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博大精深,历经150多年岁月的洗礼,一直在持续地福荫后人。当代经济危机不确定因素增多,经济危机形式多变和不稳定,然而,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本质和爆发的根本原因的论述依旧在发挥作用。本章在分析当代经济危机表现形式的基础上,系统分析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正确性、科学性和预见性,并得出基本启示。
第一节 当代经济危机的表现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对于危机的发生发展有着深刻的见解,时至今日资本主义世界所发生的经济危机仍然没有超越马克思的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主要是指以原子能、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后至今爆发的一系列形式各异的经济危机。究其根源仍然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仍然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导致的,消灭危机的办法需要变革资本主义私有制。通过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特征和金融危机的解读,可以更好地印证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正确性、科学性。
马克思之后资本主义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尽管资本主义国家不断调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的爆发,经济危机的影响呈现出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突发性强和金融危机先导等一系列新特点。但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没有改变,资本对利润疯狂追逐的贪婪本性没有改变。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经济危机、准确把握经济危机规律以及合理解决经济危机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参考和指导。所以,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可以解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一、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
以往的危机往往爆发于实体经济,由实体经济中的产品生产过剩导致经济危机而进一步波及银行业、金融业引发金融危机。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却表现为发端于金融领域,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就说明了这一点,事实上,究其本质而言金融领域的危机仍然是生产的相对过剩。而信用是导致这一问题演化的基础,尽管信用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但却是影响危机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早在100多年以前马克思就对资本主义的信用进行了研究。
信用于经济领域而言,是一种经济上的借贷行为,这种借贷行为是建立在货币价值的借贷与偿还能力之上的,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的单方面让渡。马克思说:“这个运动……以偿还为条件的付出,—般地说就是贷和借的运动,即货币和商品的只是有条件的让渡的这种独特形式的运动。”信用早在奴隶社会就诞生了,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不断变动发展,信用形式出现了“简单信用→商业信用→银行信用→虚拟资本”的变化。
信用的发展一方面起到了节省流通时间、节约流通费用、调节货币数量与流通速度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信用也加剧了买与卖之间的分离,由于信用的存在借贷资本的运行不再以货币的形式来调节对生产数量的控制,这样生产与社会有效需求之间的鸿沟进一步拉大。信用对危机影响的深度、广度和速度都大大加强了,而以信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催生了更加发达的虚拟经济。
由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虚拟经济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金融市场发生危机的同时,实体经济的危机也在慢慢扩大,实体经济的生产过剩在不断加剧的同时,反映到虚拟经济领域的社会有效需求是在不断膨胀的,尤其是众多的金融衍生品进一步造成了需求过剩的假象,这样虚拟经济的运行就包含了危机的可能。当金融衍生品的发展相对过剩时就不可必免地会引发虚拟经济领域的动荡,造成金融危机,进而影响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危机传导机制示意图如图十所示:
其中,“→”粗略地代表一种主动地传导,“”代表一种反作用。
图十:虚拟经济危机传导机制示意图
二、隐蔽的生产过剩和过度的有效需求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马克思时代的危机有很大不同。马克思研究的危机大多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即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扩大和人们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但当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往往表现为需求“过度”。随着信用的发展,资本主义虚拟经济也在不断进行金融创新,各种金融衍生品不断出现并造成了社会需求旺盛的假象,社会需求的旺盛反过来更加刺激了金融产品的创新。也就是说除了实体经济中的生产过剩以外,虚拟经济中金融衍生品的生产也相对过剩了。由于危机发端于金融领域,而人们通过借贷消费等形式所表现出来的有效需求却是扩大的,因此这种生产的相对过剩就更加隐蔽了。
事实上经济危机是资本家为追求利益而利用信用进行生产的一种形式。一方面实体经济中存在生产过剩,发放贷款是为了缓解这种过剩,另一方面透支消费带来的并不是真实的有效需求,人们的购买力因为金融创新的发展而被放大了。一旦经济中出现波动,大量的贷款者因为无力清偿贷款而破产,那么危机就爆发了。
信用经济链条中断导致生产过剩的危机。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认为,在信用经济时代,经济危机随时随地都具备发生的可能。信用体系放开了收入和需求捆绑在生产扩张上的“绳索”,金融信贷形成大量虚假需求与惊人的虚拟资本,客观上推动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扩张,加剧了过度投机与生产的盲目扩大,造成“信用的最大限度,等于产业资本的最充分的利用,也就是等于产业资本的再生产能力不顾消费界限的极度扩张”。事实上造成的生产过剩已经存在,只为等待信用链条的断裂,就会显示出它真正的威力,因此,“在生产过程的全部联系以信用制度为基础的生产制度中,只要突然停止,只有现金支付才有效,危机显然就会发生”。
经济危机与货币和金融危机是相互交织的。一方面,经济危机使资本的循环和周转过程遭到破坏,造成信用关系紊乱、银行倒闭、货币流通紧缩,导致货币和金融危机;另一方面,在生产过剩的危机还没有发生的情况下,银行、交易所和金融部门的投机活动以及虚拟资本的过度膨胀,也会导致货币和金融危机独立发生,这种货币和金融危机对工商业具有反作用。
经济危机实际上是资本生产过剩的一种形式,它内生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之中。马克思理论认为:“资本的生产过剩,仅仅是指可以作为资本执行职能即可以用来按一定剥削程度剥削劳动的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过剩;而这个剥削程度下降到一定点以下,就会引起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混乱和停滞、危机、资本的破坏。”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高度扩张的金融系统、信用制度进一步恶化了这种“资本生产过剩”的内在矛盾。以金融衍生品为代表的各种金融技术一方面推动资本主义生产的进一步扩张;另一方面,使得制造泡沫来缓解和掩盖生产过剩的矛盾愈加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的常态。这强化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扩张,各种投机活动滋生。
在马克思看来,危机往往是从在国际贸易中占绝对优势的经济大国形成并传播开来的,在当代世界,历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无一例外都发生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些国家的过剩生产力在经历经济危机后遭到淘汰,社会经济达到强制的平衡,社会经济进入下一个循环周期。因此,危机很鲜明地具有策源地中心国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在这些中心国家,然后通过经济往来向外传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