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中国城市休闲经济发展:反思与前瞻
随着国家战略逐步转到以“民生”为主轴的发展方向,一系列惠及休闲经济发展的新政策陆续出台,休闲产业和休闲消费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在政策层面,为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民旅游休闲体系建设,国务院已于2013年2月12日发布并实施《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2—2020年)》(国办发〔2013〕10号),近年来开 展的“中国旅游日”主题活动引起公众广泛关注;在产业层面,近年来休闲领域成为投资热点,特别是地方及民间投资异常蓬勃,仅2011年投资金额即超过1万亿人民币;在消费层面,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的稳步提高,中国国民休闲需求多样化趋势明显,包括旅游消费、娱乐消费、文化消费、体育消费等在内的相关休闲消费持续增长并屡创新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城市休闲经济也面临着休闲资源缺乏整合、休闲产品文化内涵缺失、休闲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创业投资机制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着休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透视中国城市休闲经济的发展历程,我们不仅在反思中国城市休闲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因、休闲经济发展与城市休闲空间开拓之间的互动联系,前瞻中国未来城市休闲经济的发展趋势,并力求探寻中国城市休闲经济发展面临的瓶颈,以及面向未来的城市休闲产业的培育路径。
随着城乡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闲暇时间的增长以及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近年来休闲经济在中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中国城市休闲经济蓬勃发展的主要动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四点:经济快速发展——休闲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加剧转型——休闲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市场条件——休闲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产业政策支持——休闲经济发展的有效保障。[1]
一、经济快速发展:休闲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休闲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普通大众拥有大量休闲时间和剩余财富时产生的经济现象。国民经济的发展是实现休闲经济产业化和个性化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不仅为休闲设施提供必要的物质储备,而且深刻地影响着人们休闲需求的产生和对休闲方式的选择。在居民收入很低的情况下,即使个人拥有闲暇时间,家庭收入中也可能没有购买休闲产品和服务的预算开支。因此,这种状态下的休闲充其量只能算是“物质匮乏而时间过剩”的低水平休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休闲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特别是经历了“十一五”时期,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2006—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2%,不仅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而且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4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2010年,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达397983亿元,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财政收入达到了83080亿元,比“十五”末增长了1.6倍。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休闲经济产生有一个基本条件: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民众就会有休闲需求;当人均GDP跃进2000美元时,休闲娱乐就会得到良好发展;而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以上,就正式步入休闲经济的爆发期。此后,休闲经济将引领区域经济的新潮流,成为一个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而2010年,中国共有上海、北京、天津、浙江等10个省份(直辖市)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见表6-1),全国约有60座城市人均GDP 达4000美元,其中克拉玛依、苏州、东营、深圳、广州等15座城市人均GDP突破10000美元。从西方国家历史经验可以预见,中国这些发达地区必将进入休闲消费的“井喷”期。
表6-1 2010年中国十大发达省份(直辖市)人均GDP(美元)[2]
二、社会加剧转型:休闲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当前,中国的社会转型进入了一个重要阶段。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的同时,人民生活明显改善。2006—2010年,中国城镇累计新增就业的人员达到了5771万,转移了农村劳动力4500万人,这五年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2010年末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比“十五”末增长了1.8倍,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连续七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平均每年增长了10%。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全覆盖,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中国也面临着社会分化程度加大、利益格局差距加深等诸多矛盾,人们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方式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转变。随着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高效率、高节奏的生活和工作模式,导致感情压抑、人际隔阂、沟通贫乏等心理问题频繁出现。而休闲活动作为一种主动的自由选择,不仅能使人通过休闲获得对物的消费,而且更重要的是让人得到内在的心理满足,以及由此带来的完美、效率、归属、尊重等意识,正好迎合了现代人调节心理、放松心情的需要,可以成为人们缓冲压力和调节精神的一个有效手段。在社会加剧转型的背景下,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对待休闲的态度及工作-休闲取向,为释放休闲消费潜能确立开放式的休闲消费理念,这是休闲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三、良好市场条件:休闲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
伴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渐具备的市场条件,是中国休闲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休闲性支出所占有的比例呈增长趋势。与此同时,人们的休闲时间也在增加,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明显增加。自1995年起实行五天工作制,1999年10月起又实施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长假日,使得中国的法定假日增加到115天。2007年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实施后,除了春节、“十一”两个黄金周之外,一年中将形成元旦、清明、端午、五一、中秋五个分布比较均匀的“小长假”。在闲暇时间这种稀缺资源增加后,人们自然会追求尽可能多的自主支配时间来满足自己休闲放松的需要。此外,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越来越严重。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推进,老年人对精神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休闲成为中老年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人口结构的变化也为休闲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条件。特别是近年来,市场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收入分配制度、消费贷款制度以及教育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居民的经济安全感,提高了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对启动休闲消费从而推动休闲竞技的发展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
图6-1 1982—201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演变趋势[3]
四、产业政策支持:休闲经济发展的有效保障
产业政策是国家或政府为了实现某经济或社会目的,通过对产业的保护、扶持或调整,积极或者消极参与某个产业或企业的生产、经营或交易活动,以及间接或者直接干预商品、服务、金融等市场形成和市场机制的政策的总称。休闲经济主要经历了工业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体验经济时代三大阶段。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后,休闲产业在集聚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智力投资及知识创新,先进的技术手段被引入休闲经济。进入20世纪90年代,休闲产业集聚日趋成熟,在与城市休闲空间有效融合的前提下,从业人员借助环境、设施、物品等要素,实现非实物形态的“休闲服务”的附加价值。纵观世界休闲服务产业的发展情况,当今世界休闲产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如英国、法国、美国、日本、德国、西班牙、墨西哥、瑞士等,无一例外的是其政府必然对城市休闲产业和休闲空间布局有较高的重视程度,实行扶助型产业政策,并从舆论、组织、政策等各个方面给予支持。中国休闲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亦不例外,如作为2006年世界休闲博览会的举办地,杭州早在2000年就提出打造21世纪“世界休闲之都”,积极实施休闲产业优先发展策略,促进产业协调发展;成都2003年提出创立“休闲之都”城市品牌,并由市政府主办城市休闲产业发展重大理论课题系列研讨,为休闲产业发展政策的制订提供依据;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天津休闲产业准备在“十二五”末树立“近代缩影、渤海明珠、北方休闲之都”的崭新休闲形象。与此同时,厦门、青岛、大连、珠海、长沙、武汉等大中城市也相继制订城市休闲产业发展规划,部分城市开始设立休闲管理专门机构,积极寻求建设城市休闲产业的发展空间和途径。
注释
[1]付达院:《我国发达地区休闲产业发展的动因及趋势探析》,《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第9期。
[2]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各省统计年鉴2010年数据计算,中国统计出版社。
[3]根据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制作,中国统计出版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