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有效需求不足论

有效需求不足论

时间:2023-07-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凯恩斯认为其可分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方面。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灵活偏好规律这三个心理规律导致有效需求不足,这正是资本主义危机和失业的根源。

第五节 有效需求不足论

凯恩斯主义是在1929年到1933年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其全面否定萨伊定律,认为需求能够创造供给,并在“个人消费倾向”、“资本边际产出”以及“个人偏好”的基础上,提出有效需求的概念,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形成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凯恩斯认为,“个人消费倾向”是由人的习惯、心理以及社会背景共同决定的,会随个人收入的提高而下降,因此,当国民收入提升时,收入和消费之间的缺口会不断加大,导致需求小于供给。而“资本边际产出”为新增的每单位投资可得到的利润,当资本边际产出高于资本的使用成本,即利息时,投资会增加;当资本边际产出等于利息时,投资将停止,在长期看来,资本边际产出是不断递减的,这也将是导致资本边际产出不足的原因之一。“个人偏好”是指个人基于交易动机、谨慎动机以及投机动机等心理,偏好于持有一定量的货币,而非全部储蓄。因此,在货币总量一定的前提下,由于人们对于持有货币偏好的存在,会使利率保持在高位,导致投资不足。

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凯恩斯提出了“有效需求”的概念,有效需求是商品的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平衡时的总需求,总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有效需求不足时,均衡条件下的就业量小于充分就业的就业量,是资本主义大量失业存在的原因。对于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凯恩斯认为其可分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方面。在消费需求层面,由于经济危机时期对失业可能性的忧虑,导致人们不断减少消费,使社会总需求降低;在投资需求层面,由于货币总供给量不足以及流通速度较慢等原因,导致社会整体中没有足够的货币支付投资需求。在理论上,“有效需求”理论否认了“萨伊定律”。“有效需求”理论如图四所示:

图四:有效需求理论

消费需求取决于收入水平。消费占收入的比例关系叫消费倾向,增加的收入所引起的消费增加叫边际消费倾向。虽然随着收入增加,人们有增加消费的倾向,但是,人们有一种正常的基本心理规律,“当所得增加时,人们将增加其消费,但消费的增加,不如其所得增加之甚”。即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的增加越来越少,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这就意味着会出现消费需求不足。

投资需求取决于利润率和利息率的差额。利润率与利息率的差额越大,投资也就越多。利润率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即预期的利润率。随着投资的增加,资本边际效率是递减的。由于人们心理上对货币的灵活偏好,即出于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愿意持有现金的偏好,利息率的降低有一定的限度。这样,资本边际效率的递减和灵活偏好限制了投资,使投资需求也不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灵活偏好规律这三个心理规律导致有效需求不足,这正是资本主义危机和失业的根源。

基于上述原因,凯恩斯认为,在经济危机发生时,政府应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尽快摆脱经济萧条的影响。其中,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包括政府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调整准备金率或利率等方法影响市场货币使用成本,以提高市场货币供给;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加大公共投资和政府购买,并利用相关政策鼓励私人增加消费,例如,可利用适度的通货膨胀,使居民实际工资下降,促进消费。

在经济政策上,凯恩斯反对自由放任,主张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需求管理,以弥补有效需求的不足。凯恩斯十分重视财政政策,认为货币政策只是财政政策的补充。凯恩斯主义经济危机对策,见表一、表二。

表一: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

表二: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

二战后,凯恩斯主义取代经济自由主义,在西方经济学中居正统地位。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在西方各国的广泛运用,促进了战后五六十年代西方国家的经济繁荣。

凯恩斯主义承认资本主义存在危机和失业,主张国家干预,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适应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凯恩斯用三个心理规律来解释资本主义存在危机和失业的原因,具有较明显的局限性。西方经济周期理论的权威人士哈伯勒在《繁荣与萧条》一书中把凯恩斯理论归入心理理论的范围。应当承认,人们的心理因素对社会经济活动是有影响的,但是,心理因素与社会经济关系及其客观经济规律相比,前者是第二性的,后者是第一性的。凯恩斯撇开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来研究危机和失业,不可能科学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规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