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西方学者论经济危机

西方学者论经济危机

时间:2023-07-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经济危机成因的理论解读,西方学者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研究,形成了几十种学派和数百种理论。第一节 经济无危机论经济无危机论又称供求自然均衡论。19世纪初,英国已经出现了局部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但以萨伊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不会发生普遍的经济危机,他们相信市场上的供求关系会自然地达到一种平衡。

关于经济危机成因的理论解读,西方学者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研究,形成了几十种学派和数百种理论。主要包括以萨伊、穆勒(主张供求自然均衡论)、李嘉图(主张局部危机论)、西蒙斯第、马尔萨斯(消费不足论)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以凯恩斯主义(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和新凯恩斯主义(代表人物斯蒂格利茨、罗默、泰勒)为代表的凯恩斯学派;以斯汉森、萨缪尔森等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学派;以货币内因论(包括霍特里的内生货币信用过度扩张论和哈耶克、马克路普、米塞斯、罗宾斯、威克塞尔的货币投资过度论)和货币外因论(弗里德曼等的外生的货币扰动论)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派;以卢卡斯(主张经济危机的出现源于错误的预期)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以熊彼特(创新周期理论)为代表的制度经济学派和以威廉·杰文斯、哈佛·杰文斯、亨利·穆、岛中雄二为代表的太阳黑子理论。受本书篇幅所限,不能一一详细论述,这里简要介绍一些西方学者的观点,以供学生参考和了解。

第一节 经济无危机论

经济无危机论又称供求自然均衡论。这一理论的代表是英国的詹姆斯·穆勒和法国的让·巴蒂斯特·萨伊。詹姆斯·穆勒是最早提出供求自然均衡观点的人。他在《为商业辩护》中提出,对于一切商品,从来不会缺少买者,无论谁拿出商品来卖,总希望把它换回另一个商品,因而单单由于他是卖者这个事实,他就是买者了。因此,如果把一切商品的买者和卖者总体来看,由于一种形而上学的必然性,必然保持均衡,概括起来就是卖者即是买者,供求自然平衡。对供求自然均衡论作出更全面论证的是萨伊,其主要观点是,生产创造需求,供求自然均衡。这一观点集中体现在著名的萨伊定律中。

让·巴蒂斯特·萨伊(1767—1832),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因其著作《政治经济学概论》在欧美大陆大范围宣传了古典经济学家斯密的学说而成为法国第一个政治经济学教授并由此闻名。特别是该书中萨伊定律的提出,更使得萨伊的名字一直保留于主流新古典经济学的奠基名单而流行至今。萨伊定律的核心思想是“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如图三所示:

图三:萨伊定律:“供给能自动创造需求”

萨伊在充分继承了穆勒供求均衡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此进行了阐述,被称为“萨伊法则”。他认为“生产者在完成他的最后一道加工后,总是急于把产品卖出去。因为他害怕产品在自己手中会丧失价值。此外,他同样急于把出卖产品所得的货币花出去,因为货币的价值也易于毁灭。但想要摆脱手中的货币,唯一可用的方法就是拿它买东西。所以,单单一种产品的生产,就给其他产品开辟了销路”,即“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所以普遍的生产过剩是不可能的,某种商品的生产过剩是因为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不足造成的。因此,只有扩大生产才会解决这个矛盾。

萨伊承认商品流通中货币的媒介作用,他说:“你要钱干什么?不是要买原料吗?不是要买你所经营的货物吗?不是要买维持生活的食物吗?因此你所需要的是产品而不是钱。”“在以产品换钱,钱换产品的两道交换过程中,货币只在一瞬间起作用,当交易最后结束时,我们将发觉交易总是以一种货物交换另一种货物。”

19世纪初,英国已经出现了局部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但以萨伊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不会发生普遍的经济危机,他们相信市场上的供求关系会自然地达到一种平衡。依据“供给能自动创造需求”定律,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一种产品的生产是为其他产品的出售提供了道路,至于全社会产品的生产更是相互之间为对方提供了需求。由于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和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作用,整个经济将不可能产生遍及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的普遍性生产过剩,因而也就不会存在长期的、全面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于当时已经出现的个别生产过剩现象,他认为在个别生产部门有可能出现供求失衡,但一个生产部门的生产过剩是因为另一个生产部门的生产不足,只要生产不足的部门扩大生产,自然会解决前一部门的生产过剩问题。基于这样的理论,在政策主张上,萨伊主张自由竞争,反对政府干预。萨伊曾说过:“除非存在某些激烈的手段,除非发生某些特殊的事件,如政治变动或自然灾害等,或除非政府当局愚昧无知或贪得无厌,否则一种产品供给不足而另一种产品充斥过剩的现象,绝不会永久继续存在。”萨伊又从国民经济总量的关系均衡角度解释经济问题,他认为,商品与商品交换,是一种生产物与另一种生产物相交换,因而是生产品供给创造需求。萨伊为了证明“萨伊定律”的正确性,解释道:(1)钱的全部效用,在于把你的顾客想买你的货物而卖出的货物的价值转移到你的手中。到你下一次购买东西的时候,钱又把你所卖给别人的货物的价值转移给第三者。所以,你是使用只暂时变成银钱形式的你的产品的价值购买你需要的或喜欢的东西,每一个人也一定得使用只暂时变成银钱形式的他的产品的价值购买他需要的或喜欢的东西。(2)一般地说,生产者在完成产品的最后一道加工后,总是急于把产品卖出去,因为它害怕产品在自己的手中会丧失价值。此外,他同样急于把卖出产品所得的货币花出去,因为货币的价值也易于毁灭。但想要摆脱手中的货币,可用的方法就是拿它买东西。(3)卖者不会要货币,他们也不需要货币,因为货币对他们的唯一用处,就是换取他们所需要的东西。

显而易见,萨伊定律的供求自然均衡理论建立在物物交换的基础上,由此萨伊推演出四个结论:(1)在一切社会,生产者越多,产品越多样化,产品就销售得越快、越多、越广泛,而生产者所得的利润也越大,因为价格总是跟着需求增长。(2)每一个人都和全体的共同繁荣有利害关系。一个企业办得成功,就可以帮助别的企业达到成功。事实上无论一个人从事哪一种职业或哪一门生意,他周围的人越发达,他就能够得到越丰厚的报酬,能够越容易找到工作。(3)外国产品的进口有利于本国产品的出售,因为我们只有用本国工业、本国土地、本国资本的产品才能购买外国商品。因此,贸易可以为本国的产品找到销路。(4)仅仅鼓励消费并无益于商业,因为困难不在于刺激消费欲望,而在于供给消费的手段,我们已经看到,只有生产能供给这些手段。所以,激励生产是贤明的政策,鼓励消费是拙劣的政策。对于现实存在某些商品销路疲软或是供给过剩,萨伊解释道:把销路疲滞归因于货币的说法,是错误地把手段看成原因,货币只不过是媒介而已,销路呆滞绝不是因为缺少货币,而是因为缺少其他产品。如果其他产品存在,我们不怕得不到充分数量的货币以处理这些价值的流转和互换。在就业方面,萨伊同样认为供求关系能自然达到均衡。如果出现一个部门的工人失业,工资的伸缩性会使这个部门的劳动供给增加,工资就会降低,使劳动需求逐步等于供给,达到市场平衡。同时,另一些部门由于劳动供给减少,工资就会上升,也会达到市场平衡。总之,即使有暂时的失业,但经过工资的调整,最终也会达到市场的均衡。对于商品交换中货币的媒介作用萨伊虽不否认,但他认为,在以产品换钱、钱换产品的两道交换过程中,货币只在一瞬间起作用,当交易最后结束时,我们将发觉交易总是以一种货物交换另一种货物。每个卖主同时也是买主,同样,每个买主又都是卖主。

“萨伊定律”在宏观上给出了一个社会总需求始终等于社会总供给的结论,生产出的产品本身能创造自己的需求;不可能产生遍及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的普遍性生产过剩,而只能在国民经济个别部门出现供求失衡的现象,即使有这种情况也是暂时的。这一定律其实暗含了某些假设前提,如在以产品交换货币、货币交换产品的两个交换过程中,货币只是一瞬间起作用,当交易结束时,总是表现为以一种货物交换另一种货物的形式。由此,萨伊定律描述的是一种实物经济中的物物交换,而不涉及现实资本主义经济或市场经济中以资本家获取货币增殖利润为核心的资本主义竞争与积累的根本特征。

萨伊不仅彻底否认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存在普遍过剩的经济危机,而且主张用扩大生产规模的办法解决个别部门的产品过剩问题。供求自然均衡理论可以解释自然经济条件下和以物物直接交换的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供求关系,但若以此来解释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总供求关系则是错误的。供求自然均衡理论的错误是明显的。第一,把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关系等同于简单商品经济关系,抹杀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基本矛盾。第二,抽去了商品流通与直接的物物交换的区别,将二者等同,必然得出了卖即是买,供求必然自发地平衡的结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