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以小博大特色发展

以小博大特色发展

时间:2023-07-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以艺术教育为抓手的特色发展之路杭州市娃哈哈小学杭州市娃哈哈小学原名为杭州市劳动路小学,创办于1964年,建校初为上城区一所接待外宾的小学。杭州市娃哈哈小学在特色办学之路上已摸索前行了40多年。整合教育资源,加大投入力度,这无疑给学校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发展学校特色,归根结底是为学生成长服务。

——以艺术教育为抓手的特色发展之路杭州市娃哈哈小学

杭州市娃哈哈小学原名为杭州市劳动路小学,创办于1964年,建校初为上城区一所接待外宾的小学。1992年5月,受著名企业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无偿捐助,经上城区人民政府批准,学校由原杭州市劳动路小学更名为杭州市娃哈哈小学,由此,开创了我市政企联手,扶持公办学校之先河。学校地理位置优越,南靠孔庙碑林,西依中国美院,艺术文化气息十分浓郁;校内环境优雅,设施先进,演播厅、舞蹈室、书法室、写生室、篆刻室、视听室、器乐排练室、室内篮球场、室内四季恒温游泳池等一应俱全。建校以来学校一贯坚持实施“课内打基础,课外显特长”的艺术教育“双轨运行制”,在杭州市上城区“七色花”艺术节比赛中,曾创下十八连冠的好成绩,曾先后获得浙江省文明学校、浙江省艺术特色学校、浙江省绿色学校、浙江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杭州市小班化实验学校等多项荣誉,在杭州市乃至浙江省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一、背景信息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学校特色、追求特色办学”成为许多学校追求的目标。杭州市娃哈哈小学在特色办学之路上已摸索前行了40多年。近年来,学校由于受到办学规模的限制、学区生源的日益减少以及人们对应试分数的过度追求,学校的艺术教育特色之路遇到了发展的瓶颈。2010年春,为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让“特色学校取得特色发展”,学校被上城区教育局授予“上城区艺术基地学校”称号,成为了上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一头多翼”机构中的一员。整合教育资源,加大投入力度,这无疑给学校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但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作为一校之长,如何进一步发展学校特色,精心打造“艺术娃小”品牌,进而带动并实现学校的全面发展和整体提升;如何将学校的艺术教育做强做大,充分发挥艺术基地的辐射作用,更好地为全区的孩子学习艺术提供服务,正是学校所面临的挑战。

二、案例描述

2010年5月4日,杭州市娃哈哈小学第二届艺术节开幕了。本届艺术节将历时一个月时间,以“用艺术点亮人生,用行动实现梦想”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有家庭才艺大比拼,有校园十大歌星、十大演奏家、十大画家、十大书法家、十大舞蹈家、十大摄影师、十大工艺美术师等评比活动,有“六一”儿童节“童星璀璨”文艺演出等,其目的是为了秉承学校办学理念——“全面育人,特色发展”,让艺术润泽童年,让校园成为孩子展示才能的舞台,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校园一颗闪亮的星星。于是每天下午3∶30-4∶30,孩子们就会三五成群涌向各艺术社团,参加他们喜爱的艺术活动,孩子们将其称之为“快乐艺术一小时”。5月下旬,随着期末考试的临近,原先风生水起的艺术社团人员逐渐减少,有些学生虽然到了艺术社团,但也“人在曹营心在汉”,艺术社团的辅导老师很是苦恼,尤其是舞蹈与合唱的节目排练更是难以正常进行。每天下午3∶30-4∶30这段时间,俨然成了艺术教师与考试科目学科教师之间的生源争夺战。5月底的一天,一位数学老师不禁问我:“校长,马上临近期末学科质量监测了,区教育局和家长都非常看重学生期末语、数、科、英的学科考试成绩和排名,兄弟学校都在紧锣密鼓地抓复习,而我们学校却搞什么艺术节活动,弄得学生都无法静心复习功课,学校到底还要不要教学质量啊?!”那天下午,在合唱排练现场,一位女性家长直接冲进合唱排练室,当着合唱团学生和排练老师的面,拉起孩子就走,一别走还一边嚷着:“唱什么唱?跟我上数学辅导班去,数学成绩不优秀,怎么进建兰中学?”全场师生一片哑然。可见,在老师们看来,学校要发展特色,前提是以良好的教学质量为基础,所谓良好的教学质量,就是语数科英四门主要学科监测成绩要过硬,否则一味谈特色,那都是不现实的;而在家长们看来,学生要特色发展,前提是在学好语数科英四门主要学科的基础上,以能进名牌初中为目标,否则,那都是无用之功。

发展学校特色,归根结底是为学生成长服务。笔者清晰地认识到:对于占地面积仅有11.7亩、18个教学班和500多名学生的小规模学校来说,要从众多的学校中脱颖而出,就必须独树一帜,办出特色,以小博大。

(一)思想先行,实现艺术特色定位

特色是学校办学的“灵魂”,它决定着这所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学校要结合自身特点给自己“定位”,只有找准适合自己的办学方向,才能在特色办学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可学校老师和家长在认识上还存在偏差,怎么办?笔者在经过深入思考后,决定借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制定的东风,通过多方访谈、头脑风暴、SWOT分析等形式,自下而上,达成共识。

2010年5月上旬,学校先进行“我心中理想的娃哈哈小学——共同愿景设计活动”。在本次活动中,我们共收到来自学生、家长、教师等126份稿件,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是:艺术特色、轻负高质、温馨幸福。清晰的愿景勾勒使笔者信心大增,这不正是我们要寻找的东西吗?紧接着,我们采用多种方法,利用各种途径进行发展规划制定的信息收集工作,有学校中层干部的头脑风暴,有学生、教师、家长、社区人员的问卷调查,还有历任校长的访谈等,共收集到有效信息152条。5月26日,娃哈哈小学历任校长、部分家长代表和全体教师一起进行了“SWOT”分析,为了使分析更有针对性和科学性,我们还特别邀请了浙江大学刘力教授、区教育局蒋莉局长和中国美院专家做指导和引领。整整一个下午,大家怀揣着学校发展的美好愿景,根据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激情昂扬,畅所欲言。不仅对学校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四方面进行了综合平衡分析,还就如何把握机遇、发挥优势、扭转劣势、避开威胁,见仁见智,奉献智慧。

就这样,在专家和领导的指导下,通过对学校办学条件、师资和生源、教育环境、文化底蕴、原有办学特点、传统优势、周边自然人文资源等诸方面因素进行的科学分析、通盘筹划,最终选择了切合学校实际、能深层次拓展和有利于带动学校整体发展的优势——“艺术教育特色”作为学校发展的“突破口”。“全面育人,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得到了进一步确立;“坚持走以艺术教育为抓手的特色发展之路”得到大家的认可。渐渐地,娃小人的观念转变了,越来越理解学校在做什么,而且还将心中的理念凝成了一句响亮的口号:“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并将这12个醒目的大字挂在了校阶梯教室,时时提醒自己要坚守。

由此可见,学校特色的建设,首先是一种教育思想的建设,这种思想建设是学校教育特色建设的基本前提。

(二)机构创新,开拓艺术教育新途径

特色学校是具有特定性和先进性的成功学校,与学校特色、特色项目等相比,特色学校更注重整体性。要从学校特色逐步向特色学校转变,急需寻找新途径、新方法、新模式。

娃哈哈小学虽然是上城区唯一的一所艺术特色学校,但由于受到办学规模的限制,近几年艺术师资非常匮乏,全校艺术教师共3.5位,其中音乐教师2.5位,美术教师1位。而从1964年办学之初,学校就定下了一个教育目标:“让每个孩子在艺术教育中得到身心和谐发展”。可想而知,在这样的师资配备条件下,要实施“因材施教,培养每个学生的艺术特长”难乎其难。机遇终于来了,2010年6月,在上城区教育局“管办助评”机构改革中,学校被命名为:“上城区艺术基地学校”,上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各位艺术专家全坐到了娃哈哈小学里来,一下子就壮大了学校的艺术教育队伍,并相继成立了区艺术基地办公室,由基地学校副校长任艺术基地负责人,多方整合教育资源,加大教育投入力度。这如同给学校的特色办学插上了一双无形的“翅膀”。

“区艺术基地”、“区艺术基地学校”对我们来说都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自学校被命名为“艺术基地学校”那一刻起,就注定要踏上探索的征程。我们的目标是:特色鲜明、文化彰显、相融共生。紧接着,区艺术基地的专家和艺术基地学校的老师们一起,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共同制定了艺术基地学校的三年发展规划,共同描绘艺术基地发展的宏伟蓝图。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艺术教育领导小组,学校其他领导任副组长,后勤部门负责资源保障,并单独设立艺术教研组,由学校音乐、美术、书法、表演以及基地专家等14位教师组成,每人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确定一个主要研究方向,合理分工,通力协作。在特色建设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经领导小组共同研究,及时解决,实现动态调整。

艺术教育的师资配备齐全了,但必要的硬件设施是艺术特色建设的基本条件。娃哈哈小学与许多城市小学一样,场地非常狭小,艺术教育的空间受到较大的限制。如何利用我校有限的空间,建设一个集教学、活动、表演于一体的艺术中心,更好地为全区的孩子学习艺术提供服务,便成了全体娃小人的一个梦想。2010年7月,学校向区教育局递交了《关于建设艺术中心的申请》,即将原地下停车场(约300多平方米)改建成校艺术中心。这一方案很快得到区教育局的批准,在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2011年1月,一个功能齐全、设施一流的艺术中心终于建成,音乐大厅、篆刻室、扎染工作坊、写生室、书法室、视听室、器乐排练室一应俱全,为学校的艺术教育提供了资源保障。

“艺术中心”——因此成为娃哈哈小学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就这样,有了一流的硬件设施,有了健全的创新机构,打造“艺术娃小”教育品牌的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

(三)团队培训,推进特色建设新进程

在笔者看来,教师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推动力,一所特色学校必须要有一支特色的教师队伍。近几年来,娃哈哈小学与区内其他学校一样,由于受教师编制的限制,学校艺术教师的队伍相对比较薄弱、流动性也比较大。如音乐学科,学校19个班级只有2.5个教师(其中1人承担学校行政工作任务,只承担平均1/2课时数),常规性的音乐教学工作已让她们忙忙碌碌,疲于应付。如何立足校本开设特色课程?如何根据学生发展目标实施个性化教育?如何为教师搭建高起点的平台实现学科教师与艺术教师的融合?笔者不禁陷入沉思。

2010年秋季,一个大胆冲破模式、令娃小教师大吃一惊的“艺术教育团队”被全新搭建:

第一团队——本校教师。以“教师艺术培训工程”为抓手,聚焦艺术素养,加强团队合作,建设一支德艺双馨、具有一专多能的教师队伍。依据学校艺术教育特色发展的需求,将“教师艺术培训工程”列入每年的校本培训计划中。(1)学校为每位教师配备一支葫芦丝,每周五下午的教师学习会上均抽出20分钟时间,进行器乐训练,“个个参与,人人都会”。(2)定期邀请省内外知名艺术家,对教师开展艺术培训活动,强化全体教师的艺术修养。(3)选送艺术教师参加高级别的艺术培训,引领艺术教育新潮流。

第二团队——邻里资源。“谁拥有资源,谁就拥有财富。”娃哈哈小学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南靠孔庙碑林,西依中国美院,邻里资源非常丰富。于是,学校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成功启动了“大教授小课堂”项目,让中国美院和杭州孔庙的教授、专家走进校园、走进课堂,担当孩子们的艺术导师。就这样,小校园里的教师变“多”了;孩子们的课堂变“大”了,学习的内容更“广”了,视野也更开阔了。以小博大,很好地推进了学校特色建设的进程。

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团队建设向学校整体特色发展,向特色文化迈进,有力促进特色学校的形成和特色品位的提升,是特色学校建设的关键。

(四)校本课程,广阔特色发展新平台

课程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和载体,是学校实现其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娃哈哈小学一直坚持实施“课内打基础、课外显特长”的双轨运行制,但校本课程还没形成体系,属于“零敲碎打”阶段。如何在学校明晰的办学理念下,开发与建设具有娃小特色的校本课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重大课题。

校本课程的确立要发挥自身的优势,继承学校在以往工作中的传统和经验,本着目前需要与长远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使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融为一体。2010年暑期,学校领导班子、骨干教师带着许多有关“校本课程开设”方面的朴素追问与课程专家坐在了一起。于是,“快乐艺术一小时”活动课程新鲜出炉了:充分利用小班化的优势,实施课时制改革,将每节课40分钟缩短到35分钟,多出来的时间用来开设每天一小时的艺术活动课程,每周一至周四下午3∶30-4∶30,聘请校内、校外的书画、器乐、声乐、舞蹈、篆刻等名师、名家免费“坐堂”为孩子传授技艺。丰富的社团活动,让学生从中能体验艺术对自然的美的发掘,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审美情趣,让更多学生体验美、践行美。

2011年秋季,在课程体系中,为落实学校的艺术特色建设、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和发挥教师的特点,我们又将现有的艺术课程进行了科学整合,精心策划,分别在一至三年级开设了形体课,四至六年级开设了篆刻课,一至六年级开设了书法课,六年级开设了动漫等校本课程,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积极凸显学校艺术办学特色,打造“艺术娃小”办学品牌。

当然,校本课程的开发是灵活多样的,可以由众多内容构成校本课程系统,如果能够找到一个“核心”,将众多的校本课程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近似于关联课程的课程系统,就可能产生更大的教育功效。

一路风雨,一路阳光。“以小博大,特色发展”,坚持走以艺术教育为抓手的特色发展之路,使学校的办学效益和美誉度得到大幅提升。2011年,学校光荣地被评为浙江省艺术特色学校,这在学校发展史上又树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2011年,在浙江省中小学舞蹈节比赛中,舞蹈节目《下雨了》荣获省一等奖,为上城区乃至杭州市争得荣誉;在市、区级中小学生艺术节比赛中,更是硕果累累,学校分别荣获了全国综合实践活动先进学校、上城区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良好的育人效果,骄人的办学业绩,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以小博大,特色发展”就这样成为娃小人的生命图腾、终极情怀!

【点评】

本文介绍了案例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例如教学、管理、特色发展等,从细处体现了校长领导力的具体执行环节。例如,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学校特色发展体现了校长的教学领导力,通过发挥自己的专长引领学校发展。又如,文中提到为每位老师配备葫芦丝,推行声乐特色教学。这一细节体现了校长领导力的两个关键方面:一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二是将学校建设声乐特色的目标与教师共享,从而推动学校目标的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