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当教育和金钱挂钩时,老师就变成了老板
当教育与金钱挂钩的时候,老师变成了老板,学生变成了学徒,而家长就变成了ATM取款机。
唯利是图,马克思说它是资本家的本性,其实每个人都有这方面的倾向。经济物质方面的刺激比什么都更能激发人的积极性,这个可以说是被检验了无数次的“真理”。我国的一句古话“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也说明了大多数人都是趋利而行的。
在一家企业里,业务员的薪水就是直接和他的业绩挂钩的,它利用经济手段刺激业务员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一个经理的薪水多少也直接和他的公司经营水平挂钩,这样以金钱刺激经理为公司努力地工作,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公司。君不见,很多公司企业如果业绩出问题了,直接影响的恐怕就是员工的薪水了。当然,我们看到的这些都是最直接,从某一方面来说也是最有效的管理方法。
对于以赢利为目的的公司企业而言,这种做法无可非议,但是这样的“真理”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在盈利性的行业里面,他们的这种做法无非是以“此利刺激彼利的增长”,但是在其他行业这样做就不一定合适。比如说有些地方的教育部门实行所谓的“绩效工资制”——就是以学生的成绩来划分老师的工资、奖惩等。这种做法给老师带来的最直接的动力,无疑就是老师狠抓学生的学习,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抓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某些公立小学,只要家长缴纳一定的费用,孩子就可以上“小班”——由最好的老师授课,享受最好的硬件设施。学校因此产生了“贵族班”和“普通班”的差别。当教育无可奈何摊上了“一分钱,一分货”的规则时,教育已经作为一种物质产业在廉价出售。我们姑且不论这些做法和国家的素质教育是否相符,单从它本身来说,还存在着一系列弊端。
首先,这种做法可能会使老师只看重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造成高分低能的学生。说小了是对孩子的本身发展不利,说大了,孩子是社会的希望,那是对社会不负责的表现。
其次,片面追求所谓的成绩,也容易给老师带来一些无形的压力。他们在学生学习不如人意的时候就会想到一些其他手段,譬如说在考试的时候给监考老师好处,给学生开小灶;更有甚者,还会通过贿赂教育部门领导、考试部门等方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样的做法一旦出现在教书育人的教育部门,那将会对社会造成怎样的影响?相信这一点大家都心知肚明。
社会发展到今天,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当某些人称“教育是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时,他们指的是教育对GDP的贡献,而不是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资源的价值。教育让高分学生获利,学生上学交费让学校获利,然后买通教授来获得高分,如此循环往复。法国大革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罗兰夫人在被雅各宾派送上绞刑架时,说了一句流传甚广的话:“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行事。”这里我们不妨借用一下罗兰夫人这句话:“利益,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行事。”“钱”把这几者像冰糖葫芦那样串在一起,各自向着各自的“利益”靠近。
不管是幼儿园老师还是大学教授,因受产业化的强大利益驱动,“职位寻租”已成为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拿大学来说,一些教师花在教育和科研上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少,有很多都是敷衍了事。在缺失职业伦理的情况下,来自主管部门的约束就变得很关键。如果主管部门再不进行管理,教师和学生之间各种不正当甚至非法交易会越来越甚,从而也会滋生更多的腐败。但从另一角度讲,教育主管部门一旦介入,就会变成“权力寻租”。各级主管喜欢把权力集中在自己手里,再利用这种权力来获取个人利益或者集体利益。结果,分权不行,集权也不行,横竖都行不通。
当教育改革已变成权力和利益的斗争,当改革政策是为了权力和利益寻租而设计,改革并不能带来多少好处,只会给教育体制带来更多危机。教育必须改革,但改革方向不能受权力和利益左右,而应该将为国家的进步培养出有文化、有智慧的人才作为目标,这才是皆大欢喜。
我们要明白的是,经济学上所讲的经济人,并不是关起门来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是在交换中实现利益最大化。总之,还是让教育离金钱远一点儿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