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能源安全分析

中国能源安全分析

时间:2023-07-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07年,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持续大幅上涨,由年初的每桶50美元,涨到目前的每桶138多美元,即将突破每桶150美元大关!他们会对中国能源安全产生怎样的影响?“9·11”事件后,人们突然发现,美国等西方国家打着反恐的旗号,大举抢夺石油等战略资源。美国攻打伊拉克,威胁伊朗,控制中东石油,可能使欧盟的长远利益受到损害。

2007年,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持续大幅上涨,由年初的每桶50美元,涨到目前的每桶138多美元,即将突破每桶150美元大关!随着近来国际原油价格节节攀升,西方媒体已经开始谈论新的石油危机的可能性;美国能源资料协会最近表示,全球石油市场供应紧张,要求石油输出国组织增加产量;为应对国内成品油市场供应紧张的局面,中国石油集团近期紧急组织进口10万吨柴油进行储备……

此前,在1973年、1979年和1990年曾爆发过三次石油危机,每次危机都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那么,真的是又一次石油危机要来临吗?

无论这个问题的答案如何,现在我们确实需要严肃审视一些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能源需求的对外依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目前,在全球能源安全问题的影响下,中国的能源安全形势也变得日益严峻起来。国际石油输出组织、石油进口来源国、各海上和陆上运输线的控制者,都成了“把控中国油管的人”!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的能源供应是安全的吗?我们能够应对突然来临的能源危机吗?“把控中国油管”的,是一些什么样的人?他们会对中国能源安全产生怎样的影响?

石油价格的上涨,是当下世界各国最为焦虑的问题之一。自2002年起,石油价格从每桶20多美元,一直上涨到目前的138多美元,并多次冲击150元大关。究其原因,一是美元持续贬值,各产油国被迫调高油价,以弥补损失;二是世界经济近年来持续增长,原油需求量不断增加。

国际能源机构的最新报告称,2006年,全球原油开采量已达到峰值,50%的原油总储量已被开采。该报告还预计,今后,全球原油开采量将每年减少近3%。

需求量的持续增长,与供应量的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正在将世界带入危险之中——英国知名学者约翰·格雷认为,冷战的结束,标志着人类结束了为意识形态而战的历史,世界转而重回为能源而战的时代。“9·11”事件后,人们突然发现,美国等西方国家打着反恐的旗号,大举抢夺石油等战略资源。一时间,全球性的外交角力、政治斗争、军事威胁、武装干涉、经济利诱、政权更迭等“乱局”迅速燃烧,能源争夺战进入白热化阶段。

正是在这个时候,中国的能源需求迅速增长,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已接近50%——这意味着,中国已身不由己地卷入了这场复杂的能源之争。

成立于1960年的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目前拥有13个成员国: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委内瑞拉、卡塔尔、印度尼西亚、利比亚、阿联酋、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安哥拉、厄瓜多尔,其石油储量占全世界的78%,产量占全球的40%,出口量占世界总交易量的55%。该组织实行石油生产配额制,对保持国际石油市场的繁荣与稳定、确保石油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近年来,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参与”下,欧佩克的内部矛盾愈发突出,各成员国出于自身利益,经常突破配额限制。2007年9月,欧佩克部长级会议召开之前,一些海湾国家纷纷表示,当时每桶近80美元的油价是一个合理价位,因而不希望增产石油。但在第一产油大国沙特的坚持下,欧佩克最后才象征性地决定从11月1日起,使原油日供应量在原来2720万桶的基础上增加50万桶。然而,随着世界第三大石油储藏国伊拉克石油生产和出口的逐渐恢复,石油生产配额制愈发不堪一击。在美国的操纵下,伊拉克巨大的石油出口潜力,基本不受生产配额制的约束,对欧佩克的威信造成了致命危害。而伊朗与美国关系的持续紧张,则是世界石油市场的一颗定时炸弹;美国放宽对利比亚的制裁后,该国石油产量也极有可能突破欧佩克的限制。

欧佩克与中国一向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双方建立了高层对话会议机制,并有着不同层次的合作。但它的一些成员国迫于西方国家的压力,与中国的合作一直处于谨小慎微的状态。

美国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英国石油公司、荷兰壳牌石油公司、美国谢夫隆德士古石油公司等国际石油巨头,如今仍然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呼风唤雨。其业务涉及从开采、加工到销售的整个资源产业链。它们利用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通过兼并、收购乃至兴办独资企业等形式,把势力范围渗透到世界各主要产油国,基本上控制了这些国家的主要油气田。

近几年来,英国石油公司重点开发了安哥拉、墨西哥湾、里海、印度尼西亚等新的油、气田,未来5年里在这些地区的投资将超过200亿美元。这些跨国石油巨头一方面加紧收购主要的油气田,另一方面还控制着油气资源的输送管道和运输船队。为了达到更方便攫取石油资源的目的,西方石油巨头通过纳税、经济援助、贿赂等形式,与产油国政府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与合作。

在西方跨国石油巨头“欺行霸市”的环境里,中国也成了直接受害者。2005年,中国中海油欲收购美国尤尼科石油公司,美国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等先是利用实力优势,通过联合抬高价格和游说政府的办法,欲将中国公司排除在外。当年6月30日,美国众议院以333票比92票的压倒性优势,要求美国政府中止这一收购计划,并以398票比15票的更大优势,要求美国政府对收购事件进行调查。最终,美国顶着国际社会的谴责,成功地使经济问题政治化,导致中海油在此次收购行动中败北。

中东依旧是国际石油市场依赖度最高的地区。美国视中东为传统势力范围。科威特、卡塔尔和阿联酋等,被美国视为忠实盟友;美国对沙特的态度可谓既爱又恨,甚至产生过更替其政权的念头。在美国的拉拢和分化下,沙特在欧佩克中的老大地位岌岌可危。推翻萨达姆政权、控制伊拉克石油资源后,美国试图推进其“大中东计划”,欲通过实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改革,把中东彻底变为符合美国利益的附庸。在此情况下,美欧矛盾一步步变得尖锐。美国攻打伊拉克,威胁伊朗,控制中东石油,可能使欧盟的长远利益受到损害。因此,欧盟一直在努力突破美国对中东石油的控制。

作为欧亚大陆的十字路口,里海地区周边各国都非常重视本地区具有战略地位的油气资源。而美国、俄罗斯、西欧、日本等国家也纷纷把里海油气纳入自己的能源发展战略计划。美国更是在积极争取阿塞拜疆和哈萨克斯坦等国的同时,通过全面控制阿富汗、在中亚国家驻军,扩大在该地区的影响。

非洲地区尤其是几内亚湾,目前已成为“石油新大陆”。相比于动荡的中东地区,非洲显得相对平静。因此,世界各国竞相选择非洲作为分散进口油气风险的重要地区。美国更是希望将几内亚湾地区纳入其全球能源供应体系。美国从非洲地区进口的原油比例,已从1997年的7%上升到2006年的17%。2006年,非洲21年来首次超过中东地区,成为美国最大的原油进口来源地。与此同时,法国、英国和意大利等这些非洲大陆原宗主国,以及日本、印度等国,也不甘心落于美国之后,纷纷“卷土重来”。

中国与非洲是老朋友,双方一直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2006年,中国从非洲进口的石油总量已达到4579万吨,占进口总量的31.5%。西方国家在眼红之余,屡屡制造事端,不仅指责中国给非洲的贷款条件不符合国际标准,还在苏丹达尔富尔问题上对中国说三道四。

在这场能源争夺战中,油气资源的运输安全问题,是一个被很多人忽视但实际上异常重要的问题。

美国一直视控制海上石油通道为首要目标。目前,美国重点掌控了七大海上战略通道,包括:直布罗陀海峡、多佛尔海峡、马六甲海峡、巴拿马运河、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苏伊士运河等。在这些地区,美国要么重兵驻防,要么派航母巡游。

美国对海上石油通道的控制,对中国来说,毫无疑问是一种风险和威胁。目前,中国从中东、非洲进口的油气资源,全部经过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航道,不仅受制于一些地区大国海军的威慑,更受制于美国海军的威慑。而从南美洲输往中国的石油,不仅要受到美国海军的威胁,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威胁。

由此可见,只要石油作为主要能源的地位不改变,只要石油作为稀缺、不可再生资源的状况不改变,中国面对的必将是一个复杂多变、危机四伏的世界石油市场。无疑,我们有了一个急需解答的问题——如何化解石油安全风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