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确保社会安定

确保社会安定

时间:2023-07-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杨春明一、关于粮食安全的概念所谓稳定粮食供给就是要实现粮食的数量、品种结构和质量的稳定安全供给。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粮食问题,采取有力措施提高粮食生产。中国政府坚持不懈地加强农业基础,加大农业支持,严格保护耕地等农业资源,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确保粮食安全是中国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杨春明

一、关于粮食安全的概念

所谓稳定粮食供给就是要实现粮食的数量、品种结构和质量的稳定安全供给。粮食安全的概念是联合国粮农组织于1974年11月在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提出来的,其基本含义是: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要求各国政府采取各种政策,保证世界粮食库存的最低安全水平系数。粮食库存安全水平系数即粮食当年库存量相当于次年消费量的百分比例,其中,60%为缓冲库存,11%~12%为周转库存,低于14%的为粮食紧急状态。凡是一个国家的粮食库存安全系数低于17%~18%的就视为粮食不安全。在很长时期,联合国粮农组织一直把谷物库存量占当年总消耗量的17%~18%当做世界粮食安全的指标。这个指标对全球粮食的物质可供量提供了一个估测标准,得到世界普遍的认同。

1983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对粮食安全概念进行了第二次界定: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物。1996年11月,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对粮食安全概念作出了第三次表述:让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享有充足的粮食,过上健康、富有朝气的生活。

20世纪末,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秘书处认为,这个指标只考虑到全球粮食的物质可供量,但忽视了粮食的物质供应量,虽然能预测国际粮食价格上涨情况,但是该指标与国际粮食价格之间的关系并不总是一致的。秘书处从全球粮食消费、健康和营养状况等领域出发,制定了关于衡量世界粮食安全的七个监测指标,即营养不足人口发生率;人均膳食热能供应;谷物和根茎类食物的热能占人均膳食热能供应的比例;出生时预期寿命;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5岁以下体重不足的儿童所占比例;体重指数<18.5的成人所占比例。

衡量世界粮食安全形势,需要有完整的指标体系。目前粮食安全的含义已不仅仅是在保证粮食生产和储备数量的传统概念下的人民免于饥饿,还要包含食品的健康(如绿色食品、营养等),也就是粮食的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并重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民族文化等新的内容。

二、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状况

民以食为天,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一直是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的大事,但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粮食总量仍旧短缺,温饱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到了90年代初,美国学者甚至提出“谁来养活中国人”的问题,一度颇受关注。

粮食不同于其他产品,其生产和消费具有相当明显的季节性,因而不能像工业产品流通一样做到完全的效率导向的零库存周转。我国农业仍然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之中,靠天吃饭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旱涝灾情时有发生。一旦有所不济,就会造成经济动荡和社会恐慌。所以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必须确保一定数量的库存和必要的粮食自给率,以备不时之需。

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粮食问题,采取有力措施提高粮食生产。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有2.5亿农民温饱得不到保障。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不仅促成了我国农业增长的“黄金时期”,而且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了上亿人的温饱问题,成为人类消除贫困史上的一个奇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大幅度增加,粮食供给实现了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2004年至2008年,中央连续出台了五个“一号文件”,主题分别是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和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其核心思想是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实行城乡统筹的战略决策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强调农民增收,给农民平等权利,给农村优先地位,给农业更多反哺。这五个“一号文件”共同形成了新时期加强“三农”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政策体系,构建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制度框架,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数据显示,农民人均收入增速由2003年的4.8%提高到2007年的9%。这五年,被公认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发展最好、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得到实惠最多、干部群众心气最顺的时期之一。

2004年至2007年,我国粮食产量连续4年增长,去年粮食总产突破5亿吨。当前我国粮食储备充裕,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足,粮食价格基本稳定。中国立足国内生产成功解决了13亿人的吃饭问题,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的巨大贡献。中国政府坚持不懈地加强农业基础,加大农业支持,严格保护耕地等农业资源,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中国完全有能力长期主要立足国内生产基本自给、适当利用进出口调剂余缺来保障粮食安全。

近年来,随着农资价格的大幅上涨,农民的生产成本不断提高,种粮的收入不断减少,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外出打工,致使大面积的耕地被荒废,与此同时,受建筑占用耕地以及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耕地面积逐年减少,根据《国土资源公报》,2007年全国耕地18.26亿亩,净减少61.01万亩,减幅0.03%,全国耕地面积正越来越逼近18亿亩的“红线”。

面对目前粮价上涨和耕地减少的新情况,专家指出,从中长期看,由于人口增加,耕地减少,城市化步伐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食物结构变化,中国粮食需求将呈刚性增长,粮食供求关系将是偏紧的。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确保粮食安全是中国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三、2008年我省粮食生产状况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云南省委、省政府多年来坚持把粮食生产放在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强化支农惠农措施,通过实施高稳产农田建设、商品粮基地建设、滇中现代化农业示范、农业综合开发、热区冬季农业开发、良种良法推广等一批工程项目,粮食生产能力稳步增强,实现了由过去长期需要省外调入到供需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自1994年以来粮食生产连续14年增产,2007年,全省粮食总播种面积6371万亩,排全国第10位,西部地区第2位,总产量达到1546万吨,位居全国第12位,有力地保障了全省社会稳定、改革开放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全国粮食安全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据统计,2008年我省的油料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49千公顷,比去年增长13.7%;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稳步增长,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据初步预计,2008年云南省全省粮食种植面积超过6500万亩,粮食产量将突破1560万吨,增长1.5%,其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中央和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首要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国家把加强农业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来抓,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将更直接、更有力、更有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各项支农措施的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弱。已经实行的优惠政策不能变,已经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随着国家财力物力的增强,还要逐步加大支农力度。这为我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和政策保障。

二是增加支农专项补贴。2008年,中央下达我省的农资综合直补资金达22.8亿元,是2007年的1.5倍。首次将我省纳入水稻和玉米补贴范围,安排2.29亿元实施良种补贴,全省水稻和玉米实现了良种补助,使我省广大粮农热情更高、底气更足,粮食种植发展更快、后劲更大。中央还专项安排给我省2.1万台(套)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1亿元,在2007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另一方面,省级财政也加大了对粮食生产的扶持补贴力度,通过“一折通”等有效形式,保证及时将补贴资金兑现到农户,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农业新技术推广的投入,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地膜玉米推广、优质高产良种、优质高产示范、生猪规模养殖、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及边远贫困地区农民化肥补贴等。

三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云南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省,农业长期占据经济支柱地位。多年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并花大力气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逐年夯实农业发展的基础。以水利建设为例,“润滇工程”持续实施了数十年且成效显著,仅2008年该工程在建大中型项目就达52件之多。

四是结合云南实际,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及时出台了“含金量”很高的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全面实施了粮食生产提升计划,多产粮、产好粮。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优化结构、节能增效的要求,重点巩固、提升滇东北、滇西南以及滇中50个粮食主产县,着力发展滇东南、滇西南及滇中增产潜力大的30个县为我省粮食生产后备区。重点采取五项举措提高这些地区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强化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以优质稻、优质专用玉米、优质马铃薯、优质小麦、优质杂豆和小杂粮为重点,布局建设十个优势产业带,通过推广一批主栽品种、一批先进实用技术,建设一批配套基础设施,扶持一批龙头企业等,扩大全省优质粮食面积、产量和效益。各地通过政策宣传到户、种植面积落实到户、农业技术服务到户、粮食补贴兑现到户、农业税减免到户、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措施到户的“六到户”措施,有效引导农民多种粮、种好粮,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100万亩。

五是组织动员涉农部门做好服务工作。为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全年粮食生产目标,各地各有关部门把干部、农科人员沉到基层,为农民排忧解难,加大农业科技措施推广力度。数万名干部进村入户,到田间地头协调解决农民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大批科技人员走村串户,现场指导,把精确定量栽培、马铃薯丰产栽培、玉米育苗移栽、测土配方施肥等高产创建技术推广到田间地头。科技措施到位率大大提高,今年全省水稻良种推广面积1120万,增50万亩;玉米良种面积1500万亩,增100万亩;马铃薯丰产栽培500万亩。农业科技的广泛推广为粮食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实施这些强农惠农措施,全面提高了我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了粮食自给水平,确保了粮食安全。

四、全省粮食生产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近几年,我省农业生产虽然取得了明显成就,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仍处于供求紧平衡状态,若干品种还需进口作补充。耕地持续减少、淡水资源短缺、金融和科技支持不足、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等问题对农业稳定发展的制约日益凸显,农业仍然是整个国民经济中最薄弱的环节。社会对农产品需求的数量日益增长,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农业必须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才能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加强农业基础,突破瓶颈制约,确保农产品供给,是当前保持经济稳定与社会和谐所面临的突出任务,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目前我省粮食生产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粮食供求关系日趋紧张。世界粮食供需矛盾日益加剧,国内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我省粮食目前的自给率在88%左右,自给平衡的水平比较低;随着城镇人口大量增加、畜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以及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等,要继续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已经没有太大的余地,相反,随着特色产业的加快发展,用于发展粮食生产的耕地面积还会进一步减少。加之我省特殊的地理区位和自然气候,大米、玉米和小麦等主要粮食品种结构及区域间供需矛盾突出,我省粮食供求处于不平衡状态的历史性压力将长期存在。根据全省粮食消费需求预测,到2020年,全省人口将达到5000万人,粮食总需求量将达到2100万吨,需要在2007年基础上增加500万吨(50亿公斤)。

二是发展粮食生产的资源约束日益加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耕地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扩大种粮耕地面积空间十分有限,人均耕地仅一亩,不到全国的平均水平;农业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6%,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3;有效灌溉率较低,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个百分点,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的40%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还有近2/3的耕地等雨栽种、靠天吃饭;高稳产农田占耕地总资源的比重仅30%,比全国少了10个百分点左右;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较低,大灾大减产、小灾小减产的状况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我省粮食稳定增产的基础并不稳固。目前,我省粮食亩均产量不到250公斤,远远低于全国348公斤的平均水平,每一从业人员生产的粮食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60%。

三是粮食生产效益比较低下。由于化肥、地膜、种子等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上涨,粮食生产成本逐年加大。2007年,全省主要粮食作物的亩平均生产成本(不含用工)为190.5元,比上年增加24.1元,增长16.4%。稻谷和玉米亩平均生产成本分别为230.5元和129.5元,同比增加39.7元和19.6元,增长20.8%和17.8%。由于生产成本上升,种粮效益受到影响,玉米亩平均纯收益300元,比上年减少20元,减7%。每亩小麦纯收益为150.68元,同比减少24.19元,减幅为13.83%。2008年,各种农用物资的价格上涨更大,种粮成本更高。种粮比较效益明显偏低,严重影响了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四是我省农业产业结构已进入加快调整的重要时期。如我国实施“东桑西移”战略,我省大量调整农田地用于种桑养蚕,桑粮用地矛盾不可避免。再如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耗粮较多的生猪养殖、禽类养殖发展更快,大量的原粮将转化为肉奶蛋等产品。还有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工业用地这个趋势也是不可逆转的,粮食供需压力将进一步加剧。2007年,粮食总产量已达1546.7万吨,2008年预计会有较大幅度的增产。但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仍不容乐观。资料显示,我省粮食自给率仅为88%,稻谷、优质小麦及油脂等主食品种还有一定缺口。据粮食部门统计,2007年,我省调入粮食221万吨,2008年1~6月调入160.3万吨,同比增幅达94.53%,预计全年需调入粮食250万吨左右。

五是农民种粮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现有的粮食补贴政策并不尽合理。一方面,粮食价格仍然偏低,与国际粮价差异较大。国家补贴的数量太少。化肥、农药、薄膜、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连年大幅度涨价,农民种粮的比较效益降低,收益不如种植其他经济作物,也远远不及外出打工的收入。另一方面,补贴的参照标准不合理,国家按种植的耕地面积补贴,种一亩粮食给多少钱,种好种坏一个样,甚至还有部分农民把国家的种粮补助用于种植效益更高的经济作物。鼓励种粮的优惠政策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如果按照单位面积产量和农民出售的粮食数量进行补贴,这样可能更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多投入,多采用新技术,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

六是农业基础设施差,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损失严重。2008年,是我省罕见的大灾之年,全省16个州(市)先后发生低温雨雪冰冻、地震、风雹、洪涝、滑坡、泥石流等7次重特大自然灾害,给灾区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省民政厅统计,截至11月上旬,全省16个州(市)均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达2900.24万人,因灾死亡341人,失踪62人,伤病3.31万人,紧急转移安置灾民70.67万人,饮水困难人口达到128.8万人;灾害导致8.96万户31.02万间民房倒塌、112.78万间损坏;农作物受灾1727.66千公顷,绝收383.88千公顷。因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94.5亿元,为30年来最严重的一年。

五、未来粮食安全战略和政策选择

粮食危机、能源危机、金融危机是当今世界共同面临的三大经济危机。粮食的特殊商品属性决定了必须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性。粮食既是商品,又是特殊商品。它的特殊商品属性,主要反映在:第一,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而且是一天都不可缺少的物质;第二,它是重要的战略物质;第三,粮价是百价之基;第四,粮食流通工作关系到粮农利益,关系到城镇居民生活状况;第五,粮食状况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不可一日无食,市不可一日断销,价不可暴跌暴涨。粮食商品的特殊属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加强宏观调控,确保粮食安全。为达到这个目标,必须切实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大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部署,对农村发展提出的要求,“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着力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保障今后粮食稳定供给,需要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强宏观调控,建立科学的储备调节机制,是稳定粮食供应的保障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不储粮,居民不储粮,机关不储粮已成为较普遍的现象,而我省农村普遍耕作技术不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靠天吃饭的状况还未能根本改变,加之粮食生产周期长,运输战线长,一定数量的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更显得尤为重要。制订可操作的应急机制是加强宏观调控,确保粮食安全的必备措施,加强粮食监测,适时分析供需情况和价格情况,建立预警机制,确保市场稳定和社会稳定。必须不断完善市场监管机制,要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既要坚持多渠道经营,又要严格资质标准;既要依法规范经营活动,又要引导购销企业合法经营、诚信经营,确实维护粮农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推动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扭亏增盈,增强国有粮食企业的竞争能力,使其从计划主渠道转变为市场主渠道,发挥其在托市收购,价格引导和调控吞吐中的重要作用,也是加强宏观调控,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内容。粮食的特殊商品性,决定了我们在推进购销市场化和市场主体多元化的改革中必须加强宏观调控,确保粮食安全,必须真正做到保护粮农、搞活粮企、繁荣市场、规范管理、储备有量、调控有力,确保粮食供应不断档,粮食价格不暴涨(跌)。

(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稳定粮食供应的核心

抓住机遇,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特别是粮食生产的稳步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条件。要充分利用国家实施扩大内需,大幅度增加支农资金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专项资金投入,大幅度增加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投入,加快推进以“润滇工程”为重点的水源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装备建设。加快以“润滇工程”为重点的水源工程建设,加快大中小型水库项目、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以及配套干支渠、山区“五小”水利等工程建设,抓好高稳产农田和基本农田建设。提前实现“十一五”期间的奋斗目标,即水利工程新增蓄水库容12亿立方米;新增年供水能力14亿立方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超过7%;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00万亩,建成高稳产农田500万亩、基本农田500万亩;有效灌溉率达到40%;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万平方公里;解决75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使全省农田有效灌溉率由现在的37%提高到40%,为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特别是粮食生产的稳步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条件。

(三)保护好耕地资源,是稳定粮食供应的基础

要加快沃土工程建设步伐。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提高耕地质量,打好粮食发展基础。一是加强高稳农田建设。争取用5年时间,新建设1000万亩粮食生产能力达到400公斤/亩以上的高稳产农田,使全省高稳产农田达到4000万亩,使农民人均高稳产农田由现在的0.83亩增加到1亩以上。二是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每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3000万亩以上,增施有机肥、扩大绿肥种植、实施秸秆还田,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同时要建立和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2010年建设高稳产农田和基本农田4000万亩。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切实保护好耕地,调动粮农的生产积极性。粮农不仅仅是农村解决温饱的生产主体,同时也是城镇粮食供应的主体,维护好、巩固好、发展好粮农的利益,是加强宏观调控,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不突破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红线。

(四)依靠科技,提高单产,是粮食稳定供应的关键

继续全面实施粮食生产提升计划,多产粮、产好粮。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优化结构、节能增效的要求,以粮食作物高产示范区创建推进工程和生物多样性优化种植增粮技术示范推广工程等为载体,全面实施科技增粮行动,力争实现粮食供需基本平衡,为全省的粮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1.集成示范推广一批骨干技术。水稻重点推广物化新型育秧、精确定量栽培、免耕抛秧和轻简栽培等“一增四推”集成技术。玉米重点推广密植栽培、育苗移栽、高垄双行、间套种植、秸秆还田和全程机械化耕作等“一增四改”技术,在2200~2400米的高海拔山区,扩大地膜覆盖面积。马铃薯重点推广专用型新品种、脱毒种薯、晚疫病综合防治、高垄双行、覆盖免耕等高产栽培技术。麦类重点推广精量播种、氮肥后移、节水栽培和免耕栽培等“一精二推”技术。力争每年推广骨干技术5000万亩以上。

2.高产示范区创建整体推进工程。结合农业部提出的把粮油高产创建作为集成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的重要载体,作为推进粮油生产稳定发展的根本性措施来抓的要求,选择水稻、玉米、马铃薯和麦类四大粮食作物,全面实施高产示范区创建整体推进工程,每年创建以“百、千、万”为主的高产示范区200个,百亩核心区平均亩增产20%左右,千亩展示片平均亩增产15%左右,建设万亩示范区200万亩,平均亩增产10%,辐射带动2000万亩以上的粮食作物增产6%~8%。各地要认真组织开展高产示范区建设,凡是实施了高稳农田建设的地方,都要开展高产创建,力争村有百亩核心示范样板、乡有千亩展示区、县有万亩示范片,大幅度地提高粮食单产。

3.生物多样性优化种植增粮技术示范工程。充分利用我省光、热条件,每年在全省推广以生物多样性优化种植为主的增粮技术2000万亩。重点推广麦、豆、油等作物间、套种技术,推广小麦品种多样性混种技术,甘蔗套种玉米、马铃薯,玉米套种马铃薯,玉米间种豆类,水稻品种多样性混种,辣椒间种玉米,果园套种粮食作物,烤烟套种晚秋马铃薯和秋玉米,玉米套种晚秋马铃薯等。

(五)树立“大粮食”观念,多渠道解决粮食稳定供给问题

我省是全国第一大核桃生产区,种植面积1200多万亩,年产核桃7万多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3,实现产值66亿元,居全国首位。漾濞、永平、昌宁、凤庆、南华、大姚、景东等地,每年核桃收入都超过1000万元。大理州2007年核桃产量11.27万吨,初级产值20多亿元,山区农民核桃人均收入500多元。“核桃之乡”漾濞县泡核桃种植面积45万亩,产量6000多吨,全县农民人均核桃收入超过800多元,约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2%。凤庆县核桃收入上万元的农民有上千户。核桃已成为我省山区农民的“摇钱树”、“致富树”、“小康树”。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今后10年内核桃的需求量将以10%以上的速度递增,核桃产业市场巨大,前景光明。核桃产业将成为我省重要的新兴产业。

我省山区占全省面积的94%,山区人口占74%,加快发展的困难在山,潜力在山,希望也在山。板栗、核桃、油茶树是经济、生态效益兼容型树种,核桃油、茶油是生态并具有保健功能的高档食用油。我省宜林荒山荒地多,发展木本粮油生产、广辟食物来源的潜力巨大。要把发展板栗、核桃、油茶等木本粮油产业作为我省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来科学谋划,作为有效利用国土资源、繁荣山区经济的重要途径来大力推进,作为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林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工作来规划布局。要像关注耕地一样关注山地和林地,像重视草本粮油一样重视木本粮油,像抓大豆、油菜一样抓核桃、油茶。切实加强板栗、核桃、油茶等木本粮油产业,充分挖掘土地、劳力、技术等各种要素的潜力,努力推动板栗、核桃、油茶等木本粮油产业快速发展。以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广泛调动山区农民和龙头企业的积极性,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改良品种、提高单产,进一步挖掘山地资源。利用潜力,努力把板栗、核桃、油茶等木本粮油产业做大做强,为保障我省粮食安全、提高食用植物油自给水平、改善食物消费结构、促进山区农民增收作出新的贡献。全力打造以木本油料为重点的特色经济林,实现木本油料林达5000万亩,建成全国重要的木本油料种植和加工基地。

总之,决不放松粮食生产,把粮食生产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制定的各项强农惠农扶持政策,把稳定粮食生产、供给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千方百计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努力提高单产,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多渠道、多途径解决粮食生产,确保粮食稳定供应的目标是能够实现的。

2009年具体来说,要重点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比如全省各级支农投入年增幅要确保达到25%以上,各级政府土地出让纯收入扣除规定开支项目后的50%以上要用于农村建设,耕地占用税新增部分要全部用于“三农”,城市建设维护税的30%要用于乡村规划、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等。二是力争使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达到6500万亩。三是壮大优势农产品,力争新增经济作物面积300万亩,新增特色经济林600万亩。四是要积极推进以水浇地、坡改梯、中低产田改造和测土配方施肥为主的高产稳产农田建设。五是确保金融部门对全省“三农”的信贷投入额度达到35亿元。

(作者单位:云南省扶贫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