彝州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同时,会议确定了全州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以及实施原则。即从2006年开始,在全州范围内启动以“五进农家”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到2020年,实现全州50%的村基本完成新农村建设任务。在“十一五”期间,每年选择100个30户以上的自然村(自然形成、集中居住的村落),整合资源,集中扶持,初步建成一批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宽裕、村容村貌整洁、村风民俗良好、公共服务配套、管理科学民主的示范村,带动全州的新农村建设。而实施的基本原则,一是要政府引导,农民建设;二是要分类指导,一村一策;三是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四是要典型示范,有序推进。
从建设内容上来讲,全州新农村建设注重“两培强,一扩大”,即“培强新型农民、培强新型产业、扩大农村基层民主”;从形式上来说,强调按照城郊结合部和城镇附近的村镇协调一体化发展,山区实施扶贫攻坚的整村推进和较发达地区进行村容村貌整体提升的三种模式进行;在方法上则要求集中力量,整合资源,通过“抓两头促中间”(抓条件好的和条件差的,促进条件中等的一起发展),典型引路,推进新农村建设。
3.当前新农村建设的组织管理和工作重点
基于新农村建设基础在村,关键在县(市),楚雄州提出了“州指导、县(市)组织、乡(镇)主抓、村实施”的工作机制。为切实加强对全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楚雄州将原州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更名为中共楚雄州委、楚雄州人民政府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简称州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由州委副书记、州长任组长,州委、州人大、州政府、州政协相关领导任副组长,以便加大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查力度。州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州委政策研究室(简称州农办),负责日常工作。办公室由秘书组、项目组和财务组组成。州农办还设计了楚雄州新农村建设工作基本流程图和项目管理、考评办法,以便更清楚地指导和监督、评价具体的项目建设工作,同时也建立了相应的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来对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
为了保证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州上不仅建立了州级领导班子成员挂钩联系建设试点村的制度,同时也建立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挂钩联系建设试点村的制度,以期能够帮助和指导试点村寻找对接建设项目,解决试点村建设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当前,全州新农村建设最主要的是以村庄规划建设为龙头,以加强农村交通、文化、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从治理农村脏、乱、差入手,加大村庄环境整治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打好基础。同时切实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人畜饮水工程和农网改造几个方面的工作,并真正拿出资金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
除州农办之外,楚雄州事实上还有农业局、建设局和水利局三个部门以项目形式在独立开展新农村的建设,但他们的资金都是对应上级部门套用新农村建设名义下划的项目资金。根据省农业厅的安排,在全省的5000万新农村建设资金中设立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整治工程项目,要求各地州农口部门按此开展新农村建设。楚雄州争取到30个自然村村容村貌整治工程项目资金300万,每个村10万元,一县(市)一个试点。虽然这笔资金冠以了新农村建设的名义,但由于省里要求项目村不与州上试点重合,因此,其资金使用、建设思路等与州上总体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不完全一致,它主要强调的是村容村貌的整治,建设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单一性。其余两个部门的项目也类似,水利局做的源于省水利厅的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全州10个点,每个点20万元;建设局做的源于省建设厅的基础设施项目,全州5个点,每个点15万元。
二、禄丰县新农村建设的统筹
1.县情概况
禄丰县地处滇中腹地,素有“恐龙之乡、化石之仓、彝州重镇”的美誉,是滇中经济区和楚雄经济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城距省会昆明104公里,距楚雄州府83公里。禄丰县地处低纬高原,适宜多种植物生长,盛产水稻、玉米、小麦、蚕豆、豌豆、烤烟、油菜子等,是全国的商品粮、优质烟叶及商品猪基地县,也是全国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县。全县面积3536平方公里,坝区面积占8.1%,山区面积占91.9%,海拔1309~2754米,辖4乡10镇,163个村(居)委会,2516个自然村。2005年末,人口41.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4.6万人,占总人口的82.9%。总耕地面积40.5万亩,农民人均占有耕地1.2亩,其中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田23.5万亩,是一个集山区、半山区、坝区、多民族为一体的农业县。
2005年,全县实现农业生产总值13.7亿元,年均增长6.1%;粮食总产达1.6亿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530元,高于全省、全州平均水平(全省为2042元、全州为2223元),年均增长6.0%(但仅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27元的1/4,城乡差距较大);农民人均居住面积达32.0平方米;全县城镇化水平达29.8%,水利化程度达63.9%,森林覆盖率达70.5%。(中共陆丰县委政策研究室,2006年5月)
2.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
楚雄州农村工作会议后,禄丰县各级和部门以各种形式学习了中央、省和州上对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精神和工作部署,并对全县新农村建设的具体问题做了专题研究。根据州上要求,为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统一领导和统筹协调,县委将原“中共禄丰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更名为“中共禄丰县委、禄丰县人民政府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县长任组长,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分管联系农村工作的领导任副组长。办公室设在县委政策研究室,同时从建设、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等10个部门抽调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县农办。县委、县政府根据中央1号文件,省、州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制定了《中共禄丰县委、禄丰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中共禄丰县委、禄丰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意见》、《禄丰县2006年新农村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明确了全县未来15年、5年及2006年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原则标准、建设内容及保障措施。同时,县财政安排了190万元的新农村建设资金,以“以奖代补”的方式投入试点村的建设。
从上文所提到的三个主要政府文件可以看出,在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实施原则、建设目标等方面,州、县两级保持了绝对的一致性。同时州上所提出的建设内容注重“两培强,一扩大”,形式上强调三种模式同时进行,方法上要求集中力量,整合资源,“抓两头促中间”的思路在县一级同样得到了延续和强调。
3.主要政策措施
禄丰县在认真消化了州委、州人民政府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政策措施的基础上,形成了详细的新农村建设措施。
第一,围绕先进生产进农家,在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上求突破。首先是要发展特色产业,围绕龙头企业和城镇需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有条件的地方引导农民配套发展“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业。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建基地,从技术、资金、项目等方面支持新农村建设,发展特色种养业。其次是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农田水利建设和县、乡、村各级公路的建设和路面硬化以及电视、电话的村村通工程。再次是发展新经济组织。鼓励扶持农民合伙、合资兴办企业和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做到乡村主导产业有协会或专业合作社做支撑。
第二,围绕幸福生活进农家,在提高农民收入上求突破。一是要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按照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实现增值增效”。二是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逐步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对农民实行的“三减免,三补贴”和退耕还林补贴等政策,增强农民增收的后劲。三是有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通过外出务工将富余劳动力转移出去,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从劳动、社保、法律、医疗等方面给予外出务工人员指导、培训和利益保障。四是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坚持开发式扶贫和政府引导、全社会参与的方针,增加扶贫投入,完善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三,围绕文明新风进农家,在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上求突破。一是要培养新型农民,树立社会新风。主要是完善农民培训网络,加强农民培训,落实农民学习计划。二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主要是农村教育、医疗、社保体系的完善,同时通过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丰富农民群众文化体育生活。
第四,围绕美化整洁进农家,在农村基础设施上求突破。一是要科学规划。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以乡(镇)为单位,根据各村社的不同发展状况,本着缺什么建设什么,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和建设。二是加强环境整治。实施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村庄工程。三是加快配套设施建设。按照硬化道路连到户、水利沟渠镰刀地、绿化美化连庭院、活动阵地连村民的目标要求,依托水利、林业、交通、农业、扶贫等项目,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第五,围绕和谐民主进农家,在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上求突破。一是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村庄管理制度。深入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充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完善村庄管理制度等村规民约,整体提高村民的民主法制意识。二是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三是加强法制教育,增强群众的法制意识。四是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结合各地、各村实际,打造乡村文化品牌。
4.基本做法
调查发现,禄丰县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不仅有政策指导,而且有措施作保证。
第一,广泛宣传,统一思想。诚如上文所述,全州农村工作会议后禄丰县委和政府就积极组织各级、各部门和各单位学习相关会议精神,随即出台了县级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和试点工作意见,进一步统一了全县干部的思想,从大的原则方针、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到具体的政策措施、建设标准都延续了省、州精神。同时,县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禄丰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宣传方案》,提出22条宣传标语下发各乡镇、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并通过干部学习动员会、群众动员会、专题培训会、电视、网络、标语、板报等多种形式,宣传中央、省、州、县党委、政府建设新农村的方针政策,强化对新农村建设的宣传,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舆论氛围。
第二,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推进新农村建设。(1)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围绕这一点,禄丰县2006年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抓好粮食生产,调整优化粮经结构。二是认真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完成了92万元良种补贴资金的兑现工作,全县14个乡镇、158个村委会受益;完成了196万元对种粮农民柴油、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增支补贴的兑付工作以及农机具的补贴工作。三是争取项目、资金,增加对农业生产的投入,不断做强做大优质仔猪、无公害蔬菜等优势产业,全面实施科技入户工程。1~9月共争取到项目15个,资金700余万元,同时实施“信贷兴牧工程”,向94户养殖户投放贷款220万元。四是加快农业科技推广,促进农业生产水平提高。选定了10个乡(镇)的93个村委会为项目区,确定1000户科技示范户,聘用50名科技人员进行入户指导。同时大力举办大春生产示范样板。全县完成水稻间混栽、水稻新品种、玉米新品种、无公害辣椒高产、高山反季优质大白菜、红提葡萄高产和立体间套作示范7个大春生产示范样板,并在全县范围内做好畜种改良和饲料推广应用工作,推广猪品种改良34880胎。(2)实施扶贫整村推进项目。2006年禄丰县共有省州下达的“20个整村推进”项目,覆盖全县10个乡(镇)20个贫困村民小组,实施后有851户3552人直接受益。项目总投资452.0万元,其中省州补助300.0万元,群众投劳投料折资(含整合资金)152.0万元。项目建设解决16户茅草房、改善农田灌溉问题及人畜饮水问题,同时新修村公路或完成村内道路硬化,示范种植具有潜力的经济作物1132亩,推广种植经济林果50亩,发展优质种猪养殖示范户19户。目前,项目建设总体进度达70%,其中仁兴团山村、妥安回头山村、罗川摆依村、上马俺山村、川街老王村、中村秀水沟村项目已经完成工程总量的90%以上。
第三,切实抓好新型农民培训,提高新农村建设主体的能力。一是抓好新农村建设培训工作。2006年全县投入资金2.8万元实施了14个培训项目,其中3天以下的科技培训4132期(场),484764人(次),3天以上的培训84期4090人(次)。二是抓好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的“素质教育”工程。三是抓好农函大培训工作。在全县14个乡(镇)举办农函大教学,开展蔬菜、石榴、食用菌、烤烟、养殖等13个专业23班的面授培训,招收学员1502人。四是积极实施“一村一品一策”的培训。1~9月共举办种植培训班32期,培训3350人;养殖培训班10期,培训1045人;旅游培训班3期200人;劳务输出培训3期270人。五是组织农民专业协会会长、副会长的业务知识培训,培训学员763人。这些培训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培养、选拔、开发了大批乡土人才资源。
第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打好新农村建设基础。一是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对禄丰至中村14公里公路进行防护工程及路基改造,工程共投资163万元,并拟继续完成水泥混凝土路面建设,预计投资763万元。组织实施了大海波水库库区禄丰县境内8.8公里弹石路面的铺筑,工程总投资55万元。下达了13个乡镇,21个村委会17条113.8公里乡村公路的修建计划,下达计划总投资665万元,现已下拨县级配套资金199.5万元。二是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2006年以来,全县农田水利建设计划完成3975件,累计投入资金4533.2万元,其中中央790.3万元,省级1470.5万元,州、县、乡1118.7万元,群众自筹1153.7万元,累计投入劳动工日282.8万个。三是加强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今年以来,县里争取到省、州资金27万元,新建9个村的卫生所;投资80万元建成土官文化中心和勤风文化中心综合楼。四是加强村能源建设。至目前,建成和在建沼气池897户,完成节柴改造64户。
第五,规划先行,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和项目实施方案编制。根据楚雄州新农村建设的总体安排,禄丰县2006年有14个示范村的建设任务。按照《中共楚雄州委、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意见》的要求,围绕建设示范村、特色村、整治村等不同要求的新农村建设目标,禄丰县在每个乡(镇)中分别选择1个30户以上,有一定发展基础和潜力,有产业支撑或特色优势较为明显,村组干部能力强、素质高,群众基础较好,参与公益事业建设积极性高的村作为试点村。试点村的选择,首先是由乡(镇)党委、政府根据条件要求初步确定试点村上报县农办,县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和县农办到实地进行核查,确认符合条件后,依次提交县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县政府常务会、县委常委会讨论,通过后正式上报州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规划先于实施。县农办为了做好这一项工作,先在高峰乡大石板村和妥安乡回头村两个试点村编制了规划,总结经验,然后又分两次组织各乡(镇)相关人员进行新农村建设规划和项目实施方案编制的业务培训,最终完成全县14个试点村的建设规划及项目实施方案,上报审批后进入正式实施阶段。
第六,积极推进试点村建设,充分发挥示范效应。根据州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的要求,县农办确定了2006年新农村试点的主要工作是要抓好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改变农村面貌,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根据这一要求,全县各相关部门、乡(镇)和试点村所在的村委会以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最迫切、最关心、群众真正受益的问题为出发点,以“抓五改”(即改路、改水、改厨、改厕和改厩)、“治五乱”(即治理柴草乱堆、粪土乱放、垃圾乱倒、污水乱泼和畜禽乱跑)为基本内容,积极组织动员群众投工投劳投料,认真做好项目预算。于8月底前完成全县14个试点村的项目预算报告的编制工作,县农办认真审核把关后进行了批复,正式确定了2006年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项目。在县农办的具体指导下,全县14个乡镇的新农村建设项目工程严格按照《禄丰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管理实施细则》的要求,全部进行了招标,确定施工单位。目前14个试点村共完成村内道路建设6005.9米,占总长11112米的54%;完成沼气池建设45眼,占计划总数435眼的10.3%;累计完成投资275.3万元,占总投资688.2万元的40.0%。
三、中村乡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实施
1.中村乡概况
中村乡位于禄丰县城北部,距县城13公里,东邻路溪,南接金山,西连舍资,北与元谋、武定接壤,是一个集山区、民族为一体的农业乡。全乡辖中村、河西、棠海、阿勒、叽拉、七峰、鲁支、山前、峨山九个村委会,136个村民小组。全乡土地面积为301.7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40.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1.9%;耕地面积23150亩,其中水田10901亩,旱地9959亩。2005年末,全乡辖区内总人口16707人。累计完成总产值6371万元,其中,第一产业3799万元,第二产业1389万元,第三产业183万元,财政总收入702万元,支出654万元。全乡有玉溪水泥厂(原中村水泥厂)、河西水泥厂、中村正源矿业有限公司、玉溪市强豪矿产开发有限公司等四家外地企业,投资额达425万元,增加从业人员120人。
2.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及主要内容
中村的新农村建设延续了州、县两级的主要思想,以村容村貌整洁为突破口、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基础、工业发展为保障、农业产业化为支撑、培训教育和文明创建为手段全面展开。通过农户实施“五改”(即改水、改厕、改厩、改厨、改路)和“五建”(即建家—家庭庭院;建池—水池、沼气池、垃圾池;建园—果园、菜园;建所—公共活动场所;建校—学校),村组实现“五通”(即通电、通路、通水、通电话、通电视)和“五化”(即乡村环境净化、绿化、亮化、美化、优化),在“五好”(即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方面,建设一个好班子、选准一条发展好路子、培养一支好队伍、完善一套好制度、兴办一个经济效益好的项目)的政治保障下,全乡实现“一提高”(即提高农民收入)。围绕上述的总体要求,中村乡把六项工作列为建设的主要内容。
第一,以新村镇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其重点是规划先行,加大投入,从环境治理工作入手。以示范带普遍的形式,逐步做好各村村镇建设规划,并按规划进一步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第二,以新产业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其核心是立足中村乡自身的资源优势,围绕重点产业发展目标,因地制宜做好自然村的产业规划,同时加大对新产业发展的协调扶持力度,制定完善农村产业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为新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和技术服务,实现产业富村。例如,坝区村组可以发展以优质稻、优质蔬菜、四季豆、人工食用菌种植和稻田养鱼、商品猪养殖等为主的农民增收产业。山区村组则可侧重以板栗、核桃为主的林果业,同时发展中草药种植、黑山羊养殖、萝卜丝加工等增收产业。
第三,多渠道开展农民素质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农民。这将通过“普九”教育水平的提高、各村委会预计每年举办的5期各类农民培训班、乡举办的6期各类农民培训班、各类专业技术培训及外出务工农民的培训和就业指导等多种途径加以实现。
第四,通过组建新经济组织,服务农村发展。主要是围绕中村乡烤烟等支柱产业,组建好三个流通协会,即叽拉等村委会的烤烟生产协会;中村、河西的板栗营销协会和峨山、山前的核桃营销协会。
第五,通过塑造新风貌,提升文明程度。即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的形式制定各项村规民约,保证新农村建设成果;通过创评“文明村庄”和“十星级文明户”活动,打造文明中村;通过开展帮扶活动,在全乡树立互助友爱的风尚,建设和谐中村。
第六,创建好班子,增强发展能力。围绕新农村建设的工作任务,结合“云岭先锋”工程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活动,按照“五个好”(领导班子好、队伍素质好、制度建设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目标要求,各村至少培养5户以上党员“十带头”示范户(即带头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头学法守法、带头致富奔小康、带头科技兴村、带头为集体作贡献、带头移风易俗、带头为群众办好事、带头送子女读书、带头改善院容村貌、带头完成各项任务),每年至少培养5名以上党员,认真推行村党支部“十项工作制度”和民主测评村委工作制度,加快村级民主法制进程,从而促进党员和党组在基层社区发展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3.步骤与措施
为了确实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乡党委、政府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副书记和乡长、副乡长为副组长,乡党政办公室、农技中心、财政所、水管站、林业站、村镇规划管理所、国土资源所、叽拉村党支部等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具体指导协调和督促当地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并把这项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加以认真落实,同时根据州、县2006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讨论制定了指导性的工作步骤和措施,即首先要搞好摸底调查,实现科学规划;其次要通过广播、传单、标语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民众的参与性;再次是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健全长效机制;最后是加大投入,齐抓共建,形成合力,搞好新农村建设这一系统工程。
从具体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来看,乡上较好地落实了楚雄州“州指导、县(市)组织、乡(镇)主抓、村实施”的工作思路,真正负起、负好了“抓”的责任。“抓”一是体现在工作领导小组的成立以及责令其对具体工作负责的态度。二是体现在规划先行、产业为主上。为了保证村级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科学性,中村乡特别邀请了云南农业大学水利水电与建筑学院土木工程系的专家前往中村的建设试点叽拉调研,完成叽拉新农村建设规划。三是体现在新农村建设与过去工作重点的衔接配合上。考虑到全乡主要以烤烟为经济支柱产业的现实,乡里在抓好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同时不忘对烤烟生产的重视,同时配合新农村建设和烤烟生产发展两大主题,继续在全乡范围内抓好烟田建设工作。四是体现在资金到位,人员负责。根据州、县要求,乡里落实了由乡财政补贴试点村建设的5万元,连同州、县两级补贴共25万元统一划入乡财政所专向户头管理,具体硬件建设项目的招投标工作及后期施工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则以水管站为主,统一协调管理(主要原因是水管站是当地主要的建设技术部门,凡涉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工程多由其负责实施技术监督、指导)。林业站和国土资源所除协助水管站主体建设工作外分别主要负责与自身部门相关的沼气池建设和改厕、改厨、改厩等工作,其余单位则主要负责技术服务、培训等软件的协助。整体而言,乡上所做的工作实质上就是抓好村里的具体项目实施。
四、叽拉村新农村建设的实践
1.叽拉村概况
叽拉村委会位于中村乡东北部,禄丰县城北部。距离乡政府5公里,离禄丰县城20多公里。东与本县路溪乡姚陵村委会接壤,南与本乡海棠村委会的秀水自然村毗邻,西与本乡河西、阿勒两个村委会相连,北与县办的国营五台山林场为界。全村面积为28.7平方公里,合43050亩,其中耕地1820亩,耕地占总面积的4.2%;森林面积38870亩,森林覆盖面积占总面积的90.3%。在耕地面积中,水田1532亩,旱地288亩。
叽拉村委会下辖8个自然村,即张家村、大村、小村、李家村、赵家庄、四清村、豆地冲村和矣子母村。全村有391户,1616人。在总人口中,有彝族1340人,占87.7%,苗族179人,占11.0%,汉族21人,占1.3%。叽拉村委会的大村是这次中村乡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全村有66户,共293人。该村共有耕地面积588.1亩,其中水田326.4亩,旱地261.7亩。人均有粮48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75元,烤烟种植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2.叽拉大村的新农村建设
根据禄丰县试点村的选择要求,中村乡党委、政府确定了叽拉大村作为全乡新农村的试点,其主要原因是叽拉村是禄丰的县级文明村,具备州、县、乡提出的“抓两头促中间”中好的那一头的基本特征,而且根据自然村作为试点的基本原则,大村就显得比较合适了。首先,村民文化素质较高,群众基础好。村里初中以上学历的村民占40%以上,他们大都具备一定的科技知识,对发展经济的愿望又十分强烈,因此,无论是科技推广还是发展新思路的传播都会比较容易。其次,该村具备一定产业基础。全村仅烤烟面积就超过500亩,产值110多万元,可以说为村庄整体或单户发展都奠定了一定基础。此外,全村农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水利资源较村委会其他村组要好,水田粮食亩产可达550公斤。再次,村民对公益事业积极性高,村里的民族文化传承也较好。叽拉的村民整体来讲对村里的公共事业都有很高的积极性,村里的义务工十分容易组织。而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上来讲,村民至今仍沿袭传统的婚丧、祭祀等习俗,而村民自己组建的舞龙队还曾代表禄丰县参加全国比赛。民族文化对村社凝聚力和社区发展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大村被选定为试点村后,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第一,广泛宣传,规划先行。2006年5月,在乡里的推荐下,大村成为中村乡唯一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村长和叽拉的党支部书记与乡上的领导一同参加了县里的农村工作会议,学习、了解了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精神,讨论确定了主要建设内容:一是修路;二是完善村公共活动场所;三是建设三位一体沼气池;四是以改厕、改厩为主的卫生整治;五是示范户的房屋刷白美化;六是500亩油菜样板和黑山羊养殖示范为主的产业建设。根据州、县、乡规划先行的要求,会议结束后,村组干部向群众传达了会议精神。同时,根据会议要求,乡政府开始组织制订大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以及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并进行工程招投标,开始建设准备。
5月下旬,乡政府牵头的叽拉大村新农村建设规划开始了。乡里为表示重视,也为了长远考虑,特地出资2万元请云南农业大学水利水电与建筑学院土木工程系的专家为大村做新农村建设出谋划策。专家们在实地调查,并充分征求乡领导、村组干部、村民代表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大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其内容涵盖了大村未来经济发展、民主建设、农民培训、新农村建设等几个方面。
规划认为,按照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应该把大村建设成为“返璞归真,经营文化,绿色生态中体现现代文明成果的民族文化生态村”。到2015年,其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实现8%,2015年比2005年增加3791元,达5266元。从产业发展规划来说,其方向是巩固稳定烤烟支柱产业,积极推广优质良种种植,促进农民增收,发展以黑山羊养殖为主的畜牧业,用10年时间逐步建立300头规模的饲养基地,同时引导富余劳动力就地向第三产业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从民主管理来说主要抓好健全规章制度、推行村务公开、完善村民自治和加强法制教育、增强群众法制观念四个方面的工作。从培训农民来说,从2006年起到2010年,每年按季度进行三个批次的培训,内容涵盖畜牧、烤烟栽培、水稻种植、林果管理、稻田养鱼、沼气管理、太阳能实用技术、节柴改灶、劳务输出技能、基层民主管理知识、卫生知识等。
从具体的新农村建设项目来说,除了上面提到的产业规划,还涉及居民住宅规划、专业规划、村庄环境整治规划、再生能源与循环农业规划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其中居民住宅规划的整体构思可概括为“一街、三片、一中心”。“一街”,即规划有667米长、7米宽的主干道一条,其中段为全村的文化、商业、景观集中布置的街道;“三片”,即新村分为两个居住片区和一个现代农业示范区;“一中心”,即在原有文化活动室的基础上修缮文化活动中心,使之集文化陈列展览、舞龙、图书阅览、文化活动、休闲娱乐、商业等功能于一体,并配置路灯照明系统。专业规划包括竖向(指道路纵向规划,类似剖面图)及给排水规划、防灾减灾规划和文化广场及建筑单体设计几个方面。村庄环境整治规划包括了设置公厕和垃圾池、电力、电信、广播电视线路、给水管道沿规划线路入户等一系列工程措施。再生能源与循环农业主要强调的是沼气池、太阳能的推广使用。文化建设则把重点放在了舞龙队产业化和彝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上。
6月中旬,大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得以完成,同时形成建设项目的实施方案,确定2006年的建设项目主要包括5米宽、30厘米厚、740米长的村间道路硬化、1个文化室、1个公厕、4个垃圾池建设、示范农户住房墙体刷白美化、文化广场路灯建设、“一池三改”工程等内容。
第二,政府领导,工程队实施,村民配合。6月底,规划和实施方案通过县农村工作组评审,根据州、县要求,8月完成了项目招投标工作。这标志着大村的新农村建设正式进入实施阶段。为保证项目的组织管理,中村乡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了以乡水管站为主组织协调开展新农村建设具体项目的勘测、设计和实施工作,由水管站站长任执行组长。同时各相关成员部门也分别负责群众组织、财务管理、立卷归档、工程质量监督等工作,全力做好建设的组织实施工作。根据州县统筹安排,大村的新农村建设项目完成后,最终要学习江西赣州经验,成立新农村管理协会或者称新农村管理理事会,即在建设项目完成后,要在当地党组织的领导下,通过召开村民大会,成立新农村管理理事会,制定章程,选举产生会长、副会长及理事成员组成的管理机构,负责大村公共事业的后期管理、规划和建设工作。其主要义务是负责筹集工程建设资金和群众集资、投工投劳以及工程建设资金的安全使用和监督管理,同时通过收取维护费等方式保证建成项目成果的正常运转。
8月下旬,大村的新农村建设从村间道路建设开始拉开了序幕。乡里农村工作领导组认为,大村的村民虽然建设积极性高,但缺乏可靠的技术工,同时根据县上新农村建设要求和乡上的一贯做法,出于对建设工程质量的要求,大的建设工程施工要由有资质的法人单位实施,因此,大村的整个项目工程实施由中标的工程队负责施工,村民配合各项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和涉及自家的具体项目,例如,村间道路的路基开挖,建沼气池、改厩时清理障碍和自己投工、投沙石料等等。同时,村民还要负责涉及自家建设项目部分的投资,例如,示范沼气池的建设,林业站和乡政府每户补助800元,各示范户还要自筹300元,同时自己挖坑和准备沙石料。在村的主道建设中,村小组长将工程队要施工的道路总长度按照全村的总人数平均分摊,然后再每天分派村民出义务工,按照施工要求,在每人规定挖的长度范围内进行路基的清理和挖掘。此外,部分村民又在工程队里做劳务工,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搅拌混凝土或铺设道路,每天赚取20元的劳工费。根据与包工队老板的交谈我们知道,包工队一方面从乡政府获得建设项目,带领自己的工程队进行施工,例如,部分路段的铺设和示范户的墙体刷白美化工程;另一方面也将整个工程分段转包给其他工程队施工,也就是所谓的“二包”,同时工程的沙石料也有部分是再次转包给其他个人来准备的。
第三,初步成效。到10月中旬,全村完成了300米的村间道路铺设,近总工程的一半,文化室基本得到修缮,公厕基本完成建设任务,公共垃圾房和示范户的沼气池正在准备建设中,4个墙体美化示范户基本选定,准备动工。以产业建设为主的100亩油菜样板地也在烤烟生产结束后完成了种植任务。
3.村民的看法
调查期间,我们分别和村干部、老年村民、妇女村民和男性村民进行了半结构小组访谈,随同部分村干部及村民代表进行了建设现场考察,并对其他没有参与新农村的部分村民进行了随机个别访谈,得到如下基本信息。
第一,好的评价。在实地调查中,多数村民对新农村建设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修路可算是解决了我们最关心的问题了”;“路修通了,什么都更方便了,走路方便了,开农用车进出也方便了”;“30公分厚的水泥路呢,这种福我们也可以享享了”。同时,由于村里同时开始了以公厕、沼气池和垃圾池建设为主的环境整治,这让村民看到原来村里卫生脏、乱、差的环境状况终于有所改善了。一些村民也认为:100亩油菜样板的种植让村民看到来年增收的希望,“油菜可以说是小春作物里收入最高的了,一亩至少有100公斤左右的产量,而每公斤可以卖2块钱呢”。当然,对于同属叽拉村委会的其他几个村组的村民而言,大村的新农村建设无疑让他们眼红,大家都表示“新农村建设政府又出钱又出力,这样的好事真希望马上轮到我们村实施”。
村民们对村里新农村建设的支持,我们从下面这个例子也可以看出来。叽拉新农村建设规划中有一项是公共厕所的建设,因为公厕要选在公众活动频繁的地方,因此,根据规划设计,地址选在了村广场上娱乐室附近的公共空地上,但是图纸上厕所的位置刚好落在了村民李海平家堂屋的背后。根据当地的习俗,厕所是污秽的集结所在,是绝不能建在屋舍正屋前后的。当村干部们找到李海平家时,他们主动提出了更好的解决方法:从自家在娱乐室附近的菜地中划一小块出来供村里建厕所用,但是村里也不用再补他们家地了,因为他们觉得这样一来问题就解决了,而且一个厕所也占不了多大的地方。
由于村里同时还在搞烟田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两者难免被大村和其他几个村小组的村民拿来比较:对于烟田建设大家普遍认为“上面出钱搞烟田建设本来是好事,可是还要收每亩115元的保证金我们就不明白了,也不知道这钱拿不拿得回来,而且烟田建设是关系到我们自己生产的事,不要我们交钱我们最终还是做得好的,交了钱我们反倒心里不踏实了!”而对于新农村建设中主要的修路项目大家则是早早就根据村小组长排好的义务工把路基挖了出来,这样一来工程施工队也方便做事了。
第二,困难及问题。根据实地调查,大村的新农村建设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负责大村新农村建设的乡领导和村组干部都认为,主要的困难一是部分农户居住相对分散,主路修建没有办法兼顾他们的利益,也影响到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二是村里的新农村建设与省烟草公司支持的烟田建设工程在工期上重合,导致村民在出义务工时任务过于繁重;三是部分建设规划内容与现实脱节严重,施工时不得不做出一定调整。同样以公厕为例,一方面是原来的公厕选址定在了农户李海平家正屋后面,等要开始建设时才发现规划时没有征求农户的意见;另一方面是规划设计的公厕仅预算就要近10万,不仅预算连设计都根本不符合农村实际(原设计是房顶稍矮,夜间靠电灯照明的城市适用型厕所,而农村不可能主要依靠电灯照明,而依靠自然照明,因此房顶需要高些)。又如,规划提到的“一街、三片、一中心”,由于村舍部分农户居住相对分散,基本没有办法使所谓的“一街”覆盖大部分农户,因此,规划也变得形同虚设。
村民们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第一,村里的建设规划多数村民根本没有见到,更不要说知道里面的具体内容。大多数村民只是在村长宣传新农村建设时才知道了在本村要开展新农村建设的一些基本情况,在他们看来,新农村主要就是修修路,改改自家厕所,建建沼气池。虽然他们也觉得如果让自己来建设新农村,我们也喜欢先建路,但是“文化活动场地、沼气搞不搞不怎样,因为实行农网改造后电价低了,可以用电,那样还更划算些。如果能够把搞沼气的资金用来解决人畜饮水问题,换换管道什么的不是更好”。而少数有幸看到规划的村民不禁惊呼,“村子里有主街、人行道、绿化带,这简直不是我们农村,像是在建县城了”,“照图纸建的话,那不是等于把村子推平了重建一次嘛!”
第二,建设项目工程的资金管理和质量监督保障体系不清楚。根据县、乡新农村工作领导组的同志介绍,整个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由县直接拨到乡财政所,所有项目资金的使用管理均由他们负责,而水管站则主要负责与项目工程中标单位的直接沟通对话,监督、管理、协调工程的实施。由于拨给施工方的工程款只先拨50%,工程完成之后再拨45%,同时还要留5%,等过了一年保质期看有没有出现质量低劣造成的问题,如没有才拨剩下的5%,所以从资金管理控制上似乎没有问题,但到了实际操作时,由于存在施工方转包工程现象,这就使得村民对工程的预算产生了怀疑。同样在施工质量控制方面,村民们发现:即使是村组干部提出的建议,施工队的工人也会置之不理,他们只听包工头的或者只听乡上领导的,而包工头和乡领导由于在全乡其他村舍还有建设工程,又不可能每天在现场监工,这就形成工程有时进行了一大截又返工修补的情况。
第三,对于部分板上钉钉的建设内容村民们认为不合理。以沼气为例,部分村民认为沼气的建设是建立在有足够供气原料的基础上的,这就要家里养足够多的猪或牛等牲畜,即意味着家里的田地能够供应足够多的饲料,或家里的田地能够产生足够多的秸秆,而大村的现实是烤烟正逐步代替粮食种植,许多农户都仅种植口粮,有些甚至已经开始买粮吃了,这样一来,产生沼气的原料供应就成了大问题,而且,随着农网改造,很多农户都改用电了,沼气很可能变成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而对于示范户墙体刷白美化项目来说,村民更是反对声居多,认为“有如出2元钱刷白一平方米的墙,不如拿那些钱把主路多修长一些”,“墙刷白了有什么用,在农村刷墙还不是在土墙上刷,又不是在水泥上刷,下两场雨就露底了,就像癞蛤蟆的身子,还不如不刷的好”。
第四,对示范村申报程序的怀疑。由于村委会主任兼村党支部书记就是大村的人,所以其他村的村民很自然地认为是党支部书记“谋私”了,把建新农村这样的好事安在了自家门口。可是访谈过程却发现书记十分委屈,他说:“我也是乡上定了大村报上去了以后才知道的,现在我是有苦说不出了。”但其他小组的有些村民们却认为“我们没有占着人,怕盼不到新农村建设了,任何项目,主要还是村委会领导的意愿,所以关系很重要。我们认为与村委会领导关系好一些,政策才会到这儿”。
第五,村民实际需求没能得到如实反映。以四清村的黑山羊基地建设为例,村民确实希望发展畜牧业以增加经济收入,黑山羊基地建设项目也确实正好符合这一民愿,但是根据建设要求,首要解决的就是羊圈的地基问题。其次是上面还要求墙要空心砖来砌,给村民造成了一定负担,而且羊圈建设还要一些木材,这对四清来说又是一大难题。此外,许多村民还反映希望主要解决的除了修路就是田间浇灌坝塘的问题,可是在规划中我们却遗憾地看到这样一些百姓真正需求的东西反而缺失了。
五、初步结论与建议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农村工作,因此,它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农村发展中都将占有重要位置,从本次楚雄州禄丰县中村乡叽拉村的新农村建设调查来看,当地的新农村建设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州、县、乡在指导思想上将新农村建设作为统筹当前农村工作的最高纲领,在此基础上整合涉农部门资金,实行规划先行、资金捆绑使用、各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作格局,使得农村发展不再是各部门的自由发挥,而是有目标的整体推进,在效率和成效上有很大改善。这一点,楚雄州在2007年的工作准备中做了更进一步的完善,即要求各涉农部门先向州农办上报本部门2007年的项目预算及工作计划,再由农办根据这些预算和计划统筹、协调全州2007年度新农村建设工作。
其次,州里出台的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和《试点工作建议》成了统筹全州新农村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县里、乡里虽然没有在领会文件精神的基础上进行革命性的创新,但他们却实实在在地将文件上的条条款款落在了工作实处。州里出台了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设计原则、样本、项目管理方案,并将新农村建设工作形成系统完整的流程图以供参考和指导,县、乡两级确实把这些东西在村里变成了实际的工作成果。这充分体现了政策方针是好的,落到实处也是看得见成效的,有效防止了地方错误创新领会政策措施的现象。
再次,学习赣州经验,从村容村貌整治入手,强调产业开发、建设主体能力培养的主线思路符合大多数农民增加收入,改善村社生产生活环境的愿望。这在州、县、乡的政策措施和具体实施等方面都得到充分体现,村里也做出了规划,但具体实践起来仍需要时间证明其效果。
最后,村民投入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很高。从大村建设过程中村民投工投劳的情况来看,村民对于政府这种出钱又出力的建设项目不仅积极参与,甚至心存感激,用乡党委书记的话说就是“大村的村民是相当纯善的,政府出点钱来建新农村,修修路他们就很感激了,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基础设施落后以及产业发展不上去实际上是政府很大的失职”。但我们也不得不说,村民的这种积极性如何能够体现在新农村建设的整个过程和每个环节,需要不断探索,大村村民对一些项目规划的不满意就提示我们:他们不仅应该是建设者,更应该是设计者。科学知识也必须和现实紧密结合才能收到更大的效果。
当然,结合上文提到的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笔者以为,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现在开始的仅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今后的新农村建设有以下几点是需要充分强调,并引起高度重视的。
第一,村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就要求村民不应该只是以协助者的身份出现在新农村建设的项目实施过程中,新农村建设更不应该是政府主导建好后移交农民理事会让他们管理那么简单的事,而应该在决策、规划之初就让他们成为主人,积极参与其中。如果在规划设计和建设时农民就缺席了,那么他们对建好的新农村又怎么会有主人翁的拥有感和归属感呢?那样的话,所谓的理事会不过是指望着政府出钱,农民帮忙的小集体。为此,有关部门应总结各地的经验,形成一些让村民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办法,包括设计项目如何让村民参与、怎样征求村民意见;建设过程怎样让村民在积极投工投劳的同时,成为质量的监督者;项目完工以后如何加强有关设施的管护等。这本身就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二,新农村建设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作后盾。我们的城市建设动辄就是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的投资,可是轮到新农村建设时,全省以新农村建设为名专项下拨的“村容村貌整治资金”也不过5000万,相对700多亿的财政收入而言实在是微不足道,而且分到500个试点村,每个村得到的仅是10万元,如果用于基础设施完善可能仅够完成部分村内路面硬化,且还要村民投工投劳。因此,应从中央政府开始,探讨如何真正做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特别是在资金的保障方面,应有明确的政策规定,确保资金,特别是财政资金进一步向农村倾斜。
第三,在产业的培植上,目前我们看到的是政策口号的倾斜,还需要落到实处。这就要求政府部门会同社会力量,从科技、市场的角度给予农村实实在在的支持,所谓以协会带动产业发展不应该是照搬别人的经验,而是要落实经验的本土化。
第四,“抓两头促中间”是楚雄州学习外地经验的一个有效措施,也是全省全面启动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但从目前来说,抓两头似乎重点还是抓条件比较好的。这种选择示范点的办法是我国多年来惯用的,但实践证明可能是效果很差的,因为这样好的典型是只可以学,但却学不到,更做不到的。鉴于此,需要探讨选择示范点的途径和指标,真正让那些示范点的经验学得到也做得到。
第五,新农村建设是系统工程,是农村发展的工作重心,我们不希望看到的是昙花一现的建设,是领导的面子工程和政绩工程,因此,民心、民愿才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方向。
(作者单位: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科研人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