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总需求与总供给()

总需求与总供给()

时间:2023-07-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本章概述到现在为止,我们一直在分析长期内经济中的各个变量。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形状由粘性工资、粘性价格和错觉这三个理论来解释。(二)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模型是分析短期经济的有效工具。总供给函数表示总产出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依存关系,描述这种关系的曲线称为总供给曲线。可把这条供给曲线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或凯恩斯主义供给曲线。

一、本章概述

到现在为止,我们一直在分析长期内经济中的各个变量。比如,经济为何能够在长时期增长,为何社会中无论如何都会有失业问题。长期经济中都有的失业问题称为自然失业率,长期的产出水平为自然产出水平。在长期,这样的判断是对的:货币变化对产出没有影响,只会影响价格,即货币中性:货币供给不影响实际变量。但是,我们能够有这么长远的规划和保持这种高瞻远瞩的视野吗?我们更多的是生活在短期之中,感受到短期的变化,如经济周期从繁荣到萧条在波动,再如经济危机产生、蔓延和复苏……重要的是,长期内被验证的理论,放在短期内却未必还是正确。在长期,政府保证经济稳定增长的办法是诸如吸引外资、鼓励储蓄、强化教育、促进研发等较长时期才能对经济有促进的办法,但是现实里,政府能够做到并且被希望做到的是如何让物价短时期内降下来,或者失业率能够短时期内控制在6%以内。短期内,政府要保证经济处于合意的状态,需要一些特殊的短期政策,比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在短期,货币变化对实际产出就会有影响,货币中性不再成立。短期和长期差别是如此之大,举一个例子:短期为了经济复苏,政府的政策可能是鼓励消费,而不是长期为了鼓励物质资本积累所希望的少消费、多储蓄。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分析短期经济有效且简便的模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价格水平提高时,总需求水平就下降;当价格水平下降时,总需求水平就上升。总需求曲线的这种形状由财富效应、利率效应和汇率效应决定。总供给是指经济社会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的总量。在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与横轴的交点位置由自然产出水平决定,取决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技术和自然资源。短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物价水平越高,短期总供给越大。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形状由粘性工资、粘性价格和错觉这三个理论来解释。

同学们要重点掌握AD-AS模型的两个应用。一是悲观情绪导致总需求曲线向左平移,物价水平下降和产出下降,失业上升。为了解决短期内经济萧条,支持干预经济的学者认为要使用总需求调控的办法,以政府支出增加等财政政策来扩张需求,或者减税、降息来增加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使得总需求曲线重新向右移动。不支持干预经济的学者认为只要时间够长,人们对价格的预期会赶上经济萧条导致的物价下降,短期总供给曲线右移,增加产品,同时进一步降低了物价。第二个应用是石油危机导致的供给冲击,总供给曲线向左平移,出现了价格上涨而产出下降、失业上升的滞涨经济。要解决滞涨经济,没有两全其美的好办法。主张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学者陷入两难,扩张财政或者货币,都会使总需求右移,产出增加、失业下降的同时是物价更高,膨胀严重。如果为降通胀,紧缩财政或者货币政策的后果是产出下降,失业率更高。

本章具体内容包括:

(一)短期经济波动

任何社会都经历过围绕长期趋势的短期经济波动。当衰退发生时,实际GDp和收入、支出与生产的衡量指标都下降,失业上升。此时,更多的情形,物价是下降。但是也有衰退同时,物价上升,这就是滞涨。

(二)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AD-AS模型是分析短期经济的有效工具。根据这个模型,物品和劳务的产量和物价总水平调整使得总需求和总供给水平实现平衡。

所谓总需求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它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和国外需求构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价格水平提高时,总需求水平就下降;当价格水平下降时,总需求水平就上升。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其机制在于:当价格水平上升时,实际财富水平会下降,消费者减少消费需求——财富效应。当价格水平上升,导致可贷资金供给会下降,利率水平上升,限制了投资需求——利率效应;利率水平上升,导致本国货币升值,限制了出口,降低了净出口——汇率效应。

总供给函数表示总产出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依存关系,描述这种关系的曲线称为总供给曲线。所谓总供给是指经济社会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的总量。在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与横轴的交点位置由自然产出水平决定,取决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技术和自然资源,所以长期产出与物价无关。当自然产出水平变化时,长期总供给曲线发生平移。因此,长期总供给水平的移动是由下述四个变量变化导致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技术和自然资源。短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物价水平越高,短期总供给越大。这里有三大原因:粘性工资、粘性价格和错觉。重点分析粘性工资理论。所谓粘性工资,又称刚性工资,工资往往是具有向下的刚性即只能涨不能降。这时,现实经济中即使存在失业,工资水平也不会下降;但当劳动力处于过度需求状况时,工资却可向上调整。短期内,工资水平是由前期劳动合同决定的,当时确定工资时是参照当时定的物价水平。所以,在较低物价预期水平时,确定了工资水平,并保持一定时间内的刚性。这样,在刚性的工资水平下,如果物价上升,实际工资水平就会下降,劳动力需求就会扩大,经济的就业量和总产出就会增加,总供给曲线就会向上倾斜。总产出随着价格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可把这条供给曲线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或凯恩斯主义供给曲线。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对劳动力需求增加,劳动力市场上失业率逐渐减少。当劳动力市场达到充分就业状态时,价格水平的上升就会导致对劳动力的过度需求的出现,这样,价高的物价会推高保持了较长时期的工资水平,工资就会随物价同比例上升,使就业量始终维持在充分就业水平,从而物价水平上升时,产出也始终保持在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上。经济的总供给曲线在短期内向右上方倾斜,在长期就变为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出水平上的垂直线。物价和产出的正相关关系,可以用短期总供给曲线的数学表达式来概括:y=y*+-pe)。

(三)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应用

本文还重点介绍了AD-AS模型的两个应用。一是悲观情绪——由股市崩溃、战争、丑闻、恐怖事件引起——导致总需求曲线向左平移,从AD0到AD1,物价水平下降和产出下降,失业上升。

二、本章重要名词

衰退萧条经济周期总需求总供给

短期总供给长期总供给自然产出率菜单成本

刚性工资错觉滞胀抵消性政策

三、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

1.关于经济波动,错误的说法是()。

A.当产量低于自然产出水平时存在衰退

B.经济学家有时将产出和就业的波动称为商业周期

C.经济波动之所以成为经济周期,是因为产出和就业的波动是正常的,是可以预测的

D.可以用收入、支出、失业率和产量来衡量经济波动,因为大多数宏观经济变量往往同时波动。

2.粘性工资模型中的粘性要素是()。

A.实际工资B.名义工资C.产出D.通货膨胀

3.当失业率低于自然率,通货膨胀上升,这被称为()。

A.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B.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C.供给冲击D.滞胀

4.根据利率效应,总需求向右下方倾斜,主要原因是()。

A.低物价增加了货币持有量的价值和消费支出

B.低物价减少了货币持有量的价值和消费支出

C.低物价减少了货币持有量,增加了贷款,利率下降,投资增加

D.低物价增加了货币持有量,减少了贷款,利率上升,投资减少

5.在粘性工资模型中,当GDp增加但没有供给冲击时,实际工资()。

A.上升B.下降

C.保持不变D.可能上升、下降或保持不变

6.除了出现()时,长期总供给曲线发生平移。

A.劳动力增加B.资本增加

C.物价预期上升D.技术增加

7.在粘性价格模型中,()。

A.所有企业都不时的调整价格以回应需求的变换

B.没有企业调整价格以回应需求的变换

C.一些企业不时的调整价格以回应需求的变换,但另一些并不是这样

D.产出是不变的

8.如果经济中所有企业都有短期固定价格,则()。

A.短期与长期总供给曲线相同B.短期总供给曲线垂直

C.短期总供给曲线呈现水平D.以上全都不对

9.传统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派以及货币主义学派都认为长期的就业率与短期的就业率无关。但是这种观点无法解释滞胀现象。新凯恩斯学派失业滞后理论研究了劳动力市场中失业与工资的相关性,通过局内-局外人模型阐明:工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职工人而不是失业工人,而且长期失业者对工资调整几乎没有任何影响。根据这个失业滞后性的假设,一个长期衰退将会()。

A.提高自然失业率B.降低自然失业率

C.对自然失业率没有影响D.永远不会发生

10.政府购买增加将使()。

A.AD曲线向左移动,物价和收入水平降低

B.AD曲线向右移动,物价和收入水平增加

C.AD曲线向右移动,收入水平增加,但是物价降低

D.AS曲线向下(向右)移动,收入水平增加,但是物价降低

11.税收增加将使()。

A.AD曲线向左移动,物价和收入水平降低

B.AD曲线向右移动,物价和收入水平增加

C.AD曲线向右移动,收入水平增加,但是物价降低

D.AS曲线向下(向右)移动,收入水平增加,但是物价降低

12.货币供给增加将使()。

A.AD曲线向左移动,物价和收入水平降低

B.AD曲线向右移动,物价和收入水平增加

C.AD曲线向右移动,收入水平增加,但是物价降低

D.AS曲线向下(向右)移动,收入水平增加,但是物价降低

13.下列情况中,当()出现时,AD曲线会向右移动。

A.经济体中的消费者信心增加

B.企业对经济更乐观,在每个利率水平上都觉得增加投资

C.政府增加转移支付

D.以上全部

14.在以下表述中,()解释了总需求曲线为什么向下倾斜。

A.财富效应B.利率效应

C.汇率效应D.以上全部

15.下列各项都可以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除了()。

A.政府购买减少B.转移支付减少

C.(名义)货币供给减少D.税收增加

16.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产出达到自然率的古典假设最适用于描述长期的情况

B.短期中,产出可能偏离自然率

C.在AD-AS模型中,价格在短期中被认为是粘性的

D.在AD-AS模型中,总需求即使在长期中,从来不等于自然产出率

17.以下关于长期总供给曲线的表述中,()是错误的。

A.当自然失业率下降时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B.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因为所有物价和名义工资相等的变化并不影响产量

C.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因为价格预期和工资在长期是固定的

D.当政府放弃最低工资法时,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18.假设物价水平上升,但由于名义工资合约固定,实际工资下降,而企业增加了产出。这是以下理论中的()试图说明的。

A.粘性工资理论B.粘性价格理论

C.货币中性D.古典二分法

19.假设物价水平下降,但供给者只注意到自己的产品价格下降。由于认为自己产品的相对下降,他们削减了产量。这是以下理论中()的证明。

A.粘性工资理论B.粘性价格理论

C.货币中性D.古典二分法

以下20-22题,经济处于长期均衡。假设发生了摧毁大部分农作物的洪涝灾害,根据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有如下问题:

20.短期中物价和产量会发生()的变动。

A.物价上升,产量增加B.物价上升,产量减少

C.物价下降,产量减少D.物价下降,产量增加

21.发生灾害后,政策决策者让经济自行调整到长期均衡,那么长期中物价和产量会产生的变化是()。

A.物价上升,产量回到初始值

B.物价回到初始值,产量回到初始值

C.产量比初始值高,物价回到初始值

D.产量比初始值低,物价回到初始值

22.根据经济统计资料,经济周期性波动最大的一般是()。

A.资本品的生产B.农产品的生产

C.日用消费品的生产D.没有一定的规律

23.下列关于经济特征的描述中,()是错误的。

A.实际GDp、就业、价格水平和金融市场变量等是理解经济周期的重要变量

B.经济周期一般可以分为波峰和波谷两个阶段

C.经济周期具有循环

D.经济周期的长短具有较大的差别

24.测度经济周期的宏观经济指标是()。

A.GDp绝对值的变动B.GDp增长率的变动

C.包括GDp在内的多种指标的综合指标D.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

25.下列选项中,()属于供给冲击。

A.自然灾害和能源价格的显著变化

B.战争、政治动荡或者劳动者的罢工

C.政府调控如进口配额等,破坏了激励,使拥有企业家才能的人专项寻租活动

D.上述都是

26.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依次是()。

A.繁荣、衰退、萧条、复苏B.繁荣、萧条、衰退、复苏

C.复苏、萧条、衰退、繁荣D.萧条、衰退、复苏、繁荣

27.假设经济在B点运行,如果政府希望产量变动到自然产出率水平,他们采取的政策要实现()。

A.使总需求右移B.使总需求左移

C.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左移D.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右移

28.假设经济在B点运行,如果政府放任经济自行恢复和调整到长期自然产出率水平,那么()。

A.人们将提高自己的物价预期,而且短期总供给将向左移

B.人们将降低自己的物价预期,而且短期总供给将向右移

C.人们将提高自己的物价预期,而且短期总供给将向右移

D.人们将降低自己的物价预期,而且短期总供给将向左移

29.自然产出率是指()。

A.经济处于自然失业率时生产的实际GDp量

B.经济处于自然总需求率时生产的实际GDp量

C.没有失业时生产的实际GDp量

D.经济处于自然投资率时生产的实际GDp量

30.以下事件中,()会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A.政府军备支出的增加B.物价预期的上升

C.石油价格的下降D.货币供给的减少

(二)问题与论述

1.短期总供给曲线为什么向右上方倾斜?

2.解释以下每一个事件将使长期总供给增加、减少还是没有影响:

(1)我国大量劳动力移民到国外;

(2)INTEL公司生产出更快更强劲的电脑芯片;

(3)人民银行增发货币超过正常水平;

(4)对未来的乐观使老百姓大胆消费,储蓄率明显下降。

3.解释下列每个事件是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如何变动:

(1)家庭决定把大部分收入储蓄起来;

(2)连续的旱情是稻田产量锐减;

(3)国内多余的劳动力纷纷出国去寻求国外的工作机会;

(4)技术进步。

4.根据下列每个事件,解释假设决策者不采取行动时对产量和物价水平的长期影响。

(1)股市大涨,增加了消费者的财富;

(2)政府增加对国防的支出;

(3)技术进步提高了生产率;

(4)国外的经济增长引起外国人进口本国的商品增加。

5.假设经济处于长期均衡。应用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粘性工资理论。如果总需求减少,实际工资如何变化?如果经济自行调整回到长期均衡的产量水平,实际工资如何变动?

6.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三个原因是什么?解释之。

7.长期总供给水平为什么是一条垂线?

8.如果经济处于衰退之中,政府决策者为什么选择调整总需求以消除衰退,而不是让经济自行调整?

9.在长期,总需求的移动改变产量吗?为什么?

10.为什么货币中性原则在短期内不再成立?

(三)应用分析题

1.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通货膨胀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如果雇员认为物价会继续走高,他们就要求加工资。这增加了雇主的生产成本,因此企业会增加产品价格。预期更高的物价会引起更高的物价。”

(1)这种观点正确吗?

(2)如果政府没有干预经济,允许经济自行调整到自然产出率,在长期中,预期的高物价会引起高物价吗?

(3)如果政府为了抵消不利的供给冲击,采用了积极的政府干预措施,高物价的预期在长期中会引起高物价吗?

2.假设经济处于下图中的A点,此时,总需求不足,经济在衰退中。根据三种理论中的每一种,分别说明经济要自身调节,没有政府干预下,到达B点的过程。

(1)利用粘性工资理论说明;

(2)利用粘性价格理论说明;

(3)利用错觉理论说明;

(4)结合上述理论,过热的经济自行恢复容易还是像B点这种衰退的经济自行恢复容易?

(四)辨析题

1.耐用消费品是经济周期中最易于变动的部分。

2.预期的物价水平上升,导致短期总供求曲线右移。

3.预期的物价水平下降,导致长期总供求曲线左移。

4.如果央行通过发行央票,总需求曲线右移。

5.错觉理论解释了总需求曲线为何向右下方倾斜。

6.如果经济处于衰退之中,随着工资和物价预期上升,经济将自行调整到长期均衡。

7.原油价格上升会引起经济衰退和物价下降。

8.政府支出增加会增加产出和物价上升,在长期和短期都是成立的。

9.在短期,政府为了平衡其预算而削减支出,这将可能引起衰退。

10.经济在长期和短期内都呈现货币中性的特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