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一个社办企业的变迁

一个社办企业的变迁

时间:2023-07-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08年,对大部分企业来说,这个“冬天”有点令人猝不及防,然而对于杭州万事利集团来说,2008年尽管也同样遭遇“冬天”的严寒,但因为有提前准备的“棉袄”护身,迎来了新的机遇:出口增长稳定,借奥运契机,品牌又迈上了一个大台阶,并带动了产品的销售。沈爱琴在1975年筹办了这家企业之后,于1976年5月,被正式任命为厂长。

2008年,对大部分企业来说,这个“冬天”有点令人猝不及防,然而对于杭州万事利集团来说,2008年尽管也同样遭遇“冬天”的严寒,但因为有提前准备的“棉袄”护身,迎来了新的机遇:出口增长稳定,借奥运契机,品牌又迈上了一个大台阶,并带动了产品的销售。

万事利是一个怎样的企业?30多年前的1975年,它还是当时杭州笕桥公社的社办企业——杭州笕桥绸厂。那是一个又穷又小的小摊子,只有10台老掉牙的织机,22位刚刚放下锄头的工人,4万元的资金和十几万元的债务。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万事利已从当初那个“破摊子”发展成为一家以丝绸、纺织服装产业为主业,文化产业、生物科技产业、房地产产业、医疗产业为新增亮点的国家大型一档企业。拥有3000名员工,下辖全资、中外合资、股份制等跨所有制、跨地区、跨行业的公司28家,并在北京、上海、香港特区和美国设有分支机构。公司拥有的万事利商标在1999年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4年8月,万事利真丝绸进而被中国名牌推进委员会认定为“中国名牌”;2005年,正式被批准为北京奥运会特许经营商;同年,万事利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风风雨雨30年。万事利,这个由沈爱琴掌门,从事丝绸这个古老行业的民营企业,如何冲破成长的天花板,经历了怎样的沧海桑田?

万事利的前身是杭州笕桥绸厂。

这里需要补充一下杭州笕桥跟丝绸的渊源关系。笕桥古称“茧桥”,南宋时因杭州的蚕茧交易中心而得名。笕桥又是丝绸之府杭州的两大生产中心之一(另一个在现杭州城区新华路附近),其邻近的闸弄口机神村古时就建有机神庙,供全城织工祭祀。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机杼之声,比户相闻”的丝绸生产之地。

20世纪70年代中,中国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后期磨难之后,各项工作逐步得到恢复。杭州笕桥公社“五七”工厂办公室又开始忙碌起来。早在1968年就被任命为“五七”工厂办公室主任的沈爱琴被授以筹办笕桥绸厂的重任。

就这样,时年29岁的沈爱琴,于1975年受命筹建当时的杭州笕桥绸厂。她从杭州第一织布厂买来10台被淘汰的铁木织机,连同22位刚刚放下锄头的农民,在笕桥镇一隅,两间低矮破败的平房里开始了一个社办企业的创业之路。

但是,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丝绸生产的原材料是由国家统一收购,统一按计划调拨的。沈爱琴在1975年筹办了这家企业之后,于1976年5月,被正式任命为厂长。但她这个厂长一上任,首先面临的是如何解决无米下炊的问题。

揣着自己千辛万苦通过个人信誉借来的几万元钱,她从几家国营大厂收购到原本被废弃的下脚料;又带着职工到先进的厂家拜师学艺,聘请国营绸厂的退休骨干上门指导。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批产品——丝绸被面。

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有了产品却不能卖(几乎所有的商场都因为笕桥绸厂的产品没有编入国家目录而将其拒之门外)。沈爱琴就和职工背着绸缎,足迹遍布全国各地,走街串巷去介绍和推销自己的产品。

走遍“千山万水”之后,沈爱琴用了6个月就还清了10多万元的欠款,年底还有6万元的结余!

然而,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中国的极“左”思潮还是让沈爱琴受到了冲击。她不但被撤了职,还被贴了大字报,被关了禁闭。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她的问题才得到澄清。1979年,沈爱琴重新上任。

生来就比别人矮三分——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等都不能列入国家计划;只能用国有企业的下脚料当原材料。这样的“不公平待遇”刺激这家农村社办企业一开始就把产品质量当头等大事。结果,他们的产品获得了“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和“浙江省优质产品”的称号。

1980年,笕桥绸厂的丝绸被面等产品终于进入了国家计划产品序列,允许进入全国市场销售。这是一张有限制的“准生证”,国家只允许产品合法地进入流通渠道,但原材料不进行调拨,产品也不列入国家收购。但即使这样,对于这家社办企业来说已经是很大的突破,并比别的同类企业早了两三年。

凭着这张“准生证”,经过沈爱琴“试卖三天,卖不动就从此不进北京城”的诚恳交涉,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接纳了他们的丝绸产品。而“一天之内,丝绸样品就销售一空”的场面令北京城为这家农民企业动容。

1985年,《杭州日报》头版一篇题为《深圳速度在笕桥》的新闻特写引人注目。文章说的是杭州笕桥绸厂在建设染丝车间工程项目中,以每7天一层楼的速度向前推进,进度快、质量好,在浙江地区冠绝一时,赶上了当时的“深圳速度”。

当时,杭州人大多不熟悉笕桥这家不起眼的社办小企业。但它的发展却已经引起同行国企的注目。笕桥绸厂创办1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几年,工厂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生产规模、技术能力、质量水平和产品档次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由于市场销路好,生产技术相对简单,杭州邻近的城乡如雨后春笋般的冒出了新的丝绸厂。沈爱琴于是未雨绸缪制定新战略——一是扩大生产规模,进一步降低成本;二是延伸产业链,除简单的丝绸产品外,前端发展染丝业务,后端发展印花、染色等深加工和服装生产等。

这就有了《杭州日报》介绍的这个染丝车间工程的由来。半年时间,近3500平方米的染丝大楼顺利建成投产。这个项目带来了丰厚的收益,当年就实现利润60万元。一直想建染丝车间而建不起来的杭丝联、杭州印染厂等国有企业听说后纷纷上门参观。

到了1990年,社办小企业出身的笕桥绸厂早已更新换代,用上了国内最先进的剑杆织机,织机台数达到200多台。然而,这还不能满足这家社办企业的胃口。当沈爱琴了解到,喷水织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机,可以将丝绸纺织工序从四道缩减到三道,一个工人管理的机器可以从原来的4台增加到10台的时候,她果断拍板:上喷水织机项目。

1991年,这个总投资5000多万元,引进日本生产线的项目在笕桥绸厂人争分夺秒的努力下完成了。118台日本三棱喷水织机的投入使用,给这个企业带来了又一次里程碑式的飞跃。这是中国第一家引进的喷水织机项目,这使得笕桥绸厂在生产规模、技术档次和质量水平等方面一下子跃入浙江前茅。

不久,由于外国资本的冲击和通货膨胀的影响,中国纺织行业全面进入低潮,许多曾经声名显赫的国有和乡镇纺织企业纷纷倒下;而杭州笕桥绸厂由于先进设备和技术水平以及良好的管理在风浪中逆流而上。

1992年,笕桥绸厂投资两个多亿,从国外引进世界最先进的印花和印染设备,上马印花、印染生产线。通过这两个项目的建设,它在丝绸后处理上也成为国内唯一、国际领先的企业。而这一系列的项目引进之后,它的产值比以前增加了7倍,利润增加了4倍,税金增加了5倍,仅3年时间就归还了银行贷款。

1993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后的第二年。时任浙江省常务副省长的柴松岳来到杭州笕桥绸厂,代表省政府宣布:“浙江万事利轻纺工贸集团”成立。一个经省政府批准,以笕桥绸厂资产为核心,联合33个工商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集产、供、销为一体的,科、工、贸结合的大型企业集团从此诞生。

1995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正式批准浙江万事利轻纺工贸集团为全国性没有行业限制的综合性集团有限公司。“万事利集团”正式面世。

同年,万事利获自营进出口权,并在香港设立公司,建立自己的世界窗口。

经过20年的艰苦奋斗,沈爱琴成功地将一个只有20余人、风雨飘摇的农村小厂,发展成为中国屈指可数的“丝绸王国”。

2000年9月7日,闻名世界的纽约贾维茨展览中心人头攒动。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出访美国时举办的“中国文化周”在美国轰动一时。

悠扬的中国民乐声中,30位中国一流模特身披锦绣,衣袂翩翩,在T形台上款款走动。这一场题为《黄河之梦》的中国丝绸时装展示会成功展示了万事利集团丝绸产品的特有魅力。

一个月以后,“2000年西湖博览会”上,同样的精彩演出又一次令观众倾倒。

2001年10月,APEC会议在上海召开。21个国家和地区的元首、高官以及他们的夫人得到了万事利设计制作的丝绸唐装。

万事利,这个吉利的名字从此名声更响亮。中国丝绸产品,在万事利人的编织下,不仅仅是一种产品,更成为一种文化。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万事利集团在2000年完成了企业改制;企业创始人沈爱琴从当初组织任命的厂长转身为控股大股东。

把丝绸产品演绎成中国文化,这需要企业家的战略眼光。沈爱琴,这个万事利的当家人,杭州蚕桑世家第五代传人深刻地领悟到:中国丝绸产业一直位于全世界丝绸产业链的前端,并具备资源垄断性优势。但中国丝绸产品缺乏名牌,缺少高附加值商品。走向世界的万事利丝绸必须具有中国丝绸传统文化的内涵,并赋予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蕴。

于是,陈逸飞、巩俐等艺术界人士被万事利请为“座上宾”,换取“头脑风暴”的智慧。2002年,《文汇报》丝绸版、全丝绸版的《孙子兵法》等相继问世;全真丝印花精品画《图兰朵》让人耳目一新……

用文化为丝绸着色,使万事利的丝绸女装成为杭州女装的一大亮点。继“黄河之梦”等丝绸时装表演让万事利品牌开始享誉海外之后,“万事利”品牌先后获得中国最具时尚品牌、中国最佳女装设计奖和中国时装文化奖等殊荣。2005年,经过北京奥组委严格考察、遴选,万事利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丝绸礼品特许经营商和北京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丝绸礼品特许经营商。

2008年8月8日开幕的北京奥运会。随着奥运礼仪小姐的轻移莲步,万事利参与设计制作的“青花瓷”系列吸引了世界的眼球。被认为最富中国情调,蓝白相映的旗袍式长裙,宛若会行走的中国古典瓷器诗意般的飘动在人们眼前。

由产业而文化,由文化继而产业。董事局主席沈爱琴以及总裁李建华对丝绸产业与文化的关系都有自己独到的认识。

“在一个城市或国家、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丝绸产业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它在城市化过程中有一个明显的发展和衰退的时期。目前杭州丝绸正处于一个下滑期。如果不采取相关的产业政策,杭州丝绸行业将不可避免地走向萎缩。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中国丝绸应该还有漫长的成长过程。”在一次城市发展论坛上,李建华以“新丝绸之路”与城市发展为主题大声呼吁:“要赋予杭州‘新丝绸之路’,新起点新的定义。即杭州应该是中国丝绸的研发中心、设计中心、贸易中心和管理中心。”

用文化为一个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继而启动一个城市的新起点。

这是万事利人的一种自信,也是30年改革开放带给万事利的礼物。

近几年,中国丝绸在国际纺织品市场遭遇“滑铁卢”,承载着中国5000年文化的丝绸产品在现代社会呈现出了整体疲软的态势,许多原本红红火火的丝绸企业濒临破产。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1—11月我国丝绸行业产品销售收入为757.35亿元,净利润率仅为2.74%,大大低于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品销售平均利润率。在2007年纺织行业大面积亏损中,丝绸行业无疑是其中的亏损大户。

作为浙江丝绸行业的龙头企业,万事利之所以能够逆市飞扬,与其早几年就依靠资本力量实现战略转型紧密相关。

2003年,万事利传出一个意义不一般的人事消息:万事利集团董事局主席沈爱琴的小女婿李建华开始走上台前,任万事利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董事,杭州万事利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此后的第二年,李建华正式担任万事利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这位苏州丝绸工学院毕业的硕士生,有着在南方深圳工作的经验,热衷于资本运作。在他的推动下,2004年6月28日,万事利正式收购了上市公司“上海联华合纤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8月,“杭州万事利医院”获杭州市江干区卫生局批准,标志着万事利在政府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医疗市场的号召下,启动了医疗产业。

李建华曾经将美国现在的上市公司按10个行业做过一个统计,这10个行业的平均收益利润是8%,每个行业之间的差额在2.5%;当他同样把中国的上市公司也分成10个产业,这10个产业的平均利润是12.8%,每个行业的差额是5.6%。

“如果要做专业化,这个行业平均利润一定要高于社会平均利润,假如这个行业平均利润低于社会平均利润,就必须做多元化,因为资本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这是李建华的解读。为此,他积极推动万事利的多元化运作。

于是,人们看到:万事利的产业版图中,除了主业丝绸、纺织与服装之外,还增添了许多新版块——构建了以南方家园为代表的商业地产;包容杭州第四医院、万事利医院、钱江新城医院等医院的医疗产业;以浙江省国投医药有限公司、杭州万事利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为龙头的生物科技产业;以杭州文化商城为领地的文化阵地……万事利的产业扩张顺风顺水。

一个真正懂得资本之道的人应该懂得:产业有进就有退;懂得进退方能长久。在2004年实现借壳上市之后,万事利就开始对未来经济走势进行认真分析与预测,结合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主动出击,在3年前就关掉了针织、纺织、印染3家传统纺织企业;卖掉了跟丝绸无关的5家公司。在丝绸这个产业中专心打造高端礼品市场。

早备“冬衣”为万事利赢来了时间和空间,在许多传统企业纷纷亏损、倒闭的时候,万事利业绩喜人。2008年7月31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关于调整纺织品服装等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自2008年8月1日起执行。这对出口纺织企业来说,如雪中送炭,而对更具耐寒力的万事利来说则如锦上添花。仅万事利童装出口一项,在去年出口6000万美元的基础上,2008年出口增加到8000万美元已无悬念。

但在下一个30年,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万事利又将如何应变,如何进退?万事利,这个扎根于中国丝绸之府的行业龙头企业,真的能令中国5000多年的丝绸文明与现代文化水乳交融,创造出更新、更美的财富传奇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