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创始人

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创始人

时间:2023-07-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精辟地阐释了资本的投资形成、交换流通及价值增值的实现,构成了资本形态不断转化和循环的过程。(一)国内外关于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综述1.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综述纵观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发展演变过程,先后经历了早期萌芽时期、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和当代人力资本发展三个阶段。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精辟地阐释了资本的投资形成、交换流通及价值增值的实现,构成了资本形态不断转化和循环的过程。作为资本的一种形态,人力资本也同样经历了这样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即人力资本的发展运营过程。对人力资本运营问题的研究始于对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和应用。自20世纪60年代人力资本理论在西方兴起以来,对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不断得到拓展和深化,产生了许多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为人力资本运营的研究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一)国内外关于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综述

1.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综述

纵观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发展演变过程,先后经历了早期萌芽时期、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和当代人力资本发展三个阶段。在不同时期的研究主线和思路各不相同,人力资本理论也因此不断得以发展和完善。

(1)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兴起

对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始于西方,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他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中指出,一个国家全体国民的所有后天获得的有用能力是资本的组成部分。继亚当·斯密之后,约翰·穆勒、阿弗里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等经济学家也都相继对人的能力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阐述。其中约翰·穆勒在1848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强调指出,人取得的能力应当同工具、机器一样被视为国民财富的一部分,技能和知识会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影响。之后,阿弗里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也对对人的能力作为一类资本的经济意义提出了新的认识。他指出人的能力分为“通用能力”和“特殊能力”,“通用能力”具体指人的决策能力、责任力、通用的知识与智力,“特殊能力”指劳动者的体力与熟练程度。马歇尔还强调家族、政府在人力资本投资中的作用,并且指出人力资本投资具有长期性的特征。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并非是西方经济学家的专利,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较多地对此做出了研究。在马克思经济学中,虽然没有明确地使用过人力资本概念,但他把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称之为可变资本,并论证了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这对于当代人力资本理论研究者也不乏启迪意义。

(2)现代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观点

20世纪中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首先注意到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的变化,并开始对人力资本进行更深入具体的研究。其中代表人物就是被誉为“研究人力资本理论的先驱者”的西奥多·W·舒尔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舒尔茨连续发表了《教育与经济增长》(1961)、《论人力资本投资》(1961)和《对人投资的思考》(1962)三篇重要文章,成为现代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奠基之作。舒尔茨在《论人力资本投资》一书中把人力资本投资范围和内容归纳为五个方面:即(1)卫生保健设施和服务,概括地说包括影响人的预期寿命、体力和耐力、精力和活动的全部开支;(2)在职培训,包括由商社组织的旧式学徒制;(3)正规的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4)不是由商社组织的成人教育计划,特别是农业方面的校外学习计划;(5)个人和家庭进行迁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机会。这些人力资本投资形式之间有许多差异。如前四项是增加一个人所掌握的人力资本数量,而后一项则涉及最有效的生产率和最能获利地利用一个人的人力资本。

除了舒尔茨之外,在这一时期对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经济学家还有美国经济学家雅各布·明瑟尔(Jacob Mincer)、加里·贝克尔(Gary.Becker)和爱德华·丹尼森(Edward F.Denison)等人。明瑟尔的主要贡献在于首次建立了个人收入分配与其所接受的培训数量之间的关系的经济模型;贝克尔主要在人力资本的微观经济分析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著作《人力资本》(1964)被西方学术界认为是“经济思想中人力资本投资革命”的起点;丹尼森对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对用传统经济分析方法估算劳动和资本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时产生的大量未被人们认识的、不能用劳动和资本的投入来加以解释的余数,作出了令人信服的定量分析和解释。

(3)当代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新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知识经济”为背景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在西方国家开始兴起,卢卡斯、罗默尔、斯宾塞等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了人力资本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克服了60年代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一些缺陷,以罗默尔和卢卡斯为代表采用数学的方法,建立了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模型。

1986年罗默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他的论文《收益递增经济增长模型》,在罗默尔的模型中,知识被作为一个变量直接引入到模型中,强调知识积累具有两个特征:一是生产规模会伴随资本积累的增加而扩大,分工也会随之不断细化,工人也因而能够在实践中学到更多的专业化知识,所以专业生产知识的积累会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而增加;二是知识会伴随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得到流通和扩散,每个企业都能够从别的企业那里获得知识的益处,也就是说知识具有溢出效应,它会导致整个社会知识总量的增加。

继罗默之后,卢卡斯(R.Lucas)在1988年,发表了其著名论文《论经济发展的机制》,他把索洛的技术决定论的增长模型和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结合起来,并加以发展形成人力资本积累增长模型,即:h′(t)=h(t)δ[l-u(t)]

式中h′(t)表示表现为劳动技能的人力资本,h(t)表示人力资本的增量,δ表示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u表示全部生产时间,[l-u(t)]表示脱离生产的在校学习时间。公式表明:如果u=l,则h′(t)=0即无人力资本积累;如果u(t)=0,则h(t)按δ的速度增长,即h′(t)达到最大值。由此可见,卢卡斯在模型中强调劳动者脱离生产、从正规或非正规的学校教育中所积累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将人力资本纳入到经济增长模型中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使人力资本的研究走上具体化和数量化之路,是新经济增长理论在人力资本理论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这种对人力资本具体化、数量化的分析,不仅极大地发展了人力资本理论,也使人们能够在实践中正确认识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总之,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对于经济学理论有着十分重要的贡献:首先,它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在于高素质人才及其所拥有的科学知识、劳动技能、健康状况以及有效地发挥和创造性地运用人力。其次,它解决了劳动者投资生产劳动力智力的经济动因。第三,人力资本理论提出了人力资本投资及收益计量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人力资本投资决策及收益模型提供了可以参考的线索。

2.我国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综述

西方人力资本理论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传入我国的。目前,国内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主要介绍传播西方人力资本理论,发展到对人力资本理论本身进行理论的研究和探索并在实践中加以利用的阶段,取得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包括:

(1)对人力资本的产权及其特性的研究

王建民(《人力资本生产制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认为人力资本产权具有三个显著特征,分别是属于个人的自然性;“产权残缺”时的即时自贬性和价值实现的自发性。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1996)指出人力资本产权与其载体具有不可分离性。人力资本不能脱离其载体而独立存在,人力资本载体可以“垄断”其拥有的人力资本。刘大可(《论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与企业所有权安排》2001)指出人力资本产权具有专用性与协作性,且随着社会分工广泛而充分发展,人力资本的专用性不断增强。

(2)对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把人力资本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建立联系,是近年来我国人力资本应用性研究中值得关注的部分,其中落后地区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是其研究的主要着眼点,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应用西方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人力资本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主要研究成果有:温静的《人力资本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罗润东、杨新铭的《我国人力资本形成的阶段与区域特征分析》;博士论文《人力资本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李福柱、2006)等;二是落后地区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比较突出的是对农村人力资本开发的研究,认为增加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是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研究成果有:《论人力资本与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单吉坤1999);《以农村人力资本的积聚来促进农业现代化》(王效仿、刘建伟、董玉河2002);《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村经济发展》(高明2003)等。三是把人力资本开发与具体的经济发展区域联系起来,探索人力资本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成果有:《我国西部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的难点及对策》(邹静、占宏2004);《开发人力资本:实现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丁堃:张冰2005);《东北老工业基地科技人才环境建设研究》(李福柱、丁四保2005);《论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中人力资本的开发利用》(吴松、赵忠霞、张冰2006)等。

(3)立足于某一区域对区域人力资本问题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区域人力资本研究》(李玉江主编,科学出版社,2005.2)。

此外关于人力资本应用性研究还有关于人力资本与个人收入分配的关系的阐述。认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调整收入分配机制,要激励人力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发挥效率。(《激励创造供给: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人力资本》苏东斌,2000)。

(二)国内外关于人力资本运营理论研究综述

在对人力资本理论进行理论探索和应用研究的基础上,对人力资本运营的研究和探索将人力资本理论研究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一理论将人力资本与传统意义上的资本概念放在同一地位上,研究其形成、流通配置和价值补偿,进一步拓展了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空间。

1.西方人力资本运营研究综述

西方人力资本运营的研究,主要是从资本的角度出发,把人力资本的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相结合,对人力资本从形成、流动配置到价值增值的整个运行过程进行动态的分析研究。从西方人力资本理论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来看,西方人力资本理论主要孕育于经济增长领域和收入分配领域,因此其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人力资本概念、人力资本性质、人力资本投资形式与途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人力资本与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关系等,在人力资本配置和流动方面研究较少。这主要是由于西方人力资本理论产生时,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发育到相对成熟的阶段。人力资本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同时人力资本流动性也较强,人力资本在配置和流动方面产生的问题和矛盾相对较少,因此对人力资本配置与流动理论的需求强度较弱,相对也就缺少研究的动力。因此,从人力资本运营的角度看,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何生产和使用人力资本,主要是对人力资本运营过程中某个环节进行分析,而始终没有站在资本的角度,对人力资本运营的整个过程进行动态的系统分析。与西方人力资本研究背景不同的是,人力资本理论传入我国及在我国的发展是与我国市场经济的成长发育同步进行的,因此人力资本问题在我国表现于人力资本运营过程的各个阶段,即从人力资本的形成、流动到配置都有太多值得关注的问题,每个环节都有抑制人力资本发挥作用的因素存在。所以,与西方人力资本的研究相比,我国对人力资本的研究,不仅要研究人力资本的生产和使用,还要研究人力资本的流动和配置。也就是说不仅要对人力资本运营的各个微观环节进行研究,还要从宏观的角度关注整个人力资本系统运营的过程。

2.我国人力资本运营研究综述

从资本运营的角度看,我国学者对人力资本运营问题的研究和探索主要包括:对人力资本运营的各个环节的微观分析,即对人力资本的形成、流动、配置各环节的针对性研究和对人力资本运营机制的研究。

(1)对于人力资本形成的研究,基本上秉承了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增加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阐述过程中普遍认为我国人力资本投资总量不足,且城乡之间、地域之间投入不平衡,要通过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来提高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主要研究成果如:汤美莲的《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分析》(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3期);虞立琪的《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投资同等重要——与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赫克曼谈中国人力资本投资策略改革》(商务周刊,2004年19期);赵宏中、龚纯的《人力资本投资:现代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人才开发;2004年01期)以及熊军的《我国人力资本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科技创业月刊;2004年17期)等。

(2)关于人力资本的流动研究,李勇在《人力资本流动性探析》(财贸研究,2003、6)一文中指出:人力资本流动的涵义有两个:一是指人力资本在资本形态上的变化及循环和周转,这个可称为人力资本流通;二是指人力资本在产业间、区域间的转移变迁。目前国内研究比较多的是人力资本区域间流动和产业间流动问题,如周立新、李传昭的《论我国区域性人力资本流动》(改革与战略,2003、4)一文,对我国人力资本的区域间流动的诱因、流动的成本与收益等进行了较深入地分析;在曹明贵等所著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本流动研究》(2006)一书中,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流动的阻碍因素、流动方式及农村人力资本输出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3)关于人力资本的配置的研究认为,人力资本的配置是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结合,有效利用人力资本的关键;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取决于人力资本的存量及有效配置;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本存量相对匮乏的国家,实现人力资本的有效配置,提高人力资本的利用率尤为重要(刘军《人力资本配置问题的研究意义》,2002)。

(4)对人力资本运营机制的研究和探索,主要是针对在人力资本研究过程中,片面强调人力资本运营的部分环节,而对人力资本运营缺乏总体的全面的观念而提出的,试图在宏观上构筑人力资本运营研究的一个理论框架。主要研究成果有:认为人力资本运营机制是泛指人力资本形成、流通、配置与保护的政策制度体系及其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李爱先《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本运营机制》,2002);认为人力资本运营机制是指通过市场机制,对人力资本的投资、积累、聚集、开发、配置、运用等,实现最佳的合理的分配与组合,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杨万义《论人力资本的生成途径及其运营机制的构建》,2002);认为确认人力资本投资主体、受益主体和经营主体,确保其所应享有的职责、权利的充分到位,是建立人力资本市场运营机制的首要前提(李志勇《人力资本及其市场运营》,2004)。

在对人力资本运营各阶段进行微观研究的基础上,学者们尝试从资本的角度出发,对人力资本运营理论进行系统研究阐述。其中代表性的成果主要有:冯子标所著《人力资本运营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从宏观层面上对人力资本概念、人力资本形成、人力资本流通、人力资本配置、人力资本的企业配置、企业家配置、人务资本运营的政策与制度环境等进行了系统的解析;李宝元所著《人力资本运营》(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则从微观层面,以企业人力资本运营为出发点,阐述了人力资本运营意义、企业制度变迁与人力资本产权安排、投资战略选择与企业人力资本形成、激励机制设计与企业人力资本使用等内容。

(三)东北地区人力资本问题研究综述

把人力资本理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联系,探讨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是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关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以往主要关注点在于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的研究,较少涉及人力资本问题的研究。然而振兴老工业基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本身需要强大的科技队伍和各层次高素质的劳动力,即对人力资本具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在研究东北经济振兴过程中,一些学者开始关注东北地区的人力资本问题,对东北地区人力资本的投资、使用环境及人力资本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1.关于人力资本的发展对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研究

(1)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对促进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人力资本积累可获得更大产出,达到规模经济,还可以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转变人的思想观念(邵薪运《人力资本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人口学刊,2005.4)。

(2)通过对人力资本的内生增长模型的分析指出:落后经济与发达经济之间的差距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落后经济中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足。所以,要实现东北经济振兴,一方而要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另一方而要提高人力资本投资的产出效率,提高普通劳动者的平均技术水平(张秀艳、赵东奎《人力资本与东北经济振兴》,2006.5)。

(3)人力资本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第一核心要索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耦合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本是关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不是短期内实现经济的突变发展,而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利用好人力资本是关键(吴松、赵忠霞、张冰《论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中人力资本的开发利用》,2006.6)。

2.关于东北地区人力资本现状的研究

(1)东北地区人力资源丰富,但人力资本短缺,且人力资本外流严重(邵薪运《人力资本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2005.4)。

(2)东北地区人力资本总体水平低、结构失衡,人力资本投资不足,且人才外流及新型人才短缺(常志军、赵永光《东北老工业基地人力资本投资现状分析》,2007.9)。

(3)东北老工业基地人力资本存在着一些地区特有的问题,首先是整体人力资本偏低,人力资本老化现象严重;其次是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中,随着国有企业制度和社会配套制度的全面改革,出现了人力资木的两极分化现象;再次是部分职工群体性的人力资本低下,导致他们后代的人力资本的发展成为了一个长期性的问题(王文彬《东北老工业基地人力资本发展的社会资本思考》,2006.6)。

3.关于东北地区人力资本使用状况的研究

(1)东北地区人才使用效益低,人才浪费严重,人才流动长期呈逆差状态(常志军、赵永光《东北老工业基地人力资本投资现状分析》,2007.9)。

(2)要进一步完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科技人才环境,改善科技人才经济小环境,培育良好的人文环境,以吸引和留住人才,发挥科技人才的效用(李福柱、丁四保《东北老工业基地科技人才环境建设研究》,2005.5)。

综上所述,目前东北地区人力资本的研究视角还主要集中在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上,没有把研究视角拓展到整个东北地区。且从人力资本运营的角度看,研究还只是停留在某个环节上,对东北地区人力资本的流动、配置问题研究较少。还没有从立足整个东北地区的区域角度出发,对东北地区的人力资本运营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

(四)人力资本理论研究述评

西方经济理论对于人力资本问题的研究,使人在物质生产中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复归。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系统地对人力资本的含义、人力资本的形成途径以及人力资本的“知识效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特别是新经济增长理论,利用具体的数量化模型证明了人,特别是具有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人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真正动力。西方人力资本理论对人力资本由理论到实践、由抽象到具体的研究,一方面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引导人们在实践中正确认识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然而,西方人力资本理论尽管在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上取得许多重大突破,但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上,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待于后人继续深入研究探讨。

一是西方人力资本理论较少对人力资本产权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导致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很难进一步深入下去。二是从西方人力资本的含义界定看,并没有对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加以区分。三是西方人力资本理论在研究过程中,把制度看做是给定的量,所以不考虑制度变化对人力资本形成、流动的影响。最后,西方人力资本理论也没有从宏观角度对人力资本运营过程进行系统的研究,所以从资本视角看,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系统是零散的。

我国的人力资本理论研究虽然是跟随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研究进行的,但是与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相比我国的人力资本理论研究涉猎面要更广泛些,从人力资本的形成到流动、配置以及行政制度环境对人力资本的作用与影响都有研究。近几年,在引入、分析和评价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趋于成熟的基础上,在人力资本的定量研究、人力资本开发和利用微观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积极的成果,特别是在人力资本产权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本理论研究依然是紧随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步伐,因此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缺陷在我国表现得更为明显,且由于人力资本研究的背景和环境的不同,我国在人力资本研究过程中所呈现的问题更为复杂。一是对有关人力资本的某些基本理论还存在认识模糊的问题,如把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混为一谈,把人力资本等同于人力资源和劳动力;没有理清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关系等。二是从我国人力资本理论研究已取得的成果看,主要还是评析性和微观性的研究,对人力资本宏观层次上的研究相对滞后,而对人力资本的中观层次的分析更显不足,同时缺乏对人力资理论体系完整的研究。三是对人力资本运营的研究,目前涉猎的主要是宏观和微观层面的研究,缺乏对中观层面,即缺乏对区域人力资本运营的研究。在研究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时,只侧重于人力资本形成或流动某一方面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缺乏从资本运营的角度,对人力资本运营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系统动态的研究。

总之,国内外学者对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还处在不断的探索和发展中,对人力资本运营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人力资本理论尚未得到完全系统的阐释,许多问题仍需要进一步研究。但在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迈进的时代背景下,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研究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要作用及发展趋势,研究人力资本运营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已成为时代要求的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