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要不要收回投资?
有一种现象特别普遍,在对员工进行培训之后,被培训的员工流失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特别是一些培训后的技术骨干员工。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经过培训的员工认为自己的技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而这种提高没有在工作薪资和待遇上获得相应的体现,当他认为自己在企业的薪酬情况低于同行业同能力人才平均水平时,就会考虑“跳槽”。
而企业方则认为,公司付费让员工参加培训,是对员工工作业绩的一种肯定,是一种激励措施。作为回报,员工应该更好地为企业工作才对。出于对员工培训后流动的顾忌,有些企业减少了对员工的培训。即便是进行培训,培训机会也会向较稳定的高级经营层倾斜,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普通员工和骨干员工的培训机会减少,直接影响企业的效率。
作为管理者,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
员工通过培训提高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为企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由于对企业的贡献有所增大,员工自然会想到的薪酬也要得到相应的提高,自然就会有加薪的要求。
当员工找到人力资源经理要求加薪时,人力资源经理很可能会告诉他:培训是公司安排的,培训费用也是公司支付的。培训使你增加了对公司的贡献,是培训的必然结果。另外,公司为你付费培训,使你增长了工作技能,这本身就是公司对你工作的肯定和回报。
员工则认为,培训作为公司的一种投资,并非投资到任何一个人身上都会产生效果的。公司选择我进行培训,是因为我的业绩突出并且有继续增长的潜质,而我也如公司所愿提高了工作业绩,这和我付出辛苦的劳动是分不开的。多劳应该多得,加薪也是正常的。如果员工与企业在这个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就会增加员工的流失风险。
从上述简单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在收回它的投资之前,很难满足员工加薪的要求;而员工由于也付出了心血,很容易想到要提高薪酬。另外,员工对受训后可能增加工作量的预期,也促使员工要求提高薪酬。
上述分析是从企业内部来着眼的。实际上,企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竞争性的市场中,受训员工可以很方便地将自己的薪酬与同行业其他企业同能力员工进行对比。如果低于普遍水平,受训员工很可能就会将自己要求加薪的期望,转化为要求加薪的行动。
作为企业,如果没有收回培训投资,那么这项培训就是失败的。如果企业一直无法找到有效收回投资的途径,企业会倾向于减少培训或者不进行培训。所以,制定一套有效收回投资的培训政策是非常有意义的。
企业培训投资回收策略,可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1.培训前收回投资
即在培训开始之前,从员工薪酬中扣除培训费用。培训前收回投资可以最大地降低企业的培训投资风险,并且会迫使员工主动参加培训。比如在制定企业的薪酬政策时,可以将员工薪酬的一部分划为培训费用。这样员工的薪酬水平越高或者员工在职的时间越长,这部分培训费用的积累就越大,员工的培训机会就越多。这种政策还保证了骨干员工在培训方面的优先权。
另外,企业还可以将员工年终奖励的一部分划为培训费用,在第二年培训时使用。这样做可以保证企业中业绩突出的员工优先得到培训。
2.培训时收回投资
实际上,企业普遍采用的试用期制度,就可以理解为一项企业在培训时收回投资的政策。由于在试用期期间,员工还没有足够的技能和经验来适应新的工作岗位,企业要通过岗前管理培训、岗前技术培训和工作指导等培训方式使员工的知识和技能尽快地适应新岗位的要求。试用期薪酬与同岗位正式薪酬的差异就是新员工为试用期培训所支付的费用。
如果某员工的知识、技能与岗位要求差距过大,那么企业就需要增加对该员工的培训投资,所以在试用期内,该员工的试用期薪酬可以比其他试用员工更低。
3.培训后收回投资
培训后收回投资是很多企业的常用做法。最常见的形式是,企业与员工签订培训协议,在协议上明确规定,受训员工只有在企业工作满几年后,才能离开公司,否则必须按比例补偿企业部分培训费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