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前面五章的详细分析,本书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结合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和文本分析进行实证研究。本章将对前面的研究作出总结,阐明本研究的主要结论、理论与管理启示,并在此基础上对本研究的不足进行说明,同时也指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6.1主要研究结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和市场走向一体化的趋势已不可阻挡。企业的知识密集度不断增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从传统的有形资源迅速向责任、能力、信誉、专利等无形资源扩展。此前在商业界,企业社会责任(CSR)作为成本收益的战略工具提高企业经济绩效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希望通过自身慈善行为来减轻税负。现今,慈善本质内涵已发生改变,更多地强调企业与社会的合作,我们可以称之为“道德市场机制”的出现。与这种转变相联系的是认识到CSR能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然而,CSR与企业经济绩效关系一直并非直接明了。
理论界和企业界都对这个领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近年来,关于CSR的研究论文数量激增,而企业界则在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实践领域进行着积极的探索。理论研究至今虽已逾十年,但国内外学者在其理论体系、内容构成、理论基础等方面都尚未达成共识。因此,本研究选择这个具有一定开拓性的领域作为研究主题。借鉴资源基础理论的视角,在研究中剔除企业履行CSR的结构性约束,以及企业管理者对CSR与企业经济绩效关系在个人价值取向上的主观判断前提下,结合浙江企业市场竞争的实践,以浙江企业为研究对象,在理论演绎、模型构建、统计分析等一系列分析过程之中,结合统计软件SpSS15.0和结构方程建模软件AMOS7.0等工具的综合应用,在提出和验证企业社会责任构成的测量维度的基础上,全面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和财务营运绩效的关系,突出了企业社会责任构成维度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本研究建立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构成维度即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声誉资源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的概念模型,提出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和声誉资源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和营运绩效均有直接影响,并且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也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和营运绩效具有正效应。此外,本研究的概念模型还考虑了企业规模和行业类型等控制变量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嵌套模型分析方法,提出了四个作为备选的嵌套模型,并以单一衡量指标取代多重衡量指标进行分析,卡方差异度检验结果表明,协同作用模型(即假设模型)比饱和模型、独立模型对数据的拟合更好,也更为简约。因此假设模型是可以接受的。
(2)本研究利用验证性因素分析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测量维度。企业社会责任维度的解构一直是学者讨论的热点问题。本研究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解构,通过问卷收集的数据,采取有限信息(limited information)的分析方式,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企业社会责任的构成要素包含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声誉资源四个衡量维度。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证明,各题项的因子载荷均达到0.50以上,且各题项都具有统计显著性。本研究提出的测量模型拟合度指标均较好,说明测量模型与数据结构存在较高的一致性,也显示出模型具有较好的建构效度。
(3)本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社会责任的构成要素即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和声誉资源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和营运绩效有着显著而直接的正向影响。本研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假设模型进行了路径分析。
协同作用模型中潜在变量间直接路径的分析结果显示,物质资源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物质资源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且具有统计显著性,但与企业营运绩效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人力资源与企业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
人力资源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和营运绩效两变量间的直接路径系数均为正,且具有统计显著性,说明人力资源能够提升企业财务绩效,人力资源也能够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本研究结论验证了“拥有技能、知识和能力的人可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投资增加雇员技能、知识和能力能提升生产力和增进企业绩效”(Rumberger,l987;Tsang,l987)的观点。
技术资源与企业绩效具有正相关关系。技术资源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间的直接路径系数为正,且具有统计显著性,说明技术资源能促进企业长期发展绩效,但与企业短期营运绩效关系不显著。
声誉资源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和营运绩效两变量间的直接路径系数均为正,且具有统计显著性,说明声誉资源能促进企业财务绩效,也能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个结果给企业这样的启示:声誉资源也是企业绩效的重要来源,外部网络会对企业绩效作出贡献(eenders &Gabbay,1999)。组织与顾客、供应商和其他合作伙伴建立良好关系,有利于以更优惠的价格获得外部资源,有利于获得更多商业机会的信息和知识(Inkpen,1996),有利于得到更好的创新创意,从而以更高质量的产品吸引和保留顾客(pennings et al.,1998;Uzzi,1996)。
(4)本研究结果表明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和声誉资源间的相互作用对企业绩效具有正效应。为了深入了解潜在变量间的关系,本研究还通过效应分解分析了潜在变量间的效应,包括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两种。结果表明,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声誉资源直接的相互关系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和营运绩效均具有正效应,这个正效应可以从未分解效应的分析上得到验证。物质资源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和营运绩效的效应除了直接效应外,还有由于与声誉资源的相关性所导致的未分解效应,这种效应均为正值,说明物质资源与声誉资源协同作用对企业绩效产生正向作用。同样的,人力资源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和营运绩效也存在由于人力资源与声誉资源相关性而发生的未分解效应,未分解效应均为正,说明人力资源与声誉资源的协同作用对企业绩效产生正向效应。最后人力资源关系资本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和营运绩效间存在正的未分解效应,这种未分解效应是由于人力资本与技术资源的相关性而发生影响的,未分解效应均为正,反映了人力资本通过技术资源对企业绩效的正效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