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为什么绩效工资不适合所有领域
盼望着,盼望着,标准出来了,绩效工资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物价涨起来了,房价涨起来了,教师的工资涨起来了,教师都高兴得欢呼起来了。
标准偷偷地从政府文件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网络里,电视里,报纸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眼都是。
无锡、南京、苏州,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争做绩效工资的领头羊。标准高的吓死人,标准低的也吓死人。标准里带着点甜味儿,闭上眼,整个中国仿佛已经满是绩效工资、绩效工资、绩效工资!绩效工资下成千成百的教师“嗡嗡”地闹着,大小的教师飞来飞去。绩效工资的标准遍地都是:这样儿的,那样儿的,散在全国各地,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这是人们模仿朱自清的《春》写的一篇关于绩效工资的笑话。现实中,面对绩效工资,则是有人欢喜有人忧。
30年前,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绩效工资能够帮助管理者做更好的决策,促使员工工作更加努力。因此,绩效工资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经济学理论是不断发展的。现在我们认识到,绩效工资并没有当初想象的那么万能。
第一,绩效真的能准确衡量员工的工作成果吗?不一定!有些工作的影响和效果在多年后才能得以体现,有些决策的短期效果可能不错,但长期效果却不一定好。比如金融机构一些交易行为短期带来了巨额利润,长期却带来银行的金融系统的崩溃。可见,什么所谓绩效,它可没有长着千里眼,更不可能先知先觉!
第二,绩效工资吸引爱冒风险的人,对于喜欢稳定收入的人则比较排斥。比如华尔街的对于短期表现的奖金制度,鼓励了相当一部分交易员的冒险精神,从此,他们开始迷恋上赌博,赌赢了就赚一笔,输了就走人。这种激励制度给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的风险。所以,在其他行业,到底该不该鼓励这种冒险精神,是不是该好好思考一下。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有些职业需要稳定的收入才能让人安心工作。
第三,绩效工资容易导致员工对绩效评价体系动手脚,甚至造假。绩效工资的诱惑可能会使本来比较本分的员工变得一切向钱看,变得急功近利,如果在教育、科研、医疗等行业发生这种现象,情况当然是糟糕的。所以,过分强调金钱回报,过度商业化,有可能把自己的员工都领入了歧途。
第四,绩效工资会排挤内在激励。有研究发现,小时候画画经常得奖的小朋友,长大后一般很少画画。作为业余爱好,没有奖励就失去了动力。画画是因为喜欢而不是因为想得到奖励,这样才能画得出色。艺术家往往是因为内在的激励,而不是外部的激励而有所成就。一心只想着钱的画家成了工匠,而喜欢画画的人最后成为了真正的大师。
有一位经济学家曾说:战斗力最强的战斗团队从来都不是建立在金钱激励的基础之上。如果这些战士信奉战争的正义,而且互相信任,那么牺牲生命他们也在所不惜。在许多影视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只有不代表正义的一方的反派角色才会叫嚷着每人赏二十块大洋。因为在传统的观念里,只有做不正当的事,才用金钱作为激励的手段。
所以,绩效工资并不是万能的,它的适用范围非常有限,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领域就是简单劳动。简单劳动具有以下七大显著特征:一是体力劳动,二是重复性劳动,第三是独立性劳动,第四是标准化劳动,第五是短周期劳动,第六是易于量化,第七是易于评价、易于检验。不难看出,在简单劳动领域,绩效工资的确能体现出简单、公平、合理。然而,对于复杂劳动领域,绩效工资就不再适用。
相对简单劳动,何为复杂劳动呢?它主要具有四个明显特征。第一是脑力劳动;第二是非标准性,举例来说:搬100块砖头的劳动是标准化的、重复性的劳动,研究100个课题则就不同了,因为这100个课题的领域、目的、任务、方法、过程是不一样的,每个课题都是独特的,都需要采取独特对策;第三是创造性;第四是协同性,比如教好一门学科,治好一批病人,管理好一个单位,都需要多个层级、多个部门的协同,很难全部把它归在某个人身上。
说到底,绩效工资有着一种神奇的吸引力,忽悠我们向钱看。但聪明的你也要看清,虽然任何行业都应该提供公平合理的收入,但是收入不应是唯一的激励。假如消防员冲入火海时脑海里想的是可以拿多少奖金,医生拿着刀上了手术台就伸手要钱,那我们这个社会绝对是场“杯具”。连经济学家也认为,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货币化,钱不是万能的,衡量不了一切。在此,我们也只能保守地说一声:以钱衡量一切,至少在某些领域里是不适合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