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江红
一、新农村建设基本情况
1.村庄概况
安石村隶属于临沧市凤庆县凤山镇,距城北6公里,全村面积9.6平方公里,辖23个村民小组,768户农户,总人口3065人,全村最低海拔1700米,最高海拔2300米,森林覆盖率达70%,气候冷凉,适宜茶叶种植。目前,全村已退出常耕地2450亩,建成高优生态茶园3500亩,新老茶园累计面积达6500多亩,人均占有茶园2.13亩。安石村山腰山脚建茶园,村前村后经济林,山顶大箐保生态,2004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市级文明村”,2007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省级文明村”。
2.新农村建设背景
2003年,安石村被列为全市首批启动的100个以生态村为发展基础、文明村为发展动力、小康村为发展目标的“三村”工程建设示范村之一。在此目标的指引下,安石借助退耕还林的契机,开始进行生态茶园建设。退耕还林从2002年就开始在安石实施,当年共实施174亩,对于退耕还林的田地,政府补助村民每亩230元,以帮助村民解决退耕还林后的粮食问题。到了2003年,在“三村”建设目标指引下,安石扩大了退耕还林实施范围,全年退耕还林2279亩。在退耕还林的土地上,不再种植粮食,种上新品种茶树。政府对此做法给予了积极的扶持,为村民发放了免费的新品种茶苗。目前,安石共有2320亩土地享受退耕还林政策(有少部分已不再享受退耕还林政策)。目前的政策是:退耕后植有经济林的土地享受5年政府补贴,其他的享受8年政府补贴。同时,调查也发现:退耕种茶的土地并没有全部享受退耕还林补贴,仍有1000多亩没有享受到退耕还林补贴。
退耕还林后,原来种植玉米的土地种上了新品种茶,茶树栽种所需的工时没有原来的粮食种植多。种粮食时,村民种时要挖地,种上后要施肥,长苗期间要挖两次草,收的时候又累又花时间。种上茶树后,村民主要的工时在冬季,在冬季要剪枝、施有机肥,喷撒毒性较低的农药,自每年的3月20日到9月20日这段时间,村民就主要是采茶。每户5至6亩的茶园,妇女就可以做完,年纪大的村民也可以参加劳动。男劳动力和年轻力壮的都可以去外面打工,因此,自2003年开始,安石在外打工人数增多,最多的是2006年,打工人数接近1000人,仅邮寄回家的打工收入就达240万元。
另外,从2003年开始,配合信用社农村信贷试验示范,安石村成为临沧市第一个“信用村”。在“三村”建设及信用村建设的背景下,安石于2006年又被定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
3.新农村建设思路
安石新农村建设是在原临沧市“三村建设”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其新农村建设思路延续了“三村”建设的思路。村两委根据安石茶叶历史悠久,气候冷凉,适宜茶叶、核桃和其他林果种植的实际,带领村民制定了“223”经济发展思路,即建好两个园——茶园和果园,打牢两大基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提升三大产业——劳务输出、以农家乐为主的个私经济和畜牧产业。建设好茶园和果园的目的就是为安石村在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真正树立以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观念和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好地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使茶叶产业真正成为安石村的特色产业,成为安石村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而打工经济的发展,是以退耕还林和生态茶园建设作为基础的。粮食种植的消退,茶园的兴起,转移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同时,茶园的发展代替了原来粮食的种植,通过茶叶收入解决了村民的粮食问题,但村民除了吃饭之外,还有其他的消费,还需支付孩子的教育费用,老人的赡养费等,这个时候,发展打工经济又解决了这一问题。但这还不够,村民还需要过上富裕的生活,这样才是新农村,这个时候,村两委决定通过发展立体经济,在茶园中种植核桃或其他经济林果,使村民增收。核桃和经济林果的经济效益已初步显现,全村2007年通过核桃和经济林果获得了100多万元的收入。随着核桃逐渐进入盛产期,村干部估计核桃的收入将以每年25%的增幅增长。用村干部的话说,用生态茶叶解决粮食问题,用打工增强村民收入,用核桃使村民更富,这就是安石生产发展的思路。
二、新农村建设内容
安石新农村建设在“三村建设”的基础上开展起来,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大多在“三村建设”时就已确立。自“三村建设”至今,安石村围绕新农村建设思路,主要从两个大的方面来建设新农村。
(一)以信用村建设为基础,为村民争取更多的生产资金
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安石村发展的重要障碍。自2003年开始,借助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尝试,安石村开始创建“信用村”,以评定信用户的方式向农户发放贷款,尝试着帮助村民解决贷款难,农业投入缺少资金的问题。
1.具体做法
信用村建设是由农村信用社发起的,其核心就是按时还贷款。2003年,县农村信用社几次与安石村两委协商,决定在安石搞信用村建设试点。具体做法是,村里首先调查村民所拥有的水田、旱地的面积,劳动力数量及农户所经营的产业,在一般年份有哪些收入,收入大概有多少;配合信用社调查农户历年贷款情况及还款情况,根据农户还款能力及未来收入来源来确定信用户等级。2003年,安石村共确定特等信用户88户,优秀信用户200户。根据农户的信用等级,村民不需要担保人,只要有村委会的盖章,村民就可向信用社贷款,单户农户最高可向信用社贷款1万元。除了单户信用户贷款外,安石村还尝试和实践了“农户联保”贷款模式,自2003年到2005年,同为信用户的农户可以通过两户或3户村民联保,向信用社贷单户农户不能贷的数目。单户最高只可以贷1万元,但通过联保,两户联保,每户就可以贷款2万元,3户可贷款3万元。这样,联保的如是两户,最高共可贷款4万元,3户就是9万元。
2006年,信用社重新对全村农户进行了“信用”等级评定,又有212户农户被评为优秀信用户。同时,2006年开始,安石开始推行“五户联保”,即同为信用户的5户村民互相联保,选一个组长,联保户每户最高可向信用社贷款5万元,5户共可贷款25万元。
自信用村建设以来,信用社2003年向224户农户发放贷款54.7万元,第二年按时全部收回。五年来,安石村累计从信用社获得贷款570多万元,村民按时将贷款归还信用社,第二年又向信用社贷款发展生产。几年来,没有出现过逾期不还款的农户。通过信用村建设,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全村的茶叶产业、核桃产业、运输业、餐饮业的发展。诚信成为安石村经济发展的一张名片,在全市率先建成了第一个“信用村”。
2.信用村运行机制
在信用村建设过程中,有一个规定,那就是村民在贷款过程中,三年内逾期的不超过5‰,如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安石村信用村的声誉就会受到损失,信用村的帽子也将被摘掉,村民贷款又要回到找担保人的时代。所以,在安石信用村建设过程中,村干部认为最大的风险其实是由村委会来承担的。村委会在村民贷款时要开具证明,在村民贷款后还要时刻了解贷款的使用情况,村委会要监督村民不能用来赌博,胡乱消费。同时,还要督促村民及时还款,在督款中,村里一般是针对村民,如不及时还款,就会收回信用户证书,同时,以后村里有什么惠农政策,都不给不及时还款的农户。
也正因为如此,安石虽然是全市第一个信用村,但至今仍有200多户村民不是信用户。据调查,这些农户是村里收入低的群体,在信用户评定中,他们的产业单一,收入来源单一,还款能力低,因此没有被评为信用户。这些农户只能向亲戚朋友借钱来发展生产,有了钱再还给亲戚朋友。当地普遍认为,这些农户只是维持生计,他们也只有能力维持生计,没有进一步发展的打算,所以也就不需要太多的贷款,是不是信用户,也就无所谓。当然,村里还是会在惠农方面给予倾斜,实现他们的缓慢发展。
因此,安石信用村的运行机制主要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没有联保,信用户直接向信用社贷款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农户经过村委会和信用社的评定,确定为信用户,信用户需要贷款时,到村委会确认身份。经村委会确认身份后,信用户直接向信用社贷款,贷款额度根据信用等级有所不同。在借贷期间,村委会负责监督信用户贷款的使用,到期时,要督促信用户还款。第二种模式是联保贷款模式。这种模式总的环节与前一种模式相同,但多出了联保户的组建与运作这个环节。同为信用户的农户要通过联保贷款,首先就得组建“联保组”,村民也叫“合心组”,还要选出一个组长,这个组长经济实力要强,当“联保组”内其他村民不能按时还款时,他要承担还款的责任。同时,在借贷期间,他又承担了第一种模式中村委会承担的作用,监督贷款使用情况,督促农户还款。在这种模式下,农户贷款使用情况及督促还款的功能就由村委会和联保组长共同承担。
(二)按照“223”发展思路建设新农村
1.建设生态茶园,打造生态村
多年以来,茶叶产业一直是支撑安石村经济发展的主导支柱产业。在农业种植业内部,茶叶产业需要的各方面投入相对较少,生产成本相对较低。虽然安石村气候冷凉,但水资源条件较好,非常适宜茶叶生长,茶叶品质优良,具有良好的市场竞争力,从经济效益看,种植茶叶比种植其他农作物的增收潜力大,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强。自2003年被确定为“三村”建设示范村后,安石村两委根据安石实际,确定了建设两个园,即茶园和果园的发展思路后,生态茶园与果园同时建设,安石茶园立体经济已粗具规模。
通过信用村建设,安石村使村民投入生态茶园建设有了资金保证。另借助退耕还林政策,于2002年和2003年两年内,动员群众退耕还林2320亩,政府每年每亩补助230元钱,其中,经济林的补助期为5年,其他的延长至8年。县、镇、村干部都扎在村里做工作。各级干部在动员过程中,为村民算了一笔经济账:每亩茶叶能够产鲜茶1000斤到1200斤,即使0.6元每斤,村民都有600元以上的收入。如果种玉米,亩产600到800斤,以当时的价格0.6元每斤计算,扣除种子和化肥外,收入还不到300元,种时要挖地,种上后要挖草。如果种上茶,只要少量的工作就可以有较高的收入。借助退耕还林政策,村民的动员工作也好做,为生态茶园建设创造了条件。同时,由于安石是“三村建设”试点村,在生态村建设上,安石2003年生态茶园建设过程中,政府还补助村民茶苗、化肥每亩460元。
安石村在生态茶园建设的基础上,在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的建议下,走茶叶品牌化之路,于2006年申请注册了“云南滇红第一村安石村”、“滇红全国第一村”的品牌。在茶叶生产经营上注重经营体制创新,先后引进了两户茶叶加工企业——凤庆德和茶业有限公司和凤庆香竹箐茶业有限公司。加强利益联结机制建设,走“公司+基地+村委会+协会+农户”的路子,使龙头企业与茶叶生产基地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实行生产、加工、销售相衔接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在“公司+基地+村委会+协会+农户”经营管理模式下,公司与村民签订收购协议,根据市场变动制定收购价格,同时每年都制定最低收购价,保障村民种茶收益;同时,村民也保证在价格合理的情况下,首先保证公司的收购与加工。公司通过协会来约束和规范村民的生产活动,公司、村委会、协会共同对村民进行茶叶栽种技术如修枝、施肥、打药的培训,同时,村委会和协会出面约束村民的施肥打药行为,规定村民只能施用有机肥,打低毒农药,并补助村民生产费用的20%。而村委会在这个过程中也有自己的收益,在与公司签订引进合同时,同时成立安石村茶叶理事会,村委会书记任理事长,公司负责人任副理事长。村委会以将茶叶卖给公司作为股权,占有公司10%的股份。这样,安石在茶叶生产过程中,就创新了原来的生产经营模式,将公司、村集体、农户协会、农户绑在了一个利益架上,茶产业做强了,做大了,对所有利益方都有利。尤其是集体还有一定的收益,可以用于安石公共事业的发展。
至2008年,安石建成高优生态茶园3560亩,老茶园3000亩,现共有丰产茶6560亩,人均2.1亩。2007年,全村实现茶叶产值18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7年的2085元增到4300多元,茶叶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35%。
2.发展立体经济,建设安石果园
早在2003年以前,安石就有村民将核桃种植在茶叶地里。“三村”建设开始后,村两委在思考退耕还林建设生态茶园时,看到了发展立体经济的成效,提出茶园和果园共同建设的发展思路。自2003年开始,鼓励村民在茶园中间栽核桃、蜜桃、梨和其他果树,有些村民也在荒坡上种植核桃。至2008年,全村有经济林果13万株,面积3500亩(主要是间栽于茶园、荒坡上),人均有林果面积2.8亩,其中:泡核桃3.5万株,面积3500亩,人均11株。核桃进入盛果期的有500多亩,8年以上的有500亩左右。2003年后种植在生态茶园内的核桃及其他果树,也即将开始挂果。2007年,安石仅核桃就收获30吨左右,2008年预计可达50吨左右。据村干部估计,2007年安石林果收入已达100多万,这个收入将以每年25%的幅度增长,到2020年将达到1000万,立体经济的效益开始显现。
在发展立体经济的同时,安石循环经济也发展起来。循环经济主要是通过沼气池建设来带动养殖业的发展,如今,安石共建沼气池556口,沼气池建设首先带动了养猪产业的发展,同时,沼气池的废渣和废液用来浇灌茶树和果树,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村民有机肥的使用。
通过发展茶叶产业,种植经济林果,实施封山育林,推广沼气池,使全村生态环境有了显著改善,森林覆盖率达65%以上,位居全县之首,成了名副其实的生态村。
3.改善两大基础,方便群众生活
配合生产发展,安石也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以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早在2003年被确定为临沧市第一批“三村”示范村之一时,安石就开始了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补助安石500吨水泥,村民再自己筹资购买砂石,或共同出工到附近的小河中搬运砂石,将村内道路石板化,使村里的14.75公里道路建成了平坦的卫生路。
同时,政府补助村民建设了沼气池,解决了村民的燃料问题,使村民告别了烟熏火燎的烧柴做饭时代;减少了村民上山砍柴的活动,使村庄四周的山变得更加绿了。不仅如此,政府还补助189户农户改造和新建了住房,政府补助村民红色琉璃瓦,将原来的土瓦换成琉璃瓦。
另外,村民通过集资,筹款40万元建成一幢三层混凝土的小学,使村里的小孩能够在宽敞明亮的教室内上课。同时,安石在人畜饮水、村卫生室建设等方面也做了具体工作,村民喝上了自来水,卫生室建在村委会下面,方便村民就医买药。
4.培育提升三大产业,实现富民目标
提升三大产业就是发展安石劳务输出、以农家乐为主的个私经济和畜牧产业。自生态茶园建设,退耕还林后,安石全村目前只有75亩耕地用于粮食生产,村民投入农田的劳动量大量减少,全村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出大量的劳动力。村里配合生态茶园建设,提出搞劳务输出的发展战略,以增加村民的收入。村民长年在外打工人数逐年增加,2006年达到近千人。同时,自2003年开始,村委会和地方政府就帮助安石开展以农家乐为主的个私经济和畜牧产业。现在,安石已有七八户村民开办了农家乐,经营效益好的有两户。调查期间,经营状况好的一户农家乐仅星期六一天晚上就有近10桌客人。户主也提到,他们家一年能够赚到一年的开支,至少10000多元。
发展养殖业是增加安石村民收入的一个途径,同时,也是建设沼气池,发展循环农业的必然选择。2003年以前,村民为了耕种方便,大多养有耕牛,一些养殖大户还养有羊,多的三四十只。但2003年大面积退耕还林后,村民已不再养牛,因为不再需要耕田。同时,由于没有放羊的地方,羊也被卖完了。现在,村里提倡发展养殖业,主要是发展猪、鸡饲养。发展猪产业,一方面可以解决村民沼气池的原料供应;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村民增加一点收入。养鸡可以为农家乐提供产品。但目前来看,养殖业发展困难很大,主要是因为村民不再种粮食,没有饲料。村民购买饲料来养猪、鸡,成本高,赚钱少。村民现在养一到两头猪,主要是为了过年杀吃,供沼气池原料。
三、新农村建设的未来打算及村民的评价
1.未来打算
在村庄发展的未来打算方面,村里决定,首先做强做大茶产业;其次,发展核桃产业;第三,根据安石离县城仅6公里的优势,进一步发展劳务经济;最后,打造安石特色文化旅游村。村里现在组织村民唱茶歌,就是要为打造特色文化旅游村作准备。
2.评价
村民对安石近年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大多持有正面的评价。让村民津津乐道的莫过于信用村建设。村民认为,信用村建设后,村民贷款特别方便。据一户现在开着农家乐的农户回忆:“我家2002年要贷款时,手续相当烦琐,还要请担保人,没有担保人,信用社就不贷款给你,即使我家请了担保人,最后才能贷款2000元,信用村建设后,村民贷款方便多了。”村民一般的贷款只要将自己的信用评定年级证到村委会盖章后,到信用社就可以贷款,且可以贷款10000元。调查期间,村委会文书一直在为村民盖章办理贷款手续,村民也说,只要有了村委会的章,到信用社就可贷到款。当然,也有村民认为信用村建设也不一定是好事,有的村民就认为:“我是信用户,我可以贷款,但贷款贷出来后,如果找不到投资的地方,有的人出去转一转就没有了,过了还是要我还,到时拿什么还。”还有的村民认为:“信用村建设是好,贷款方便,但有的村民贷款出来是为了建房,不像买农用车搞运输,钱盖在房子上,年底还的时候,要是茶叶价不高,车还可以卖了还贷款,但房子不可能拆掉或卖掉来还贷款。”
另外,村民谈得多的还有学校建设,现在,村里建好了小学,连学前教育也搞起来了。靠近学校的村民认为比较好,方便。但距离学校远的村民就有不同的看法,他们的孩子远的要走近4公里来学校上学,现在路上车多,父母担心,只好送孩子来上学。有的甚至就在学校门口等着孩子放学,陪孩子上学。调查期间,有几户家长就在学校门口等着孩子放学一起回家。
最后,在“三村”建设过程中就进行过的土瓦改造也是村民谈论较多的事。村民认为这种瓦有一定的好处:好看,漂亮,比土瓦轻。但也有一些不好,村民说这种新的琉璃瓦只是外面涂得漂亮,太阳晒后容易爆裂。
四、特点及经验
1.推进信用村建设,既解决了村民生产投入不足的困难,又促进了社区和谐
安石信用村建设可操作性较强,通过信用村建设,在农村信贷过程中,打破了原来只有信用社与村民的模式,增加了村这一环节。这种模式首先将信用社对村民还款能力和信用程度的调查转移到村,村比信用社更有条件了解村民的还款信用。其次,通过信用村建设,村民贷款更加方便。最后,联保形式的出现,一方面将还款的监督权转移到农户,分担了信用社和村的一部分任务和责任;另一方面,通过联保的互助和信任培养,增强了村民的彼此信任程度,提高了社区社会资本的存量,更有助于社区和谐的实现。
2.建设生态村既提高了收入,也提升了品牌效益
安石沼气池建设、养殖业的发展及沼液作为肥料的使用,一方面使农户家里烟尘减少,另一方面减少了对山上林木的砍伐,促进了安石生态的好转。另外,沼液用来浇灌茶园和果树,使安石农业种植向生态化、有机化方向发展。
“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是云南近年提出的发展战略,安石自2003年开始就已在实践,并作出了有操作性的尝试。循环经济建设过程中,通过沼气池建设,减少了村民上山砍柴的数量,使四周的山更绿。生态茶园建设和立体经济建设,不但提高了安石的经济收入,提升了品牌价值,还保护了安石的生态,使安石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村。
3.发展立体经济,打造三大产业,避免产业单一的风险
安石村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在立体经济茶园内间栽核桃和其他果树,增加了村民的收入。打造劳务输出、以农家乐为主的个私经济和畜牧业,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单一产业面临的市场风险。如果茶叶价格偏低,村民可以收核桃和其他水果;如果茶叶、林果不景气,还可打工等。如果只是茶园和林果,一旦茶叶和林果价格低,村民的收入增长就会受到影响。
五、潜在问题及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一)潜在问题
1.茶叶市场不稳,村民收入变动较大
当前,安石主要以茶叶为主要收入来源,占到总收入的35%,茶叶价格的变动对安石收入的影响较大。2007年人均纯收入的提高,是与当年茶叶价格猛涨有关,但2008茶叶价格又回到较低时期,村民的收入一下子下降不少,使得村民产生一种失落感。
2.基础教育建设问题
虽然安石新建了小学校,小孩都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但现在整个村委会只有一个小学的状况,使安石小学教育面临着集中优势资源办学与村庄分散的矛盾。全村23个村民小组,较远的村民小组距学校4公里。这种情况使村民从近到远,小孩的教育成本不断增加。调查期间,很多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上学路太远,路上车辆多,不安全,只好送孩子上学,并在校门口等着孩子放学。
3.非信用户贷款问题
安石768户,现有信用户共500户,另有268户为非信用户。据调查,这200多户村民就不能直接向信用社贷款,他们只能跟村内的亲戚朋友借款。而从实际看,这部分村民是因为没有还款能力,经济收入少而没有被确定为信用户的。信用户是那些收入高,有还款能力的村民,他们是村内的富裕群体,有的根本就不需要贷款。而非信用户才是村内的贫困群体,他们没有资金投入生产,收入低,如果继续保持现状,不在资金上给予扶持,这些人将一直处于没有资金投入生产——收入来源单一——收入低——没有资金投入生产的恶性循环圈子,永远处于安石村的低收入群体。
(二)建议
1.继续扩大生态品牌
“生态发展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既是安石走过的路子,也是安石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因此,建议进一步做大生态品牌,老茶园也可进一步改造,各种林果可进一步生态化,并将生态这块牌子挂到其他产业上,如养殖业。通过发展生态养殖,又促进农家乐的进一步发展。
2.尝试邻里互助,降低小学教育成本
目前,安石单家独户送孩子上学,既耽误村民出工,也没有必要。在没有办法必须接送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同一个村民小组内多户村民联合,每户轮流接送孩子上学,这样既可节省劳力,也可以增进村民之间的感情,提高社区社会资本的存量。
3.信贷上照顾非信用户,村里支持其发展,实现社区的和谐发展
安石信用村建设既解决了村民贷款难的问题,又促进了社会资本存量的增长,但非信用户贷款难仍然是一个问题。为此,建议将这部分农户也纳入信用户建设中来。可以根据其经济状况,给予比其他优秀信用户利息更低一点的贷款,并通过村集体收入,为这些农户的贷款贴息。只有这样,安石才算得上真正的信用村,在有四分之一多的农户不是信用户的情况下,信用村建设是不完整的。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对目前的非信用户这部分群众的照顾与倾斜,促进社区公平与公正,最终实现和谐社区建设的目标。
(作者单位: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