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产业集聚间分工的演进

产业集聚间分工的演进

时间:2023-07-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马歇尔的产业集聚中,存在着充足的中间产品,使得厂商在产品集聚中很容易便能寻找到需要的半成品。就这样,产业集聚和分工在垂直解体的大背景下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形成了产业集聚间的水平分工。专业化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又反过来促进了分工的细化,产业集聚间的产业间分工或产品间分工被整合进了另一种新型的分工:产业集聚间的混合分工,并渐成趋势。

马歇尔的产业集聚中,存在着充足的中间产品,使得厂商在产品集聚中很容易便能寻找到需要的半成品。这种区域内厂商之间的生产联系甚至充斥“在空气”中(Marshall,1890)。因此,中间产品的丰富程度成为衡量一个地区产业集聚的主要特征之一。另外,Abdel-Rahman (1988)和Ciccone&Hall (1996)都在Dixit&Stiglitz(1977)的垄断竞争模型下,证明了马歇尔关于产业集聚会引起更多的中间产品需求从而促进专业化生产的论证,这就为我们在垄断竞争市场下进一步拓展模型提供了借鉴。Holmes(1995)在上述文献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产业集聚中的厂商因为具有外部效应,因此比一般的普通厂商更容易从事专业化生产,且这种产业集聚和垂直专业化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

在图3.6中,一个广大的地区Y中,存在两个产业集聚:甲地的A产业集聚和乙地的B产业集聚,两个产业集聚都可以生产最终产品和生产中间产品。那么,根据A、B这两个产业是否生产最终产品,以及产品相似程度不同的组合,两产业集聚间就存在多种形式的分工可能。如果A产业和B产业是上下游产业,那么这种产业集聚间的分工就是垂直分工;如果A和B之间是相同或相似产业,那么这种产业集聚间分工就是水平分工;如果A和B都只是专业化生产其中一种中间产品,那么这种产业集聚间的分工就是混合分工。

图3.6 产业集聚间分工示意图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的兴起,生产的组织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生产驱动的大批量刚性定制生产方式,被由市场驱动的小批量定制产品的柔性生产方式所替代,出现了产业组织的垂直解体现象。垂直解体给大量从事单一产品生产或加工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垂直解体以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为本质特征,以跨国公司的高度发展为背景,在其发端之初,区域的分工形态以产品为基本对象;而随着劳动力熟练程度的提高和工艺的精进,在相同或类似最终产品[1]生产过程中所包含的不同生产工序和区段,被拆散后在空间上分布和展开到不同的区域去生产,形成以工序、区段、环节为对象的分工体系。

垂直解体发生之初,产业集聚间分工存在着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呈上下游产业间的垂直分工状态;二是由于价值链的简短,产业的变化往往体现在产业转移上。以日本汽车制造业为例(图3.7),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参加日本汽车制造业分工体系的参与厂商分布主要在日本几大工业集聚区,包括东京大田区的机械、金属工业集聚,丰田、广岛的汽车整车和零配件生产集聚,以及室籣、釜石、福山等地的钢铁工业集聚等。这些地区由于产业的上下游关系而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985年以后,日本产业集聚的结构出现了较大调整。重厚长大型的产业逐步离开城市向地方分散,20世纪90年代又离开日本向亚洲地区分散。这种产业转移是以整个产业的外迁为代价的,因此也造成了90年代日本产业的“空洞化”,以及整个日本经济的“边缘化”。

图3.7 日本汽车制造业产业集聚间的垂直分工(丁敏,2006)

随着产业内分工不断地向纵深发展,传统的产业内部不同类型的价值创造活动逐步由一个企业为主导分离为多个企业的活动,这些相互构成上下游关系、共同创造价值的企业,逐渐淡出分工体系,被产品间的分工所代替,其外在表现为两个特征:一是产品的分工被细化到每一个生产活动,每一个价值链上;二是分工更加呈现出一种更大的跨区域态势,出现了很多新颖的生产方式。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特许连锁(franchising)、外包生产(outsourcing)、贴牌生产(OEM)的兴起,促进了产业集聚间水平分工的蓬勃发展。这些现象都说明随着新交易和通信工具的发展和产权制度的演进,分工的加深不是在厂商内部发展,而是在越来越专业化和越来越小的企业之间发展。因此分工加深的同时,生产力上升,但平均厂商规模却下降。很多过去大而全的大公司,现在都将其很多业务外包给专业小公司,例如以前大公司有自己的车队,现在却依赖专业运输公司或租车公司;以前大公司有自己的宾馆、招待所,现在却完全依赖市场上的专业旅馆业。

从垂直解体和专业化生产中尝到甜头的企业,纷纷认识到拆分企业(disintegration)和缩减规模(down-sizing)的重要性。相较于大企业,小企业的经营成本更为低廉,经营方式更为灵活,进入壁垒也更低,这就给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提供了保障。但同时,小企业的在生产上的无序性和盲目性也给它们带来了致命的风险,使得小企业纷纷选择集聚在一起,利用产业集聚的力量去组织生产,实现市场上讨价还价的势力。

就这样,产业集聚和分工在垂直解体的大背景下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形成了产业集聚间的水平分工。身处产业集聚内的企业,可以共享产业集聚和分工带来的种种正外部性,在技术进步、要素获得和劳动生产率上都具有比其他企业更为突出的竞争力,进一步巩固了产业集聚地区在该产业上的生产上优势。

专业化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又反过来促进了分工的细化,产业集聚间的产业间分工或产品间分工被整合进了另一种新型的分工:产业集聚间的混合分工,并渐成趋势。产业集聚间的混合分工,是指生产分工按照组成一种产品的不同价值链环节进行,即把某个产品生产过程包含的不同价值增值环节,拆散后在空间上分布和展开到不同的地区去进行,形成以价值增值环节为对象的分工体系。

以2007年广东和香港之间的“粤港合作”为例,图3.8表示了粤港两地各类企业数量上的增减比例。从图3.8上不难发现,整个2007年,香港企业在数量上呈现了下滑趋势,但各类别企业和广东的企业数量存在一个结构性的消长关系。香港在研究开发类企业上增加最多,而广东则是原料采购类企业增加最多,这恰恰又是香港企业减少比重最大的一类。在销售及市场推广以及地区总部两种类型上,广东企业数量减少的幅度较为明显,而香港企业数量则呈增加趋势。

图3.8 (a)香港和(b)广东两地各类企业数量上的增减比例
资料来源:东莞市政府网

这种企业数量的变化比例,直接反映了两地产业集聚间形成的价值链分工趋势:低附加价值型产业链环节由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转移,而高附加价值的产业链环节则趋向发达地区集中。这样一来,产业集聚间的产业边界日趋模糊,而以研发、制造、销售等价值链环节为主导的新型产业带则日渐兴起,在一个更广大的区域形成了“广域的产业集聚”,从而构成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

注释

[1]同质产品或有差异的同类产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