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王均金的接班是平稳、顺利而成功的。
随着印有吉祥凤凰标志的酒红色飞机从上海机场翩然飞上蓝天,人们不再质疑:王均金能否实现王均瑶生前的飞天梦想。
随着均瑶文化获得北京奥组委授权,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特许经营商和零售商;并进而成为2010上海世博会标志特许产品高级赞助商;人们发现:均瑶的品牌授权特许经营模式的展开游刃有余。
接班4年来,沉稳、从容的王均金从质疑声中走出,带领均瑶集团以“打造百年老店”为目标,走现代企业发展之路,“全面向现代服务业转型”,从容间,均瑶集团已从当初那个产业枝蔓纷繁的温州“名企”转身为以现代服务业立足于大上海的现代企业集团。
从王均瑶到王均金,均瑶集团究竟走过多少路程?又有多少启示可以留待更多浙商去思考?
显然,王均瑶所完成的不仅仅是“第一桶金”的任务。
尽管,均瑶的基业始建于17年前王均瑶包飞机赚来的20万元。
为什么在包飞机之前,王均瑶在长沙等地搞商品推销挣来的辛苦钱不能算是均瑶的“第一桶金”?
因为在那之前王均瑶并没有成立完全属于自己的公司,而且也没有一条完全属于自己的产业路径。
掘金高度垄断的航空领域,让一个创业者感受到了行者无疆的快意,也使嗅觉灵敏的浙商学会了在夹缝中寻找市场空间。所以说,包飞机赚来的20万元,与沿街叫卖现成产品赚来的20万元,是有本质区别的。从这个角度讲,1992年,温州天龙包机有限公司的成立意味深长。
而1992年,恰值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春风吹拂。王均瑶,一个26岁的温州青年抓住了这样的机遇,撞开了高度垄断的航空服务业之门。
除了这第一桶金、第一条产业路径之外,王均瑶在这之后的几年里,快速地为企业搭建了产业基础——尽管枝蔓纷繁。
先来看他开创的均瑶乳业。
与他的老乡南存辉、王振滔等不同的是:跑供销出生的王均瑶除了替人做营销之外,没有自己的当家产品。为了奠定均瑶企业的根基,王均瑶需要在短期内推出自己的独家产品,这就有了均瑶的第一只产品——均瑶牛奶。
均瑶乳业的发展之快令人感慨。1994年,均瑶乳品公司成立;1995年收购无锡乳品公司,改组为无锡均瑶乳品有限责任公司;进而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在全国建立了无锡、宜昌、当阳、丰润四个生产基地,销售网络遍及全国。
均瑶乳业之所以能够快速布局,建立几大生产基地与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还在于王均瑶学会了“快鱼吃休克鱼”的招数,把握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国退民进”的节奏,通过对国有企业的改造,既盘活了国有企业的资产,又催生了均瑶集团的新产业。
均瑶乳业的建立,再一次显示了王均瑶的胆识与魄力——他不胆敢于挤进高垄断的航空服务业;还敢于接盘国有企业,赋予国有企业以新生。
至于均瑶的房地产业,人们看到王均瑶也是赶了个好时机——2002年,当上海的楼市还没有真正“觉醒”的时候,在上海肇嘉浜路接手烂尾楼,将之改造为上海首座以民营企业命名的甲级商务楼——上海均瑶国际广场。而且均瑶的地产投资大都定位于商业地产,包括温州均瑶宾馆和宜昌均瑶国际广场等。准确的产品定位使得均瑶置业——这个行业的后来者能够后来居上,在为企业夯实产业基础的同时,起到润滑资金链的作用。
从1992到2004年,子丑寅卯一轮回的12个春秋,王均瑶为均瑶集团积累了第一桶金,搭起了产业大厦的裙楼。
他对均瑶集团更大的贡献在于他在过去与未来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
自从王均瑶在1999年做出迁都上海的决定,自从上海肇嘉浜建起气势恢弘的“上海均瑶国际广场”,自从王均瑶、王均金兄弟几个先后走进长江商学院EMBA的课堂,这座桥梁便若隐若现。
是在上海,王均瑶进一步学会了利用资本并购的利器;是在上海,王均瑶开始了牵手国际企业的构思;是在上海,王均瑶开始酝酿借壳上市,以帮助家族企业向公众企业的转化。而无锡商业集团要约收购的完成,在帮助均瑶实现上市梦的同时,为均瑶的商业零售业打下了厚实的基础(王均瑶去世的时候,正是均瑶集团与无锡商业大厦集团有限公司的谈判进入关键时期。王均金很快向无锡商业大厦集团有限公司发出继续履行要约的函。均瑶集团最终以超过2亿元现金买下了无锡商业大厦集团有限公司90%的股权。在收购了无锡商业大厦之后,均瑶集团又投资6亿元兴建宜昌均瑶国际广场,这两大项目构成了均瑶集团的商业零售板块的主体)。
毋庸置疑,均瑶集团今天引以为豪的现代服务业,是建立在王均瑶构建的产业基础上的;而其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定位又与其迁都上海休戚相关。
王均瑶,其走过的路程绝不仅仅是“浙商1.0”代的路程;而是走在“浙商1.0代”向“浙商2.0代”进军的路程上。
一个很鲜明的对比是:王均瑶当家的时候,知道王均瑶的人比知道均瑶集团的人多;而如今,均瑶集团的知名度远远高于其当家人王均金。
于是联想起王均瑶去世的前前后后。
事实上,早从2003年9月起,有关王均瑶健康问题的传言就在沪、浙两地传播。令人诧异的是,当时均瑶集团对这些传言既不承认也不否认;而且还通过一些关节禁止有关媒体对这一消息的传导。
均瑶集团当时为什么要隐瞒其董事长生病的消息?王均瑶个人的健康对于企业到底有多重要?
听说,时任党委书记的陈理以及王均瑶的秘书曲鑫都曾对媒体坦言这样的苦衷:“我们集团正在对大厦股份进行要约收购,证监会、国资委等部门的手续都完成了,但这个收购有一个月的等待期限,这个月里任何纰漏都不能出。”
“你说的纰漏是什么意思?”笔者曾经问道。
“比如说我们董事长的健康状况。”陈理回答。他进而还说道:“董事长是家族企业的创始人,现在不来上班了,你想想会对员工产生多大的影响?又会对被收购方产生多大的影响?”
陈理的担心是有道理的。诚如众多浙商企业的崛起,靠的就是创始人的个人魅力。靠的是他们“胆大包天”的冒险精神和气魄,靠的是他们“不按牌理出牌,险中取胜”的奇招,靠的是他们“抢先一步、快速扩张”的速度。但无论如何,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企业越做越大,创始人越来越忙,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仍然是创始人自己!
王均瑶正是这样的典型——身为企业创始人的他,同时也是决定这个企业命运的个人英雄!
事实也如此,王均瑶赶上了中国改革开放最狂飙突起的20年。在过去的20年中,王均瑶依靠艰苦奋斗、大胆冒险、蓄势扩张,从无到有,使企业取得了快速发展。而王均瑶,也从当初辍学跑业务的小供销员成为全国著名的企业家,构建了由航空、乳业和置业投资三大板块构成的均瑶集团公司。均瑶的速度之快,令人看得眼花缭乱。毫无疑问,王均瑶实际上是一个资本高手。他的资本运作是通过“均瑶”的个人品牌和一系列的“概念”,加上中国连续几年的高发展期的宏观形势得以实现的。
但时光到了2004年,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变。由于众所周知的宏观经济的原因,许多企业都遇上了资金链吃紧的问题。扩张的脚步不得不放缓,多元化的格局不得不调整。这个时候,许多企业家才发现原来自己患了“虚胖症”。“减肥”成了当务之急。
更多的企业在这个时候发现:仅仅凭创始人的英雄主义难以率企业冲破成长的天花板。当浙商的发展逐渐驶入全球化的时代轨道,浙商的发展到了团队时代。
而王均瑶恰恰在这个时候离开。可以说,他带走了均瑶集团的“个人英雄时代”。他的猝然离去,客观上推动着均瑶集团的职业经理人渐渐走向台前。
据说,王均金目前每周的工作时间在40—50小时之间,他认为理想的工作时间是35小时。
也许难以让人相信:看上去不苟言笑的王均金说他很喜欢玩,喜欢打高尔夫球和唱卡拉OK。这一切很难将他与均瑶集团的董事长联系起来,更是与其兄长生前日理万机、积劳成疾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工作轻松,却把企业梳理得有条不紊。这得益于他把经营权与管理权做了分离。2005年11月,均瑶集团引进“外脑”,毕博管理咨询公司原全球执行副总裁兼大中国区首席执行官黄辉出任均瑶集团首席执行官。王均金自己则退出经营层面,只负责董事会的工作。目前在均瑶集团的各个业务板块中,基本上都由职业经理人负责,集团的老员工对于集团的这一战略都很认同。
显然,看上去“迟钝”的王均金学会了让自己“偷懒”的办法。此乃刘备坐拥蜀川之道也。
还有一个“道听途说”的消息:王均金工作之余经常与家族的下一代交流。“我要培养好我们家族的每一个小孩,让他们明白事理,具备自控能力,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传说者说起此段传闻形神皆备。难道说,是兄长的突然去世激发了他时时刻刻牵挂着企业的传承大业?
王均金表示,自己之所以从经营层面抽身,是出于两点考虑:其一是企业要想维持得时间长一些,自己就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一定要从具体事务中脱出来;其二是不能光站在经营层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要有开阔的眼界,要有思考问题的高度。“如果仅仅是站在上海,我只能看到公司在上海的运转。跳出经营层后,我看到的是国际贸易的游戏规则、供需关系以及未来企业如何进行资源配置。”
与兄弟俩初中未毕业就辍学形成对照的是:王均金不但成为长江商学院EMBA的学员,还成为上海世界外国语小学董事长和上海世界外国语中学董事长。据介绍,这两所学校是均瑶集团投资6000万元收购的,是均瑶文化产业的一个标本。
除了善用职业经理人、实现企业管理上的跨越之外,王均金在产业运作上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对现金流的控制。
均瑶集团的现代服务业包含两大主业,分别为航空运输业和营销服务业。而营销服务业的三大板块又包括零售业、食品饮料和文化产业。在这两大主业中,只有包机运输和均瑶牛奶是均瑶集团的传统强项,其余的那几项几乎都是从零开始。
为何选择了现代服务业作为均瑶集团的战略方向?据王均金介绍,之所以选择现代服务业,是因为现代服务业中相关产业的共同点是具有强大的现金流,他信奉“现金为王”的理念。只有具备了强大的现金流,才能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中进退自如。要想实现现金流的能力强,就必须实现企业轻资产。他说:“我手里有钱,就不会跑到银行去贷款,国家调整利率政策,对于我们企业没有任何影响。”
王均金举例说,如果自己拥有相当数量的工厂,固定资产是不少,但价值能有多高呢?相反,如果借用别人的工厂来生产自己的产品,自己只是制定一个标准,这样的风险更低。
正是在此思路下,均瑶集团在湖北宜昌的乳业加工生产基地已经尝试着“轻资产”运作了。王均金坦言,靠自己建工厂一是占用了太多的资金,其次是速度太慢了,随着均瑶品牌的通路进一步完善,集团发展产业奉行不讲规模、讲赢利的原则,讲利润,转变资产价值,坚决不背包袱。
产业发展不仅仅靠时机的把握,也不仅仅靠概念的运作,而是靠品牌的打造,靠现金流的把控,靠适时调整天时、地利与人和的诸多因素。
王均金,终于用他的沉稳、从容守住了“江山”,并且让“江山更娇”。
王均金接力王均瑶,恰值浙商个人英雄时代的消亡与全球化时代的兴起。与其说是王均金跨越了王均瑶,莫如说是他们各自的个性恰好吻合不同的时代特点。
均瑶基业的建立与后均瑶时代事业的发展,无不因了创业者对时代脉搏的准确把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