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利用外资与自主创新的相关研究
自主创新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实现技术突破,攻克技术难关,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完成技术的商品化,获取商业利润,达到预期目标的创新活动。自主创新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原始性创新,在科学技术领域努力获得更多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二是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成果融合汇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三是在广泛吸收全球科学成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充分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尚勇,2005)。影响一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科技水平、教育水平、专利保护程度、制度因素等,外部因素主要有进出口贸易、利用外资及对外直接投资等(黎峰,2006)。
在如何处理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之间关系的问题上,学者们的观点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胡晓鹏,2006)。王洛林等(2000)通过对全球500强在华投资项目为主的分析,发现大型在华跨国公司通过资本供给对于提升我国产业结构、推动先进技术进步和加快经济国际化程度都产生积极影响,从而支持了FDI存在着综合促进作用的结论。江小娟(2003)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产业技术发展的战略与产业结构升级可以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利用全球知识储备,通过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林毅夫(2003)指出,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应该充分利用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通过引进技术推动本国的产业技术升级,这是一种可行、成本低、效益好的战略的选择。但一些科技界的学者对上述观点持相反意见。其中,梅永红(2003)强调,目前在技术引进中,对技术引进有余而消化、吸收严重不足,后者的资金投入只有前者的大约1/3。以至于许多行业表面上看起来热火朝天,实际上已经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还是落后”的陷阱。更何况几年下来的经验已经告诉我们,真正的核心技术是引不进来的。另一种观点则是以上两种观点的折衷,他们认为,要注重引进同时也不能忽视自主的力量。其中,胡鞍刚(2003)认为,在技术引进与自主开发两者之间选择了某种平衡,主张继续鼓励企业、厂商引进技术,又要强化本国企业和科技界技术创新能力,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两者之间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具有互补性。彭有轩、秦尊文(2006)指出,FDI和自主创新关系处理得好,两者是互相促进的。充分发挥FDI的技术扩散效应,不仅符合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也适应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的要求。先进技术随同外资流入,迅速提高了当地对引进技术和知识的利用能力。通过实施FDI技术战略对国外技术吸收、利用和改造,就会使企业处在较高的技术平台上,加速企业技术的发展。与此同时,王子君(2004)则认为,我们不能盲目地以为外资引进得越多越好,而应通过适当的政策规制和化解外资的单纯逐利性,其目的是促使和引导FDI走上能够有助于我国自主创新的轨道上来,而不是像泰国和印度尼西亚那样形成一个脆弱的依赖于FDI的经济。
也有一些从母国角度的研究。Chen、Horstmann和Markusen(2008),研究跨国公司是选择建立海外分支还是由许可合同的方式进行技术交易。企业选择全球化,有两种理论解释:传统理论考虑知识为基础的资本的非独占性,而企业产权理论假定物质资本的海外使用和这些物质资本的所有权是完全的和独占的。该文则结合了两种资本于一个模型中,认为,当知识资本相对于物质资本比例较高(更高的Tobin’s-Q)时,FDI(拥有海外分支)的形式比许可转让更有可能。Chen等(2004)以台湾在海外投资的制造业企业为例,研究发现海外分支与当地企业的联系,是与投资的位置、进入模式、企业规模、生产网络的特征等有关。这种联系在一开始与低风险的原有业务网络相关,对制造业来说,是工人、零部件、转包合同,然后才是研发的外包。
前面提到过FDI的技术溢出效应的途径研究中提到几种技术溢出的途径,与此相对应,王晓红、胡景岩(2006)归纳出FDI技术外溢促进自主创新的机制有:
(1)跨国公司在进入东道国产业时产生的前向和后向联系的技术扩散,使得跨国公司的新技术、新信息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向本土上、下游配套企业扩散。比如,跨国公司按照技术规范对上游产品生产企业提出要求,或提供图纸,或派出技术人员对上游企业的生产加以指导等,都为本土企业的技术进步和自主开发提供了信息与机会。
(2)通过示范带动作用促进自主创新。由于跨国公司在当地化生产中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为本土企业提供了很好的样本示范,本土企业可以通过模仿改进实现自主创新。Glass、Saggi & Kamal(1998)的研究认为,只有当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生产时,发展中国家才有可能对这些先进的产品模仿。
(3)学习效应显著增强。本土企业通过“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不断向外资企业学习,吸收掌握先进技术,由此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4)竞争对技术进步的激发作用愈加突出。由于跨国公司依靠先进技术提高了本土和海外市场的占有率,获得了超额垄断利润,对本土企业造成了极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为了保住自己的市场份额,并与跨国公司分庭抗礼,迫使本土企业不断改进技术和工艺,改善产品结构,从而激发了自主开发能力。
FDI的进入究竟是提高了本国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还是使得本国企业过分依赖外国的技术从而丧失了自主研发的能力呢?部分学者认为,FDI的进入对本国企业自主创新有抑制的作用,因为确实有一些内资企业在外资的强大压力下被淘汰出局,但不可否认当FDI与当地公司在同一市场相互竞争时,当地公司为了在竞争中不处于劣势,必然增加研发经费,加快自主创新,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对于这个充满争议的问题,国内部分学者的研究结果如下:
王子君、张伟(2002)通过将FDI作为GDP的一定百分比,将研发支出作为GNP的一定百分比描述了46个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得出的离散图看起来近似于L型,说明其中隐含了两种类型的发展中国家:一些国家引进了大量的FDI,但几乎没有对国内研发活动进行投资,另外一些国家对研发的投入很大却没有积累足够国外资本。L型离散图表明,发展中国家或者依赖FDI或者依靠技术许可作为其技术引进的主要来源,没有相应管制时倾向于依赖FDI。
黎峰(2006)采用时间序列,选取1990—2004年间的年度数据作为样本,用当年专利(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授权量来衡量一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影响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是专利保护程度、科技实力、进口贸易、教育水平及外商直接投资,而出口贸易及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并不明显,文章指出利用外资是近年来发达国家技术转移的主要渠道。我国要进一步利用好经济全球化、科技全球化的趋势,更多更好地引进跨国公司研发投资,充分利用外资的技术溢出,尽快掌握核心技术,促进利用外资、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的良性互动关系不断向更高水平推进。
王红领、李稻葵、冯俊新(2006)收集了我国科技开放与FDI方面行业层面的面板数据,选取的数据是全部工业行业1998—2003年共6年的数据以及相关的指标作为因变量,包括:①科技活动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②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③专利申请数量。通过回归分析考察了FDI对我国民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引进外资会促进民族企业的自主创新。并指出一种可能的解释是,FDI的进入加剧了市场竞争,竞争压力固然会减少一些内资企业的赢利,但只要能与FDI在同一市场展开竞争就好比一个技艺不高的棋手能不断与高手下棋一样,他们的相对棋艺一定会提高,并最终有打败高手的可能。
陆风(2003)认为,1992年提出的“以市场换技术”战略,即通过合资来引进技术在汽车产业失败得最为彻底。我国汽车产业20年的合资道路,引进外国技术,多少积累了一些由引进带来的知识和技能,而这更多地体现在制造环节上,产品开发技术却仍然没有获得。虽然我国汽车产业经历了高速的发展,但却是以组装外国品牌的产品为主,即使当吉利、奇瑞等后来者依靠自主品牌撕开被外资汽车公司垄断了的中国汽车市场的一小条缝隙时,仍然有一种声音在说:“自主品牌要耐得起寂寞20年”。
王春法、高世楫等(2003)在北京、上海、东莞和苏州等四个城市进行了一次关于利用外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问卷调查。通过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
(1)外国直接投资企业,不论是独资的,还是合资的,其机器设备均主要来自于外国直接投资企业的母公司。外资企业对于母公司有着强烈的技术依附关系。
(2)在华外资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并不活跃,它们更多的是跨国公司母公司技术的接受者和应用者,而不是新技术的创造者。跨国公司只是把中国作为一个产品组装基地。
(3)外国直接投资企业对华技术扩散极为微弱。一般认为,外国直接投资企业对当地技术扩散的一个主要途径就是技术联系,而在调查研究中可以发现,外国直接投资企业与本地企业、政府研究机构、大学以及其他组织之间的技术联系非常微弱。
(4)在华外资企业对自身技术能力的认同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现阶段外资企业对中国技术进步的带动作用还远没有发挥出来,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中国本地企业的技术能力一般,无法与外资企业进行平等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大部分外资企业认为,用市场换技术是一条基本成功的技术发展战略。这就意味着,大部分外资企业认为技术供应的外源性仍然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
(5)在华外资企业对中国创新基础设施具有较高的评价,说明中国已经具有良好的技术发展基础。
(6)外国直接投资企业具有强烈的技术外向性特征,即与跨国公司母公司保持着强烈的技术联系,本身的技术活动相对较弱,而与本地的技术扩散更弱。这种情况说明,外国直接投资企业的根植性是比较差的。
冷民(2005)选择了台湾微电子产业作为案例研究的对象,发现在台湾微电子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政府的中长期计划引导、研发机构和大学的前期技术支撑、自己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起到了核心作用,而FDI在其中的作用不明显。利用外资只能是发展中东道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一种辅助途径,真正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来自于自身,而并非FDI。
众多文献中,Kui-yin CHEUNG & Ping Lin(2004)是少有的把FDI与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指标(专利数量)联系起来的文献。他们使用1995—2000年30个省、市、自治区(西藏除外)的数据,通过最小二乘法和面板数据估计,发现FDI对于我国国内的专利申请数量有正面的影响,并且指出FDI的溢出效应在小的自主创新方面,如外观设计的专利影响最大,凸显FDI技术溢出效应中的示范效应。还有,相比较于沿海和中部地区,FDI的溢出效应在外资空间集中度较高的西部地区更为明显。总体上,关于FDI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是缺乏的,已有的研究也主要基于行业数据和省际数据。
【注释】
[1]参阅 Magnus Blomström and Ari Kokko(1997).The Impact of Foreign Investment on Host Countries: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Evidence.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 1745,p.1.
[2]MacDougall,G.D.A.(1960).The Benefits and Costs of Private Investment from Abroad:A Theoretical Approach.Economic Record,Vol.36,p.34.
[3]陈涛涛、白晓晴:《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国际经验的借鉴与启示》,《国际经济合作》2004年第9期。
[4]王春法:《FDI与内生技术能力培育》,《国际经济评论》2004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