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马克思探索经济危机理论的思想历程

马克思探索经济危机理论的思想历程

时间:2023-07-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19世纪40年代初至50年代初是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萌芽时期,这期间马克思在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他对经济危机问题的一些观点,并将这些看法分散在他的部分著作中得以展现,这些成果形成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理论的思考源于《哲学的贫困》,历经《雇佣劳动与资本》、《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最终形成于《资本论》。

从19世纪40年代初至50年代初是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萌芽时期,这期间马克思在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他对经济危机问题的一些观点,并将这些看法分散在他的部分著作中得以展现,这些成果形成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理论的思考源于《哲学的贫困》,历经《雇佣劳动与资本》、《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最终形成于《资本论》。他在这个阶段所进行的有关经济危机问题的探索,为其后来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节 《哲学的贫困》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对经济危机的思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供给与需求、生产与消费的比例关系遭到破坏;二是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具有周期性的特征,生产一定要经过繁荣、衰退、危机、停滞、新的繁荣等周而复始的更替;三是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是灾难丛生的根源。

马克思认为,供求之间的正确比例早就不存在了。它已经过时了,它只有在生产资料有限、交换在极狭隘的范围内进行的时候,才可能存在。随着大工业的产生,这种正确比例必然消失,由于自然规律的必然性,生产一定要经过繁荣、衰退、危机、停滞、新的繁荣等周而复始的更替。此时马克思已经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具有周期性的特征,而危机则是这周期循环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每一个生产者都力图通过发展生产力,扩大规模,减少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随着比较落后的生产者被更加先进的生产者所取代,生产出来的商品数量增加,价格下降。更加先进的生产者加入竞争,让使用比较落后的方法生产出来的现存产品贬值,破坏了生产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在1825年以前,消费的需求一般说来比生产增加得快,使供给和需求之间保持大致正确比例的,支配供给并先于供给的需求,生产紧随着消费。1825年之后,机械得到快速发展,大工业由于它所使用的工具的性质,不得不经常以愈来愈大的规模进行生产,它不能等待需求。生产走在需求前面,供给绑架需求,导致生产一定要经过繁荣、衰退、危机、停滞、新的繁荣等周而复始的更替。一年后,在布鲁塞尔民主协会公众大会上马克思发表了题为《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又进一步将资本主义生产的周期循环表述为“繁荣、生产过剩、停滞、危机”等阶段,这一表述上的改变充分说明马克思此时已经看到生产过剩与经济危机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同时,马克思认为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是灾难丛生的根源。在以个人交换为基础的工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是灾难丛生的根源,同时又是进步的原因。1846年马克思在致安年科夫的一封信中,这一论点得到更加充分的展开,同时,生产力改造导致生产过剩这一观点,在这里也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围绕剩余价值生产的斗争直接联系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