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龙玉湖村:发展集体经济,建设新农村
罗明军
2004年玉湖村根据自身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按“资源共有,利益共享,人人参与,户户受益”的原则组建了玉湖村旅游开发合作社,进行以社区为基础的生态旅游开发。随着集体经济的壮大和人均收入的整体提高,为玉湖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和玉湖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2006年在新农村建设中,以党支部为中心的村“两委”号召全体村民以主人翁姿态建设自己的家园,提出了“人人参与”的口号,并最终期望实现“户户受益”。为此,继续围绕壮大集体经济,建设和谐玉湖这个主题,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思路和基本原则,制定了详细可行的规划方案,并着手实施。根据我们的实地调查,该村的新农村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新农村建设的思路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结合玉湖的基本情况,村“两委”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走以旅游为龙头产业,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集体经济,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道路,力争2008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完成玉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雏形。最终将玉湖的新农村建设成为旅游村、生态村、文化村和文明村。同时以民主管理和乡风文明为核心,推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旅游村、生态村和文化村提供制度和社会保障。
第一,建设一个好的村“两委”班子,制订一套好的村级发展制度,走一条以旅游为龙头产业的路子。玉湖村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好的村“两委”班子,因此,要将“想办事、会办事、能办事”,愿意带领群众致富的能人充实到村领导班子才能全面推动玉湖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以村民为根本的发展战略,是玉湖村取得今天成绩的成功经验,要通过制度建设鼓励村民参与村社事务的管理,使玉湖各项工作不断推进。在此基础上,利用玉湖村背靠玉龙雪山,自然风光优美,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民居墙体用石块砌成,至今仍保留完整的纳西族古村落的建设特点。在骑马或徒步探险旅游已经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继续挖掘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充分利用独特的民居建筑风格发展生态观光、休闲、体验旅游等。将洛克故居、玉柱擎天、黑白水古战场遗址、仙女湖等展现给游客,将白沙细乐、东巴文化和纳西民风民俗向游客展示,增加旅游的文化内涵。
第二,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合作社马场建设,增加其服务功能,提升档次;在村道旁和农户门口修建水沟,在村内、外空地修建水塘、水坝,形成小桥流水,村庄倒映雪山,雪山与村庄融为一体的独特景观;修建民族休闲娱乐广场、足球场,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完成村道亮化工程,实施村内绿化,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完善村卫生室,改变村民的就医条件;进一步加强村道建设,修建弹石路面和石块路面,使道路与民居建筑特色保持一致;实施家庭内的改水、改厕、改厨、改厩等工程,提高群众生活质量;采用补助与自筹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水龙头到户,修建卫生浴室、卫生厕所,改建卫生厨房,使用液化气、沼气等洁净卫生能源,改建畜厩,提高家庭卫生程度,预防疾病传播。通过家庭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缩小村民群众生活条件与城市居民的差距。
第三,依托旅游龙头产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围绕做大做强旅游业,使旅游业提质增效,确定每年10%的游客增长率,立足于玉湖的旅游市场需求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兼具食用和旅游观光价值的绿色生态养殖业和种植业,禁止化肥、农药等进村,为玉湖的旅游市场提供绿色生态食品,发展以农家乐为平台的家庭旅游接待服务。种植青稞、大麦等作物,用于酿制当地自产酒,供游客品尝;鼓励少数农户培养以高山杜鹃为重点的花卉产业,发展花卉园艺业;发展以草食畜牧业为主体的饲养业,为游客提供无污染的牲畜产品。
第四,加大劳动力的转移力度。结合土地的合理流转和招商引资,加大对劳动力的转移力度,既有利于直接增加群众收入,又有利于劳动者素质和知识技能的提高,同时还有利于土地等资源的合理流转和相对集中,从而在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实现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经营,使劳动力有合理的分工。力争三五年后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实现旅游业、种植业和养殖业之间的4:4:2的比例。
第五,加强村民的素质教育。通过开办农民夜校,加强对群众的旅游服务业务培训,同时将发展的理念与大局意识逐步传输给群众,提升村民爱村、护村的意识;通过妇联、共青团和“旅游”[1]等团体,组织群众到旅游发展地区参观学习,增加群众对发展的感性认识;改变玉湖村民不会说流利汉语的状况,提高普通话水平,并争取用三五年的时间,使村民都能讲一点英语。加强对群众的精神文明教育,进行法治和道德教育,倡导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男女平等等社会新风尚;通过评选“十星级文明户”、“优秀妇女之家”、“个人三八红旗手”等活动,创建安全文明村。
二、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原则
围绕玉湖村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发展思路,村“两委”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两个保证”:一是要依靠不断发展壮大的村集体经济的物质保证。玉湖村委会2003年人均纯收入仅为937元;2004年达到1440元;2005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800元,积累集体经济80万元;2006年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200元,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经济发展为玉湖的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激发了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二是要依靠乡党委、政府坚强领导下的村“两委”班子的组织保证。农村发展要有一个懂经济、会管理、讲奉献的领头人,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和村级领导班子,这样才能为找准一条发展路子,发展一个特色产业奠定基础。
为了实现目标,提高建设效率,村“两委”还提出必须坚持的“三个原则”:一是要坚持政府引导、农户自愿、村组实施的原则。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必须充分尊重群众的愿望和首创精神,在此基础上,政府要做好正确的引导工作,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形象工程”,同时,新农村建设的项目应以村民小组为实施和管理的主体。二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突出特色的原则。玉湖村是纳西族最早居住的古村落之一,她所具有的特色和魅力,充分体现在优美的自然风光、积淀深厚的纳西族历史文化和石头民居建筑风格上,为此,玉湖的新农村建设坚持了“四化”标准,即建筑风格民族化、使用条件现代化、公共建设生态化、整体效果景观化。三是要坚持以点带面、各存差异、整体推进的原则。玉湖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从五个农户和小景点建设开始,目的是探索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路子,并逐步积累一些经验,以利于在整体推进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避免千篇一律,防止走过场。
另外,玉湖村的新农村建设还强调要整合“四种资源”:一是政策资源。就是要统筹兼顾,切实把各级党委、政府制定的如扶贫、教育、文化、旅游、计生、农业、卫生等惠农、利农、支农、富农的政策资源整合好、利用好、贯彻好,形成强大合力,有力促进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具体来说,就是乡政府有关部门集中各自的优势共同支持一个村甚至一个农户的建设,而不是仅仅依靠少数几个领导或者一两个职能部门来提供指导服务。二是信息资源。由于从中央到地方对新农村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许多关于新农村建设的项目、技术、资金等信息与日俱增,整合信息资源,提升公共信息资源利用质量迫在眉睫。三是自然资源。有效整合土地、林木、水体等资源,促进规模化经济主体的快速形成。四是物质资源。就是要把上级的补助资金、乡镇扶持资金、农户自筹资金、社会捐赠资金统一管理,封闭运行,集中使用,并向社会公开。
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突出重点抓产业,依靠产业求发展,实现劳动力的合理转化和土地的合理流转。以旅游业为龙头产业,带动饮食、住宿、商品销售、手工艺品加工、文化娱乐等服务,发展非农产业,尽可能地转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农业从业人员,集中剩余土地,重点发展种植和养殖业专业户,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为此,玉湖村决定实施五大战略:一是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实施人才战略;二是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非农产业;三是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档次;四是以劳动力转化为手段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五是通过土地的合理流转,发展专业化、规模化特色种、养业。通过这五大战略的实施,在今后5年时间内实现两大目标:一是创建一个环境优美、独具特色的民俗生态观光旅游的体验之都;二是发展好以旅游为主的非农产业、以专业化经营为基础的旅游业、种植业和养殖业三大产业,三年内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发展集体经济,推动玉湖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通过实现“三个十有”,使玉湖成为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政治民主建设十有: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党支部;有一个求真务实的村委班子;有一个和谐健康的社会环境;有一个文明进步的村庄;有一个持续发展的规划;有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子;有一条民主畅通的议事渠道;有一套科学实用的制度;有一个健康有序的投资环境;有一个功能齐备的教育阵地。
——公共设施建设十有:有一个健康发展的集体企业;有一个独具特色的纳西古村落;有一个设施完善的农民文化广场;有一个生态足球场;有一个环绕全村的水系网络;有一个明亮的路灯照明体系;有一个安全实用的消防系统;有一个独具特色的石头村道网络;有一所蒸蒸日上的学校;有一个畅通的电视、电话网络。
——农户家庭建设十有:有一本数字不断增长的存折;有一个清洁的水龙头;有一间洁净的厨房;有一套环保节能燃具;有一间卫生的浴室;有一个新型厕所;有一部程控电话;有一台彩色电视;有一个达到现代标准的畜圈;有一个和睦的家庭。
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要求,分解细化目标,明确指标体系。“生产发展”具体分解为经济总收入、集体收入、旅游收入和畜牧业收入四项指标;“生活宽裕”具体分解为农民人均纯收入、户均收入、程控电话、移动电话、电视机、机动车辆六项指标;“乡风文明”具体分解为小学入学率、十星级文明户、各类表彰、治保人员、文体活动、教育经费、困难救济金和敬老经费八项指标;“村容整洁”具体分解为卫生路、专职环卫人员、新型厕所和环境整洁四项指标;“管理民主”具体分解为“两委”全委会议、村务公开、账务公开、户长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支委会议和村委会议七项指标。同时将五个方面未来三年的目标不仅做到了具体化,而且与2005年做了一个比较,见下表。
四、新农村建设实施情况
2004年村“两委”换届选举后,玉湖村组建了一套懂经济、会管理、政治素质强的党支部班子,换届工作一结束就认真组织村干部和“两委”成员理清发展思路。2006年玉湖成了白沙乡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的思路,提出了建设的原则,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并制定了新农村建设的原则。同时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以新农村建设为发展契机,认真落实好规划的项目。
第一,基础设施建设:全村实现了主道100%的弹石路面,支道60%实现了弹石路面;自2004年开通程控电话以来,目前固定电话安装率达70%,移动电话达到每8人一台;电视普及率99%,已开通有线电视;公共设施的“十有”建设目标中,目前已建成了马场管理房、学校、卫生室、村委会、老年活动中心等公共设施,占地面积7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960平方米。为了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在玉湖上村第五村民小组的水池旁进行新农村示范户建设。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了具体的分工,签订项目实施合同,按期、按质、按量地完成了工程的各项内容,包括房屋装修、院落建设、畜圈改造、太阳能沐浴、厨房改造等。项目实施农户满意,并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第二,经济建设:以发展经济为目标,以全面推动社会发展为目的,继续加强玉湖旅游开发合作社的管理与发展工作,合作社以“资源共有,利益共享,人人参与,户户受益”为原则,合理兼顾保护与开发,集体利益与群众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由村“两委”班子兼任旅游开发合作社的领导成员,充分调动干部积极性,挖掘本村人才资源潜力。旅游开发合作社重塑并壮大了集体经济,提高了群众收入,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集体经济的合理分配使用,使教育、老协、妇女等工作得到了发展。
第三,社会事务制度建设:首先,规范了老协、妇女、共青团的工作,充分发展社团作用,体现尊师重教的精神,由老协负责传承民族文化,进行民俗、民风监督。在妇女和共青团内部开展比民风、学文明活动,评选“优秀妇女之家”和“妇女个人红旗手”。其次,注重实效、加强领导,充分调动和发挥基层调解委员会的作用,形成了邻里和睦、民族团结、乡风文明、社会稳定的新气象,先后被评为市级文明村、玉龙县安全文明村寨和省级民主法制示范村。再次,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实行资助制度,村委会每年投入1万元人民币作为教育奖励,修建了教师宿舍楼,完善了教学条件,优化了教学环境,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教学成绩在两年时间内由全乡倒数第一发展为正数第一。在全乡率先成立了农民夜校,对全村村民进行文化知识补习和科技知识培训。最后,完成了老年活动中心、图书室、门球场的建设工作,且村委会每年投入人民币1万元作为老年协会的活动经费,充分体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第四,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一个月召开一次“两委”会,总结本月工作,全面研究安排下一个月的工作;两个月召开一次村民代表会议征求群众意见;一个月一次对“两委”及村、社长公开村务和账务,三个月对群众张榜公布一次。通过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提高了村务、政务的透明度,理顺了群众参政、议政的渠道。
第五,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民居建设制度规定,村民建设、修缮民居必须报经村委会同意,并保持玉湖村石头建筑文化风格。制度还规定:土地、林地等资源(除承包地以外)实行村委会集体统一管理,不仅保证了群众共同开发与共同受益,而且为玉湖的招商引资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森林资源保护实行分片负责,责任到人,任务到人。2006年划出100多亩荒坡作为县乡机关植树造林样板林区,共植树1.1万棵,成活率在70%以上。卫生工作实行分段包干,责任到人,聘请了两名专职环卫人员,对村内村道、村外公共卫生设施加以维护。
五、新农村建设的初步成效
玉湖的新农村建设,紧紧围绕建设目标,以建设思路为指导,坚持建设原则,以规划为前提,同时以加强各项措施为保证,加之实施有序、分配合理、群众积极参与等措施,不仅取得了明显成效,而且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
第一,壮大了集体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以旅游为支柱的经济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提高了群众收入,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支持了各项村庄公益事业的建设。玉湖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3年的937元增加到2004年的1499元,增加了60.0%;2005年继续增加到1800元,增加了20.1%;2006年预计突破2200元,比2005年增加22.2%。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了810万元,比2003年的234万元增加了约2.5倍,其中旅游收入达到了506万元,比2003年的23万元增加了21倍,其中纯收入320万元,人均2344元。集体收入为80万元,是2003年0.5万元的160倍。集体用于村公益事业建设的投资达到了35万元。2006年,仅旅游收入就可达700多万元,其中纯收入为40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00万元以上,全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48万元。今天的玉湖,用村干部和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现今玉湖的发展是“跨越式”的发展,缓进则退。
第二,从资源共有到资源共享,促进了社区的和谐发展。以旅游开发合作社为载体,当地社区群众共同组建、参与和受益的新农村建设模式,改变了过去“资源共有”但不“共享”的局面。同时,集体资金的合理分配与使用,使教育、妇女、卫生、老年协会的工作得到全面提升,使玉湖的各项公益事业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这不仅促进了产业的发展,而且使社会风气大大好转,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富而好礼,富而帮困,团结互助蔚然成风。据不完全统计,在学校、敬老和困难救济方面的投资由2003年的不到5千元增加到2006年的3.5万元。由于社会风气的不断好转,过去被政府视为问题村的玉湖,摇身一变成了政府的“宠儿”,近两年获得了各种各样的表彰:如被中共玉龙县委、县人民政府授予了“2005年度先进党支部”(2006年7月),“文明村”(2006年2月),“4·12森林火灾扑救工作先进集体”(2006年);2006年7月被中共丽江市委授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暨‘云岭先锋’工程先进党支部”。
第三,基础设施大有改观。旅游合作社马场的建设,增强了其服务功能,提升了服务档次;村内的水系网络建设,形成了小桥流水、村庄倒映雪山、雪山与村庄融为一体的独特景观,不仅美化了环境,而且形成了又一道旅游景观;村道的亮化,村内的绿化,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弹石路面的修建,使道路与民居建筑特色保持一致,不仅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而且提升了村庄的整体形象。总之,基础设施的完善,既满足了旅游开发的需要,更方便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同时凝聚了人心,促进了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农民不仅成了新农村的建设者,而且也成了受益者。
第四,保护和开发得到了有机结合。玉湖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深刻认识到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制定出一系列相应措施来保持独特的民居建筑风格。同时,充分利用各种庆典、祭祀、传统节日,广泛开展民族文化传承活动,不仅继承和发展了玉湖的民俗文化,而且提升了玉湖的知名度。
六、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地方
玉湖以旅游开发合作社为载体,紧紧围绕着发展集体经济来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取得一些成效,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还存在一些不足或需要继续加强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游客人数逐渐增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村内乱倒、乱扔生活垃圾、就地排放生活污水、厕所设施简陋等问题还依然存在。生态环境是村民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新农村建设要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重点,必须通过新农村建设提高生态旅游的质量,缓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同时加大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建立保护环境的机制。
第二,加强群众的能力建设。过去玉湖是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素有“有女不嫁玉湖村、穷山恶水出刁民”;“砍木头,卖木头,最后自己变成木头”等说法。“人才是根本、是基础”,为使村民转变思想,提高建设新农村的意识,开办农民夜校,加强对群众的旅游服务能力和技巧的培训,由农民自己培训自己,进行实际行动教育,告诉大家“我是怎么做的”,同时将发展的理念与大局意识逐步传输给群众,提升村民爱村、护村的意识,促使社区群众在主观意识和客观条件两方面都真正能够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不仅成为新农村建设者,也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
第三,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难点、热点问题,推进可持续发展。目前玉湖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经济发展的载体——旅游开发合作社没有法人资格,使得很多合作的项目难以开展,招商引资难以实现;第二,合作社的管理人员由村里的干部兼任,村干部三年一届,难以保证合作社的平稳过渡;第三,玉湖是少数民族聚居的社区,其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基础薄弱,发展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如公共厕所、路标、宣传标语、安全提示尚未健全。
针对这些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做好如下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旅游合作社的建设,增加其服务功能,提升档次,最终转化为股份有限公司;二是加强党支部的作用,积极宣传党的政策方针,真正把好的领导留任或者选举出来,继续带领社区群众建设玉湖;三是加大发展生态旅游的硬件设施的建设力度,通过基础设施的完善,既要满足旅游开发的需要,又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