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东北地区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的非均衡性研究

东北地区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的非均衡性研究

时间:2023-07-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的不均衡性是制约东北地区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深层次原因。

东北地区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的非均衡性研究[1]

内容摘要:东北地区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的非均衡性,制约了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也不利于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使用,这种非对称性的形成,既有人力资本投资偏离了现有产业结构的轨道,也有产业结构自身的问题。

关键词:人力资源 人力资本 产业结构

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能够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称,它既是一种天然资源又是可再生的资源。人力资本则是指存在于人体之中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和体力(健康状况)等质量因素的总和,它是通过长期投资形成的,具有资本的属性。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区别,首先就在于二者强调内容不同,人力资源是一种数量化概念,强调劳动的量;人力资本则是一种质量概念,强调劳动者素质,反映的是人的能力差异。其次,人力资本是投资的产物,人力资源只有经过投资开发并投入生产经营,带来利润,才能称为人力资本。

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主要因素是拥有人力资本的数量和质量,而非人力资源的多寡。人力资本的结构及其变动还制约着产业结构构成及调整,只有具备了相应的人力资本,才会有相应的产业。长期以来,东北地区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在三次产业中分布不均衡,一方面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也制约了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的不均衡性是制约东北地区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深层次原因。

一、东北地区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的非均衡性表现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美国经济学家库茨涅茨研究证实,产业结构演变存在着第一产业逐步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显著上升的规律,并且经济越发达这种趋势就越明显。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东北地区原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模式,也在不断地调整和改变。曹阳等学者研究的结果以及东北地区GDP三次产业构成比例表明,东北地区三次产业构成中,第一、二产业的比重呈逐渐下降趋势,第三产业的比重则呈逐渐上升势头,但第二产业对GDP贡献率仍最高,三省均在40%以上,三次产业构成呈现出二三一的结构特征。与这种产业构成相悖的是人力资源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却呈现出一三二的特征。从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数来看,对GDP贡献最大的第二产业,人力资源存量分布最低,最高的辽宁省仅占就业人员的25.5%,最低的吉林省仅占18.4%;而对GDP贡献最小的第一产业,人力资源存量分布最多,吉林、黑龙江均高于第二、三产业,分别是47.7%和48.4%。

三次产业中创造GDP最少的第一产业,平均对GDP的贡献率是13.6%却占据平均44%的人力资源;对GDP贡献率平均达49%的第二产业,平均只占用21.6%的人力资源[2]。所以如果单纯从人力资源的角度看,第一产业的人力资源利用率明显低于第二、三产业。如果说人力资源反映的是一种资源禀赋条件的话,那么东北地区二、三产业的人力资源禀赋劣于第一产业,二、三产业对GDP的高供贡献率显然不取决于人力资源,而是人力资本在背后起决定作用。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最大的区别点在于,人力资本是投资的产物。从这个角度说,专业技术人员自身拥有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是长期投资的产物,就是人力资本,所以在这里观察专业技术人员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东北地区人力资本的分布和使用状况。

从专业技术人员在东北地区三次产业分布的情况看,东北三省占据的人力资源最少的第二产业,专业技术人员分布最多,平均达27.5%,而占据人力资源最多的第一产业情况恰好相反,平均占有专业技术人员仅为2.7%,低于二三产业。人力资本的分布状况与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是一致的,对GDP的贡献率最多的第二产业拥有的专业技术人员最多,专业技术人员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呈二三一的结构特征,与三次产业的构成一致,这也正说明,人力资本的投资和占有量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而非人力资源的多寡。

综合以上分析,目前东北地区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的非均衡性主要表现出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人力资源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不合理,人力资源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是一三二的特征,与东北地区二三一地产业结构存在着非均衡性,虽然这种不均衡不是影响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决定性因素,但是会造成人力资源使用率低,最终会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

二是,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存在着非均衡性。虽然目前从静态上看,人力资本存量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与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相适应,但从三次产业调整的动态趋势上看,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要逐渐上升,第一、二产业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这意味着第二产业过剩的人力资本要向第三产业转移,如果不能顺利实现转移,就会在第二产业内部形成人力资本沉淀,这样将造成巨大的人力资本投资浪费,也不利于第二产业自身的调整和第三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是,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两者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存在的不均衡性,实质上反映了人力资本投资的不均衡性。拥有大量人力资源的第一产业,人力资本占有率最低,第二产业情况恰相反。

从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来看,伴随着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其占有的人力资源必然在短期中表现为相对过剩,如果能实现第二、三产业顺利承接农业流出的剩余人力资源,这种不对称性在短期中就不存在了。但是由于产业间的技术差别,对农业中流出的人力资源必须加以投资改造,使之形成适合第一、二产业的需要的人力资本,这种流动才能顺利进行。所以人力资源不能在产业间顺利流动反映的是人力资本不能够顺利流动,人力资源与产业结构的不对称是人力资本投资与产业结构不对称的具体表现。

二、东北地区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的不均衡性成因

东北地区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的不均衡性,主要体现为人力资本存量结构与人力资源存量结构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的不均衡性。而人力资本的存量结构主要是由人力资本的投资结构决定的,所以,东北地区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的不均衡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于人力资本投资结构与现有的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相背离形成的。

人力资本的投资分为教育投资、健康投资、干中学投资和流动投资。其中健康投资对于人力资本的生产来说主要是为人力资本的后续投资奠定基础,并不具有鲜明的层次性和专业性,干中学投资是在现有的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分布形成后发生的,是一种累积性的投资,也不是形成这种非对称性的主导因素。因此,引起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在产业结构中分布的不均衡,主要是由教育投资和流动投资带来的,教育投资和流动投资的不均衡性,是形成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的不均衡性的主要因素。

1.教育投资对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的不均衡性形成的影响

教育投资对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分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大专院校的专业教育投入上。一是东北地区专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东北地区农业产业的重要地位极不适应,针对农业培养专门人才的农业院校和专业数量少、投入小,与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相适应。二是东北地区各大专院校在人才培养的层次上与目前东北地区产业发展的阶段存在着错位现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依然忽视本地区产业发展阶段、层次的特点,走高端化、国际化的路线。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造成大量的行业对人力资本的基本需求的不到满足,使产业升级遭遇人才瓶颈作用,另一方面也造成大量正规学校毕业生难以找到适合的岗位,造成人力资本投资浪费。

2.流动投资对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的不均衡性形成的影响。

这里的流动投资主要指的是劳动力产业间流动的投资,要使第一产业中的过剩人力资源流动到第二、三产业中去,缓解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的不均衡性,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使之适应第二、三产业发展的需要是必要环节。但是目前东北地区针对农村劳动力开展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受现有的户籍制度和土地流转条件的限制,这种转移培训只是暂时的转移,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产业间分布非均衡性的问题。加之针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形成的人力资本层次较低,无法转移到对技术和专业要求较高的第二产业,只能转移到第三产业层次较低的传统部门,对于第三产业自身的发展来说,转移进来的农村劳动力只能壮大第三产业的规模,而不能提升其层次。同时由于针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主要目标是转移,对于农业产业来说则意味着大量优质人力资源即人力资本的流失(培训的对象主要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所以造成越培训农业中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越不对称的局面。另外,目前的流动投资也缺少必要的措施促使二三产业中的人力资本能够有效流动到第一产业中去,构成双向流动。

3.东北地区现有产业间关联度低,也是形成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非对称的一个重要原因。

首先是东北地区现有的三次产业间关联度低,产业间界限清晰,造成各产业现有从业人员,知识技术单一,适应产业结构变动的能力弱,同时又缺少第三产业的有效联结,阻碍了人力资本的产业间的流动。这种阻滞或者造成人力资本产业内部滞留,成为沉淀资本,或者形成人力资源在产业间空转,难以在流动中开发成有效的人力资本。

其次是同一产业内部的主导产业技术关联度也较低,对上下游产业的带动性差,相互支持能力较弱。所以人力资源即使没有离开原有的产业,也有可能由于技术障碍,不能在行业内部流动形成沉淀成本,同时也不利于充分发挥现有人力资本的能力。

三、解决东北地区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的不均衡性的对策建议

1.增加人力资本投资,促进人力资源流动。

要扭转人力资源在三次产业中分布不合理以及与人力资本的不对称性,从根本上要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开发第一产业中过剩的人力资源,使之形成第二、产业所需的人力资本。这样一方面可以缓解第一产业人力资源过剩,人力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投资也可以解决第一产业本身人力资本不足的问题。

2.调整人力资本投资结构,使之适应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的特点。

首先是调整专业教育投资结构,适当降低人才培养的层次,使之适应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的特点。东北地区是国家重工业基地和商品粮生产基地,基础产业的发展和层次的提高需要大量懂技术有文化的新型农民和工人,所以人力资本的投资重点要首先着眼于投资中等职业教育,以满足工农业发展的需要。要从宏观上调整教育投资的层次结构,教育的发展只有与工农业发展水平与结构相适应,才能够做到为工农业发展输送合格人才。

其次,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要以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为目标,不能盲从。随着资源的日渐枯竭,转变资源依赖型产业结构为科技依赖型产业,是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振兴的突破口,这种转变的关键之一就是要有相应的高层次人才作支撑。东北地区高校、科研院所众多,具有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良好基础,高层次的人才的培养投资要以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为目标,为工农业的发展服务,不能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相脱离。

3.逐步形成与流动投资相协调的政策措施,使针对产业间的流动的职业技能培训能够产生长期收益。一是要改革现有的户籍管理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使经过培训的农村劳动力能够彻底流动到二、三产业中去。二是要加大针对农业产业自身发展升级的专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推动农业产业化,形成对二、三产业的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吸引,改变第一产业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单向流出的局面。

4.模糊产业间界限,提高产业间关联度,促进人力资本产业间流动。

首先,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农业与工业间架起桥梁,促进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在一二产业间的流动。同时第二产业的结构调整也要充分考虑东北地区丰富的农业资源,使第二产业结构调整中流出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进入第一、三产业,从而既可以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化的步伐,又可以解决第三产业发展中的人才短缺的问题。

其次,东北地区要大力提升第三产业的结构层次,加强第三产业与第一、二产业的联系。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的第三产业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层次较低,人力资源主要集中于餐饮、服务等行业,与第一、二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金融、技术、信息、咨询等行业发展落后。从某种程度上说,第三产业的充分发展是加强产业间关联度的必要条件,只有在第三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对第一、二产业产前、产中及产后的服务,才能使人力资本顺畅在三次产业间流动起来。

参考文献:

1.刚晓丹、韩增林,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相似性及布局调整[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2),3-5.

2.刘桂芝、张肃,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演进中的人力资本效应[J].经济问题探索,2004(6),90-95.

3.张其春、郗永勤,区域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关系[J].现代经济探讨,2006(8),16-18.

4.李宁,东北老工业基地劳动力流动性研究[J].经济地理,2006(12),312-315.

5.李江帆,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第三产业现代化[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24-130.

6.李玲,中国人力资本产业间流动与配置状况分析[J].经济纵横,2002(5),15-16.

7.曾晓,加速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我国人力资本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上海经济研究,2006(7),47-53.

8.西奥多·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9年.

9.Aghion,P.&P.Howitt(1992),“A model of growth through creative destruction”,Econometrica 60(2):323-351.

10.Arrow,K.J.(1962),“The economic implication of learning by doing”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9(June):155-17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