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第一节企业与企业发展

第一节企业与企业发展

时间:2023-07-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企业发展与金融结构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金融结构变迁是由企业社会化发展引起和推动的,所以我们先来对企业及其发展进行研究。协作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以分工为基础的手工业。阿尔钦和德姆塞茨把企业理论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对于企业存在的分析思路着眼于内部结构而不是外部形式。

企业发展与金融结构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金融结构变迁是由企业社会化发展引起和推动的,所以我们先来对企业及其发展进行研究。

一、企业的本质

1.马克思关于企业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以协作一分工一工场手工业一机器大工业为线索,认为企业组织萌芽于协作生产,形成于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协作“在历史上和逻辑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是由个体小生产转化而来的。在马克思看来,个体小生产向协作转化也即向社会化生产的转化,体现了“劳动过程转化为社会过程的历史必然性”,“协作本身会产生一种社会生产力”,会导致比个体生产更高的效率。协作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以分工为基础的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是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是一种复杂的协作,它为用机器进行大工业生产的工厂制诞生创造了技术和制度的必要条件。企业产生的原因在于其不仅可以节约生产成本与交易成本,而且能够提高个人生产力和获得集体生产力。首先,他认为即使劳动方式不变,只要“数量较多”的人在空间上集合起来并共同使用生产资料,生产资料的节约就会出现。其次,他认为合作生产在扩大劳动作用范围的同时缩小劳动空间范围,这样就可以节约“非生产费用”。再次,他认为合作生产能够提高个人生产力。这是因为分工合作能够提高劳动熟练程度、降低学习成本、减少工种转换时间、引起竞争心和特有的精力振奋?。最后,他认为合作生产能够创造集体生产力。他指出,“单个劳动者的力量的机械总和,与许多人手同时共同完成同一不可分割的操作(例如举重、转绞车、清除道路上的障碍物等)所发挥的社会力量有本质的差别。在这里,结合劳动的效果要么是个人劳动根本不可能达到的,要么只能在长得多的时间内,或者只能在很小的规模上达到。这里的问题不仅是通过协作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是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

随着生产力发展,手工工场逐步发展为工厂,企业的成熟形式应该是以机器大工业为技术基础的工厂制度。马克思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企业,认为较多劳动者协作劳动是企业存在的必要条件,而资本雇佣劳动则是资本主义企业产生的充分条件,资本主义企业的本质特征就是“资本家通过雇佣工人,榨取剩余价值,获取垄断利润”。根据马克思的论述,企业首先是一种生产机构,是追逐剩余价值的机体,是一种利用协作劳动的组织生产方式。不但如此,马克思透过现象看本质,出于对生产关系问题的关注,进一步指出企业是一个由契约结成的经济利益矛盾的统一体。他认为资本主义企业契约在形式上具有自由性和平等性,即资本所有者与雇佣劳动者在市场上是“等价交换”;另一方面,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企业契约在实质上是不自由的和不平等的,即资本所有者与雇佣劳动者在生产和再生产中存在着“剥削一被剥削”的关系。

2、西方学者关于企业本质的理论

早在1776年,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在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就有对企业的描述,只不过书中的企业是指工厂。他论证了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工厂生产具有决定性作用,认为分工创造的生产力是工厂存在的原因,而工厂规模的大小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他明确指出,如果采取单干的方式,“没有哪个人能在一天里制出二十根针,也许一根针也制造不出来”;但若实行分工合作,人们“能够制造出的针肯定不止两百四十根,甚至不止四千八百根”。古典经济学总体上是从如何增加国民财富的角度来认识企业的作用的,因此,它强调企业的生产能力。实际上是把企业看做是一个生产单位,其基本功能是把诸如土地、劳动力、技术和资本等生产要素转化为一定的产出。新古典经济学是在古典经济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也把企业作为一个生产单位,其功能仍是将生产要素投人转化为一定的产出。而企业内部的结构、组织、制度和交易行为全部被略去,其研究重点是如何以一定的投人获得最大的产出,或者以最少的投人获得一定的产出。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企业是一个“黑厘子”,有关理论既没有解释(或解释不力)企业产生的原因,也没有说明企业内部组织的经济学意义,对企业本质并没有清楚的认识。

由于上述研究的局限性,奈特(F.Knight)根据不确定性和企业家精神对企业的存在进行了讨论。鉴于不确定性是无法保险的,企业家不得不承受不确定性。按照奈特的观点,企业不是别的东西,而仅仅是一种装置,通过它,“自信和勇于冒险者承担其风险;并保证犹豫不决者或怯懦者能得到一笔既定的收人”。由此可以看出,在面临个人风险偏好差异的情况下,企业是一种最优的风险分配机制。然而,这个具有信心的冒险者可以出卖自己的知识和建议或者与正在生产的人缔结契约,而不一定自己去组织生产,对此奈特无法解释。威廉姆森(Williamson,1985)认为,交易成本的存在取决于三个因素:有限理性、机会主义、资产专用性。并且,这三个因素必须同时出现,否则交易成本就不存在。他从这三个因素出发,对企业的性质进行了探索,这对于大企业的解释是有科学性的。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Alchian&Demsetz,1972)认为企业并没有比市场更具优势,其本质仍是一种契约形式。首先,他们提出了“团队生产”的概念,认为企业的实质是一个“团队生产”,表示一种产品是由若干个集体内成员协同生产出来的,而且任何一个成员的行为都将影响其他成员的生产率,从而企业的激励机制设计和企业中的产权安排变得十分重要。其次,他们说明企业是一种特殊监督装置。对于每一种来源的信息成本,可能有不同的监督形式和契约安排。如果通过市场的监督是困难的,那么就可以设计诸如企业激励机制的契约安排形式。阿尔钦和德姆塞茨把企业理论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对于企业存在的分析思路着眼于内部结构而不是外部形式。“团队生产”和监督装置科学地提高了生产率,同时也符合历史事实,历史上工场就是通过集中生产、在监督下生产来完成生产任务满足市场需求的。

张五常提出了关于企业性质的另一种解释,他认为,企业与市场的不同只是契约安排的两种不同形式而已。企业并非为取代市场而成立,仅仅是用要素市场取代产品市场,或者说是“一种合约取代另一种合约”。企业在本质上是一种契约,与市场契约不同的是,市场交易的对象是产品,而企业交易的对象则是生产要素。在威廉姆森的理论中,企业是外部性内部化的结果。这种主张没有注意到内部化后的交易在组织内部同样也产生外部性问题,因此,就不能有效地说明在企业内为什么要有监督。阿尔钦和德姆塞茨虽然阐述了内部监督产生的原因,但他们把企业的本质视同“团队生产”,将其作契约性质的解释是不充分的。张五常认为,从外部性的角度来理解企业是不充分的,只有从交易成本角度来理解,才能得出企业的本质是由要素市场替代产品市场这一结论。

制度学派的创始人凡勃伦认为,企业产生的动机是金钱上的利益,它存在的方法实质上就是买进和卖出,它存在的目的和结果都是财富的积累,谁要是目的不在于追求财富的增加,他就不会加人企业,更不会自己创业经营企业。杨小凯和黄有光从分工角度阐述了企业的性质,他们认为,企业作为促进劳动分工的一种形式,与自给经济相比,也许会使交易费用上升,但只要劳动分工经济收益的增加超过交易费用的增加,企业就会出现。此外,格罗斯曼和哈特(Grossman&Hart,1986)从不完全合同的角度阐述了企业的性质。经理主义将企业视为最优的契约安排,行为主义则将企业视为一种适应制度和政治的联合体。纳尔逊和温特(Nelson&Winter,1982)借鉴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的基本思想,从动态演化的角度揭示企业行为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

3.本文观点

通过以上关于企业性质的多种分析,总体来看,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交易成本是企业产生的根本原因。我们认为,应该抛弃片面的做法而从全面的视角来审视企业的性质,倘若如此,企业就是一个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综合体,企业的本质在于,企业是资本所有者依照股权或债权契约投人资本,通过雇佣劳动力,进行专业化生产和协作并以推进企业发展为其最终目标的经济组织。(1)货币转化为资本不仅有质的界限,也有一个量的界限。企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企业,必须有一个货币财富的积累过程。没有一定量的货币,就无法完成生产要求一定规模的集中,就不能把个人生产力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就不能组织分工协作生产,就不能形成手工工场一企业。(2)由于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始终充满着不确定性,本身又存在着产权矛盾,所以企业需要通过银行或资本市场来满足其金融需求,通过债务或股份来融人所需资金以解决其矛盾,这样企业的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关系就会处于动态变化之中。(3)要素主体具有独立的产权是企业区别于家庭生产的根本标志,家庭生产的特点在于家庭成员不是独立的产权主体,不存在独立产权主体之间的平等、自由的交易活动。企业内各个要素所有者具有独立的产权,凭借其对要素的产权以及这种要素在企业内部创造的收益的大小,取得各自的谈判势力。一种要素谈判的势力大,这种要素的所有者的产权就能在产权制度上得到充分的体现,反之,则在产权制度中没有自己的位置。(4)债务或股权契约内含不同的产权关系,而产权关系是生产关系最基本的层面,所以企业具有生产关系属性,不同的契约代表不同的生产关系,对企业产生不同的影响。(5)分工既是企业产生的原因也是企业发展的结果,同时企业在生产中也离不开协作,包括企业内部结成的团队生产和企业外部形成的集群组织(尤其指银行或资本市场),它们共同作用于企业发展。

二、企业发展的内涵

发展是企业的永恒追求。企业作为盈利组织在利润最大化的激励下,从创建的那一刻起,就有着扩张的内在冲动。发展成为企业的核心目标,企业的一切活动均以发展为导向。

1.马克思关于企业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认为资本增值这一目的将促使企业组织的扩张,他在分析资本积累过程时,指出资本主义企业组织(单个资本)的发展扩张有两种方式: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1)积聚,首先是指一定量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单个资本家手中的集结。“每一个资本,都是生产资料或大或小的积聚并且相应地指挥着一支或大或小的劳动军。”其次还指个别资本通过积累而增大,这是“直接以积累为基础的或不如说和积累等同的积聚”。资本支配更多的劳动从而使企业规模扩大是以个别资本积累为基础的,“协作工人的人数或协作的规模首先取决于单个资本家能支付多大资本量来购买劳动力,也就是取决于每个资本家在多大规模上拥有供许多工人用的生活资料”。“较大量的生产资料积累在单个资本家手中,是雇用工人进行协作的物质条件,而且协作的范围和生产的规模取决于这种积累的程度。”正是积累产生了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协作。“这种变化是自然发生的,这一变化的前提,即在同一个劳动过程中同时雇用较大量的雇用工人,构成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这个起点是和资本本身的存在结合在一起的”。这就是说,企业规模的扩张,是通过资本积累的方式,由于技术方面的原因才形成内部的分工体系。

(2)集中,指个别资本通过现有资本的互相结合而增大,这已不是“和积累等同的积聚,这是已经形成的各资本的积聚”,它是企业规模扩张的重要形式。资本集中的过程是许多分散资本的“个体独立性的消失,是资本家剥夺资本家,是许多小资本变成少数大资本。这是不同于积累和积聚的本来意义的集中”。个别资本通过集中形式的扩大是在竞争和信用这两大杠杆作用下进行的。马克思认为,现代企业形式一股份公司是资本集中的重要形式。股份公司通过把分散的社会资本集中起来以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马克思指出:“积累,即由圆形运动变为螺旋形运动的再生产所引起的资本的逐渐增大,同仅仅要求改变社会资本各组成部分的量的组合的集中比较起来,是一个极缓慢的过程。”作为资本联合所有制的股份公司是对独资企业的否定,以资本联合所有制代替了资本单个所有制,从而突破了单个资本家拥有的资本的界限,以股份公司的形式集中起来的资本取得了社会资本的形式,表现为“社会企业”。马克思说:“这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20世纪初,在股份公司广泛发展的基础上,一批大股份公司组成托拉斯和卡特尔等垄断组织形式。恩格斯指出:“这些形式代表着股份公司的二次方和三次方。”

此外,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理论将扩大再生产分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如果生产场所扩大了,就是外延扩大;如果生产资料效率提高了,就是在内涵上扩大。”积聚和集中与内涵和外延这两对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相互交叉。在外延扩大再生产时,可通过积聚的方式,也可通过集中的方式;内涵扩大再生产可以通过积聚方式,也可以通过集中方式。

2、西方学者关于企业发展的理论

企业究竟是如何发展的?这个问题可以追溯到经济学的源头,即亚当?斯密的分工与协作理论。古典经济学认为,作为一种分工组织的企业,为了获取规模经济的利益,分工可以使更高的产量以更低的成本获取,所以单个企业的发展与分工的程度正相关,分工的加深不仅使得单个企业规模增大,也会随着分工的自我繁殖,使新企业不断形成,因此企业发展包含单个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企业数量增多双重含义。随后,马歇尔在他的研究中提出,生产进程和知识积累不只发生在单个企业范围内,而且发生在产业中。为此,马歇尔建议应当把源于企业的“内部”经济问题和源于企业之间交互作用的“外部”经济问题区分开来。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企业发展就是企业调整产量达到最优规模水平的过程,或者说是从非最优规模走向最优规模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在利润最大化目标既定、所有约束条件已知的情况下,根据最优化规则进行的被动选择,没有企业任何主动性的余地。

科斯在1937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一文是有关企业起源和成长的理论,他强调企业的契约性质,认为企业是一系列的合约,是对市场机制的替代。科斯认为,与市场通过契约形式完成交易不同,企业依靠权威在其内部完成交易,交易成本的存在是企业产生的根本原因。企业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作为市场的替代物,可以降低市场中的交易成本。科斯的结论是,企业会扩大到如此程度,使得在企业内部进行一次交易的费用等于同样的交易在市场上完成的费用。所以从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来看,企业发展的过程就是企业交易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它通常表现为企业功能的扩展,即企业把一些以前通过市场进行的交易活动纳人企业内部进行。企业发展的动因在于节约市场交易费用,一个有效的企业,它的资源配置效率比市场的要高,于是企业就把由市场机制协调的交易内化于企业以达到节约交易费用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企业资源配置的能力。

美国经济学家彭罗斯(Penrose)发表于1955年的《企业成长理论》是一部从横向一体化角度,通过研究企业内部动态活动来分析企业行为的开山之作,直至今天仍然被认为是关于企业能力思想最丰富的论著。彭罗斯几乎将全部注意力都集中于单个企业的发展过程研究,她认为,以企业内在发展来分析企业,特别要重视企业固有的能够逐渐拓展其生产机会的知识积累倾向。企业内在发展是由企业能力特别是企业管理能力和企业创新能力所决定的用于拓展生产机会能量的增强,企业拥有的资源状况是决定企业能力的基础,而组织学习和知识积累会提高企业的资源积累率。她认为,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在于知识的积累,而知识的积累主要是企业内部化的结果,这一过程会节约企业稀缺的决策能力资源,这样管理者就会释放出可以用来解决新问题、促进企业发展的能量。

美国学者钱德勒在1977年出版的《看得见的手一一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中系统地研究了19世纪中期以来美国现代工商企业发展的历史,主要讲述了大企业是市场行为内部化(这样能够节约交易费用)的结果。他认为由于现代企业组织发展,管理协调这个“看得见的手”已经替代了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现代工商企业的发展包含两个过程:一是大规模分配和大规模生产的发展;二是两者的结合或一体化。

美国学者伊查克?爱迪思(IchakAdizes)的著作《企业生命周期》

(CorporateLifecycle:HowandWhyCorporateGrowandDieandWhattoDoAboutIt)在1989年正式出版,此后成为研究企业生命周期的经典之作。在这本书中,它明确了生命周期的概念,描述了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行为特征。企业生命周期是指企业从创办开始,到其消失为止所经历的自然时间。爱迪思将企业的生命周期细致地划分为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盛年期、稳定期、贵族期、官僚化早期、官僚期以及死亡期十个时期。他认为,企业的发展与老化同生物体一样都是通过灵活性和可控性这两大因素之间的关系来表现的。灵活性与可控性决定了企业在生命周期中所处的位置。他所提出的理论的实质是研究企业发展的问题。虽然在他的理论中论述了企业存在着生命周期,但同时他也指出了如何可以使这种生命周期延长,使企业存续性发展。

此外,格罗斯曼和哈特(GrossmanandHart,1986)从所有权的成本与收益对比的角度对企业纵向一体化进行了解释。而多斯(Dosi,1994)从交易费用的角度对纵向一体化程度做出解释。

3、本文观点

我们认为应全面地、历史地看企业发展,它应包括多个层面。

(1)量的增长。所谓量的增长是指经营资源数量的单纯增加,如销售额、利润额、人员、生产规模、资本规模、市场占有份额等指标数量上的增长。实际上,所有这些都可以概括为企业规模的扩张,这是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必然取向。生产规模扩大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从而取得成本或价格方面的竞争优势。

质的改善。企业发展不仅表现为量的增长,而且还表现为企业在质的方面的改善。所谓质的改善是指经营资源的性质、结构和支配主体的革新,比如企业的社会意义不断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企业组织趋于协调和有效,企业成员处于不断紧密的共生体之中,企业内部功能结构处于稳定的进化之中,企业建立起了一种适时变革的管理结构等。事实上,企业片面地追求量的增长可能是十分危险的,它可能会使企业陷人“增长的陷阱”。因此,企业发展不仅包括销售额的扩大、资产的增长等数量的扩张,同时还应该伴随着企业结构的演进,本书中,尤指融资结构的演进。单纯从量的增长方面来理解企业发展是片面的,企业发展是量的增长与质的改善的有机结合。量的增长带动质的改善,质的改善为量的进一步增长提供可能性,二者自始至终是交互作用、互为条件的。

(3)制度的变迁。历史地看,企业发展还表现为企业制度的变迁。目前处于企业组织形式主流的公司制是企业制度由低级向高级逐步演变发展而来的,经历了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到公司制企业的发展过程。企业制度的升级变迁是企业发展的又一重要表现。

通过以上论述可知,企业发展是在生产力推动下,量的增长与质的改善的有机结合,不仅如此,尤为重要的还表现为企业制度的变迁及生产关系的发展,并且还要与其他制度(金融结构)相协调。本书对企业发展的考察主要集中在企业制度的变迁上,因为企业制度变迁同时包括量的增长与质的改善。企业制度的每一次革命性的变化,都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无限的空间,它在企业规模扩张、规避风险和内部监督机制等方面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企业制度变迁的因素分析

在分析企业制度变迁的因素时,我们主要考察生产力、资本社会化和产权社会化对企业制度变迁的影响。

1、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类物质生产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分工,有分工就有协作,分工要求开展协作劳动,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企业。企业是一种具有更高劳动生产率的经济单位,是人类所形成的从事生产和流通活动的基本经济单位。随着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企业制度经历了业主制、合伙制、公司制等多种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企业制度变迁。

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企业协作的规模有限,市场相对窄小和稳定,风险较低,这时单个企业家依靠其自有资本可以单独建立企业,并可通过积累,逐渐扩大生产规模,独立的自然人是经济活动的唯一主体,这是一种典型的业主制企业。随着生产力发展,企业家自有资本远远不能满足大规模的投资需求,这就需要自然人投资者之间进行资本联合,出现了合伙制。合伙制企业的投资主体开始多元化,扩大了企业的资金来源和信用能力。随着资本主义的确立,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企业经营规模日益扩大,逐渐超过了个人资本所能承受的范围,这就需要开辟新的资金来源,要求资本社会化,出现了公司制企业。公司制企业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首先在个别领域里,由于社会化大生产和信用制度发展而被创新,后由于有限责任的引人,在其他行业得到迅速推广。

综上所述可知,生产力发展不仅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而且创造出相应的企业制度。

2、资本社会化和产权社会化

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资本社会化,是指资本运动发展的一种趋势、一种状态,即资本逐渐从单个或少数资本家手中以各种形式向社会其他成员广泛分化和转移的过程。资本社会化“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是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者的财产所必需的过渡点”,这就是:把资本家私人占有的财产转化为劳动者共同占有的直接的社会财产的“过渡点”,把和资本所有权结合在一起的再生产过程中的职能,转化为集体生产者的单纯的社会职能的“过渡点”。只有社会化的资本,才能吸收和容纳更多的社会生产力,从而推动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而“资本社会化最核心的问题是私人资本所有权关系的社会化发展”,也就是说,产权社会化是资本社会化的核心。所谓产权社会化,一是指财产所有权归属与所有权权能的分离,即我们常说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通过产权社会化,所有者不再直接支配、使用自己的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发生分离,这样归个人所有的物质财富就可以归社会使用和支配,而个人可以取得产权转让收人,解决了产权的个人占有和资产的社会使用、支配的矛盾。这种分离实质上是产权商品化的过程,即所有权的权能在商品货币关系基础上的让渡,所以产权社会化是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的产物。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产权主体由原来的单一主体分裂成自然人主体和法人主体,这样就增强了企业的稳定性。与此相对立的是产权的封闭性或排他性。按亚当?斯密的说法,即把财产权利作为所有者“意志专有的领域”,排他性的“使用和滥用的权利”。在这种“神圣而绝对”的权利支配下,财产所有者既是财产的管理者,企业主也是企业的经营者。而无论此人是否具有经营管理其财产的经验、能力和知识,别人都无权“代劳”。二是指所有权主体的多元化和产权价值形态的高度分散化,与此相对立的是产权的高度集中和高度垄断。

从企业制度发展的历史来看,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产权要求突破它原有狭隘的界限,其权能也要求远离原始的所有权主体,这最终是通过“股份革命”和“经理革命”来实现的。在业主制下,由于业主的资本相对有限,制约着经营规模的扩大。业主通常是以自有资本的大小来确定经营规模。那时劳动者已经有了人身自由,即劳动力已归劳动者自己所有,但除劳动力以外的其他生产资料,仍由单个私人资本完整地拥有所有、使用、支配、处置、收益诸权,产权也仍带有简单性和封闭性。借贷资本虽然已经发展起来,但还不是生产资本的主要形式。因此,在那个阶段,业主既是所有者,又是经营者,即所有者和经营者是合一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还没有分离。

随着企业的技术革新和经营管理的日益复杂,产权简单、封闭的私人资本企业越来越不适应新的情况,因而走上了产权复杂化和社会化的道路。在合伙制下,企业由合伙人共同拥有,共同经营,一方面,企业的规模迅速扩大,合伙人仅仅依靠自有资本,已经远远不够了,迫切需要从外部获得资本;另一方面,在资本循环和周转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暂时的沉淀资本。在这种情况下,借贷资本迅速发展起来。借贷资本家通过银行将资本借贷给产业资本家经营,资本所有权与资本职能分离,也即资本的所有权与权能分离。借贷资本家持有所有权,并相应地获得“代表单纯的资本所有权的价值”的利息;产业资本家持有资本的经营使用权,并相应地获得利润。马克思谈到当借贷资本家贷款给产业资本家所发生的所有权分解时指出:“他们实际上是伙伴:一个是法律上的资本所有者,另一个,当他使用资本的时候,是经济上的所有者。”但这种所有权和权能的分离有一定的契约期限,产业资本家最终要向借贷资本家还本付息。所以,这种分离不是完全的分离,是有期限的,或部分分离的形式。产权社会化已经发生。但还不是发达的形态。也就是说,在借贷资本的场合,所有权与经营权,有限或部分地分离了。

随着生产力社会化发展,单个资本最低限量进一步扩大,单一的家庭资本远远不能适应在高度竞争压力下资本集约使用的要求,产业资本家通过积累,“即由圆形运动变为螺旋形运动的再生产所引起的资本的逐渐增大”,显得过于缓慢了。“股份革命”通过把已经形成和正在形成的资本融合起来的办法,在转瞬之间,使单个资本家手中的资本迅速增长,并且形成一种新的企业制度一一公司制。大量小额股票的出现使越来越多的社会个人购买股票,社会个人资本占有形式出现了所谓股权分散化、社会化的趋向,资本占有者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在这里,投资者购买股票享有与所出资本额相当的出资人所有权(非完整的所有权),而企业则拥有由股东投资形成的法人财产权。公司制企业从横的方面看,既不为单个私人资本家所有,也不是几个自然人合伙所有,而是由许多个别资本联合所有。这里所说的“联合”,并非个别资本的简单相加,而是“融合”,即许多个别资本融合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不像合伙企业那样,可以随意抽出。马克思认为股份制企业的资本社会化是“那种本身建立在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并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社会集中为前提的资本,在这里直接取得社会资本(即那些直接联合起来的个人的资本)的形式,而与私人资本相对立,并且它的企业也表现为社会企业,而与私人企业相对立”。从纵的方面看,通过“经理革命”,大企业不再由原来创业的老板和他的家庭直接经营,而是交给有管理才能、领取薪金的经理人员经营,“与信用事业一起发展的股份企业,一般地说也有一种趋势,就是使这种管理劳动作为一种职能越来越同自有资本或借人资本的所有权相分离”,也就是说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随着产权社会化推进,产权最终所有者的地位愈益下降,企业的控制权由企业主及其家庭成员垄断逐步向职业管理者转移,如马克思所说,企业资产属谁所有越来越不重要,重要的是资产的运行。但“经理革命”是以“股份革命”为前提的,也即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以产权主体多元化与产权分散化为前提的。而“股份革命”则是以资本市场的充分发展为条件的。也就是说,两权分离和资本市场互为条件。没有两权分离,不可能有资本市场;而没有资本市场,两权分离也不可能实现。两权分离愈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就愈要求有一个发达的资本市场与之相适应。也就是说,在资本市场存在的场合,所有权与经营权完全分离了。

从以上论述可知,产权由内化走向外化、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两权合一走向两权分离即产权社会化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发达商品经济条件下产权演变的一般规律,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1)适度的产权社会化有助于较多的企业利益相关者关注和支持企业的发展,完善治理结构。企业产权结构的变化以及由此导致了剩余索取权与企业控制权的对称,是企业发展的前提条件。(2)产权社会化能够快速积聚企业发展的资本。在业主制企业和合伙制企业中,产权没有商品化,是一种内部所用制。股份公司是一种外部所有制,产权实现了商品化。也就是说,产权社会化推动了企业制度变迁。(3)产权社会化将使风险承担者也多元化,使市场风险机制作用于全社会而不再集中作用于某个人身上,从而使风险分散并通过多方的协调使风险降至最低限度。(4)产权社会化有利于造就企业家阶层。产权的社会化已使资本由选择所有者变为选择经营者,其社会化程度又在这种转变中得到强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