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本书基本达到了原先预期的研究目标,也获得了一些较有价值的研究结论,但由于本人的学术素养有限,研究工作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得出的研究结论可能受到如下三个方面因素的限制,这也为我们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1)对产业集聚、产业集聚间分工指数的定义。本书对产业集聚间分工的计算,是通过对E-G 指数系列来反映的。根据我们一开始对产业集聚的定义,和对产业集聚经济-空间二维性的界定,对产业集聚的测度既应该包括对专业化的讨论,也应该包括对多样化的讨论;既应该有对产业集聚地理集中性的讨论,也应该有对产业集聚经济关联的讨论。但在本书中,对专业化和地理集中性的讨论较多,而对多样化和经济关联性的讨论较少。这一方面是由于指标体系本身的缺陷,如对经济上关联的讨论在国际经济学理论中,往往是通过投入-产出关系来反映的,但在国内地区间这方面的数据却是无法得到的,因此无法进行具体衡量;另一方面是由于产业集聚间分工理论尚在探索阶段,所有的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许多问题还有待于深入探讨。
(2)在产业集聚间分工形成的微观理论框架中仅考虑了垂直解体和运输成本的影响。在本书第3章的理论框架中,我们考虑了劳动力市场的出清,但囿于实证数据的缺乏却没有进一步对劳动力要素进行考察。另外,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政府的政策导向往往影响到产业集聚的发展和演进,因此如果能在现有框架中增加政府因素,将会大大增加本研究主题的解释力。
(3)在对形成广域产业集聚及地区竞争优势的讨论中,本书仅提供了一个方向性的研究思路,而欠缺对地区性因素的系统性考虑。本书考察了产业集聚间分工对产业同构地区整合生产优势,形成差异化竞争,并最后发展成为广域的产业集聚,提高地区竞争优势的影响。在整个讨论过程中,我们都以产业集聚作为讨论的出发点,但新经济地理学派的“集聚”概念中,不仅包含了产业上的集聚,还包括了以城市、都市圈为主要参考系数的地区性集聚,这涉及对产业多样性和地区间溢出效应的研究。尤其是在对地区竞争优势的研究中,因为广域产业集聚的地理性较为突出,更应该考虑到产业、文化等方面多样性对它的影响。这也暗合了本书在第一点不足中提到的问题是未来研究的方向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