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章概述
货币,英文中的money,初看要翻译成中文的“钱”,但货币和中文语境里的钱是不一样的。我们先看货币的本质。经济生活中少不了货币。货币为什么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存在于我们的社会?如果没有货币作为中间媒介,人们之间的交易方式可以归为物物交换,商品1——商品2,但是这种交易方式交易成本巨大,拥有商品1的交易者想获得商品2,必须找到一个有商品2而且恰巧需要商品1的交易对象,这样的搜寻和交易成本巨大,限制了交易,进而限制了生产。如果拥有商品1的交易者先换成其他交易者都愿意拥有的一种特殊商品,将有助于交易,这种商品就是货币。货币是经济中人们经常用于向其他人购买物品和劳务的一组资产。所以货币不仅仅只有现金——钱,这样一种唯一的形式,只要能经常购买商品的其他资产都可以称为货币,比如刷卡购物,这时的银行卡背后的银行存款就是一种货币。注意,信用卡一般不被认为是货币,尽管信用卡看上去也是能够购物。主要原因是信用卡并不是一种支付方式,而是一种延期支付方式,将来的某一个时候必须用活期存款账户的钱或者现金去归还,其实支付购物的是现金或者活期存款里的钱。再次重申,货币除了包括日常生活里讲到的现金——钱之外,还有银行存款。
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发行货币的银行。中央银行作为货币供给的控制者,决定货币供给量。央行改变货币供给量的方法,除了发行货币——印钞之外,通过改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作为改变货币供给量的方式。首先,因为货币包括了活期存款账户的钱,所以银行的行为也会影响经济中的活期存款量。因为商业银行实行部分存款准备金制度,在吸收了存款之后,扣除要留存准备金以备储户支取之外,大部分要以贷款的形式发放出去,而且接受贷款的人如果支付了货款,那么接受这笔钱的人继续在银行存款,又成为第二笔银行存款,即新增货币,然后银行接受这笔存款,除了留存部分准备金之外,又要发放贷款,又成为第三笔存款…,货币量随之放大。控制了准备金率也就控制了经济中的货币总量。除此之外,中央银行还可以公开市场业务,买卖金融债券等标的物,改变经济中的货币量。公开市场业务因为可以频繁操作,微调经济,所以是最常见的货币供给控制工具。另外,改变再贴现率也是控制商业银行贷款规模,进而改变经济中的货币量。
本章具体内容包括:
(一)货币的定义、职能和范畴
货币是一组经常用于购买物品和劳务的资产。货币作为交易媒介是因为货币是买者向卖者购买物品与劳务时最广泛接受的资产。货币是人们用来表示价格和记录债务的标准,具备计价单位的职能。当人们可以用来把现在的购买力转变为将来的购买力时,储藏货币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当然,你要储藏的货币币种必须是那些不会发生贬值的货币,否则越储藏,价值和购买力越小。储藏的同时,还要考虑流动性问题,资产可以兑换为经济中交易媒介的容易程度。
货币的种类包括两种基本类型——商品货币和法定货币。商品货币是指本身含有内在价值的,例如黄金、白银等历史上曾经作为货币的一类;目前,经济中使用的货币是法定货币,本身没有价值,但是政府法令规定具有购买力和偿付债务能力的一种类型。
我国经济中的货币按照需要可以包括这三类范畴,分别是M0、M1和M2。人们一般根据流动性的大小,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不同的层次加以测量、分析和调控。实践中,各国对M0、M1和M2的定义不尽相同,但都是根据流动性的大小来划分的,M0的流动性最强,M1次之,M2的流动性最差。
我国现阶段也是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其含义分别是:
M0:流通中现金,即在银行体系以外流通的现金,包括纸币和铸币;
M1:狭义货币供应量,即M0+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
M2:广义货币供应量,即M1+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
在这三个层次中,M0是最活跃的货币,M1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流动性仅次于M0;M2流动性偏弱,被用来反映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通常所说的货币供应量,主要指M2。需要说明的是不同国家的统计指标有些差别。曼昆教材中介绍的美国的货币指标体系中,没有M0,因为该国信用体系发达,公司和个人都能够签发支票方便购物和偿还债务,几乎做到与现金的相同使用范围。美国M1包括现金、活期存款、旅行支票和其他支票存款。M2包括了M1之外,还有小额定期存款,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等。
为了方便起见,记住,货币是既包括现金,也包括银行存款。
(二)商业银行、部分存款准备金和中央银行货币供给
假设经济中没有商业银行,这时的货币是以现金的形式存在,如果有1万元的现金,就有1万元的货币。假设经济中的商业银行,按照百分之百的准备金率,把吸收的这1万元钱的储蓄按照存款的形式全部存在银行库房,没有任何的贷款发放出去。此时的货币就是银行存款形式存在的货币1万元,经济中也没有现金形式的货币了。
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之所以吸收存款是要把存款以高于存款利率的价格贷出,赚的是存贷利差。所以银行不可能把所有的钱搁在手里,等储户来取钱。但也要预留一部分以防提取。这就是银行的部分准备金制度。国家规定的法定准备金率记为r,也就是银行的准备金率不得低于这个数。
那么还是假设甲存入A银行10000元,法定准备金率是20%,则银行A留下2000做准备金,将8000贷出给乙。乙没有任何现金提取和漏出,将这8000元存入银行B,银行B将1600元留做准备金,贷出6400元给丙。丙还是没有漏出,继续存款,如此循环下去,银行中的存款就多倍的被创造。一共是10000+8000+6400+…=100001-80%=50000。现在银行体系中,吸收的所有存款,即货币为5万元。我们将甲最早拥有的现金称为原生现金,存入的这一笔1万元称为原生存款。这样,1万元的原生现金(存款)变为经济中最后的存款总量5万,发生了货币数倍增加。而且发现,每一笔存款,银行都要收取20%作为存款准备金,这样货币存款与准备金量之比是1∶20%,所以经济中的总货币量是银行体系所有准备金总额的5倍,这个5倍就是货币乘数,是法定准备金率的倒数。
当然银行的信誉不同,面临的提款的压力也不同,而且对贷款的风险认定也不同,所以部分银行还要多放在手里一些钱,这些超出的货币和银行总资产之比就是超额准备金率,记为e,那么显然货币被创造的总数就变成1000020%+e。另外,因为人们不可能把所有的现金存入,而要留下部分现金,我们称留下的现金和存款之比为c的话,也称为现金漏损率,除分子变化外,分母上再要加一个c,总的货币量为10000(1+c)20%+e+c。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扩展这个货币乘数模型:引入基础货币的概念。所谓基础货币就是流通中的现金加上银行里的准备金,记为C+R。货币供给M就是流通中的现金加上银行里的存款记为C+D,那么货币乘数定义为货币供给比基础货币记为m,则m=C+DC+R,这里R=D·r+D·e,又因为CD=c(现金漏损率),则m=1+cr+e+c。由此推出考虑了现金漏出和超额准备金的货币乘数。中央银行为控制货币供给,而在公开的市场上的业务操作来调整基础货币,从而控制货币供给。也可以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调整货币乘数。
(三)中央银行控制货币的其他工具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主要是国债和银行间承兑汇票,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与一般金融机构所从事的证券买卖不同,中央银行买卖证券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调节货币供应量。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当中央银行认为需要收缩银根时,便卖出证券,相应地收回一部分基础货币,减少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相反,当中央银行认为需要放松银根时,便买进证券,扩大基础货币供应,直接增加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起步于1994年的外汇市场操作。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实行了银行结售汇制度,建立了银行间外汇市场,实现了人民币汇率并轨。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中国人民银行每天都要在外汇市场上买卖外汇。1996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又开办买卖国债的公开市场业务。比如,在2000年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投放的基础货币为1804亿元,占当年中国人民银行新增基础货币的63%。公开市场业务已发展成为我国中央银行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之一。
法定准备金率的调整是中央银行的控制货币时考虑使用的工具。存款准备金最初来源于保证商业银行对客户提款进行支付,之后逐渐具备清算资金的功能,后来发展成为货币政策工具。近20多年来,在部分国家,如英国、加拿大,出现存款准备金率为零、存款准备金制度弱化的现象;但是在其他国家,如美国、日本、欧元区国家和众多发展中国家,存款准备金制度仍然是一项基本的货币政策制度,在货币信贷数量控制、货币市场流动性和利率调节,以及促进金融机构稳健经营、限制货币替代和资本流出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存款准备金由货币政策调控工具转变为调控基础。存款准备金作为一种货币政策工具存在局限性:一是准备金率调整对金融机构经营震动较大,准备金率变化需要银行重新调整资产组合,但是金融机构在短时间内难以完成,如果市场发育不完善,超额准备金在金融机构间分配不平衡时,这种震动会更大;二是较高的准备金率会降低金融机构通过市场渠道运用资金的比例,并且,如果法定准备金调整频繁,银行会倾向保持较高超额准备金,进一步降低可用资金比例;三是由于多数国家对准备金存款不付息,容易引发金融机构及市场融资同行逃避金融监管的现象,甚至形成脱媒。
贴现率的调整。这里所说的贴现率,有时候被称为再贴现率,是相对于商业银行给企业持有商业票据融资时获取的贴现利息来说的。贴现率是指将未来支付改变为现值所使用的利率,或指持票人以没有到期的票据向银行要求兑现,银行将利息先行扣除所使用的利率。再贴现率,是各成员商业银行将已贴现过的票据作担保,作为向中央银行借款时所支付的利息。这种贴现率也指再贴现率,即各成员银行将已贴现过的票据作担保,作为向中央银行借款时所支付的利息。贴现率政策是西方国家的主要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变动贴现率来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利息率,从而促使经济扩张或收缩。当需要控制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这样,商业银行就会减少向中央银行的借款,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就会减少,而商业银行的利息将得到提高,从而导致货币供给量减少。当经济萧条时,银行就会增加向中央银行的借款,从而准备金提高,利息率下降,扩大了货币供给量,由此起到稳定经济的作用。但如果银行已经拥有可供贷款的充足的储备金,则降低贴现率对刺激放款和投资也许不太有效。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确定了商业银行贷款利息的下限。
二、本章重要名词
法定准备金率;货币;法定货币;商品货币;贴现率
超额准备金;物物交换;交换媒介;计价单位;流动性
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准备金
三、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
1.在我国,下列()是M2的一部分,但不是M1的一部分。
A.现金B.储蓄存款C.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D.其他支票存款
2.当你去书店购买这个学期所用的辅导书时,你将货币作为()使用。
A.交换媒介B.计量单位C.价值储藏D.物物交换的工具
3.货币中性是指货币的变动()。
A.只影响实际变量而不影响名义变量
B.只影响名义变量而不影响实际变量
C.同时影响实际变量和名义变量
D.既不影响实际变量也不影响名义变量
4.公开市场活动是指()。
A.商业银行的市场活动
B.中央银行增加或减少对商业银行的贷款
C.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
D.银行创造货币的机制
5.通货是指()。
A.纸币和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B.纸币和商业银行的储蓄存款
C.纸币和铸币D.所有的银行储蓄存款
6.在下列选项中,公开市场业务是通过()来影响货币供给的。
A.对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所要支付的利率的影响
B.商业银行法定准备金率的改变
C.短期国库券利率的改变
D.其对银行体系储蓄量的影响
7.中央银行最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是()。
A.法定存款准备金率B.公开市场业务
C.再贴现率D.道义劝告
8.如果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债券,则()。
A.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将会增加B.货币供给量会增加一个相同的量
C.货币的需求将会下降D.利息率将会上升
9.在我国,货币供给量M1被定义为()。
A.公众持有的现金和可以开支票的活期存款
B.公众持有的现金
C.公众持有的现金和银行储备
D.公众持有的现金和银行贷款
10.在一个法定准备金率为100%的银行系统里,如果某商业银行接到500亿美元的新存款,则()。
A.银行资产增加500亿美元B.银行负债增加500亿美元
C.银行贷款规模保持不变D.以上都正确
11.下列选项中,()属于法币,即法定货币。
A.人民币B.黄金C.战俘营的香烟D.银行存款
12.当()时,中央银行购进政府债券不会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增加。
A.公众把银行的支票换成现金,保留在手中
B.公众把银行支票存入商业银行
C.公众把银行支票偿还银行债务
D.公众用银行支票增加消费
13.在存款准备金制度下,如果准备金-存款比例为30%,现金-存款比例为40%,则货币乘数等于()。
A.1B.0.5C.1.5D.2
14.法定货币是指()。
A.以黄金为后盾B.购买原油使用的货币
C.包括通货和银行金库里储存的货币D.是一种没有内在价值的货币
15.当()时,货币供给将增加。
A.政府购买增加
B.中国人民银行从公众手中购买国库券
C.一个投资者购买长江电力公司发行的债券
D.农业银行向公众发售股票,然后将资金用于分行办公楼的建造
16.如果中国人民银行降低准备金率,则()。
A.市场利率上升B.是为了抑制过热的中国经济
C.央行可能在试图消除通货膨胀D.银行利润可能增加
17.经济学家认为支票之所以成为货币是因为()。
A.银行会对其签署的支票进行完全支付B.支票唯一的替代物是物物交换
C.支票比接受货币方便,成本低D.人们乐意接受它们以交换货币
下表是中国某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运用该表,回答以下18~20题。
资产(亿元人民币)负债(亿元人民币)准备金300存款1000贷款700总计1000总计1000
18.如果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为10%,那么该银行的法定准备金为()亿元。
A.300B.200C.100D.0
19.如果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为10%,那么该银行拥有的超额准备金为()亿元。
A.300B.200C.100D.0
20.如果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为10%,那么该银行最多还能贷出()亿元。
A.300B.200C.1D.0
21.已知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法定准备金率为20%,各商业银行没有超额准备金,现在中国人民银行向公众出售4亿的债券,则()。
A.银行准备金增加4亿元,货币供给量最终增加20亿元
B.银行准备金增加40亿元,货币供给量最终增加80亿元
C.银行准备金减少4亿元,货币供给量最终减少20亿元
D.银行准备金减少4亿元,货币供给量最终减少80亿元
22.如果公众决定持有更多的通货而减少银行存款,则银行准备金会()。
A.减少,货币供给最终将减少B.减少,货币供给最终将增加
C.增加,货币供给最终将减少D.增加,货币供给不变
23.在我国货币层次划分中,M1通常指()。
A.流通中现金B.流通中现金和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
C.银行全部存款D.流通中现金和银行全部存款
24.商业银行派生存款的能力()。
A.与原始存款成正比,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成正比
B.与原始存款成正比,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成反比
C.与原始存款成反比,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成反比
D.与原始存款成反比,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成正比
25.能够直接影响货币乘数的货币政策工具为()。
A.改变法定准备金率B.公开市场业务
C.调整再贴现率D.以上都可以
26.已知法定准备金率为20%,则1万元的现金存入银行最多使银行存款总额再增加()万元。
A.5B.6C.4D.1
27.货币是指()。
A.通货和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B.纸币和商业银行的储蓄存款
C.纸币和铸币D.所有的银行储蓄存款
28.银行创造货币的做法是()。
A.在市场上买进部分国债B.增加自己的准备金
C.把超额准备金作为贷款放出D.印刷更多的支票
29.存款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就()。
A.越大B.越小C.不变D.不确定
30.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是()。
A.通货漏出率B.定期-活期存款比率
C.超额准备金率D.以上都可以
31.如果商业银行保留有超额准备金,在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将()。
A.保持不变B.变得过多
C.正好符合中央银行的要求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32.下列选项中,()不是存款创造中的漏出。
A.超额准备金B.活期存款
C.定期存款D.公众持有现金
(二)问题与论述
1.假如说中国人民银行新建办公大楼,支出6000万元人民币。请问经济中的货币增加了吗,会有货币创造乘数吗?
2.什么是物物交换?为什么这种传统交易方式限制了交易?
3.货币的职能有哪些?
4.法定货币什么时候不再被大家接受?
5.假设,某经济中流言四起,认为银行的不良贷款对储蓄的安全构成了威胁,个人在银行的资产不能保全。你预期储户会做什么?其行为对货币供给有什么影响?
6.请分析三种改变货币供给量的工具。
7.请结合经济生活中的实例,除三种工具之外,讨论政府采用的其他一些工具。
(三)计算题
1.伯列戈瑞德州银行(BSB)有2.5亿美元存款,并保持10%的准备金率。
(1)列出BSB的T账户。
(2)现在假设BSB最大的储户从其账户上提取了1000万美元现金。如果BSB决定通过减少其未清偿贷款量来恢复其准备金率,说明它的新T账户。
(3)解释BSB的行动对其他银行有什么影响。
(4)为什么BSB要采取(2)中所描述的行动是困难的?讨论BSB恢复其原来准备金率的另一种方法。
2.中国人民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向社会买进100亿元人民币的国债。如果法定准备金率是20%,那么这样引起的最大可能货币供给是多少?最小可能的货币供给是多少?请解释之。
3.假设银行体系总准备金为1000亿元,各银行按照政府规定的法定准备金率10%进行准备金持有,且居民户不持有现金。
4.货币乘数是多少?货币供给是多少?
5.如果现在中国人民银行把法定准备金率提高到存款的20%,准备金会有什么变动,货币供给会有什么变动?货币乘数为多少?
6.某岛国经济中有10000张1元的纸币。
(1)如果人们把所有货币作为现金持有,货币量是多少?
(2)如果人们把所有的货币作为活期存款持有,而且银行保持百分之百准备金,货币量是多少?
(3)如果人们持有等量的现金和活期存款,而且银行保持百分之百准备金,货币量是多少?
(4)如果人们把所有货币作为活期存款持有,而且银行保持10%的准备金率,货币量是多少?
(5)如果人们持有等量的现金和活期存款,而且银行保持10%的准备金率,货币量是多少?
(四)辨析题
1.法定货币是指国民党执政时期发行的法币,后称为金圆券。
2.当你今天赚取200元收入后,并没有花掉。而且相信明天可以花掉,并得到与今天花掉购得同样多的物品和劳务。货币此时表现出交换媒介的职能。
3.如果商业银行都采用百分之百准备金,那么货币供给就不再受到公众现金-存款比例的影响了。
4.法定准备金率的提高,增加了货币供给。
5.如果中国人民银行试图紧缩货币供给量,它可以通过做以下任何一件事:出售政府债券,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和降低贴现率。
6.美国金融体系中的M0是指现金和铸币。
7.信用卡是M2货币供给的一部分,并按照持卡人的信用额度来计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