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杭州市抚宁巷小学
杭州市抚宁巷小学创建于光绪三十四年七月(1908年),坐落于富有文化底蕴的明清古街清河坊旁。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一代又一代抚宁人。著名光学专家蒋筑英是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是我们抚宁学子的校友,更是我们学习的典范。独特的校园文化,赋予了学校生命与活力。
这是一个社团活跃、特色鲜明的学校。杭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蒋筑英纪念馆”的落成,上城区科技实践基地——“蒋筑英科技馆”的创建,为学生搭建了广阔的活动平台。活跃的科技社团在全国、省、市科技竞赛中屡获金奖,被评为杭州市优秀科技社团;特色鲜明的童声合唱团多次参加全国、省、市比赛,取得好成绩,先后两次受到省委宣传部的表彰。
这更是一个以人为本、和谐精致的学校。学校秉承传统优势,以现代人才为培养目标,面向全体学生,深化科技特色普及教育。实现教师教学有特点,学生发展有特长。作为浙江省雏鹰争章实践基地、杭州市第二课堂活动基地、上城区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学校的科技教育不仅涵盖本校学生,还辐射到全区各中小学。学校的三年发展规划更是为全面打响“科技抚宁”的品牌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质量生存,特色立校。普通的抚宁巷小学用自己普通的方式书写着“阳光校园”的鲜活篇章……
全国中小学“英雄团队集体”示范学校
全国科技教育示范单位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与实验”重点研究项目全国先进实验学校
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示范学校
全国少年儿童消防教育示范学校
浙江省文明单位
浙江省雏鹰争章实践基地
浙江省英雄中队
浙江省绿色学校
浙江省万校标准化学校
浙江省卫生先进集体
科技社团被评为浙江省先进集体
浙江省“我爱祖国海疆”航模定点单位
一、背景信息
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在课程管理一章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本校的课程。”并在后来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中明确规定了国家课程的门类,总课时和课时分配比例,同时又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留出一定的课时,这些都说明,新课程的实施过程,必须以学校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完善延伸和补充,使课程更接近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新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如何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在《走进新课程》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解读》两本书中都提到:校本课程是对原来活动课、选修课的规范和发展。有些活动课、选修课,兴趣小组活动,本身就体现了校本课程的开发理念,是校本课程的表现形态,可以直接归到校本课程。
二、叙事案例
这是什么课?为什么时而传来阵阵笑声?时而孩子们趴在地上左比划右比划?为什么老师已经宣布下课了,居然没有一位同学响应?
原来,这是六年级的一节“我的实验室”之“载重小车”。那上课的老师就是孩子们喜爱的科技张老师和信息吴老师。那下课铃响了还是在一个劲地研究、不肯停歇的孩子们,就是杭州市抚宁巷小学的同学们。
看到这,或许大家会纳闷,这是什么课呀?是科学课?还是信息课?怎么会是不同学科的两位教师共同来执教?
原来,这是学校的科技特色校本课。杭州市抚宁巷小学是一所科技特色学校,校内有“蒋筑英科技馆”。学校多年来致力于科技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本次活动呈现的是学生根据研究任务进行体验探究。整个活动中,我们以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为出发点,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活动起来,从而享受到高规格的校本课程活动。围绕着“玩转科技,多元感悟”的主题进行“我的实验室”的系列体验探究活动,让“我”在小组活动中充分体验自主探究的过程和乐趣。
孩子们经过上节课的组装小车,这节课,孩子们将在老师们的引领下,来研究“负重小车”。我们配备了2位教师,利用协同教学时时抓住活动的瞬间,真正做到人人参与,并且保证每个孩子都能够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让孩子们人人有体验,个个有收获。
加重前和加重后哪种情况小车行驶得远?有的说是加重前行驶的远,也有的认为加重后行驶的远。张老师抛出的话题使得孩子们跃跃欲试。当孩子检查了各自所需的研究器材(卷尺、小车、皮筋、砝码盒),明白了活动规则后,四人研究小组立即开始实验。孩子们通过分工合作,分别提取出加重前和加重后小车行驶的三次相关实验数据,并第一时间告知信息吴老师。吴老师汇总各组上报的实验数据,通过条形统计图,呈现在大屏幕中,向在场的每一个人传递出一个信息,那就是加重后的小车行驶的远。那加重两盒后小车的行驶距离是不是更远呢?张老师抛出的第二个话题,吊起了在场所有老师和同学们的胃口。有不相信的,有将信将疑的,也有相信的。好奇心是促使人们探究的原动力。于是,大伙儿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践中,亲自体验其中的乐趣。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事情就如你我所预料的一样,整个教室都沸腾了起来:孩子们都积极投身到实验中,再次离开教室,来到走廊上,调试好小车,小心翼翼地放上两盒砝码。一双双求知的眼睛都密切关注着小车的一举一动。
实验再次证明加重两盒的载重小车行驶的距离没有载重一盒的小车远。怎样使我们的小车负重2盒超过3米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可以试试换橡皮筋,有的说可以试试换小车的轮胎,有的说可以考虑地面的光滑度……
毕竟单位时间内,孩子们只能选择一个来进行探究。于是,信息吴老师就一一将孩子们不同的探究过程拍摄下来。通过小组汇报、观看视频、智慧碰撞,孩子们收获到不一样的精彩!
哈哈!校本科技课程“我的实验室”的系列体验探究活动,总能让孩子们善于思考、勤于探究、爱不释手!
三、实践反思
学校是真正发现教育的地方,校本课程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自然地反映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文化品质和人文精神。对抚小的每一位教师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正经历着从无到有的过程。这一路走来,都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我们彷徨过,长期以来,在我们教师的脑海里,编教材是课程专家的事情,与一线教师和学生无关。我们思考着,自研究以来,我们以学校文化为抓手,以活动为载体,从学科整合出发,架构着校本课程。我们历练着,在课程推进过程中,我们努力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活动化的学习方法,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平等式的师生关系,个别化的教学形式。因为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能浸润在“幸福”之中。
学校正通过课程架构、组织保障,系统谋划、分步推进,常态运行、持续发展,来转变人、激励人、引导人。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所学校的领导、教师、学生的智慧,精神的结晶,更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表征。
(一)课程架构,组织保障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行动研究的过程,是一个开发与研究结合的过程。为加强科技校本课程的指导,学校专门成立由校长室、教导处、教研组、年级组组成的科技校本课程领导网络并明确责任。学校不定期地召开各种研讨会,推进校本课题研究进程。各学科组定期召开研讨活动,讨论探究课题推进中遇到的问题及困惑。为了提高课题的成效,学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实行“团体指导,协同教学”,提高全体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活动的能力,激发教师参与科技校本研究的热情。
正如奥苏贝尔所述,你想要带孩子到哪里,你必须要知道孩子们现在在哪里,可以怎么去。校本课程在开发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我们学校现在有些什么,学生到底需要什么,喜欢什么。课程完全是为学生的需要而开设,就如同是把课程放在了开放式的货架上了,学生可以自由挑选,这样满足了各种不同学生的需要,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作为科技特色学校,每一位教师都是科技活动的志愿者。学校每年为孩子们提供科技活动的菜单。遥控赛车、线控航模、电子百拼、模型制作,阅读科技书籍、撰写科学论文、观看科学影片、绘画科幻作品、评选科技作品……孩子们可以自由组合、自主搭配自己喜欢的科技活动。学校在兴趣普及的基础上,引进科技参赛项目,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搭建了平台。我们从单一的兴趣小组起步,通过近二十年的积淀,科技社团逐渐壮大,所带学生在全国、省、市各级比赛中屡获佳绩。抚小科技社团先后两次被评为杭州市优秀科技社团。学校的科技特色得到学生、家长、教师的首肯,特色品牌形成效应。
随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一系列的自学、集体学习、培训交流带来了我们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和课程意识的提升。在思维碰撞中,教师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开始由课程的最忠实的“执行者”向课程的“决策者”过渡。时间保证、经费充足、平台搭建、全员参与,使得科技特色校本课程的研究得以顺利前行。
(二)系统谋划分步推进
科技校本课程推进,为我们师生搭建了成长的平台。我们强调课程设计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与学生的经历和经验相结合,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我们关注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重视研究性学习,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实践、敢于创新、敢于卓越。
我们欣喜发现,在科技校本课程推进的过程中,“以生为本”的课程理念开始深入人心。老师和孩子们都在悄然变化着。学校正是利用了独特的文化背景,找到了文化与育人的契合点,使得科技特色在校本课程中得到了凸现。譬如《小学校出了大科学家》、《成就未来的梦》、《家门口的科技馆》、《追寻筑英的足迹》、《最幸福的一天》、《筑英与导师》……
在校本课程的研究过程中,学校也将科技实践活动纳入科技校本课程,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特别重视学科课程内和学科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密切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经验、社会和科技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课程内容的整合。譬如:“我的实验室”之《探究揭秘》、《神奇机器人》、《百变多米诺》、《橡皮泥小船》、《纸船承重》、《神奇的“船”》、《完美容器》、《报纸通天塔》、《扑克牌搭高》、《探究声音》、《串联与并联》、《点亮电灯泡》、《肥皂泡的奇妙演示》、《来自不同空间的声音》、《设计制作小赛车》、《载重小车》……
不难发现,教师在设计校本教材时,力求突出不同学科、各个阶段的训练重点,注意训练的连续性和渐进性。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实行“团体指导,协同教学”。我们的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教学内容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动手操作,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适合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服务,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多元智能。
(三)常态运行持续发展
科技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校长、教师、学生、社会、家长方方面面成员共同参与的过程,是一个合作探讨反思的过程。它需要大家齐心协力,需要大家付出真诚与汗水。在编写过程中肯定会发现许许多多的问题,有了问题最简便易行的方法当然是交流探讨了,你问我答,你的问题我补充,你写第一课,我编第二课,在来来去去之间,科技特色教材《追寻筑英的足迹》也就应运而生。
于是,在我们抚小的校园里,每一个孩子们每周都会高高兴兴地到“蒋筑英科技馆”享受一节校本课程带来的快乐。在抚小的校园里,也时常出现兄弟学校孩子们前来“玩转科技,快乐体验”的身影。学玩结合的课堂以学生动手制作为主,让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无拘无束地活动在创造的天地里。由于课堂活动的本身带有玩的色彩,因此能让学生在和谐、轻松的环境中,学到知识和技能,提升能力。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努力构建评价制度,采用自我评价、他人评价。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自我发展”。
“蒋筑英科技馆不仅丰富了我的科学知识,还让我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快乐成长。我们制作了橡皮筋直升机,你不会我来帮,他不懂你来教,让我们懂得了团结就是力量,任何事只要大家团结一心,一定能成功。我们还玩了多米诺骨牌,我们小组有同学的袖口不小心把骨牌都碰倒了,大家都不斤斤计较,不声不响地把骨牌重新摆起来。最后,许多小组都成功地摆出了各种图案,欣喜之余大家又是那么念念不忘。”这正是孩子们的真实写照。
我们正是凭借科技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让每个学生获得发展的机会,让每个教师体味教育的乐趣,让每个家长分享成功的喜悦。让科技之光照亮童心!
【点评】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抚宁巷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践逐步走向深入。学校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和独特的文化背景,以创建科技特色校本课程为突破口,通过课程架构、组织保障,系统谋划、分步推进,常态运行、持续发展等有效管理,开发出具有时代特征的校本课程和一系列科技活动。抚宁巷小学科技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个性差异发展需求,同时也强化了教师的科研意识,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研究能力。抚宁巷小学科技特色校本课程的实施体现了学校确立的教育理念和育人目标,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教育品质,提升学校的声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