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

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

时间:2023-07-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本章概述上一章我们对货币制度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货币的定义、职能、种类、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手段与效果等。根据货币中性原理,货币供给增加导致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而不会影响任何的实际变量。即当中央银行提高货币增长率时,长期的结果就是更高的通货膨胀率和更高的名义利率。在历经超速通货膨胀的国家中,这类成本十分重要。

一、本章概述

上一章我们对货币制度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货币的定义、职能、种类、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手段与效果等。本章我们将对货币量变动的长期影响加以分析。本章涉及的核心问题包括以下三个:第一,为什么货币供给的迅速增加会引发通货膨胀?会引发多高的通货膨胀率?第二,货币供给的增加对其他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如就业、产出等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第三,为什么有些国家会增加这么多的货币,以致引发了通货膨胀?第四,通货膨胀给社会带来的成本有哪些?

具体内容包括:

(一)古典通货膨胀理论

货币数量论是一种认为可得到的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可得到的货币量的增长率决定通货膨胀率的理论。这一理论是由一些最早的经济学家提出的,因此被称为“古典的通货膨胀理论”,该理论至今为止仍被广泛用于解释物价水平与通货膨胀率的长期决定因素。

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物价的上升很少是由于物品本身的价值发生了改变,而是由于货币价值发生了改变。货币是经济中的交易媒介,交易媒介自身的价值发生了改变,那么它所衡量出来的物品和劳务的价值的数量也就随之变动了。那么货币的价值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正如香蕉的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了香蕉的价格一样,货币的供给和需求也共同决定了货币的价值。在简化的分析中,货币的供给量可以认为是由中央银行所决定的政策变量。货币的需求反映了人们想以流动性形式持有的财富量。许多因素影响人们想要持有的货币量,如人们对信用卡的依赖程度、利率的高低、经济中的平均物价水平等。在短期内,利率的调整确保了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平衡;而在长期中,物价总水平调整到使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水平。

货币供给曲线是条垂线,表示货币供给是由中央银行所决定的政策变量,不取决于物价总水平,货币需求曲线是条向右下角倾斜的曲线,表示随着物价水平的提高,货币需求量将增加。两条曲线的交点处实现了货币的均衡。中央银行如果扩大货币供给,货币供给曲线从MS1向右移至MS2,均衡点将从A点移至B点,此时货币价值下降,物价水平上升。

(二)古典二分法、货币中性原理与货币数量方程式

古典二分法将名义变量和实际变量进行了理论上的区分。所谓名义变量,指的是按货币单位衡量的变量,如名义GDp、价格、名义工资、名义利率等。所谓实际变量,指的是按实物单位衡量的变量,如实际GDp、相对价格、真实工资、实际利率等。

根据古典分析,名义变量受经济中货币制度发展的影响,而货币对于解释真实变量基本上是无关的。这种货币供给变动对真实变量的无关性称为货币中性。

根据货币中性原理,货币供给增加导致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而不会影响任何的实际变量。在这一原理的分析基础上,可以将货币数量论表达成货币数量方程式的形式。货币数量方程式将货币量M、货币流通速度V(即货币易手的速度)和经济中物品与劳动产出的总价格(p×Y)联系在一起,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写成:M×V=p×Y。这样M的变动必定反映在其他三个变动的变动之上。由于在许多情况下,货币流通速度V较为稳定,经济中物品与劳务的产量Y取决于一个经济所能获得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技术,而不取决于货币量,因此M的变动应该反应在p成比例的变动之上。即中央银行迅速增加货币供给时,结果就是高通货膨胀率。这就是货币数量论的本质。

货币中性原理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应用是费雪效应。费雪效应指的是名义利率对通货膨胀率所进行的一对一的调整。其思想可以表达为: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其中实际利率是由可贷资金的供求决定的,通货膨胀率是由货币供给的增加所决定,由于当货币供给增加时它并不会影响实际利率,因此名义利率必定随着通货膨胀率的变动而一对一的调整。即当中央银行提高货币增长率时,长期的结果就是更高的通货膨胀率和更高的名义利率。费雪效应对于理解名义利率在长期中的变动是至关重要的。

(三)通货膨胀税

政府通过创造货币而筹集的收入称为通货膨胀税。通货膨胀税非常隐蔽,当政府印发货币时,物价水平就会上升,货币就会贬值,因此通货膨胀税就像是一种向每个持有货币的人征收的税。通货膨胀税能不动声色地将财富从老百姓的口袋里转移到政府手中,在政府面临高额支出而收入不足的情况下,政府不得不把货币创造作为支付其支出的一种方法。当然其负面影响是带来了高的通货膨胀。

(四)通货膨胀的代价

关于通货膨胀的代价,一种典型的错误认识是:通货膨胀降低了人们的实际购买力。这种看法之所以是错误的,是由于没有认识到货币中性。人们的收入是由真实变量决定的,名义收入是由这些真实的变量和物价总水平共同决定的。当中央银行扩大货币供给量时,物品的价格与人们的名义收入同比例的变动,而人们的实际收入并没有随着货币供给量的增大而发生改变。通货膨胀之所以广受关注,是由于通货膨胀可能会带来以下几种成本。

第一种成本是皮鞋成本,即通货膨胀鼓励人们减少货币持有量时所浪费的资源,具体包括人们为了使手头的钱少于没有通货膨胀时的数量所必须牺牲的时间与便利。在历经超速通货膨胀的国家中,这类成本十分重要。

第二种成本是菜单成本,即调整价格的成本,具体包括决定新价格的成本、印刷新清单和目录的成本、把这些新价格表和目录送给中间商和顾客的成本、为新价格做广告的成本、处理顾客怨言的成本等。

第三种成本是相对价格变动与资源配置失误的成本。由于改变价格需要成本,因此企业不会不停的改变价格,通货膨胀此时将会扭曲各种物品与劳务的相对价格,进而扭曲消费者的决策。

第四种成本涉及通货膨胀引起的税收扭曲。由于税收在征收时往往考虑的是名义变量,如名义的收入、名义的储蓄利息,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这些名义变量的增加幅度往往会高于实际变量,因此通货膨胀往往增加了人们的税收负担。

第五种成本是混乱与不方便的成本。货币是经济中的计价单位,当通货膨胀发生时,计价单位的真实价值也发生了改变,这会导致会计师错误的衡量企业的收入,导致投资者不能区分成功的与不成功企业,从而抑制了金融市场在协调储蓄与投资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第六种成本是任意的财富再分配的成本,这类成本与以上五种成本都不同的是,它涉及到的是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的特殊成本。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将减少债务的真实价值,债务人从中受益,而债权人从中受损。当平均通货膨胀率很高时,通货膨胀就特别多变而且不确定,所带来的任意的财富再分配的成本也就很高了。

二、本章重要名词和经济理论

(一)重要名词

货币数量论古典二分法名义变量真实变量货币中性

货币流通速度数量方程式通货膨胀税费雪效应皮鞋成本

菜单成本

(二)重要经济理论

1.货币数量论。货币数量论长期以来一直被用于解释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其观点是:可得到的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可得到的货币量的增长率决定通货膨胀率。货币量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具体量化关系可以表达为数量方程式:M×V=p×Y。

2.货币中性论。货币中性论可以用于解释货币数量与价格、产出、就业等重要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其观点是:货币供给变动只会影响名义变量,不会影响实际变量。费雪效应是货币中性论的一个应用。费雪效应指的是名义利率对通货膨胀率所进行的一对一的调整。其思想可以表达为: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