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时候,李建华是以大学兼职教授的身份走进公众视线。听过他演讲的人大多敬佩他缜密的思路与独到的见解。
李建华具有多重身份:职业经理人——万事利集团总裁;老板的家族成员——董事局主席沈爱琴的小女婿;接班人——日益走上台前、风头渐盛的浙商少帅;专家学者——浙江理工大学兼职教授、浙商研究会副会长等。
几种角色中,最让人感兴趣的当然还是他的“接班人”角色。以女婿的身份接班,而且是在他加盟这个企业之后迅速走上接班人位置,这不能不令人关注。
翻阅他的简历,的确发现他加盟万事利的时间不长。以下这段文字介绍不妨全盘托出,以飨读者——
“李建华,男,1962年12月出生,硕士。1980年至1984年苏州丝绸工学院就读;1985年至2001年江苏苏豪服装厂总经理;2001年至2002年深圳东南丝绸有限公司总经理; 2003年,任万事利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董事,杭州万事利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2004年初,正式担任万事利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是沈爱琴对培养接班人过于心切?还是李建华的确才智过人、短短时间内就已建功立业?还是两者兼而有之?无论如何,李建华走马上任这几年,万事利走上了快速扩张的阶段,在2008年企业“冬天”来临之际,万事利依然春色满园。
李建华,在“总裁”万事利的4年间,令人信服地展示了他的实力。而他的实力与竞争力,说到底是他的思想力。
李建华毕业于苏州丝绸工学院,一直也和服装、丝绸打交道,和董事局主席沈爱琴一样,也有深深的“丝绸”情结。但在李建华来说,丝绸、服装,不仅仅是一个情结,更主要的是一个产业。既然是产业,就要思考产业的规律、产业的前景、产业的运营模式……
在精通丝绸行业的李建华看来,丝绸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产业:一是其产业链很长(从栽桑、养蚕、制丝、织绸、印染、服装到批发、销售);二是生产周期长达3年。这么长的生产周期,这么长的产业链,就形成了丝绸产业的特殊性,造成产业前后端的信息不对称,有时甚至造成信息扭曲。
“在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丝绸产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就是它在城市化过程中有一个明显的增长和下降的时期。我总结了丝绸产业在韩国、日本以及巴西和印度等国的发展情况,在人均GDP达到1500到2500美元之间时应该说是丝绸发展最好的时期,2000到2500美元是它的成熟期,之后丝绸将会走下坡路。”
从定量到定性,李建华对丝绸产业的研究把握能力让人佩服。“中国丝绸业还是处于成长期,由于我们国家大,地区水平差距大,应该还有很长的成长时间。”这是李建华从中外历史中研究得出一个总结。“但我们杭州市的人均GDP早已超过3500美元,丝绸产业将处于一个下滑期,如果不采取相应的产业政策,杭州的丝绸将不可避免地走向萎缩。”
李建华
3年前,李建华对媒体记者头头是道地分析杭州丝绸产业的发展情况;3年后的今天,出现了一大批丝绸企业面临亏损的局面。不能不说他有点儿“料事如神”。
也正是在3年前,李建华敏感地“嗅”出宏观调控对企业的影响,果断地做起减法,关掉了针织、纺织、印染3家传统纺织企业,卖掉了跟丝绸无关的5家公司,专心打造丝绸高端礼品市场。
用文化嫁接传统产业则是李建华极力推崇的产业战略。这一点,与他的岳母大人沈爱琴不谋而合。继沈爱琴在纽约“中国文化周”中举办丝绸时装专场“黄河之梦”等大手笔之后,李建华积极推动万事利借奥运打造丝绸文化,借奥运商机做精做强丝绸产业。
事实证明,捕捉奥运商机,以文化为翼,将丝绸产业推上奥运快车是一个精明的战略。“到2008奥运会开幕时,奥组委将会按计划在全国开出15000多家奥运礼品专卖店。我们的丝绸领带即使在一家专卖店里只卖10条,也能卖出15万条;即使每条只赚10元钱……”当初李建华给媒体记者算这笔账时兴奋异常。“如果推出10个丝绸品种呢?如果每家店卖出100件呢?……”李建华一边精确地计算着,一边构思着如何紧紧地抓住机会。
工于分析与计算是李建华的一个优势。在笔者亲自主持的浙商资本大讲堂上,他曾经分析过医药产业的前景与投资价值。他站在全球医药产业的高度,既有宏观层面的政策分析,又有微观的数据解读。听完他的分析,你会了然:万事利为什么要在丝绸产业之后,将医药产业作为集团的一大主攻方向。
理性分析至上,打破浙商“不熟不做”的产业路径。这应该说是一种进步。
2006年下半年以来,浙江省产权交易所的交易大厅里,出现了每月一期的“浙商资本大讲堂”,这一由数个成功浙商主讲的本土式资本实战课堂堂堂爆满。
就是在这个讲堂里,曾被誉为“洗壳高手”的汪力成提出了他的“养小猪”理论。“过去,我们做企业是养小孩,养了这个小孩就想一辈子陪着他,不肯撒手;现在我们做企业是养小猪,做企业的目的是为了卖企业,为了卖个好价钱。”
无独有偶,同是在这个资本大讲堂,万事利集团总裁李建华也提出了他的“卖企业”理论。
“我觉得浙商在发展过程中,第一轮发展是以产品运作为核心;而目前这一轮的发展,也许就是以企业作为买卖个体来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李建华进而提出浙商的发展,已经从商品买卖进入了企业买卖时期。
“现在,我们很多公司把卖企业当作一个无法启齿的事情。但根据我在美国学习的经验,他们的并购行为是很主动的,他们办企业的目的就是为了把企业卖出去。为此,我最近在公司里也推行这个观点:衡量一个公司是不是优秀的标准,就是看能不能把它卖掉。打个比方,你说你买了一个很优秀的企业,衡量标准就是这个企业你能不能卖出去?你说这个企业的老总、经营团队很好,衡量标准同样也是能不能卖,有没有人要?”
李建华说这话多少有些底气。2004年6月28日,万事利集团收购上海联华26.26%的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由此做了20多年丝绸生意的万事利集团正式进入中国资本市场。而这一次资本收购就是在李建华的亲自操刀下完成的。
上海联华的收购给万事利带来了怎样的收益?首先是万事利借此登陆了资本市场,同时登陆了大上海,大大提升了万事利的品牌。第二,对上海联华这个壳资源的清洗与概念重组,使万事利商业地产有了资本的平台。第三,万事利接盘后,将联华合纤那栋26层的商住楼“联华大厦”改造为“万事利大厦”,以15000元/平方米的价格予以出售,其潜在的商业利润得到了体现。第四,而2006年以来的大牛市更是令这项收购成本才3000多万元的买卖提前兑现了收购预期。
“万事利发展30年以来,收益总和远远不能和这些年的并购收益相比。”李建华这样的感慨的确是“有感而发”。
“我们目前企业发展的方向,是以购并为主要手段,而不再是从零做起。如果继续用传统的手段来经营企业,企业就很难得到超水平的增长。要从买卖产品的思路走向买企业、卖企业,这和企业家本身的素质以及和他对商业的理解有关。”
“前几天,有一个上市公司的总经理问我,说有人问这个公司卖不卖,他回答人家说这个怎么好卖呢。我说你搞资本运作的总经理,概念完全搞错了,应该回答当然卖,关键是多少价格?在我看来,什么企业都可以卖。特别是当你的企业低于同行业的平均利润率的时候,就应该考虑转让。”
一番话,淋漓尽致地显露了一个浙商少帅的资本理念。正是这种资本运作的理念吻合了万事利当家人的思路,在他的积极推动下,万事利从原来单一的丝绸产业,到现在的医疗产业和商业流通产业,形成了三大产业并举的产业格局。
“我们希望万事利几个板块的东西今后都有机会跟资本进行对接。为此,现在开始的第二次转制,将对一些不符合上市要求、不符合未来战略的企业也想方设法要把它卖掉。”李建华认为,万事利所有的产业,如果在未来5年之内,没有机会上市的话都应该卖掉。正是在这种战略下,自2005年以来,万事利关掉3家、卖掉了5家在他看来完全没有希望上市的企业。
快进快出,动作麻利。这样的资本运作手笔已经不仅仅停留于思想,而是“敢想敢干”的实战派。
企业天生具有逐利的本能。那么,一个企业应设定多高的利润率?
李建华曾经告诉每一个业务员:万事利的产品利润不能超过5%,最好控制在2%—3%,一律不得超过10%。
李建华之所以设定这么低的利润率,是因为受到沃尔玛的启发。
“作为传统的零售业企业,沃尔玛为什么能成为全球最大的公司?”爱琢磨的李建华反复研究沃尔玛制胜的法宝。而他研究的结果是:“天天平价”才是沃尔玛的“葵花宝典”。
因为天天平价,消费者在最短的时间里埋单;因为供应链的整合,物流的快速与便捷,时间差承担了沃尔玛的采购成本。“天天平价”反而给沃尔玛带来了最好的效益。
“现金流的畅达,资金周转率的提高比资产规模更实在。而现金流的畅达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客户。”
这样的感受还来自于其他跨国公司的观感。
“Customers drive our future.”
这是他在德国参观宝马公司时看到的一句标语。中文意思是:“公司往什么方向走,不是董事局主席或总裁决定,而是客户说了算。”
寥寥数字,却深深地震撼了李建华。为此,他开始了更深刻的思考。
“几乎所有的老板都希望自己的产品利润率高一些。为了追求高额的投资回报,有的企业甚至以牺牲消费者的利益和环境为手段。事实上,这种利润最大化最严重的后果就是牺牲企业本质的东西。”
经过认真的思考,李建华梳理出自己的“生意经”——“我们反对追求简单的利润最大化,利润有短期利润和长远利润,我们追求的是短期利润和长远利润综合的最大化。”
为此,他心甘情愿做起了世界知名品牌的配角。一次,李建华接到美国Gerber公司的3万件婴儿装订单,根据当时Gerber公司的产品要求,许多人都说要亏本,会把公司做垮。但他始终认为,别的公司能做成的,为什么万事利做不成。结果表明,虽然这一次生意万事利没有赚到什么钱,但以后60%的出口都靠Gerber公司的订单。2008年,是浙江外贸服装出口受到冲击最严重的一年。但万事利却逆市飘红,继2007年创下6000万美元出口额的成绩之后,出口销售额直逼8000万美元。
当然,在李建华的发展战略里,决不做永远的配角。只有先从配角做起,才能逐渐壮大自己,日后登台唱大戏。
眼前扮演配角是为了未来出演主角;降低利润率的追求是为了企业持续的发展。于是,他厘清了这样的思路:对于企业来说,客户利益和可持续化发展最重要。
“我做的房子如果能赚50万,我只赚10万就够了。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让客户付出的成本最低,得到的实惠最大。”李建华说。
相信李建华“以客户为中心”的“生意经”将给商界许多启示。而他对客户观念全方位的阐释更值得寻味——在他的眼里,政府也是企业重要的客户:“在中国经济环境之下,我们曾经忽略政府也是非常重要的客户,而且它往往可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有了这样的感悟,方能在政府、企业、消费者之间有一个很好的平衡。
万事利集团办公大厅,硕大的液晶显示屏上闪动着“知识决定观念、观念决定思想、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的标语。据说,李建华每天都要在这里驻足、思考万事利的未来。
与此同时,李建华每个月都要给厂长经理做一次专题报告,研究丝绸纺织等产业经济,探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我思故我在。”
有理由相信:一个善于思考,富有思想力的企业应该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